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试论土家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docx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试论土家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试论土家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试论土家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试论土家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试论土家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
土家摆手舞,是在土家最古朴的民族舞蹈“毛古斯”基础上发展
而成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吸取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包容了巴楚文化中“巫”之娱神娱人的形式,既坚持了土家民族文化的艺术个性,又兼容外来文化的合理部
分,成为独特民族个性的舞蹈,史诗般地再现了土家族神秘而又久远的发展历程。
一、摆手舞的起源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今湘、鄂、川、黔、渝四省一市交界地区的武陵山区,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农耕民族。
武陵山区以武陵山脉为轴线,北拒长江,东隔洞庭湖平原,西傍大娄山区,由于处于云贵高原向东北方向延伸地带,所以地表切割强烈,山高坡陵,土地贫脊,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
其中包括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贵州省铜仁地区,重庆市的黔江区等6
个地市的50余个县行政单位,
总面积10万余平方公里,涉及人口2300多万,其中60%为少数民族,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少数民族聚居区。
建国以来尽管武陵山区经济有较大发展,组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绝大部分县市财政入不敷出,严重“贫血”,是经国务院确认为的全国“老、少、边、穷、山”地区之一。
“吃”为生存,“爱”为繁衍,两大主题充满无穷的艺术魅力。
土家族也充分利用武陵山区山大人稀,丘陵高岗、险峰峭岭的地理优势维护本民族的生存权利,因而铸就了一种粗犷、豪放、乐观、大方、忠厚、淳朴、勇敢、刚毅于一身的民族性格。
这种民族性格,在创造的摆手舞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土家族是一个极富务实精神的民族,一切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活动,都围绕着生存繁衍而展开,具有一种强烈的求生存、求发展的民族意识。
受这种
精神和意识的支配,其祖先崇拜表现出极强的现实性与功利性,即祈福禳灾以求繁衍生存,成为土家人祭祀祖先的重要目的和终极目的。
每年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在土家人祭祀先祖活动中,祈降福祉与禳除灾祸已结为一体。
无论是祭祀那一类先
神,总是祈福与禳灾共存。
摆手祭祖时,在祈求祖先赐福之后,还有专门的禳灾神辞:
“病痛灾难扫出去,年瘟月瘟扫出去,是非口舌扫出去,蛇啄虎咬扫出去,一起扫到千潭万水去。
”现在的土家梯玛摆手舞传承人张明光(湖南湘西龙山县农车乡农车村人)在主持“祭祖还愿”时,禳除灾祸是重要内容,其驱邪咒语很长,其中有这样的内容:
“我张天王钉子,收!
收!
收收收!
病在牙床,王钉手!
倒在磨坊,王钉手!
……”这些咒语突出地表达了土
家人通过“祭祖还愿”以禳灾避邪的迫切愿望。
土家人是巴、濮后裔。
巴人尚舞,因此,土家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善歌舞的民族一般热情大方、心胸豁达,充满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凡事必歌之舞之,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宣泄自己真挚的感情。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土家人根据刀耕火种
到农时生活的变迁创造演绎了极具土家特色的民族舞蹈。
世代繁衍生息于斯的土家人,用本民族独特的摆手舞蹈,把悲壮高昂、杀伐激越、慷慨低回的情绪尽括其中。
从艺术探源的角度,我们以为摆手舞是在“毛古斯”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因而是土家族的古朴的原生文化范畴。
“毛古斯”是土家族最原始古朴的一种舞蹈,舞者身着茅草树叶,披发跣足,在旷野平坝举行,其舞蹈动作表现土家人狩猎生活图景。
摆手舞的艺术形式沿袭于“毛古斯”舞,所不同的是,其舞蹈地点是在摆手堂(土王庙)前进行,整个的艺术和舞蹈语言,均和“毛古斯”相似。
摆手舞,土家语称“舍巴日”“舍巴巴”,汉译“玩摆手”,为每年正月初举行。
《永顺县志》曰:
“正月初间,男女齐集歌舞,祛除不详,名曰摆手,又曰调年。
”摆手分大摆、小摆两种,内容十分丰富,有表现古代战争的“马前舞”,再现狩猎生活的“打猎舞”,还有源于农业生产的“农
事舞”,以及生活中的打蚊子,梳头发等等动作,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这种舞蹈,群众性、
娱乐性特别强,既是一种传统舞蹈,又是一种健身运动,世代以来深受土家群众欢迎。
摆手舞以祈求吉祥幸福为主题,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纺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争、神话传说及饮食起居日常生活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史诗般的结构和炽热的色彩,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土家历史画卷和风情浓郁的土家生活画卷。
二、摆手舞的传承
“世代居住在武陵山区峡江地带土家族继承了古代巴人歌舞的优良传统。
他们与杂居在这里的苗族、外来的汉族长期相处,时代相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所以这里的歌舞活动,也深受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的影响,其
中尤以楚文化的影响为甚。
”
“土家人继承了巴人英勇善战、擅长歌舞的传统。
巴人歌舞自商周、秦汉,乃至唐宋、明清。
从战场到后方,从宫廷到土族之家,成为全社会、全民族享用的歌舞艺术,有过辉煌的历史。
土家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劳动、狩猎、战斗、祭祀及婚姻家庭生活中,无不用自己的歌舞艺术,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既是歌舞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
“土家人在保持自己的民族舞蹈特色的同时,大量吸收了楚、汉民间舞蹈的营养成分;在接受外来的楚、汉民间舞蹈形式及内容的过程中,也始终不忘将它地方化、民族化——贴上土家人的‘文化’标签,烙上巴楚文化的‘印记’。
“迄今为止,土家族摆手舞保留巴文化成分比较多。
像湖北鄂西土家族等地流传的摆手舞,与湖南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比较接近。
都有楚、汉文化渗透的影响,也就是说现在土家族跳的摆手舞,含有楚、汉文化的因子。
”
土家摆手舞集歌、舞、巫(祭祀)于一身,是文化多元化的真实体现。
加之清初‘改土归流’以来,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几次大移民,中原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渗入,土家摆手舞中的祭祀主体由过去的单纯的土王崇拜演化而为宗族宗教敬仰,摆手舞的舞蹈由过去的大摆手(战前舞)派生出小摆手,即在宗祠前举行。
祭祀活动中的土老司头戴凤冠,身穿红褂(客老师的装扮),腰系八幅罗裙,手摇八宝铜铃和司刀,
口念咒语,其中不乏演戏成份。
这些现象,说明土家摆手舞已明显呈现巴、楚文化相伴相生的局面。
”
土家文化与相邻各民族文化进行双向交流,从而使本民族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它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也成为巴、楚文化交融的奇芭。
土家族摆手舞有起源于原始祭祀的巫舞之说,主要是根据摆手舞自身的舞蹈动作,并将其予以原始意象化而产生的。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根据,但是,除“祭祀”之外、摆手舞还包括反映“狩猎”、“农事”、“民俗”、“军事”等
动,小型的称“小摆手”,一般是以自然村落为单位,在村寨的“摆手堂”里举行,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参加。
每到腊月二十三日,土家人过“小年”就开始载歌载舞。
大型的称为“大摆手”,是由若干村寨联合举行,届时各山寨土家人纷至沓来,参加人数成千上万,是一次民族的大聚会,场面宏大,气象万千,热闹非凡。
湖南湘西龙山县农车乡马蹄村在八十年代曾举办过这样的盛会,成千上万的土家儿女从各个乡镇山寨齐涌而来,上至白发老人,下至扎顶顶鸡的小儿,都自发举动、自娱自乐的参与到集体摆手中。
其情其景真是“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之后龙山县委在世纪初也曾多次举办这样的大型活动。
“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
咚咚鼓杂喃喃语,袅袅余音菏曰菏。
”在这里,祭祀祖先的宗教色彩已不浓厚,无论是祭祀“土王神”还是祭祀“八部大王”,其仪式已变得十分简约,先是由四名大汉用竹杠抬祭祀用的牲畜,猎物。
再后面是捧着四个盛满美酒贴满五谷丰登坛子的土家姑娘,后面紧跟着土家梯玛(类似于族长),依次是八条大汉持齐眉棍紧随,其次是三十六杆持龙凤旗的土家儿女,最后才是手持朝简的多支跳摆手舞的队伍。
仪式开始“上牲”、梯玛念咒语,土家儿女齐场唱,随着梯玛咒语此起彼落,对八部大王等神行跪拜之礼,然后是龙凤绞旗,体现古代战斗杀伐的场面。
缕缕轻烟笼群山,声声长号响云天,阵阵大鼓震寰宇。
随着活动的深入,在摆手堂前,土家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在“冬冬奎”的旋律和土老司“八宝铜铃”摇响的节奏下,一个个翩翩起舞。
那摆手踏足的每一个动作,恰似玉凤凌空,腾越跳跃的舞姿,又如蛟龙出海,展示了土家人男性的阳刚之气和女性的阴柔之美
。
摆手舞中的各种造型,是舞蹈语言的灵魂,是土家历史长卷中反复领会的人文景观、民俗民情及生活的内涵,外向的舞蹈语言不仅作为对歌、舞、乐的诠释和演绎,而且是对土家《梯玛神歌》史诗般地无尽言说。
欣赏土家摆手舞,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透过历史的烟云,听到了一曲曲独具民族特色的历史强音。
在土家摆手舞里,充满了人生情调和骚动的情爱律动,充满了真挚和神圣的博爱以及生命的辉煌。
这是一种任情感任意渲泄和放浪,是一种民族意识和民族个性的无尽张扬。
土家儿女通过摆手,形象的展示土家人从刀耕到火种,撒小米种、收割庄稼,拾于背笼,喝酒庆功等整个过程,摆手的结局通过队形变换形成以梯玛为中心的一圈又一圈的大团圆。
因此,整个祭祖活动的重心已被唱“摆手歌”、跳“摆手舞”所代替。
而
这种集体的歌舞活动,往往是连续数日,通宵达旦,不知疲倦,如醉如痴。
所以,每年春节的集体祭祖,实际上又是土家人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土家人盛大的民族节日。
土家人通过祭祖这种活动,将日常分散在深山老林之中的个体与群体联结起来。
在娱神娱人、载歌载舞的祭祖聚会中,使土家人找到情感的宣泄,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