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集团HSE管理体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49403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化集团HSE管理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化集团HSE管理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化集团HSE管理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化集团HSE管理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化集团HSE管理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化集团HSE管理体系.docx

《中化集团HSE管理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化集团HSE管理体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化集团HSE管理体系.docx

中化集团HSE管理体系

中化集团HSE管理体系

一、HSE目标、方针和理念

HSE是health、safety、environment的缩写,即健康、安全、环境。

中化集团将三个专业管理职能归属于一个部门管理,便于发挥部门专业优势,强化对所属企业的专业指导。

HSE管理目标:

重伤及以上事故为0,职业健康事故为0,环保事件为0。

HSE管理方针:

安全健康,预防为主,环保节能,履行责任,诚信守法,全员参与,精益管理,持续改进。

HSE管理理念:

(一)HSE不仅仅是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更是社会责任;

(二)HSE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保障;

(三)HSE需要以系统和科学的方法管理;

(四)管理层的领导力和承诺是取得HSE优异业绩的关键;

(五)风险管理是HSE管理的核心;

(六)人员的持续培训和跟踪强化是培养安全意识和习惯的有效途径;

(七)所有的缺陷都必须及时纠正;

(八)应急和危机管理是HSE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HSE管理绩效可以衡量与测评;

(十)HSE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2、HSE作业准则

HSE作业准则用于规范我们的作业行为,是保障安全作业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企业应持之以恒地践行并强化HSE作业准则,统一对安全作业的认识,规范作业行为,培养良好的HSE习惯。

(一)安全作业是我们开展每一项业务的先决条件;

(二)所有作业都有一种安全的实施方法;

(三)生产任务再紧也要以安全的方式作业;

(四)在进行所有作业之前应首先进行风险评估;

(五)所有高风险作业都必须经过批准后方可实施;

(六)如果不具备安全作业条件或对作业安全没有把握,则应停止作业;

(七)始终按照设定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作业;

(八)确保所有安全保护装置和系统处于良好状态;

(九)任何时候都不超过设备、工具或工艺的设计极限;

(十)报告非正常情况、隐患、未遂事故及事故是每一位员工的责任。

3、管理机构设置

公司及各级企业设立HSE领导机构—HSE委员会,成立HSE管理部门,配备HSE管理人员,建立实施HSE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一岗双责”、“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的原则,以制度形式明确各岗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HSE职责。

其中明确高危生产企业(建筑、危化、冶金、矿山)必须按2%人员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4、HSE管理流程

HSE管理流程的核心是HSE领导力,通过领导层的推动,将HSE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相结合,将公司HSE管理目标、计划和行动融合到日常作业中,并定期开展系统的评审以持续提高HSE管理业绩。

各级企业应根据HSE目标、发展战略、作业特点和具体作业活动,依据本规定和同行业管理标杆,在年度计划制定之前对本单位HSE管理进行评估分析,识别差距与不足。

各级企业的领导层应参与评估并对评估的差距根据重要性进行排序。

HSE计划不是独立的,它是各级企业业务计划流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各级企业应对评估过程识别出的差距与不足制订针对性计划并实施管理,通过计划将具体的管理改进行动方案融入到具体业务计划中。

制定计划至少应该包括完成指标、完成日期、责任人、所需资源以及阶段性成果。

工作计划应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并定期跟进。

HSE计划与其他业务计划同步实施。

各级企业管理层至少每季度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必要时,对计划进行优化调整。

管理层每年应对HSE目标、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HSE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评审,对HSE绩效进行评估,识别差距与不足,组织制定并实施改进计划以持续提高HSE管理业绩。

5、HSE管理体系构成

HSE管理包含13个管理要素。

各级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建立本单位HSE管理体系和程序,满足13个管理要素的具体要求,并有效实施。

管理要素1:

HSE领导力

(一)目的:

通过有计划地推动HSE领导力建设,使各级管理人员具备做好HSE管理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充分发挥HSE管理的领导示范作用。

(二)具体要求

1.组织机构:

各级企业应建立HSE领导机构,成立HSE专职管理部门,配备满足管理需求的HSE专职队伍,并明确各级管理职责,确保HSE工作的开展。

2.通过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使各级管理人员具备HSE管理知识与技能,包括:

理解现代HSE管理理念;掌握HSE管理方法;明确所负责的业务中的主要HSE风险及控制标准;明确与所负责的业务有关的HSE管理制度;明确各自在HSE管理中的角色与职责;明确与所负责的业务有关的HSE法律法规要求等。

3.通过日常管理行为,体现对HSE工作的重视,从细节上维护HSE管理标准的执行,包括:

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各项HSE管理标准;评估HSE管理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并及时提出修订建议;组织制订HSE管理目标及行动计划,推动计划的实施并确保实施效果;与下属、同级、上级、承包商等相关方就HSE事务保持良好的沟通;参加或主持HSE管理标准的制定、培训、检查、审核、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会议和事故调查等HSE管理活动;开展“安全一刻”,利用召开各种会议时机在会议开始时分享HSE经验;关注HSE管理标准的执行情况,强化标准作业行为;开展作业现场安全行为观察,并与员工就观察结果进行沟通、交流;及时终止或纠正不满足管理标准的作业行为;跟踪督办HSE整改项目的落实。

4.为HSE工作提供资源保障,包括:

为HSE工作提供所需的资金保障;为HSE工作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为HSE工作安排所需的时间;为HSE工作配置所需的设备。

5.通过系统的HSE领导力建设计划,推动HSE领导力持续改进,包括:

制定并实施管理人员HSE领导力培训计划,定期评估、总结、改进;制定管理人员个人HSE年度工作计划,并将该计划的实施作为个人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季度组织员工对管理人员的HSE领导力进行测评。

管理要素2:

风险辨识、评估与控制

(一)目的:

通过系统的风险辨识与评估,全面识别业务中所涉及的不可接受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ALARP)的控制标准。

(二)具体要求:

1.对现有业务进行系统的HSE风险辨识、评估,并评价现有的风险控制标准是否具有针对性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包括:

采用认可的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进行系统的风险辨识与评估,识别业务中的不可接受风险,并对不可接受风险进行登记;风险辨识应包括HSE法律风险、职业健康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治安风险、财产损失风险和产品风险等;如果涉及生产工艺流程,风险辨识与评估应包括对生产流程的工艺安全分析,如HAZOP分析;本企业和行业的事故案例应作为风险辨识与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风险辨识与评估应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并由接受过风险辨识与评估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组织;对辨识出的不可接受风险的描述要明确和具体,控制标准明确且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控制措施可行并确保落实;风险的系统辨识、评估以及对控制标准的评价至少每年应进行一次,并针对辩识、评估、评价结果制订安全控制措施和改进方案,明确责任人、所需资源和完成时限;如果组织机构、业务、工艺技术、设备、材料、产品等发生重大变更,应及时对因变更而产生的风险进行辨识与评估。

2.新建、改建或扩建项目应进行系统的HSE风险辨识与评估,通过良好的规划、设计、与施工以提高项目整体本质安全性,包括:

新建、改建或扩建项目的风险辨识、评估和管理应纳入项目总体规划并同步实施;新建、改建或扩建项目从可研阶段到项目投产验收阶段应开展HSE“三同时”工作;项目风险辨识与评估的结果应作为项目选址、布局、设计标准、关键设备选型、设施选材的关键参考因素,通过良好的项目规划、工程设计、项目施工以提高项目的本质安全性;进行项目HSE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符合度评估,明确项目在不同阶段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要求,通过有计划的管理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要求;进行项目施工过程HSE风险辨识与评估,建立并落实项目建设施工HSE管理计划及相应的HSE作业标准,以及应急预案;对项目建设施工期间的变更进行风险评估,并对相应的风险实施控制;进行项目试生产过程的HSE风险辨识与评估,制定并落实试生产风险控制计划。

3.在收购、并购时进行HSE风险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收购、并购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包括:

对收购、并购对象实施HSE尽职调查,进行系统的HSE风险评估,内容包括存在的或潜在的HSE法规风险、环境风险、职业健康风险、安全风险和安保风险等;收购、并购对象的HSE系统风险评估结果应作为收购、并购决策及相应的商业方案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为成功收购、并购的对象建立并实施HSE管理整合改进计划,以使其在给定的时间内符合公司的HSE管理要求。

管理要素3:

设施、设备完整性

(一)目的:

通过建立并实施预防性维护保养和检测计划等措施,使关键设施、设备、装置或系统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与其设计标准一致的安全完整性。

(二)具体要求:

1.建立并实施关键设施、设备、装置或系统的预防性维护保养和检测计划,包括:

建立特种设备台账,并按照要求进行法定检验;开展失效后果分析,确定关键设施、设备、装置或系统并建立相应台账;关键设施、设备、装置或系统包括:

特种设备、吊索具、火灾探测系统、消防设备、有毒气体探测系统、工艺流程上的各种安全保护连锁装置、报警系统、关键阀门和关键结构等;建立并实施关键设施、设备、装置或系统预防性维护保养和检测计划,其频次、方式、方法、及标准应依据风险评估结果、相关技术标准、以往失效频次及后果、供应商的建议和行业通用做法而确定;每年组织相关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对预防性维护保养和检测计划的有效性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实施改进。

2.建立并实施关键安全保护装置或系统的隔离管理制度,确保其随时处于有效保护状态,包括:

关键安全保护装置或系统包括生产工艺流程上的压力、温度和液位等监测、报警和安全连锁装置、设备行程限位装置、设备上用于保护操作者的安全连锁装置、设备紧急关断装置、火灾探测与报警系统等;禁止长期隔离或拆除关键安全保护装置或系统;如因作业或维护保养、维修需要临时隔离关键安全保护装置,则应由一定级别的负责人审批,审批人的级别依据相应的潜在风险预先确定;隔离关键安全保护装置须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替代保护措施,如果潜在后果比较严重且没有有效的替代保护措施,则应考虑在停车期间实施相应的作业或维护保养;对临时隔离的关键安全保护装置应做好记录,内容包括被隔离的装置名称、风险评估报告及相应的临时保护措施、审批人签字、隔离的时间、隔离人签字、解除隔离的时间以及相应操作者的签名等。

3.建立并实施变更管理制度,确保因变更对设施或设备完整性产生的影响得到有效地控制,包括:

变更是指永久性或临时性拆除、增加或替换某些系统、设备、工艺或装置等,包括改动工艺流程、改动控制系统、使用不同材质的管线等;明确须按照变更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的具体的变更类别;对因变更而导致的设施或设备完整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变更由一定级别的负责人审批,审批人的级别依据相应的潜在风险预先确定。

管理要素4:

人员培训与管理

(一)目的:

通过系统的HSE培训与能力考核管理,使管理者和作业人员具备安全履行其岗位职责所需的资质、知识与技能。

(二)具体要求:

1.通过岗位职责分析,明确各岗位的HSE任职能力要求。

明确各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确定岗位相应的HSE任职能力要求,包括资质、知识与技能要求。

2.通过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实施培训。

培训需求分析是制定培训计划的依据。

培训需求分析包括岗位知识与技能培训要求、所有法定培训要求、上岗前的三级教育要求、转岗培训要求等。

培训需求分析及下一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应在每年下半年完成,并据此编制、落实下一年度相应的培训费用预算;按照制定的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培训。

3.培训效果保障: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建立具体的培训课程目录;内部培训应有培训大纲及培训课程设计,且需通过各级企业内部组织的验收;内部培训师应接受专业训练并获得能力测评与认可;应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培训内容或培训方式进行改进;培训效果评估包括员工对培训课程的评估以及对员工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测评。

4.HSE重要岗位的能力管理:

HSE重要岗位是指高风险操作岗位以及与安全生产有着直接关系的管理岗位;各级企业应建立HSE重要岗位清单,包括法定特殊工种、班组长、车间主任、生产经理和HSE管理人员等;应依据岗位任职能力要求对HSE重要岗位人员进行评估,确保HSE重要岗位人员具备所需的资质、知识与技能。

管理要素5:

操作与维修安全

(一)目的:

通过采用适当的安全作业标准、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或管理工具,使操作与维修作业中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具体要求:

1.安全作业标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建立适当的安全作业标准控制相应的风险;建立的安全作业标准应包括起重作业、高处作业、动土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动火作业、压力试验作业、维修作业的能量隔离、个人防护和场地整理等;在建立安全作业标准时,应参考行业或国际标准,在合理可行的情况下采纳较高的标准。

2.关键作业的操作规程: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关键作业,并建立关键作业清单;对关键作业整个过程进行风险评估,以明确潜在风险及相应的控制措施;建立关键作业的操作规程,并在操作规程中明确各操作环节所涉及的主要风险及安全操作要点。

3.作业许可管理制度:

作业许可管理制度所涵盖的作业范围应包括所有具有一定风险的非常规作业;作业许可管理制度应有清晰的管理流程,并且在该管理流程各关键环节有明确的管理职责说明;作业许可管理制度中应明确在何种状况下对申请的作业应予以禁止;作业许可证上应有明确的许可限定条件和要求,包括作业人员、作业时间、作业地点、作业风险、以及安全控制措施等内容;通过班前会的形式将作业许可证上的作业许可条件和要求传达给每一位参与作业的人员;整个作业过程应严格在作业许可条件下进行;作业许可证上有完整的申请人、参与人、与授权许可人签名;与作业许可管理有关的人员应接受过相应的培训、考核,理解各自在作业许可管理流程中的职责,具备相应的业务技能;将作业许可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作为现场日常HSE审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4.作业安全分析管理制度:

明确界定需要实施安全分析的作业种类;对员工进行作业安全分析方法培训,使员工掌握分析技巧;作业人员应参与作业安全分析讨论;作业安全分析应作为班前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作业安全分析所列的作业步骤实施作业,并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将作业安全分析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作为现场日常HSE审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管理要素6:

承包商HSE管理

(一)目的:

通过对承包商实施管理,确保承包作业的HSE管理与技术标准不低于公司相应的要求。

(二)具体要求:

1.承包商HSE管理资格预审:

建立“承包商HSE管理最低可接受标准”;按照“承包商HSE管理最低可接受标准”对承包商进行资格预审与认定;对通过资格预审的承包商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分级结果确定管理策略和模式;建立“合格承包商档案”,合格的承包商方能参与投标;对合格承包商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资格复审,如复审不满足“承包商HSE管理最低可接受标准”,则应取消其合格承包商资格。

2.承包商的招投标管理:

招标文件中应包含项目作业的主要HSE风险以及项目作业的HSE管理要求等内容;承包商的投标文件中应包含施工方案及相应的HSE管理计划,其内容应至少包括:

施工方法、人员配备及相应的资质/能力、施工设备与工具及相应的检测、风险评估及相应的控制措施、应急预案等;将承包商的HSE管理绩效、承包项目的施工方案、项目的HSE管理计划作为确定项目承包商的最主要评价依据。

3.承包作业前的准备:

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双方的HSE管理职责界面,且其内容应符合《安全生产法》中的相关要求;应与承包商澄清、确认施工方案及相应的HSE管理计划,对参与作业的承包商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及工作能力进行检查确认;对承包商提供的设备、工具和材料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工具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特种设备具备有效的强制检验证书;为承包商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HSE培训,使其了解公司及各级企业的HSE管理制度和安全作业标准,理解施工作业内容、所涉及的风险、以及要求的相应控制措施等。

4.承包作业过程控制:

按照公司管理要求管理承包商作业,承包商作业采用的安全管理与技术标准不能低于公司管理要求;要求承包商作业人员参与现场的HSE管理活动,包括HSE例会、HSE培训、作业安全分析和隐患报告等;至少每周对承包商HSE表现进行一次现场检查评价,至少每月对承包商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和HSE表现考核评比;对承包商HSE表现进行汇总、分析,针对问题明确整改计划,并记录在案,将其作为督促承包商HSE管理持续改进以及今后选聘承包商的依据。

5.沟通与持续改进:

建立至少每月一次的与承包商及其主管单位的HSE沟通机制,及时将承包商的HSE表现反馈给各相关承包商及其主管单位,以推动其HSE管理持续改进。

管理要素7:

安保管理

(一)目的:

通过实施安保管理,使安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人员财产遭受伤害和损失。

(二)具体要求:

1.安保风险评估:

对安保风险进行辨识与评估,并建立重大安保风险清单;在进行安保风险辨识与评估时,应考虑所在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环境、治安状况、业务活动所在区域的治安状况以及治安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等;对安保风险进行定期的评估。

2.安保风险控制:

根据安保风险辨识与评估结果,建立并实施安保管理计划;安保管理计划包括因公商务旅行安全管理、办公室和住所选择的管理、项目场地安保管理、人员进出项目场地的管理、安保事件的应急响应与管理等;对员工进行安保管理制度培训,并对安保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审核。

管理要素8:

职业健康管理

(一)目的:

通过系统的风险辨识、评估与控制,将职业危害控制到最低程度。

(二)具体要求:

1.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估:

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辨识与评估,建立职业危害管理清单;如果存在职业危害量值超过标准的情况,则应确定“受影响的岗位”;当生产设备或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更时,应重新进行相应的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估;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及其控制效果进行定期的评估。

2.职业危害控制:

根据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估结果,建立相应的控制方案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应优先选择通过工程、工艺或作业方法改进的方式消除或削减职业危害;如果通过减少作业时间或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方法控制职业健康危害,则应对其效果做出评价;在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设置相应的职业危害警示告知标识;在岗位说明书中明确说明岗位存在的职业健康风险及相应的控制措施;对存在职业危害的岗位员工进行相应的职业健康培训,使其了解岗位的职业健康风险及相应的控制措施;对存在职业危害的岗位员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和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以分析、验证职业危害控制效果;如果由承包商承担存在职业危害的工作,则应确保对承包商员工采取与以上标准相同的职业健康保护措施。

3.职业健康档案:

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其内容包括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报告、职业危害控制方案及实施记录、员工职业健康培训、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记录、以及涉及职业危害岗位员工的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记录;职业健康档案应永久性保存。

管理要素9:

环境保护管理

(一)目的:

通过系统的风险辨识、评估与控制,将环境危害控制到最低程度。

(二)具体要求:

1.环境危害辨识与评估:

对业务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估,建立环境危害因素清单;环境危害因素包括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当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更时,应重新进行相应的环境危害辨识与评估;对环境危害因素及其控制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2.环境危害控制:

根据环境危害辨识与评估结果,建立相应的控制方案;应优先选择通过工程、工艺或作业方法改进的方式从源头消除环境危害因素或削减其危害程度;确保污染物的排放符合国家或地方适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危险废物的处理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管理要素10:

隐患与事故管理

(一)目的:

使各种HSE隐患能够得到及时识别和报告,并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包括未遂事故在内的各类事故得到全面、及时的报告,对事故进行全面的调查、进行系统的原因分析,并实施相应的整改。

(二)具体要求:

1.隐患管理:

建立专项制度,鼓励员工观察并报告HSE隐患;建立HSE隐患管理流程,使报告的HSE隐患能够得到记录、跟踪,并能够得到及时的评估与整改;明确每一项隐患的整改负责人及完成时限,对隐患的整改情况要进行跟踪,以确保整改按时、按要求完成;为隐患整改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将隐患整改情况作为管理层和HSE委员会的管理评审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并实施隐患报告及整改的经验分享机制。

2.事故报告:

建立专项制度,确保所有事故,包括未遂事故得到及时、如实的报告。

3.事故调查与原因分析:

对所有事故,包括未遂事故,应进行事故调查和事故原因分析,明确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包括管理上的缺陷;事故调查组组长接受过事故调查与原因分析的培训与训练,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4.事故整改:

事故整改应从根本上消除导致事故发生的管理缺陷;事故整改应明确责任人及完成时限,对事故的整改情况要进行跟踪,以确保整改按时、按要求完成;为事故整改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将事故整改情况作为管理层和HSE委员会的管理评审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并实施事故经验教训分享机制。

管理要素11:

应急管理

(一)目的:

从人员、职责、程序、应急设备和物资等方面做好日常应急准备工作,当发生应急事件时,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处置,将损失和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

(二)具体要求:

1.应急预案:

在HSE风险辨识与评估的基础上,明确可能发生的应急事件,并将其作为应急预案的建立基础;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充分考虑其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符合应急决策优先原则,并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对现场应急处置预案中的处置过程进行风险辨识与评估,确保应急处置过程中的风险得到识别,相应的控制措施在预案中予以明确;编制应急预案时应充分考虑其与上级单位预案和政府预案的接口及应急管理界面;组织专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按要求发布并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备案;确保员工和应急人员能够方便地获得应急预案。

2.应急人员:

明确应急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与能力要求,并通过培训与考核确保应急岗位人员具备履行其应急职责的知识与技能;维护应急组织机构的完整性,重要应急岗位应有后备人选;建立迅速高效的应急人员联络及动员机制。

3.应急设备与物资:

建立有效的报警系统和广播系统,确保在第一时间将紧急情况传达给应急人员、区域的员工和可能受影响的公众;建立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确保应急指令快速、便捷地传达给应急人员;建立具备基本指挥功能的应急指挥中心;配备与应急预案行动计划相匹配的应急救援设备与物资;对应急设备与物资进行定期的检查,以确保其处于有效的备用状态。

4.应急培训与演练:

对应急人员和员工进行应急培训,使其了解应急预案的内容、各自的应急职责,并掌握相应的应急技能;组织定期的应急演练,以测试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测试应急人员履行各自应急职责的能力,并测试应急设备的状况;应急演练方案应尽量模拟真实应急情况,明确具体的测试目标,并根据测试目标设计应急演练场景;对应急演练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避免在应急演练过程中发生事故;在应急演练结束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回顾总结和改进。

管理要素12:

合规性管理

(一)目的:

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或强制性标准要求,确保企业设定的HSE管理和技术标准得到有效的执行。

(二)具体要求:

1.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符合性管理:

识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