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7 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卷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53763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6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7 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7 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7 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7 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7 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7 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卷版.docx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7 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7 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卷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7 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卷版.docx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7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卷版

考点7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图解】

【名师点拨】

1.工场≠工厂

工场是以手工劳动为主,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组织形式;工厂是实行大机器生产,集中生产,分工细致,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2.工业革命的特点

(1)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生产,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首先发生于英国,后扩展到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

(3)技术发明多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4)主要发生在轻工业。

【历年真题】

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2.(2018·江苏高考·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

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

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3.(2018·天津高考·4)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利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

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

这反映出(  )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B.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D.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4.(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3).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5.(2017年天津卷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

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

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

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6.(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

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7.(2016·浙江文综·20)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收入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①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②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

③“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9.(2016·上海单科·14)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

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

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

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B.信息化C.城市化D.电气化

10.(2016·海南单科·13)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B.工场手工业进入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11.(2015·四川文综·10)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

“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

”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12.(2015·上海单科·35)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右侧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

A.能源革命与人类生活B.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

C.科学进步与征服自然D.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

13.(2014·上海单科·20)“万能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

当瓦特研制成功这项动力技术时,中国正值(  )

A.开元盛世B.戊戌变法C.康乾盛世D.清末新政

14.(2014·广东文综·20)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

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

A.牛顿经典力学B.达尔文进化论

C.蒸汽机D.计算机

1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

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16.(2014·浙江文综·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17.(2014·福建文综·1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18.(2014·四川文综·10)图1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

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

A.北京、上海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D.莫斯科、圣彼得堡

19.(2013·天津文综·4)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

A.新航路开辟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20.(2013·上海单科·18)英国政府于1802年推出第一部《工厂法》。

1860年代相关立法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有雇佣劳动的任何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雇佣者的境遇。

推动了英国工厂法等社会立法的直接原因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化B.城市化运动的发展

C.工人斗争的压力D.工业产值超过农业

21.(2012·江苏单科·14)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22.(2012·福建文综卷·21)图8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

图8

A.奴隶贸易的兴起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C.内燃机的应用D.垄断组织的形成

23.(2012·天津文综·8)右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应该是(  )

A.蒸汽动力B.水力动力

C.水电动力D.机械动力

24.(2012·山东文综卷·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他强调的是(  )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5.(2012·安徽文综卷·20)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

“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26.(2012·上海单科卷·14)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致使别针的产量增长。

类似的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  )

A.16世纪中叶B.17世纪中叶

C.18世纪中叶D.19世纪中叶

27.(2011·重庆文综·21)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

“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

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

A.法国B.英国

C.德国D.美国

28.(2011·海南单科·11)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

“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29.(2010·天津文综·5)右图为首届世界博览会展馆。

这届世博会反映了(  )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②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

③英国的兴盛与强大

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851年伦敦“水晶宫”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30.(2010·全国Ⅰ卷文综·1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

“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

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

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31.(2010·江苏单科·16)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

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32.(2009·四川文综·21)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

“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

”促成英国这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

A.海外市场的形成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圈地运动的推进D.民主制度的确立

33.(2009·上海历史·19)中产阶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其成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  )

①中世纪的城市市民②近代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

③中世纪的僧侣贵族④当代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34.(2009·广东文基·31)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

A.蒸汽机车B.内燃机车

C.电力机车D.汽车

35.(2009·山东文综·1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36.(2009·上海历史·14)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出现了一次移民浪潮,1846~1875年间就有900多万人离开欧洲,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国。

这是因为(  )

A.南方种植园主的需要B.法西斯的种族灭绝

C.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D.美国政府鼓励移民

37.(2009·海南历史·15)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

这说明(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38.(2009·上海历史·13)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

“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

”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

甲说:

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人西方呢。

乙说:

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

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

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A.甲B.乙

C.丙D.丁

39.(2009·广东历史·19)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40.(2009·北京文综·22)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的新社会问题是(  )

A.清教徒受到迫害B.童工现象开始出现

C.广大农民丧失土地D.产业工人相对贫困

41.(2009·全国文综一·22)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

“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

”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D.贫富差距缩小

42.(2009·全国文综二·15)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43.(2009·海南历史·24)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44.(2008·海南历史·11)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

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

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第二次工业革命

45.(2008·海南历史·12)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

“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

”这种现象的普通出现始于(  )

A.18世纪中后期B.19世纪前期

C.19世纪中后期D.20世纪前期

46.(2008·宁夏文综·3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

“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47.(2008·全国文综Ⅰ)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

“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

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

”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D.各国间交往密切

48.(2008·江苏历史·1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

”不能佐证这一观战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49.(2008·上海综合·11)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改进和运用为标志,大大推动了人类交通工具的改进。

1814年世界上第一辆蒸汽火车机车的发明者是(  )

A.瓦特B.斯蒂芬逊

C.富尔顿D.莱特兄弟

50.(2008·四川文综延考卷·18)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率先采用机器生产的主要原因是(  )

A.纺织业生产技术简单,易于采用机器生产

B.市场对棉织品的需求增势强劲,推动了技术革新

C.棉纺织业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庞大

D.英国从殖民地获得大量财富,生产所需资金充足

51.(2008·四川文综延考卷·19)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在美国西北部,农业机械如果受损,农民用电报告知机械商店受损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新部件,农民自己就能安装。

马歇尔所描绘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18世纪中后期B.19世纪初期

C.19世纪中后期D.20世纪前期

52.(2007·广东文基·30)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蒸汽机的推广   B.相对论的提出

C.内燃机的出现   D.发电机的发明

53.(2007·广东历史·19)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840

1870

1900

1920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2

14.8

8.4

7.1

 

A.工业化B.殖民战争

C.资产阶级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

54.(2007·全国文综·23)《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

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

这段描述说明(  )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55.(2007·北京文综·22)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

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图6珍妮纺纱机图7早期机车图8早期汽车

A.哈格里夫斯史蒂芬孙卡尔·本茨

B.人工动力蒸汽动力燃油动力

C.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

D.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56.(2018.4·浙江高考·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

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

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

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

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

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

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

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

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运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曼・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

(4分)

57.(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

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

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

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183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