小学教学论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6370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学论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教学论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教学论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教学论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教学论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学论整理.docx

《小学教学论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论整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学论整理.docx

小学教学论整理

小学教学论整理

《小学教学论》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揭示教学规律的科学。

2.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过程。

3.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中所要实现的预期的教学效果,它是教学工作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般的、概括的总体教学要求。

4.教学组织形式:

为实现教学目的而确立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时间分配、空间利用和活动安排的制度与结构形式。

5.教学目标,是指受教学目的制约的具体化的教学目的,即具体的教学要求。

它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达到并可以观测的教学结果。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6.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为实现教学目的而确立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时间分配、空间利用和活动安排的制度与结构形式叫教学组织形式。

(三)可以帮助我们不断的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

小学教学的意义:

(一)小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中心工作

(二)小学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三)小学教学是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3.小学教学论与相关教育学科的关系:

(一)小学教学论与心理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教学论向前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前提。

(二)小学教学论与课程论,是两个平行的教育分支学科。

4.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

纵向上包括三个基本部分:

生活目标、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

横向上可分为身和心两个方面

5.小学教师职业的角色特征: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启疑者角色

4.组织者角色

5.示范者角色

6.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7.心理医生角色

8.研究者角色

9.引导者角色

10.促进者角色

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知识的发展和分类

(二)学生的需要与可能

(三)社会的要求与条件

7.2008年小学教师的职业规范:

爱国守法

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终身学习

8.小学教学目标系统:

(一)小学教学总目标

(二)小学课程目标

(三)小学单元教学目标

(四)小学课时教学目标

9.小学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定向功能

(二)激励功能

(三)聚合功能

(四)评价功能

10.小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四要素说”: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或方法。

11.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联系法

3.实习作业法

13.小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工作主要包括:

(一)备课、

(二)上课、(三)作业布置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环节。

其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简答题:

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

(一)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1.政治理论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知识

2.小学学科的专业知识

3.小学教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科学知识)

(二)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1.独立理解与处理教材能力

2.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

5.评价教学与研究教学的能力

6.教学机智

教学评价的功能

据评价功能的不同领域:

1.鉴定功能

2.诊断功能

3.反馈功能

4.激励功能

5.导向功能

6.调控功能

据评价功能的不同性质:

1.正功能

2.负功能

教学评价的分类

根据评价的机能分类: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小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一)学生的认识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

(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三)教学认识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实现认识简约性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

发展:

时间来看是指从生命形成到生命结束的整个过程。

从内容来看,包括身和心两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性质来看,应该是指积极的变化。

(一)教学受制约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为教学创造条件,未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就会影响教育的效果或使教育无法进行。

(二)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良好的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最近发展区”

三、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

(一)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

(二)教师的教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为前提和基础

1.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

)是指教师发挥教学中蕴含的思想影响,使受教育者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一定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方面的教育。

第一,各科教学内容都渗透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教育的因素。

第二,学生是学习主体,他们的学习总要受一定的学习动机、目的、态度和理想、世界观的支配。

第三,教师是最经常、最重要的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一、现代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存在发展的规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不成熟、不完善,犯错误在所难免;可塑性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任务。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自身的主人,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

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体,他们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学生是有着自己特定的学习与发展方式的自己成长的主体。

4.学生是责权主体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

生存权利、受教育权利、受尊重权利、安全的权利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志:

   1.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2.教师爱生,学生尊师

   3.教学相长,合作默契

   4.气氛融洽,思维活跃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条件

   1.转变观念是前提

   2.了解学生是基础

   3.高质教学是核心

   4.多途交往是助手

现代学校课程的基本形态:

1.从整体形态上看,现代学校课程曾体现出三种形态:

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

2.从具体结构类型上分析,学校课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类型划分。

(1)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学生的方式,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根据课程的组织程度,可以划分为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

(3)根据组织管理者的不同,学校课程又可以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

(4)根据学校课程的性质,可以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

(5)根据不同的教育要求和育人维度,学校课程又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

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基本含义:

“教学具有教育性”。

基本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知识。

  2.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因素:

任何教材都包含思想教育的因素,但需要教师挖掘。

  于漪老师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抓住了课文中的“停止了思想”,引导学生去理解马克思;

  海参的排脏功能引起逢幼长的变化

  3.结合各门学科特点进行思想教育,防止生拉硬扯、贴政治标签。

  “批林批孔进课堂”

  4.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注重思想教育

  5.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

(二)知能统一的原则

  基本含义:

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重视其能力的培养。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基本要求:

  1.注重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

  内容选择要科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用的方法要有启发性;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2.训练学生的智能,教会学生学习

  3.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4.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和评定时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三)形象性与概括性结合的原则

  基本含义:

在运用具体直观形象帮助学生认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判断、推理,不断提高其认识能力。

 夸美纽斯最早提出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基本要求:

  1.恰当选择和运用直观形象手段

  三类直观手段: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不断提高认为水平

  3.提倡师生自制教学具

(四)适应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基本含义:

教学既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又要促进学生身心不断发展。

  适应与发展的关系:

  基本要求:

  1.教学首先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身心发展规律(特点):

  2.“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不能成为发展的尾巴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不断提高教学要求

(五)统一性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基本含义: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促使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基本要求:

  1.要有正确的发展观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重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

  4.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

  5.注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六)民主性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基本含义:

既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基本要求:

  1.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与权利,正确对待教师权威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3.建立积极、正向的课堂规则,培育良好课堂行为

 4.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小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一)小学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2.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3.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4.根据教学条件

主要包括三方面因素:

教师素养、教学设备与时空资源

(二)小学教学方法的优化

1.以启发式为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2.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3.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4.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

班级授课的优越性:

  ⒈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⒉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⒊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面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⒋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⒌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⒍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⒈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⒉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⒊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⒋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⒌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⒍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⒎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课堂教学重点表示师生发生联系、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

教学是否在课堂内进行是区别课堂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形式的主要依据。

“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特征。

    课堂教学也不等同于集体教学。

有些教学活动尽管是在课堂中进行,但可以是个别教学、分组教学,与可以是集体教学。

课堂教学的优点:

  1.有教室这一稳定的场所,保证教学的稳定性、有序性和系统性;

  2.在教室内进行教学活动,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课堂教学的计划性能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高速度;

  4.课堂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有助于学生和师生的相互作用,对学生的发展有利;

  5.教学任务的全面性,有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6.有利于现代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课堂教学的不足:

  一是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和发展需要。

  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教学目标和一定的价值标准,在收集教学系统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一、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一)课程计划,也叫课程设置方案,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或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要求和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制定的,关于某种类型学校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文件。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课程计划的理念与总目标及其对课程设置的要求,明确规定一定学段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及标准的纲领性文件。

三、小学教材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不同学生的认识特点编写的、集中而具体地体现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材可以理解为教师用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学习材料。

1.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

  测量是指评价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的数量化确定。

  测量是评价的基础,是评价信息的主要来源,测量的结果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评价是测量的归宿。

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只以科学方法对事物进行描述而不管其价值如何。

评价则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它与评价者的主体需要及主体的价值观相关,评价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准对事物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

 2.教学测验与教学评价

  测验是对通过一定的仪器和试题所引起的受测者的行为样本进行测量的系统程序。

测验是一种重要的测量工具,是教学测量的基本途径和手段,也是教学评价搜集信息的主要方法。

测验有时可以与考试一词相互替代。

二者的区别在于:

测验使用的范围较广;考试则用于较正规的知识、技能的测量。

3.教学评比与教学评价

  评比是指通过比较评定出高低或优劣。

  评比与评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首先,评比的目的是选出优胜者,评价的目的则在于评定价值,改进工作;

其次,评比的标准具有不稳定性,受政策导向性影响明显,而且有名额限制。

评价的标准则相对较稳定,在一定的评价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性、规范性都比较强;

再次,评比和评价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评比可以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但必须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为评比提供客观的依据,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论述题:

1.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古代的小学教学论(萌芽期)

古希腊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论语》、《学记》、

近代的小学教学论

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学论的诞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可以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以系统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论。

现代的小学教学论

杜威的现代教学理论,以儿童、经验、活动三中心代替了赫尔巴特教师、书本、课堂三中心。

(在教学内容上,他反对单纯传授书本知识,主张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在教学组织上,他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班级授课制是“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划一”,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上,他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的讲授。

请大家比较:

传统教育的“三中心”与现代教育的“三中心”?

陶行知的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杜威的理论: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杨贤江,蔡元培

当代的教学论

当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

   

(一)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二)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三)瓦?

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

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之间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教学与智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育包括智育。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的教育活动,它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进行。

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一)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二)情感领域目标分类

   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三)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

   知觉、准备、模仿、机械动作、复杂反应、适应、创新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分成五种类型:

言语信息(也叫语义知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并将智慧技能又分为五个层次(亚类),由简单到复杂分别是:

鉴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现行小学课程的设置

我国的教学内容主要反映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这些课程文件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基本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