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6.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535023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医基础理论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医基础理论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医基础理论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医基础理论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6.docx

《中医基础理论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6.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6.docx

中医基础理论6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官窍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

构成经络系统和维持经络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称之为经气,经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故又称脉气。

经气是人体真气的一部分,为一种生命物质,在其运行、输布过程中,表现为经脉的运动功能和整体的生命机能。

气无形而血有质,气为阳,血为阴,一阴一阳,两相维系,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

所以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

运行于经脉之气,实际上包括了气以及由气化生的血、精、津液等所有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概言之为气血而已。

故称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路。

《灵枢·经脉》曾经指出: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又可理解为经络系统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联系作用

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脉筋骨等组成的,它们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有机配合,相互联系,主要是依靠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实现的。

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的纵横交错,人里出表,通上达下,相互络属于脏腑,奇经八脉联系沟通十二正经,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联络筋脉皮肉,从而使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表里、上下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体。

所以说: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

二、感应作用

经络不仅有运行气血营养物质的功能,而且还有传导信息的作用。

所以,经络也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导网。

当肌表受到某种刺激时,刺激量就沿着经脉传于体内有关脏腑,使该脏腑的功能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疏通气血和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脏腑功能活动的变化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

经络循行四通八达而至机体每一个局部,从而使每一局部成为整体的缩影。

针刺中的“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传导感应作用的表现。

三、濡养作用

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而气血通过经络循环贯注而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所以说: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

四、调节作用

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胜偏衰的证候,可运用针灸等治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灵枢·刺节真邪》)。

实验证明,针刺有关经络的穴位,对各脏腑有调节作用,即原来亢进的可使之抑制,原来抑制的可使之兴奋。

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

所以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可能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人舍于脏腑也”(《素问·皮部论》)。

经络是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于五脏六腑的传变途径。

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沟通联系,所以经络还可成为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如足厥阴肝经挟胃、注肺中,所以肝病可犯胃、犯肺;足少阴肾经人肺、络心,所以肾虚水泛可凌心、射肺。

至于相为表里的两经,更因络属于相同的脏腑,因而使相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如心火可下移小肠,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使肺气不利而喘咳胸满等等。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人里和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通过经络的传导,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于外,表现于某些特定的部位或与其相应的官窍。

如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少腹胀痛,这就是因为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真心痛,不仅表现为心前区疼痛,且常引及上肢内侧尺侧缘,这是因为手少阴心经行于上肢内侧后缘。

其他如胃火炽盛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见目赤等等。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络属的脏腑,它可以反映所属经络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

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是肺的病变。

又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部及项部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也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辨证体系。

在临床实践中,还发现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有明显的压痛或有结节状、条索状的反应物,或局部皮肤的形态变化,也常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如肺脏有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长期消化不良的病人可在脾俞穴见到异常变化等等。

“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灵枢·官能》),就指出了经络对于指导临床诊断的意义和作用。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以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

特别是对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针灸与按摩疗法,主要是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循行的远隔部位上取穴,通过针灸或按摩,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而穴位的选取,就必须按经络学说进行辨证,断定疾病属于何经后,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穴,这就是“循经取穴”。

药物治疗也要以经络为渠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才能使药到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

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确定了“药物归经”理论:

金元时期的医家,发展了这方面的理论,张洁古、李呆按照经络学说,提出“引经报使”药,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可用羌活,属阳明经的可用白芷,属少阳经的可用柴胡。

羌活、白芷、柴胡,不仅分别归手足太阳、阳明、少阳经,且能引他药归人上述各经而发挥治疗作用。

此外,当前被广泛用于临床的针刺麻醉,以及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等治疗方法,都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使经络学说得到一定的发展。

经络系统遍布全身,气、血、津液主要靠经络为其运行途径,才能输布人体各部,发挥其濡养、温煦作用。

脏腑之间,脏腑与人体各部分之间,也是通过经络维持其密切联系,使其各自发挥正常的功能。

所以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内外,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保持着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平衡协调。

经络又能将气血津液等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运送到全身,使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此外,经络又是人体的信息传导网,它能够接受和输出各种信息。

第六章体质

不论何种社会,也不论何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人的体质都是社会最为基础的物质因素。

一个民族体质的强弱与国家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一个民族的体质水平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群体体质水平的发展又会有力地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因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故体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材的竞争。

人的素质不仅仅是以知识为标志,而应是知识、道德、体质的结合体。

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者全都具备.才是完全的健康,体质是健康的基础。

体质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身和研究自身的——门学科。

是综合了生物学,人类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主要成就形成的,研究体质的起源、发展和变异的学科:

医学体质学是研究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的学科,即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关系的学科:

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为疾病的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体质学的知识:

早在《内经》中,对体质的形成、分类以及体质与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的关系就有极为详细的论述。

其后,历代医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内经》关于发生体质学、年龄体质学、性别体质学、病理体质学及治疗体质学的理论,形成了中医学的体质学说,并对养生防病和辨证论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学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对中医学理论整理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展开和深人,中医体质学就应运而生了。

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含义

体质,又称禀赋、禀质、气禀、形质、气质等,即人体的质量。

体质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

这一定义,首先强调了人体体质的形成是基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两个基本方面的。

其次,也反映了中医学关于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说明了人体体质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

第三,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

形神合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是中医学的生命观。

形,即形体;神,即生命机能。

神生于形,形主宰于神,神依附于形,神明则形安。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就是指形与神是人体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

形体健壮则精神旺盛,生命活动正常;形体衰弱则精神衰弱,生命活动异常;形体衰亡,生命便告终结。

所以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类经·脏象类》)。

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体质既包括身体要素,又包括心理要素,并且二者高度统一。

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表现出其特有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良好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并保证其相对稳定。

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体现出来。

体质的固有特性或特征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人的体质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中。

先天禀赋是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体质的发展与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后天因素的影响。

(二)体质与素质、气质、性格

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反映:

人体机能在肌肉工作中反映出来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在体质学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人的体质好坏的主要方面之一,它与人的体型、体格、机能、神经和心理等均有密切关系。

所谓运动能力,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肉(即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协调性:

一般来说,运动能力强的人身体素质也好;反之,身体素质好的人,运动能力也比较容易提高。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气质,在现代心理学中为人的心理特征之一,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外在表现的隐显和动作的灵敏迟钝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是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如知觉的快慢、思维的灵活程度)、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稳定性(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指向性(如内倾、外倾)等。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遗传有关,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影响下所形成的。

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具有一定的个性企图,而不能决定其个性特征的内容。

中医学中的“气质”,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一元论。

“人由气生,形以气充”,“人生气禀不齐”,所以人的品行、道德也各不相同。

气质,又称为气禀、气性、禀性等。

气与心、性相关。

所以,中医学所说的气质,是指个体出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生理的成熟发展起来的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态度、智慧等,其含义比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广而且深。

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实际上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中习惯化了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如骄傲、谦虚、勤劳、懒惰、勇敢、怯懦等,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质和性格都具有其相应的生理学基础。

体质与气质、性格分别是生理与心理两方面不同的概念;如同物质与运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一样,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中医学总是从体质与气质的关系中,去探讨体质或气质问题,将体质与气质一并讨论。

因此,中医体质学所说的体质和气质,与西方体质学和心理学所说的体质和气质,其含义不尽相同,这也正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反映。

(三)体质与形态、体格、体型

人体形态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在体质研究中,人体形态主要是指涉及人体测量和观察的内容,包括人体各部大小、人体重量、性征、骨骼、体形及体姿等。

人体形态与人体的体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体的形态结构是人体心理、生理功能及一切行为的基础。

换句话说,人体的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基础。

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

一般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身长、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皮肤和皮下软组织等情况来判断,为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

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为衡量人的体格和身体大小的重要指标。

体型与人的心理因素和健康状况等有一定的联系。

体姿,又名体态,是指人体各部在空间的位置,它反映身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隶属关系,也是衡量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

二、体质的标志

(一)体质的标志

“体质”所包含的内容,或者说,当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体质水平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1.身体的发育水平,包括体格、体型、营养状况和身体成分等方面;

2.身体的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等;

3.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乎,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协调性,还有走、跑、跳、投、攀越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4.心理的发育水平,包括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个性、性格、意志等方面;

5.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生活紧张事件的适应能力,对疾病和其他损害健康的因素的抵抗和调控能力等。

理想体质,是指人体具有的良好质量,它是在充分发挥遗传潜力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积极培育,使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智力以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相对良好的状态。

理想体质具有明显的人群与个体差异(例如种族、地域、性别、年龄、职业等)。

理想体质的主要标志是:

1.身体健康,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完整而协调;

2.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姿正确;

3.心血管、呼吸与运动系统具有良好的功能;

4.有较强的运动与劳动等身体活动能力;

5.心理发育健全,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抗干扰、抗不良刺激的能力;

6.对自然、社会和精神心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健康的具体标志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形为阴,神为阳。

机体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阴阳平衡,形与神的相对平衡是健康的标志。

要保持强健的体魄,必须使形神统一。

因此,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

健康的具体标志如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1.生理健康的标志:

形体壮实,眼睛有神,面色红润,呼吸微徐,牙齿紧固,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双耳聪敏,脉象缓匀,二便正常。

2,心理健康标志:

精神旺盛,七情和调,记忆良好。

这是中医学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生命观、健康观的具体体现。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提出了衡量人体健康的具体标志: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泽,无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这种健康标志反映了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关系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并与性别、年龄、地理等因素有关。

一、先天因素

(一)先天因素的含义

先天因素,又称禀赋,是指小儿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

中医学所说的先天因素,既包括父母双方所赋予的遗传性,又包括子代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此期间所给予的种种影响。

同时,父方的元气盛衰、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等都直接影响着“父精”的质量,从而也会影响到子代禀赋的强弱。

现代遗传学认为,遗传是生物按照亲代所经过的发育途径和方式,产生与亲代相似后代的过程,是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

在人类是通过生殖细胞的物质与信息的传递,将亲代的个体体质特征传给子代的过程。

在遗传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异,即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之为变异。

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两者既是矛盾对立的,又是统一不可分割的。

中医学的先天因素涵盖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二)先天因素在体质形成中的作用

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

在生命形成的过程中,男主阳施,女主阴受,男女媾精,胎孕乃成。

父母生殖之精气的盛衰,决定着子代禀赋的厚薄强弱,从而影响着子代的体质。

子代的形体始于父母,父母的体质是子代体质的基础。

父母体质的强弱,使子代禀赋有厚薄之分,表现出体质的差异,诸如身体强弱、肥瘦、刚柔、长短、肤色,乃至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如鸡胸、龟背、癫痫、哮喘、杨梅疮(梅毒)等。

在体质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先天因素、人体的遗传性状是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对于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对于人体体质的强弱,具有重大的影响。

但是,先天因素、遗传性状只对体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体质强弱的现实性,则有赖于后天环境、营养和身体锻炼等。

二、后天因素

(一)后天因素的含义

后天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之前的生命历程。

后天因素是人出生之后赖以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后天因素可分为机体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两方面。

机体内在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心理因素,外界因素实际上就是环境因素。

环境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与健康的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重大课题,已经受到全球的关注。

人从胚胎到生命终结之前,始终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

自然环境是与社会环境相对而言的,它涉及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食物链环境等一切客观环境。

社会环境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要素。

换言之,人们所处的环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一切有关事物,例如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劳动条件、卫生条件、社会制度、气候条件、生态平衡以及教育水平等。

(二)后天因素在体质形成中的作用

人的体质在一生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变化着的。

良好的生活环境,合理的饮食、起居,稳定的心理情绪,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反之则会使体质衰弱,甚至导致疾病。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及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健康与长寿的要求变得日益迫切。

因此,如何保养一生的体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课题。

改善后天体质形成的条件,可以弥补先天禀赋之不足,从而达到以后天养先天,使弱者变强而强者更强的目的。

1.饮食营养:

人以水谷为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为后天之本。

饮食营养是决定体质强弱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营养水平,对维护和增强体质有很大影响。

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其对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功能也不一样。

因此,科学、合理的饮食营养应包含必需和适当两层含义。

长期营养不良或低下,或营养不当,以及偏食、偏嗜等都会使体内某些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体质,乃至于引起疾病。

《内经》中曾多次谈到饮食偏嗜对机体的危害。

诸如“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以及五味偏嗜会引起人体脏气偏盛偏衰而产生病变等。

2.劳动和运动:

劳动的性质和条件,对人们的体质强弱有着深刻的影响。

劳动一般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类。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关系也越来越密不可分。

劳逸适度,劳而不倦,可增强体质。

一般来说,适当的体力劳动对体质的增强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在严重污染环境下的体力劳动,精神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下的劳动,操作分工过细,促使身体局部片面发展的劳动,等等,对人的体质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反之,过度安逸又可使机体气血运行迟缓,气机阻滞,脏腑功能减弱,正气不足,而致体质虚弱多病。

故当有劳有逸,劳逸适度。

古往今来,人们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自然现象中体会出“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视体育锻炼为增强体质的法宝。

历代医家总结的“养生导引之法”,诸如太极拳、五禽戏等,便是以运动来调养体质的典范。

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证明,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使神经系统更为活跃和灵敏,增强肌肉的耐力与收缩强度,调整内分泌系统的平衡,改善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更为旺盛,废物的排泄更为顺利,这样就可使病理体质向正常体质转化。

3.年龄:

年龄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体的结构、机能与代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从出生之日算起,按日历计算的年龄称之为历法年龄、时序年龄或实足年龄,简称年龄。

增龄,即年龄的增长,概括了一个人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全过程,包含着成熟和衰老两重意义。

增龄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且每个人的生物学年龄与历法年龄也并不是刻板同步的,个体差异相当大,有的“未老先衰”,有的“老当益壮”,可相差十年左右。

所以,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年龄分期尚无统一的意见。

但总的来说,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从少儿、青年到中年,再转向老年。

中医学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灵枢·天年》中深刻地论述了人体脏腑气血盛衰与年龄的关系。

在生长、发育、壮盛以至衰老、死亡的过程中,脏腑气血由盛而衰,影响着人体生理功能,决定着人体的体质,从而决定着各年龄期对致病因素反应的能力与类型。

如小儿体质为“稚阴稚阳”之体,所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温病条辨·解儿难》)。

到了青春期则体质渐趋成熟,至青春期末,体质基本定型;青壮年是人体脏腑气血阴阳最旺盛时期,因而也是体质最强健阶段;及至老年,脏腑生理机能减退,体质日趋下降,逐渐呈现“老态龙钟”的衰老征象。

这里应当强调两个环节,一是青春期,二是更年期。

以性成熟过程为特征的青春期是人体内机能、代谢与结构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生中第一个转折时期,体内各种生理活动进行着整体性的调整。

更年期则是从成年期转入老年期时,全身各系统的功能与结构渐进性衰退的过渡阶段,是一生中第二个转折时期。

若能处理好这两个时期,则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目的。

4.性别:

性别通常所指的是男性与女性。

男为阳,女为阴。

男性多禀阳刚之气,体魄健壮魁梧,女性多具阴柔之质,体形小巧苗条。

男子以气(精)为本,女子以血为先,女性又有经带胎产的特点。

所以说,男子以肾为先天,女子以肝为先天。

“男子多用气,故气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

所以男子病多在气分,女子病多在血分”(《医门法律》)。

“男子之病,多由伤精;女子之病,多由伤血”(《妇科玉尺》)。

可见,男女性别不同,其遗传性征、身体形态、脏腑结构与生理功能、物质代谢乃至心理特征等都有所不同,体质上也必然存在着性别差异。

5.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

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整个地壳。

狭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