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53191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人口

一、中国的人口特征:

1、人口数量世界第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达到13.7亿)。

2、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

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负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停止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正增长,人口一直增长。

3、人口分布不均匀,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多西少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总面积(人口密度表示分布的疏密程度)

人口地理分界线:

黑河—腾冲线(黑河位于黑龙江,腾冲位于云南)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源

2、人文因素:

交通、经济水平、开发早晚

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广东省。

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

三、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过多):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四、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

五、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

每年仍有大量增长人口是因为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六、计划生育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

(性别比例失调)

七、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养老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中国的民族

我国共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为汉族,少数民族为壮族。

民族结构以汉族为主。

民族分布特点: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部地区。

云南是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

蒙古族—蒙古包、那达慕大会;傣族—竹楼、泼水节(云南省);吊脚楼--便于通风、散热、排水、防潮(自然环境湿润);

藏族—雪顿节、锅庄舞、糌粑、油酥茶;朝鲜族(东北地区)—长鼓舞、跳板;维吾尔族—手鼓舞;侗族—风雨桥(便于行人休息,遮风挡雨防晒)。

中国的地形

一、地形类型:

平原、盆地高原、山地、丘陵

二、地形区:

地名加地形类型地势:

地表高低

三、我国的地形特征: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四、山区面积广大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有利影响:

1、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林业、牧业等);

2、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等。

不利影响:

1、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2、生态脆弱,多自然灾害如: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五:

我国主要地形区:

四大高原: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2、内蒙古高原—地表平坦开阔,草原肥美

3、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4、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广布

四大盆地:

1、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2、准噶尔盆地—盆地水汽来自大西洋气流,较湿润

3、柴达木盆地—“聚宝盆”(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盆地)

4、四川盆地—“紫色盆地”(农业最发达),紫色指土,四川盆地内的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

三大平原:

1、东北平原—中国最大的平原

2、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3、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

六、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阶梯以高原盆地为主,二级阶梯以高原盆地为主,三级以平原丘陵为主。

七、我国地势带来的影响:

1、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形成降水。

(对气流)

2、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

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谁能资源丰富。

(对河流)

3、水运沟通了东西交流,加强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对交通)

中国的气候

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

一、中国的气温分布特征

1、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最低:

漠河,最高:

海南)

2、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最低:

青藏高原(地形影响,海拔高,气温低)

3、中国的温度带不等于五带

寒温带:

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是春小麦

中温带:

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是春小麦

暖温带: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

亚热带:

一年两熟到三熟主要农作物是水稻

热带:

一年三熟主要农作物是水稻

二、中国的年降水分布

1、空间分布: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海陆位置)

2、时间分布: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较大(夏季风)

干湿地区

分界线

植被

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

200mm年等降水量线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均为草原

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

400mm年等降水量线

半湿润地区:

森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半湿润地区与湿润地区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地区:

森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东北山地属于湿润地区的原因: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三、中国气候特征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

四、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海陆、地形

复杂多样的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1、使中国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2、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3、使我国的社会文化丰富多彩

举例说明复杂多样的气候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生产的影响:

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对生活的影响:

北方人主食为面食,南方人为米饭;传统交通工具为南船北马。

北方屋顶坡度小,墙体厚实;南方屋顶坡度大,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

我国降水主要依靠夏季风。

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1、有利影响:

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2、不利影响:

夏季风不稳定,多汗涝灾害

五、气象灾害主要分布地区

气象灾害

多发季节

主要分布地区

寒潮

冬春

全国大部分地区

沙尘暴

华北、西北地区

梅雨

夏初(6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

台风

7、8月份

东南沿海地区

洪涝

夏季

东部季风区

干旱是我国影响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灾害

寒潮影响较小的地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拔高);四川盆地(受山脉主挡);广东、台湾、海南(纬度低、距离远)

中国的河流

1、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大致等于我国400mm年等降水量线;等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等于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2、如何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应从汛期、流量、结冰期和含沙量描述。

3、外流河:

水量大,汛期集中在夏季,河水主要来自降水;

内流河:

水量小,汛期集中在夏季,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化。

4、对比南北河流水文特征:

南方:

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北方:

流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长江流量最大,珠江汛期最长

5、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

6、两大淡水湖面积变小的原因:

围湖造田;解决措施:

退耕还湖。

7、长江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1)自然原因:

降水集中,多暴雨;支流众多,雨季涨水集中;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人为原因:

上游乱砍乱伐;中游围湖造田(湖泊作用:

调畜功能);上游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乱砍乱伐。

8、治理措施:

修建水库;中游截弯取直,退耕还湖;中下游加固大堤,上游植树造林。

9、三峡水利枢纽的作用:

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灌溉、旋游等。

10、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防洪。

11、黄河和长江的共同特点:

都发源于青藏高原(青海省)都流经青海省、四川省,都流经三级阶梯,都自西向东流,都注入太平洋。

12、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

黄河进入华北平原,落差急剧减小,干流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提高,形成“地上河”。

13、黄河的下游为什么无支流?

因为黄河的下游是地上河,河床高。

14、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治理泥沙(治沙)

自然资源概况

1、自然资源:

存在于自然界;对人类有价值,能够利用。

2、自然资源包括:

可再生资源(如土地、森林和水资源);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3、中国的资源状况: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土地利用类型包括:

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等);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难以利用的土地)。

5、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特点:

类型齐全,草地的比重大,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6、耕地:

北方旱地,南方水田。

7、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及低缓丘陵地区,又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旱地和水田。

8、林地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的山地

9、三大林区主要包括:

西南林区、东北林区和东南林区。

10、草地分布在西部非季风的高原和山地(西部内陆地区)。

11、土地存在问题:

耕地——耕地减少——乱占耕地;林地——水土流失——乱砍乱伐;草地——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

12、中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时间分配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解决措施: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蓄水和放水/调畜)。

13、最缺水的地区是平水带里的华北地区。

主要原因是: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自然原因是;降水少,蒸发旺盛。

14、南水北调:

将长江水调入华北和西北。

东线:

由扬州经过京杭运河到天津。

优点:

工程量小,成本低。

中线:

由丹江口水库到北京、天津。

优点:

水可以实现自流。

15、水污染和水浪费现象严重,应该怎么做?

应该一水多用,随手关水龙头。

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工业污水要达标处理,循环用水。

16、布莺盐场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

农业

1、农业部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

2、农业分布:

东耕西牧。

分界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

3、四大牧区:

内蒙古牧区(主要是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主要是细毛羊)、西藏牧区(主要是牦牛)、青海牧区(主要是牦牛)。

4、日常生活中的肉奶蛋禽主要来自于农耕区的畜牧业。

5、农作物包括:

粮食作物(南稻北麦)和经济作物。

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商品率高,位于东北地区)、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

6、导致南北方农业生产差异的因素是气候。

7、经济作物主要有①糖料作物(南甘北甜即东北、内蒙古和新疆的甜菜,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的甘蔗);②油料作物(南方油菜,北方大豆花生、长江流域的油菜);③纤维作物(新疆、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棉花)。

8、华北地区有春旱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气温回升,降水少。

②人为原因:

小麦返青,用水量大。

9、影响农业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

地形(平地种粮,山上种树,高原放牧,水里养鱼);气候(包括热量、光照、降水);土壤;水源。

②人为因素:

主要有劳动力、交通、市场和科技。

工业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工业结构包括:

①重工业: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和化学工业。

②轻工业:

纺织工业、食品工业。

3、常规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

4、能源分布:

北方和西北地区多煤、石油、天然气;南方多水能。

5、第一大能源煤炭,产煤大是山西、内蒙古和陕西;山西的大同是中国第一大煤炭基地。

6、第二大能源是石油。

黑龙江的大庆油田是我国第一大油田,山东有胜利油田。

7、钢铁工业主导因素:

煤铁资源。

8、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

①铁矿/煤炭资源丰富②交通便利

9、上海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

消费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

10、纺织工业的主导因素:

原料

11、纺织工业发展条件:

该地生产XX,原料丰富。

12、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依附于大中城市,东部密集,中西部稀疏;主导因素是科技和人才;发展有利条件是高等院校密集,科技力量雄厚。

13、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

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科技和政策因素。

14、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见下表

工业基地

地位

发展条件

限制条件

辽中南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水资源短缺

京津唐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海陆交通便利

水资源短缺

沪宁杭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临江滨海的优越位置,海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

煤、铁、石油等矿资源短缺

珠三角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

煤、铁、石油等矿资源短缺

交通运输业

1、铁路运输→火车公路运输→汽车航空运输→飞机水路运输→轮船管道运输→管道

2、运输方式有缺点:

①铁路运输:

量较大,价格较低;

②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可以实现“门对门”的要求;

③航空运输:

速度快,省时间但价格最贵;

④水路运输:

(主要包括内河运输和海洋运输)运量最大,运价最低,速度慢,受天气影响大;

⑤管道运输:

只运输液体和气体(石油天然气),运量大,运价低,连续性强,投资大,灵活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