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乘加乘减》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秦翠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53960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乘加乘减》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秦翠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乘加乘减》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秦翠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乘加乘减》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秦翠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乘加乘减》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秦翠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乘加乘减》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秦翠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乘加乘减》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秦翠丽.docx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乘加乘减》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秦翠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乘加乘减》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秦翠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乘加乘减》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秦翠丽.docx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乘加乘减》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秦翠丽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城区长子门小学秦翠丽

一、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6页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本课的主题图是十分不错的教学资源。

把它稍作修改,做一个动态课件,小熊从4x4个玉米中掰走一个。

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列式,更能让学生容易想到乘减的方法来列式。

三、学情分析:

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

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六、教具准备:

教具:

课件、书签。

学具:

○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

(画面录音,加背景音乐)同学们,俗话讲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动画演示)春天,勤劳的小熊整理好了土地,种下了一些玉米。

小熊经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到了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

2、师:

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上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

有4棵玉米树,每棵有3个玉米棒。

师: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

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

(贴出)

3、师: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

3×4=12(说出口诀)或4×3=12或3+3+3+3=12

4、师:

我用图示表示出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

有一天,小熊来到了玉米地,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高兴极了。

(出示主题图)

2、师:

现在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这幅图的意思,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

小熊掰走了一个,还有几个?

生2:

有4可玉米,每棵树上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还剩下几个玉米棒?

(板书:

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3、师: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小精灵来了。

如果你是小精灵,你会怎么提醒大家?

生1说:

“同学们,不要慌,要仔细想一想再做!

”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

生2说:

“同学们,借助图形摆一摆、画一画吧。

师:

同学们,先画图形表达图的意思,再列出算式,在小组内互相说说。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展示。

4、并说出你的想法并解答其他小组提问:

(教师板书)

3+3+3+2=113×3+2=11

生1:

前3棵玉米上,每棵都有3个玉米棒,最后一棵上有2个,所以列式为:

师生:

(在3×3下面画一条横线)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1:

前面3棵玉米,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3+3+3+3-1=114×3-1=11

生2:

小熊没有掰玉米时,4棵玉米都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所以列式为4×3-1=11。

师生:

(在4×3下面画一条横线)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2:

原来的4棵玉米树上,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师生:

为什么要减1?

生2:

小熊掰走了一个,所以减去1。

5、师:

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

左边的一列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只有减法,没有乘法。

生:

右边的算式中,有乘法,也有加法和减法。

师:

我们以前学过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

今天我们就学习乘加乘减。

(板书课题。

6、师:

刚才,同学们真棒,自己根据图意列出了乘加乘减的算式,并算出了结果。

谁来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师:

一个算式里有乘,又有加或减,应该先算什么呢?

生1:

先算加减法。

生2:

先算乘法。

师: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现得最快,最准确。

(学生小组讨论。

师:

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

生1:

有乘有加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加。

我们是以3×3+2为例算的:

先算3×3=9,再算9+2=11。

生2:

有乘有减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减。

比如:

4×3-1,先算4×3=12,再算12-1=11。

师:

讲得真好!

那你们心中有结论了吗?

遇到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

生(齐答):

先算乘,后算加减。

(贴出)

(三)活动体验,应用新知

1、帮助小青蛙。

(1)放课件:

(动画显示,同时教师说明:

小熊扛着1个玉米棒,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兴地往回走。

咦,前面来了个好朋友小青蛙,小青蛙看到小熊种的玉米结实又好吃,希望小熊能送给自己。

小熊想了想,说:

“你要是能答对我的问题,我就把玉米棒送给你。

”小熊:

又摘下了一个玉米棒问:

地理还剩下几个玉米棒?

同学们,你能帮助小青蛙吗?

师:

现在还剩几个玉米棒呢?

谁能用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帮小青蛙算一算吗?

生1:

小熊共掰走了2个玉米棒,应列式为:

3×3+1=10。

(2)师:

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

先算乘法:

3×3=9,再算加法:

9+1=10。

师:

你真棒!

送给你一个小礼物。

生2:

我是这样列式的:

3×4-2=10,先算3×4=12,再算12-2=10。

师:

能说说为什么减2吗?

生2:

原来是4棵玉米,每棵上面都有3个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2个,所以要减2。

师:

说得真好!

也送你一个小书签。

2、丰收庆祝会

师:

小熊为了庆祝丰收,在家开庆祝会,看!

它们不光带来了水果,还为大家带来了问题。

(1)书本56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提问)

师:

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1:

3×4+2

师:

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生1)吗?

(学生纷纷举手)

生2:

你是怎样想的?

生3:

3×4求出的是什么?

生4:

你会用乘减的方法来计算吗?

……

3、书本58页第4题。

课件展示(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汇报。

4、做游戏。

师:

下面我们做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一生摆图形,提出问题;另一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摆的图形必须用乘加乘减计算。

然后交换。

看谁最棒?

(学生开始做)。

(四)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师:

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下课后,请你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跟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好吗?

下课。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城区长子门小学秦翠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进行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模型、面积模型和数线模型,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多元表征的操作活动,建立几分之一的分数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数感,实现数概念的扩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建立几分之一的分数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分物品(动态演示关于主题图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1)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几块?

(拍手表示)

(2)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几块?

(拍手表示)

(3)有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几块?

你还能拍手表示吗?

2.引发矛盾冲突,导入新课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平均分1块月饼的结果。

(2)教师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月饼的分配问题引发矛盾冲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用拍手不能表示出结果时,就自然地引出了分数。

这一学习过程自然又流畅,学生不知不觉经历了分数的产生过程,并积极地创造分数,体会了分数的优越性。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

(1)课件演示例1分月饼的情境图。

平均分1块月饼,让学生观察分的过程。

(2)教师指出: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3)指导学生读、写

(4)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

2.认识几分之一

(1)要得到一块月饼的

应该怎样分?

这个

怎么表示出来?

怎么写?

(2)课件演示: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

,哪些不是?

说出理由。

(3)启发:

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

,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5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

你会在作业纸上涂出长方形纸的

吗?

(4)小结: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5)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用“形”表“数”,深入认识

(1)想一想:

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独立折纸、涂色,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3)全班集中汇报,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各自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初步理解了分数各部分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的认识是理解其他分数的一个基础,以

的认识为突破口,采用联系生活、多重感知的方法,最后通过学生折纸创造分数,将

 

“数”与“形”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于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体会,培养了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新知。

4.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课件出示例3第一组图

,学生观察。

①猜想:

哪个分数大一些?

②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③课件演示

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例3第二组图

的比较,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学生合作讨论:

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涂色-判断-比大小这三个环节,再次巩固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并能借助题中的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91页“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练习二十第1、2、4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分数和几分之一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城区长子门小学秦翠丽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并未给周长下定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求法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本课教学目标是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抽象概括能力,会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基本目标:

(1)使学生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

(2)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发展目标

(1)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2)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

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方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

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

【教学流程设计】

一、故事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最后谁获胜了?

比赛之后,兔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不应该骄傲自满,应该向坚持不懈的乌龟学习。

后来他两成了好朋友。

但是这天,它们却吵了起来。

原来,他两个都很喜欢散步,乌龟每天围着这个水池走一圈,兔子每天围着草坪走一周。

乌龟说:

我每天走的路多。

兔子说:

不对,是我每天走的多。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到底谁每天走的路多些?

光靠猜想说服不了他们,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

才能使他们心服口服。

我们先来观察一下他们每天走的路线。

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的有何特征?

正方形呢?

要看谁每天走的路多,就是要比较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

(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

周长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长方形的周长:

1.师:

假如这个长方形是小乌龟每天绕着走的水池,谁来指指这个图形的周长。

怎样就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先量再算)

   2、师:

乌龟采用了大家的建议,他们量出了(板书)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4米。

如何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一下,并记录下你们小组的算法。

3、汇报交流:

师: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算法(想法)。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演示课件。

生一:

6+4+6+4=20(米)我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

)那就是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生二:

6×2+4×2=20(米),先算了两个长,再算两个宽,也就是一组对边一组对边的求,然后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

这样算的根据是什么?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也就是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

生三:

我是用(6+4)×2=20(米),先算长+宽的和,也就是长方形的一组邻边。

因为有两组相等的邻边,所以再乘2。

师板书:

长+宽×2这样写行吗?

那你觉得列综合算式解答时最应注意什么?

4、比较一下这三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那种方法?

下面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这道题。

右边是一面镜子,给它做一个铝合金边框,大约需要多少米的铝合金材料?

    学生算完汇报自己的算法。

师:

你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算?

(潜移默化的算法优化)

(二)正方形的周长:

1、师:

假如这个正方形是兔子每天绕着走的草坪,谁来指指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要想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数据?

(边长)兔子已经量出了正方形的边长是5米,你会算它的周长吗?

怎么算?

2、汇报算法。

   生一:

5+5+5+5=20米,我是把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得到了它的周长。

就是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师:

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二:

(5+5)×2=20(米)把正方形的四条边分成两组。

 生三:

5×4=20(米)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可以用边长×4得到正方形的周长。

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为什么?

3、师:

现在,我们来看看乌龟和兔子谁每天走的路长?

  生:

一样长乌龟和兔子非常高兴,他们又和好如初了。

我们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下面就用我们掌握的本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应用

1、书上44页第二题:

先量再算。

2、口答:

只列式不计算

⑴、正方形花圃每边长6米,它四周的篱笆长多少米?

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⑵、给下面台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长多少?

(长5分米,宽4分米)

3、选择题

①、一块黑板,长与宽的和是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A.5×4     B.5×2     C.(5+5)×2

②、用一根长20分米的木条,制作一个正方形镜框,镜框的边长是多少分米?

(     )

    A.不能确定   B.20×4     C.20÷4

4、这是我的一块手帕(边长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5、聪明的一休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请你谈一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