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鉴赏古诗中的形象学案.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鉴赏古诗中的形象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鉴赏古诗中的形象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鉴赏古诗中的形象学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鉴赏古诗中的形象学案
1.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完成下面的问题。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分析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4分)
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位孤僻高傲的诗人形象。
众鸟高飞远去,孤云独悠闲,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了诗人的孤独。
孤云独闲,正是诗人的形象!
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又是何等清高孤傲!
(形象2分,分析2分)
2.阅读曾巩的《西楼》,完成下面的问题。
(6分)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1)简析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4分)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
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
的呼啸中拍打着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景象2分,
分析2分)
(2)诗人借助所写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分)
答案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
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和内心的豪情。
(分析和情感各1分)
3.阅读张渭的《早梅》,完成下面的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简析诗人借梅展示了什么样的自我形象。
(4分)
答案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
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天寒而近水先发,
显出梅之坚强;“迥”字表现早梅之孤单;“白玉
条”“冬雪”则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这
一切正借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形象和分析各
2分)
4.阅读李贺的《马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2分)
答案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
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2)借马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案借马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宏大抱
负,同时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2个要
点,各1分)
5.阅读刘羽的《白鹭图》,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简析诗人借白鹭的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4分)
答案白鹭独立芳洲,一生无人理解,只好独向
斜阳感叹已白头老去,借此表达了诗人孤独、寂
寞而无人理解但又清高自赏的思想情感。
(形象
和情感各2分)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
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
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
要分析。
(4分)
答案主要从远眺近观、仰视俯视,视觉、听觉、
嗅觉等角度赏析。
(要有角度,有分析)如:
由远
及近,林断处见到远山,近处“乱蝉衰草小池塘”;
上下结合,既写了天上的“翻空白鸟”,也写了池
塘里的“红蕖”;动静结合,动的有白鸟翻飞,
静的有衰草红蕖;有声有色,写了乱蝉,还写了
白鸟和红蕖。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试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上阕借景抒
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词人那种百无聊赖、
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
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
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闲
适、悠然、豁达”是一方面,“得过且过又无可
奈何”是另一方面。
)(角度、形象和分析各2分)
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清高
悲愤的知识分子
偏
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
救物济世
(忧国忧民)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自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近体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的为偏格,
这首诗为格。
(1分)
(2)诗中“闲吟客”,“吟”的内容是
。
“不容真”,“真”指。
(4分)
(3)此诗描写了一个
形象。
(3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
且前后相
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和。
(2分)
(2)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请用自己
的语言概括。
(3分)
答案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
水近干枯,林
疏倒斜,银根暴露,满眼荒疏。
(3)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3分)
答案读后引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景物中融入
人情,赋予画面以悠然无尽的情味,似与舟中人
浩然长往,心情无限畅适。
黄叶村
疏林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本诗描绘的西湖早春景色生机盎然。
你认为哪一
联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为什么?
(6分)
答案颔联(第二联)。
(2分)颔联以莺燕做春
天的代表,以几只莺抢占向阳的暖树一试歌喉和
数只燕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为典型形象,描绘出一
幅热闹的春的图景。
或:
颈联(第三联)。
颈联以
绚丽的花、蓬勃的草为代表,描绘出杂花满眼、
嫩草铺地的春色。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阮郎归
曾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
碧波新涨小池
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
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1)就有关宋词的知识填空。
(1分)
从风格流派来看,本首词属于流派。
(2)结尾二句是全篇的警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试作分析。
(3分)
答案暮春时节,落红阵阵,有的飘零岸上,有
的落入水中,殊为人怜惜;写燕子惜花,同时也
是将诗人怜惜美好事物的心情反映出来。
婉约
(3)全文处处说燕,却始终不着一个燕字,正如邹
祗谟在《远志斋词衷》所说:
“咏物固不可不
似,尤忌刻意太似。
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如用
意。
”联系全词,分析咏物的这一特点。
(4分)
答案起首二句,不说燕子而仅以“呢喃”二字,
从声音上画其特点;三、四句用“蹴水忙”三字,
写燕子之神,活画了一幅飞燕闹春图;五、六句
写柳絮在风中飞来飞去,正好烘托出燕子在空中
飞翔的优美姿态;结尾句中的“衔”正是燕子的
动作。
全文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不取其
貌,用烘托、陪衬的手法,写燕子所处的环境、
声音、体态等。
1.设问形式
(1)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2)描绘了什么景色(景象)?
(3)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
(4)通过什么形象表达什么情感?
2.答题步骤
(1)直答:
题目怎么问我们怎么答,让阅卷老师一
眼看到我们的答案要点。
(2)分析:
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形象(人
物、景色、景象等)。
3.答题关键
(1)抓关键词
形象的特点在诗中关键上会有明显的体现。
如第1
题中“鸟飞尽”“孤云”“闲”“两不厌”等看
出诗人的孤独、清高。
又如第2题诗中“数声雷”
“急雨来”等字眼可看出暴风雨来临时的壮观声势。
(2)想象体会
读诗要学会品悟,品悟要懂得想象。
将自己幻化
成诗人,置身其境,方能体味诗人的心境和情
感,才能准确把握形象特点。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鉴赏古诗中的语言学案
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
(1)~
(2)题。
(6分)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宋·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王
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着一‘弄’字而境
界全出矣。
”请你就这一“弄”字,谈谈它所显
现的“境界”。
(3分)
答案“弄”字具有拟人的特点,显出了姹紫嫣
红的勃勃生机和月光皎洁、花枝摇曳的美景。
(2)“沙上并禽池上暝”描写了什么景色?
作者
写这一句的用意是什么?
(3分)
答案写水鸟双栖并宿、燕婉亲昵之庭院池塘美
景,反衬自己的孤单愁苦和惜春恋春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
(2)题。
(6分)
书边事
[唐]张乔
调角断①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流水,长愿向南流。
【注】断:
占尽。
(1)尾联运用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分)
(2)首联“征人倚戍楼”中“倚”字,有人建议改
为“守”字更为确切。
你认为“倚”与“守”哪一
个更好?
请说明理由。
(4分)
比喻
渴望民族团结和平
答案“倚”字更好。
“倚”字更能表达出征人倚
楼的安闲姿态,好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
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
的主旨。
而“守”字却给人一种时刻提防边事的感
觉,破坏了此诗宁静安详的意境。
“守”字更好。
“守”字刻画了戍边将士忠于职守
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为后文“大漠无兵阻,穷边
有客游”作了很好的铺垫,微妙地传达出边关的安
宁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忠诚的战士的主旨。
“倚”字
不能展现战士的精神风貌。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8分)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
试问上片叙述了
什么事?
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分)
答案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游览这大好春光。
下片
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
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
知与谁同?
”是篇中的绝妙之笔,你同意这种说
法吗?
试联系全词作简要分析。
(4分)
解析回答第
(2)题,最好赞同这种说法。
答案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
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
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
“今年花胜去年红”
“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
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
可见其构思新
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本诗是怎样以“倦夜”统摄全诗的?
请结合全
诗简要分析。
(4分)
答案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倦”字。
本诗前六句写景,通过对秋夜里的绿竹、庭院、野
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
象的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勾画出一幅
清凉月夜图。
透过这幅图,我们看到诗人一夜不曾
合眼,含蓄地道出了“倦”。
尾联“空悲清夜徂”
绾合了诗题“倦夜”。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
(4分)
答案前六句写诗人“倦夜”的情景,后两句告诉
我们诗人“倦夜”的原因:
“万事干戈里”。
“万
事干戈里”使得诗人“空悲清夜徂”。
景情结合,
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对国家和
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
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
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张昪:
南宋词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
衰的时代转变。
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②低亚:
低垂。
(1)赏析上阕“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中“浸”字
的妙处。
(3分)
答案“浸”有浸染之意,一个“浸”字描绘出天
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渗透的景象,表现出天水
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
(2)联系整首词,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
言西下”一句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和无人可诉
的孤寂之感。
词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
历朝兴废尽人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
慨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词人面对清秋寒日西
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
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6.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边词
张敬忠①
五原②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张敬忠:
唐监察御史,分管军事,写作
此诗时在朔方军幕任职。
②五原:
现在内蒙古自治
区的五原县。
(1)《边词》第一句中哪个字总摄全诗?
请结合诗
句简要分析。
(3分)
答案“迟”字。
第二句写已到二月,垂杨还未挂
绿;第三、四句对比写出边地河面上的结冰刚刚融
化,长安的春花已经凋谢。
整首诗表现了边地春天
来得“迟”的特点。
(答出“迟”字给1分,分析
得当给2分)
(2)有人认为,《边词》中的“二月垂杨未挂丝”
与《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有异曲同工
之妙。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5分)
答案(示例):
同意。
两句都写出了边塞的春天
来得迟,“二月垂杨未挂丝”直接描写景物,“羌
笛何须怨杨柳”以乐声虚写景物,用了拟人手法,
二者都借边塞风物表现了边地的荒凉和寒冷,抒发
了边塞将士因战地的艰辛产生的思乡之情(内心的
悲苦)。
不同意。
虽然都写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但“二月
垂杨未挂丝”对边地风物的介绍,更强调边地的荒
寒;“羌笛何须怨扬柳”更突出了乡思离情,却也
蕴含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答出“同意与否”给1
分,从形象、抒情的角度分析分别给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素梅
王冕
闲花野草头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
抒发了什么
样的情感?
请联系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4分)
答案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的神采。
冰
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
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
“惟有老梅
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诗人既抒发了对梅花
的喜爱之情,又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
(2)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用是什么?
(4分)
答案描绘“闲花野草”,主要是为了对比和衬托
梅花的形象及精神风貌。
“闲花野草”在寒冬到来
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
地空”,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
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
出梅花的傲岸品质。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
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
词人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其目的是什
么?
(2分)
答案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
以乐景写
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先扬后仰”)。
(每点1分)
(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
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
(4分)
答案一是无人理解作者的心情,惟有落花理解,
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二是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
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
三是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但落花无言,无
可劝慰,更显作者的心情之凄悯。
(4分,答对1点
给2分,2点给3分,3点满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
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
妨随处一开颜。
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xiè):
美酒。
②《黄庭》:
道
家经典。
③元:
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
表明了词人
怎样的生活态度?
(2分)
答案描写了词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
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词人喜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
然物外的隐逸生活。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
等闲”有何深意?
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4分)
答案这两句词表面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
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
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在语意上与
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
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1.设问形式
(1)鉴赏某字的妙处。
(2)鉴赏某句(联)的妙处。
2.答题步骤
(1)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该字(句)有什么特色。
(2)从内容主旨的角度分析该字(句)有什么表达
效果。
A.结合诗句描述景象。
B.结合主题分析烘托的意境、表达的情感。
3.答题关键
(1)细品味
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
贴、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或句子来描摹事物
或表情达意,所以我们鉴赏时必须回到诗中,置身
其境、仔细品味,方能深得其妙,把握神髓。
(2)多角度
诗人炼字和炼句的结果是向读者传达最想传达的意
蕴情感,我们答题时必须从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多角
度思考,方能答足要点,多得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