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案.docx
《孔雀东南飞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过程与方法:
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词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指代性副词”。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宋时期,曾有一对令人羡慕的才子佳人,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情意相投。
常常在月夜花下,吟诗作对,琴瑟和鸣,起舞弄影,互诉衷肠。
这对幸福的恋人就是陆游和唐婉。
本来他们能够幸福地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可是因为婆媳不睦,陆母从中作梗,这对情深意切的鸳鸯刚刚结合不久就被活生生地分开了。
比较阅读陆游、唐婉夫妇的应和词《钗头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传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从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心如刀绞搬的悲痛与无奈。
今天,我们一同翻开课本,来读一读与其如出一辙的另一个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
二、文学常识
1.《孔雀东南飞》: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插入:
“古风”这类诗歌的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它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清代乾隆年间诗人。
)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2.自《诗经》、《楚辞》文学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乐府和乐府诗:
举例: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长相思。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滚滚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
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
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
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
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乐府诗:
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
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
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
3.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
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
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4.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
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
少数继承四言,大多采用杂言。
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5.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应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以它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芬芳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
与《诗经》和《楚辞》可鼎足而三。
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继承、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6.五言诗:
中国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以五字句构成。
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
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
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3、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
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
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
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提示要点:
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基本情节:
兰芝请归——仲卿求情——焦母不允——仲卿慰妻——兰芝意决——严装拜别——焦刘盟誓——兰芝还家——县令遣媒——兰芝拒婚——太守遣媒——刘兄逼嫁——太守筹婚——兰芝备嫁——仲卿闻变——生人死别——仲卿别母——兰芝投水——仲卿自缢——化鸟齐飞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
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
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附带一点点评: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如《梁祝》中的“化蝶”、牵牛织女的“七夕相会”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两人合葬,林中化鸟。
)
2.诗歌结构:
起兴 (第1节) 营造悲剧氛围
开端 (第2-7节) 兰芝被遣
发展 (第8—12节) 夫妻誓别
再发展 (第13—21节) 兰芝抗婚
高潮 (第22—31节) 双双殉情
尾声 (第32节) 告诫后人
四、了解文章的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1)可怜体无比。
古义:
可爱。
今义:
值得怜悯。
(2)汝岂得自由。
古义:
自作主张。
今义:
不受拘束和限制。
(3)本自无教训。
古义:
教养。
今义:
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和经验
(4)处分适兄意。
古义:
处理安排。
今义:
对犯错误的人的处罚决定。
(5)便利此月内。
古义:
吉利。
今义:
方便。
(6)蹑履相逢迎。
古义:
迎接。
今义:
奉承。
(7)叶叶相交通。
古义:
连接。
今义:
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
(8)多谢后世人。
古义:
劝告。
今义:
常用来表示感激。
(9)既欲结大义。
古义:
婚姻。
今义:
大道理。
(10)共事二三年。
古义:
一同生活。
今义:
一起工作。
2.通假字
(1)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娶妻。
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
(2)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lián)”,梳妆匣(xiá)子。
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
(3)虽与府吏要。
“要”通“邀”,约。
虽然同府吏已有誓约。
(4)蒲苇纫如丝。
“纫”,通“韧”,坚韧。
蒲苇像丝一样柔韧。
(5)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叮嘱,嘱咐。
仲卿再三嘱咐我。
(6)催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
人伤心,马也悲鸣。
(7)合葬华山傍。
“傍”通“旁”,旁边。
于是合葬在华山的旁边。
3.偏义复词
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复”指“多”,也就是说这类词一定是多个语素组成的。
“偏义”是说意义只偏向多个语素的某一个,即只有一个语素表达意义,其他的都是陪衬。
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窗户”“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窗”,“户”义消失;“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
文中的偏义复词如下:
(1)便可白公姥。
你可以去禀告婆婆。
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是偏指婆婆。
(2)昼夜勤作息。
白天黑夜辛勤劳作。
作息,劳作和休息,“息”无意义,偏指“作”。
(3)我有亲父兄。
我娘家有个同胞的哥哥。
父兄,父亲兄长,“父”无意义,偏指“兄”。
(4)我有亲父母。
我有亲生母亲。
父母,父亲母亲,“父”无意义,偏指“母”。
(5)逼迫兼弟兄。
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
弟兄,弟弟哥哥,“弟”无意义,偏指“兄”。
五、讲析课文
(一)说兴。
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明确:
不能删。
(1)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引起下文(借鸟起兴,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
(2)以美禽失偶来喻夫妻别离,营造了一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离愁别绪,渲染了缠绵哀伤的气氛。
(3)孔雀之单飞,暗示夫妻之别离,奠定了全诗悲剧的感情色彩。
“兴”,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独特手法,一般用于开头,为全文定下基础。
《孔雀东南飞》即用“托物起兴”开篇:
引出焦仲卿、刘兰芝这对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夫妻的悲苦命运,可谓恰当。
其中的“五里”来源于古代送别之地相隔的里数,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
可见小小的里数就显示了别离之难。
(二)说赋。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
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
不烦琐。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
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
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乐府诗《陌上桑》中,也是用了大量铺陈。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
罗敷前致辞: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
(三)说比。
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
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这是“比”的运用。
“磐石”和“蒲苇”一坚一纫,恰到好处地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
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
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诗的末尾出现“鸳鸯”,它不是单纯的“比”,而是“比”的发展式“意象”。
在中国宏大的文学创作中,有些比喻被反复地使用而渐渐固定下来,变成意象,当然,固定化的比喻只是诗歌意象的来源之一。
如果查一下《辞海》,“鸳鸯”古称“匹鸟”,雄雌偶居然不离,不能独活,一般比喻夫妻。
运用在本诗,“鸳鸯”正象征着焦、刘二人至死不离的爱情。
由此可引发生一些联想:
《梁祝》的化蝶,蝶是经过蛹的蜕变,经过痛苦的挣扎才获得在花间翩翩起舞的自由的,梁山伯、祝英台也只有经过生死的磨难才能拥有相爱的自由。
白居易的《长恨歌》(叙事诗的顶峰之作)中的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比翼鸟”传说中此鸟一目一翼,不比则不能飞。
“连理枝”是一种不同根但其枝干连生在一起的草木。
它们都用来比喻夫妻。
唐明皇与杨贵妃,一个是龙种,一个来自民间,前半生不相关,后半生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四)讨论: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离骚》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
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
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六、
(一)、通过对话剖析人物形象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
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也可见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果断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
“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镇定,庄重(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思考:
你认为这样一位“精妙世无双”的女子遭弃的原因是什么?
a、专断说: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b、无子说:
共事二三年。
c、门第说: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仪礼•丧服》说:
“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亦作“七去”。
就是:
不孕无子、红杏出墙、不孝父母、饶舌多话、偷盗行窃、妒忌无量、身患恶疾。
2、焦仲卿:
这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忠于爱情,忍辱负重,据谨懦弱,胆小怕事,但又有一定叛逆精神。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对爱情坚贞不逾。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懦弱,胆小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思考:
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
a、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强b、焦仲卿对爱情与母亲的顾虑
3、焦母:
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
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
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
其中有质问:
“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
“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
”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小结:
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二、分析本文在诗歌语言方面的特点:
1.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美,它简练的诗句通过激发读者的想象把直白的语言难以尽传的情意巧妙地融化在读者的心中,可谓“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
因此,诗歌的创作者在运用“赋”繁笔的同时必须更好地使用简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用有限的语言激发无限想象的目的,充分体现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可以以刘兰芝归家一段为例: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兰芝惭阿母:
‘儿实无罪过。
’阿母大悲摧”。
刘兰芝被休在东汉时期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是震惊全家的事。
但诗歌对刘兰芝的各方面找写都非常简约,如动作描写仅有两个字“进退”、神态描写三个字“无颜仪:
、心理描写简练到一个字“惭”、辩解的话仅有一句。
这简约的语言背后是刘兰芝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你能通过你的想象,根据这些字句扩展、补充情节吗?
(也可针对刘母想象。
)
(备课说明:
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把高中的想象思维训练放入诗歌的鉴赏之中。
课堂的实际效果非常好,学生想象力异常丰富,例如:
有的同学想象在刘兰芝进门时,十三岁到十七岁的美好的少女生活闪回在眼前,与现在相比,更觉凄苦;有的想象乌鸦报忧,添加水井勾起刘兰芝自绝之心,以示无颜面回家;有的增加刘兄的言行,表现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无情的观念,刘兰芝无家可归的现状更令人同情等等。
)
2.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
《孔雀东南飞》产生于东汉,当时诗歌的字数正由四言向五言发展,《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人们运用五言写作的能力得到了完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也是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流畅地运用五言写作353句(1765字)的叙事长诗更是奇迹。
五言仅此四言多一字,它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不妨做一次小练习。
朗读第二段,请你从每一句中删去一个字,王言变四言,但整段含义不变。
原段落为: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全段可修改如下:
“十三织素,十四裁衣,十五箜篌,十六诗书。
十七为妇,心中苦悲。
君为府吏,守节不移,妾留空房,相见日稀。
鸡鸣机织,夜夜不息。
三日五匹,大人嫌迟。
非为织迟,君妇难为!
妾不堪使,徒留无施,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
五言变为四言,内容完整,语言凝炼,语音朗读呈“二二”分配,如果用一个字挤入这种板块式的结构中,那么就呈现出“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一一”的灵活的样式,有了波澜,并使语音得到延宕,更显委婉。
在这里,更符合温柔、善良的刘兰芝的委屈的诉说。
与五言相比较,七言更见长于抒情。
以李商隐的《无题》为例: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改为四言:
“见难别难,东风花残。
春蚕比尽,蜡炬泪干。
”一唱三叹的韵味荡然无存。
板书:
四言凝炼整齐五言灵活委婉七言抒情味浓一唱三叹
(备课说明:
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改诗,体会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是一件抽象的事,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改诗,蕴含创造的意味,学生乐意做;抽字改诗,简单易做,学生也做得好。
)
课堂总结
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情的悲剧,相爱之人不能长相厮守,人生极大悲哀。
既然是悲剧故事就总会有完结的那一刻,但是它给人们留下的思考与启示是不会完结的。
这也是凄美动人的故事久为传诵的意义所在。
悲剧故事的存在,最终目的就是让悲剧不再发生,因而诗最后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七、语言积累
指代性副词:
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就是“相”和“见”。
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
结合本文,见下页图表。
(一)“相”的用法:
(本文一共18个“相”字)
分 类
例 句
副
词
译为“相互、彼此”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指
代
性
副
词
指代“我”
①嬉戏莫相忘 ②及时相遣归
指代“你”
①会不相从许 ②还必相迎取
③不得便相许 ④誓不相隔卿
⑤誓天不相负
指代“他、她、它”
①蹑履相逢迎 ②怅然遥相望
③好自相扶将
名词
译为“相貌”
儿已薄禄相
(二)“见”的用法
分 类
例 句
动 词
译为“见面”
①相见常日稀 ②黄泉下相见
指代性副词
指代“我”
①君既若见录 ②府吏见丁宁
介 词
表被动,译为“被”
渐见愁煎迫
8、扩展思考:
为什么刘兰芝离婚后还能风光再嫁?
资料分享:
汉代对于妇女再嫁,亦与后世不同。
汉代出现数位皇太后如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国母,无人以为异。
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绝于书。
据称,嫁人次数最高者大约是宰相陈平的妻子,嫁给陈平已经是她的第五次婚姻,这亦是令后人吃惊的一个例子。
(《中国历史上的执政太后:
女人天下》作者:
蒋胜男华东师大出版社)
汉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滑落,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就是其自由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汉代妇女还未完全脱离社会生产领域,贞节观念也未形成习俗禁锢她们的心灵,加上汉代距原始社会尚近,原始古风尤存,使她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她们可以自择夫婿,可以离婚、再嫁,甚至婚外恋也不受时人严厉非议.可见,汉代妇女具有比后世更多的婚恋自由。
贾丽英《浅析汉代妇女的婚恋自由》(<<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
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
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
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
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
列女传》。
-----《中国再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