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与窗边的小豆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2399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房子与窗边的小豆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草房子与窗边的小豆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草房子与窗边的小豆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草房子与窗边的小豆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草房子与窗边的小豆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草房子与窗边的小豆豆.docx

《草房子与窗边的小豆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房子与窗边的小豆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草房子与窗边的小豆豆.docx

草房子与窗边的小豆豆

我读<草房子>与<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我匆匆读完了曹文轩的《草房子》后,突然有一种想写点什么的冲动。

我知道自己的文化内涵还不够深厚,所以谈不上写书评之类的文字。

就让我简简单单地写写自己的感受吧。

在读《草房子》之前,我刚刚读完日本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所以,我想把这两本书对比着来写一写,或许比较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能够更好地诠释我的体会吧。

这两本书,都是以孩子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为创作素材,而书中孩子生活的环境竟出奇地相似。

先看看孩子们的学习场所吧,一处是在油麻地宽敞的草场上所搭建起来的一座座由结实、坚韧的茅草盖成的草房子,而另一处是由一辆辆废旧的电车的车箱组成的教室、活动室、礼堂。

我们见惯了三层、五层拨地而起的青砖楼房,那一排排高耸的铁制栅栏,一扇扇紧紧关闭的学校大门,显然,这生活中常见到的学校的样子已经被作者弃而不用了。

相比于重重堡垒般的现代化校园,这两本书中的学校更能够吸引孩子。

油麻地小学一望无际的草场、清亮亮的河水、茂盛的柳林,到处都能够寻到自由的味道;巴学园中作为校门的两棵老树、毫无装饰的电车教室、自选课程、自主学习的自由学习模式,这一切都无不关注孩子的感受。

是不是人们都会屏弃现有的,因为作者崇尚人性的自由,所以把各自的视角都落在了不同寻常的环境之中呢。

一个是无边无际的大,一个是葱葱茏茏的绿,这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怎能没有不同寻常的童年故事呢?

两本书虽然刻画的都是美好的童年生活,但这两本书写作背景都有作者不想提及的隐痛。

《草房子》中的小主人公桑桑是1962年毕业于油麻地小学的,那么桑桑生活在的时代应该是正处于中国“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而《窗边的小豆豆》一书写了许多小豆豆在巴学园的童年趣事,但有谁能想到它却是“二战”时期的孩子的世外桃源呢。

其实,哪一部书作能够脱离时代背景而存在的呢?

《草房子》中人们生活的贫穷正揭示了那个时代的大趋势,而巴学园的小豆豆正在享受童年乐趣的同时,孩子们的头顶也不时飞过一架架战斗飞机。

时代背景是作者不能回避的,但,作者的笔触落在了童年这一主题上,这就冲淡了世事的纷争,将美好的情感凌架于无耐、悲伤之上,可见,作者的用意是在呼唤人性的至真、至纯的感情,而这份美好是不受任何外力左右的。

所以,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只要保留一颗美好的心就足够了。

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两本书中的小主人公吧。

《草房子》中的桑桑是油麻地小学桑乔校长的儿子,他淘得出奇“他为了让自己养的鸽子有个像样的家,就把家里用的碗柜改制成一所鸽舍;他看到渔船上的人用网捕鱼,就把家里的蚊帐剪开做成一张渔网,还真捕到了鱼;他在夏天里想到城里卖冰棍的人总将冰棍裹在棉套里,就突发奇想地在大热天里穿上棉衣棉裤……”我觉得桑桑是真实的,他不是优秀得一塌糊涂的好孩子,他很真实地存在着,这才是真的孩子呀。

而《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豆豆”显然要比桑桑小很多,她的天真、善良更多地是来源于“人之初,性本善”的真、善、美。

她的淘气,不同于男孩儿桑桑的,这是因为她还对外界的事物饱含着好奇,比如她每看到一处感觉好奇的地方便会大胆地跑过去,看个究竟,这也使她尝到了苦果,她有一次因为看到地上盖着一张报纸而不顾一切地跑过去,而那是园丁用来盖住厕所淘口的,结果便是她掉到了厕所淘口里弄得一身脏兮兮的。

桑桑与小豆豆的童年有相同之处,幸福的理由总是相同的嘛,而他们的童年又有其不同之处。

桑桑的“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

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

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而小豆豆的小学生活所告诉我们的除了小豆豆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外,更多地是在启示着孩子身旁的人们,怎样对待孩子的成长,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问题。

我对两本书的读法不大相同,读《窗边的小豆豆》在前,而《草房子》在后。

但“小豆豆”还是在《草房子》之后才读完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的语言风格迥异。

《窗边的小豆豆》语言清新、明快、简单,仿佛在一张洁白的画纸上素描出小豆豆的样子——阳光、蓝天、白云下一张干净的小脸,无暇的笑容始终洋溢在脸上,而最不可缺少的是那让小豆豆骄傲的一翘一翘的两个小辫子。

这是人本真的一面,而小豆豆正给了我们一个重温或找寻人生真谛的方向。

所以,读“小豆豆”不可能一气呵成,我们太需要回味人生本真的体验了,所以,每晚临睡前我都会读一篇两篇,心灵也仿佛被书中的简单净化,然后入睡,带着如清风一样舒爽的美好进入梦乡。

《草房子》的作者曹文轩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他的文笔细腻而又富有诗意。

在他的笔下常常使我走进油麻地小学,坐在草房子里和桑桑一起学习、欢笑、流泪。

所以,读他的书我总有一种角色感,觉得自己也是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人物,读起来自然就放不下手了。

厚厚的一本书就这样让我囫囵吞枣般地读完了,除了品尝到枣子的甜美,舌尖还有那挥之不去的淡淡的悲伤的酸。

我也上网看到了一些有关《草房子》的评价,有人说曹文轩在创造唯美的意境。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觉得曹文轩笔下的人和事都透着淡淡的悲伤,大概是因为作者在描述故事时,大多数时候都在回忆“自己的影子”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词中的“有我”与“无我”之境,我倒觉得无论是哪一种境界,使终离不开执笔者的心境才对,一切景语皆情语嘛。

人们往往会很怀念已经过去的时光,即使它是快乐的,也逃不脱执笔人心中淡淡的忧愁吧。

这忧愁有时候是一种怀念,有时候是一种悔过而有时候呢或许就是对长大间丢失的东西的一种祭奠。

所以,我也大胆释放着自己的那一点点的悲伤,跟着桑桑一起长大的同时,我也在回味自己的童年时光。

有人说《草房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儿童文学读物,我觉得这样的界定未免太狭隘了一些。

从文章的内容上来看,它的确是记录孩子们生活的书。

但从作者的文笔风格、结构安排和情感定位,这本书更适合成年人来看。

也许孩子们会对书中的游戏与趣事儿很感兴趣,而我们则会更深刻地去品味书中人情至纯至美的个中滋味。

曹文轩老师在书后的“追随永恒”中提到,他是想用过去的故事来感动今天的孩子,这一点我很赞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能让人感动的挚真的感情是不可能改变的。

对于《草房子》我还是有一点疑问的,本书是分章节来写的,但为什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要穿插在其它章节之中来写呢?

这是我的疑问。

读过《草房子》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纯真的爱----读曹文轩《草房子》有感《草房子》是一本儿童读物,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小学生活。

小说通过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

即使学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孩子的心底还是纯真的。

“陆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

随着日子的流逝,六年级的“陆鹤”感觉到了自己的秃顶使学生“戏弄”的对象。

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陆鹤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

他用不上学了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

当这些都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陆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

”即使陆鹤用这样严重的错误来报复别人对他的侮辱,但是,孩子还是纯真的。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

可喜的是,他还是有着强烈地集体荣誉感,当他们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毅然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角色,而且把这个角色演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

陆鹤在演出中感悟到了,只有为集体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纯真的,他们的“忍不住的笑”“厌恶的眼神”也并不含真正的“恶意”,从孩子的世界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真,什么是纯。

一个是身有残疾的“陆鹤”,另一个是美得让人忍不住有保护欲望的“纸月”,纸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个易碎品,纸月的一手好字,纸月的掉眼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月的沉默,纸月的倔强……都给桑桑带来了莫名的感觉,不由间有了自卑的情绪和对抗的情绪。

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描写的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唯美。

虽然纸月是个私生子,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并不影响纸月的善与美。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眼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善。

而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

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选择了逃避。

他拒绝和同学交谈,选择了与养为伍,开始了自己的放养生活。

但是孩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与同伴交流的。

当他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时,他用笨拙的“骂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别人的“招惹”,以泄他对在教室里读书孩子们的嫉妒。

虽然他本能的抵触他的养父母,计划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

当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后,养父病逝后,养母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疯了后,细马毅然地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忧伤,什么是勇气。

杜小康的生活更有戏剧性的变化,从原来的全村首富,一夜间变为负债累累,小小的孩子确实承受的太多太多。

一个整天穿着干干净净的孩子,过着无忧无滤,有求必应的生活。

他的生活受到孩子的羡慕,优异的学习成绩,口袋里有各种各样的零食,能够骑着罕见的自行车穿梭于孩子们游乐场。

这样的孩子,肯定是孩子们的“孩子王”,享受着至尊无上的地位,即使做游戏也往往是“将军”“司令”的领袖人物。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优裕的生活竟在一夜间毁了,因为父亲生意的失败,致使这个孩子的优越感全失。

孩子不适应是肯定的,但是,还是勇敢的承受了。

陪这父亲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放鸭失败后。

父亲垮了,但是孩子却勇敢地站了起来,继承父业,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力量。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黑柳彻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

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

在小林校长的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这本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新版的《窗边的小豆豆》封面是粉红色的,那句“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的话,勾起了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想起了小姨当年送我的那本没有版权、印制粗糙的“小豆豆”。

小豆豆的故事,早已模糊不清,我记住的是当年阅读的温馨和感动。

如今重读这本书,更加感受到一份童真和不带世俗的纯净。

也不知道现在热哈利?

波特的孩是否还会为小豆豆那些小小不言的淘气动心,真正动心的倒是我们,少年时代的记忆只要有一扇窗口打开,就会像清新的空气一样扑面而来。

说心里话,我是羡慕小豆豆的,调皮的她碰到了一个超级棒的小林校长。

小林校长对幼儿教育有他独到的见解。

他很有耐心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也很有创意、会想到用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最最棒的是,他尊重小豆豆天马行空的想法,当小豆豆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校长先生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

”我也羡慕小豆豆有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直到她二十岁之后,妈妈才跟她提起小时候因为太过调皮被退学的事情。

如果当初在小豆豆还是个六岁的孩时,妈妈说:

“怎么搞的?

你竟然弄到要退学!

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

”小豆豆一定承受不了这种教育。

所以我觉得每个老师与家长都应该来读读这本书,来探索孩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小林校长和小豆豆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的成长,了解孩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的出发点。

有人把《窗边的小豆豆》说成“成年人的童话”,把它和时下流行的几米系列、麦兜麦唛系列混为一谈,并说什么“成人的童话很美好,成人的童话很无奈”。

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小豆豆并不是成人的童话,而是讲述成人的童年往事,我们这些成年人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属于自己的过去,而小孩可以从中看到他们现在的童年。

童年是人一生值得回味无穷的东西,它和童话一样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但童年绝不等同于童话,童年始终是真实的,而童话纯属杜撰。

这个叫小豆豆的女孩眼里所展现的童真世界是我们曾经忽略和淡忘的美好事物,这种忽略通常都是一生的,那些生命中非常宝贵的东西,居然整整一生我们都没有想起来。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我们更应该去读这本书,弥补这种遗憾。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记住了一个由六辆电车改成教室的学校,校名叫"巴学园",更读到了一个儿童成长的旅程,这个旅程是创造力和社会适应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过程。

这个旅程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更重要。

多年后,当我有了自己的孩时,那个时候看着他(她),我一定会回忆起这本书,想起小豆豆曾经给我带来的这份恒久的感动,还有对当今教育的思索。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是日本作家黑彻柳子上小学时一段真实的故事。

作为一个因为顽皮淘气,一年级被其他学校勒令退学的孩子——小豆豆,却在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的爱护和指引下,终于能够顺利地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相处,在巴学园度过了人生中美好的岁月,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女儿很喜欢这本书,她告诉我说,喜欢书中所描绘的有趣的生活,喜欢巴学园校园环境,喜欢那个可爱的小豆豆,并且还因为故事中的情节而悄悄的落泪呢。

其实,作为父亲,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有深深的触动:

我们的教育该怎么样?

我们的教育离孩子有多远?

书中所描绘的故事情节一次次的引导我们走进了我们曾经的童年往事,它让我们一次次回味我们曾经的年轻岁月。

巴学园,不仅仅是一个学校,更应该是我们的教育的理想校园。

小林宗作校长说:

“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然他们到大自然中去。

孩子们的梦想。

要比老师的计划大的多。

”他倡导自由教育,贯彻尊重孩子们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我们会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

在巴学园中,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首先选择自己的喜欢的课进行学习,把自己不喜欢的课放在最后,只要放学前完成就行了,也没有固定的教学课时安排。

这样老师能够很清楚的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也能够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

而且孩子们大多数在上自习,碰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才去及时的问老师。

直到弄懂为止,老师才去布置新的任务。

这是真正的学习,这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这样的课堂又怎么会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呢?

反观我们的学校教学,尽管变化着不同的方式方法,尽管我们教师在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面对每个班级50甚至60以上的超大班额,又怎么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口中所说的“落后生”不就是更多的产生了吗?

我们的教育并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没有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所在,更没有激发起他们的足够的动力,又何谈自主的学习?

我们的教育到底离孩子有多远呢?

小林宗作校长说: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在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

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巴学园的学校大门是两棵矮矮的小树,教学楼则是废旧的电车改造而成;当小豆豆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校长先生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

”;为了让身体残疾的高桥克服身体的自卑心理,而别开生面的召开了一次让高桥能够获得第一名的运动会;巴学园中时时刻刻都在发展着孩子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感受,充满信心的生活,不让每一个孩子有失落。

我们教育的价值就在能把孩子的纯真发掘出来并保持下去,让他成为他自己。

可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呢?

从很小的时候,孩子们就不断的接受大人的说教,在他们的“不行”“不可以”“要注意”中一点点成长。

大人们总是以他们的眼光、他们的价值观和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为孩子们设计着辉煌灿烂的未来,全然不顾孩子的想法和真实感受。

一旦孩子没有按照大人的想法从事,一旦越雷池一步,就大呼“不孝”、“不懂事”、“不像话”,于是乎批评教育,棍棒教育蜂涌而上。

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许许多多的学生在学校是个乖巧的孩子,走上社会便是无法无天,回到家中更是为所欲为。

于是乎,我们常常看见许许多多的学生对于父母的辛勤付出而习以为常,对于他人的帮助熟视无睹,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要求很高,自己的付出却是很少。

学生的成长历程俨然成为家长们的再次翻版。

尽管情非所愿,学生在嘟嘟囔囔中,在烦躁中也不得已踏上父辈们铺就的阳光大道。

学生真正喜欢的,属于自己的又有多少呢?

掩卷沉思,我们的家长、老师们,“你是在爱孩子

还是在伤害孩子?

”我们的教育离孩子有多远?

让我们弯下腰轻轻走进孩子的世界里,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

 

童心的寻觅与归回

在现当代众多的儿童文学中,曹文轩的《草房子》中的桑桑与日本的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豆豆,是各有特色又具有共性的两个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童年情怀,又使读者回归美好的童年。

(一)相似的奇思妙想

曹文轩笔下的桑桑是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他亲历了少年成长期的所有欢欣和忧郁,还以他那双敏感清纯的目光,观察着他的同龄伙伴的心理历程,体验着他们的快乐与忧伤,同时自己的心理也随之变化;而黑柳彻子的小豆豆则仅仅上了小学一年级就被学校退学,之后在巴学园中她遇到了小林校长和她的同学,通过他们学到了知识,也懂得要爱别人和爱自己的人生道理。

在两个孩子的童年生活中,都充满了奇思妙想,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具有非常相似的特点。

桑桑有着大多数男孩的淘气与搞怪,他常常总是会被一些奇怪的想法缠绕,突发奇想是他的一大特点,而且他还会把这种奇特想法付诸实施。

例如:

在一个大热天里,他看见母亲在晒被子,他就想到了夏天卖冰棍的被子,又从盖着被子冰棍就不化的道理,想到自己是否也可以捂上被子而感到凉快。

他这样想着,也真的就这么做了,等着他的母亲睡着之后,马上去裹上被子,裹上之后还不过瘾,竟然又去拿来他父亲的棉帽戴上。

这样全副武装之后,他就去显摆了。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桑桑心里的好奇,但这种好奇心以及作出行为只是自己的胡闹和搞怪,并由此去寻找自己所需的答案。

譬如在他为自己的鸽子的住处烦恼时,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桑桑想到自己有个好住处,他的鸽子却没有……当那天父亲与母亲都不在家时,他叫来了阿恕与朱小鼓他们几个,将家中的碗柜里的碗碟之类的东西统统收拾出来扔在墙角,然后将这个碗柜抬了出来,根据他想象中的一个高级鸽笼的样子,让阿恕与朱小鼓他们一起动手,用锯子与斧头对它大加改造。

四条腿没有必要,锯了,玻璃门没有必要,敲了……觉得自己为鸽子们做了一件好事,心里觉得很高尚,自己被自己感动了。

这样一个好端端的碗柜,但在小桑桑的眼中却是个绝好的鸽舍,能不说是他的异想天开吗?

而小豆豆也有奇思妙想,但又不尽相同。

作为女孩子,她强烈的好奇心已让人刮目相看,而其处事态度更是让人们大吃一惊。

小豆豆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什么东西,她都要自己马上跳过去看看。

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她就不顾自己的一切了。

这就是小豆豆的个性之处,也是可爱之处。

一次她在路上走着,忽然看到一堆沙子,她兴奋地跳了过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从学校回家的路上……小豆豆发现了一堆好东西,那是一大座沙山。

不在海边,却有这么一大堆沙子,听说过这么好的事吗?

简直像是做梦一样!

小豆豆立刻兴奋起来,‘腾’地蹦起老高,然后用尽全力向前冲刺,‘嘭’的一声跳到了沙堆的顶上。

但是小豆豆立刻发现自己错了……”

在面对朦胧的事物时,他们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

十四、五岁的桑桑正是青春朦胧时,他在面对他敬爱的蒋老师与白雀的爱情时,他愿意做一个小小的送信员。

而在面对这些特殊信件时,诱惑油然而生——

“他把信拿出来,又对着阳光照着,并且是长久地照着,当然还是什么也没看见,而越是什么也没看见,他就越想看见,他坐了起来低下头向四处看了看,见空无一人,心禁不住一阵跳……”

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事情,在自己好奇心的冲动下,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最直接的方法,自己动手去解答自己所需的答案……

而小豆豆在面临这些事物时,她也是急切地自己去寻找这些答案。

当她想到巴学园没有校歌时,一早就起很早,很想去学校问问校长。

在乘公交时——

“为了在电车到达自由之丘车站的那一瞬间,自己能够立刻跑出去,小豆豆做好了‘预备,跑!

’的准备动作。

就这样,等电车到站发后,小豆豆下车的迅速劲儿,简直无人可比……”④

为这样一件小事,小豆豆愿意如此付出,可见其与众不同的这份认真劲,也充分地体现孩子那种为满足好奇心所付出的努力。

小豆豆和桑桑采取了同样的方法,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他们的问题,总是会认为自己这样的一种行为是正确可行的。

他们的行为,对于成年人而言似乎不太正确,但却会让人们引起反思,或重拾童年快乐与欢笑,或弥补自己童年的一些遗憾。

孩子的心理是我们所无法猜透的,但他们的心理却会让成人对他们的世界有所期待。

桑桑是个天性自由,敏于观察,善于行动的孩子。

当他看到别人用网捕鱼时,他也想去捕,可是无奈他没有网。

当他回到家里,当他看到蚊帐时,他的好奇心又开始作怪。

他要用蚊帐去捕鱼去了,当时的他就想“我不用蚊帐又能用什么呢?

”这是多么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不用蚊帐又能用什么?

以我们现在的想法会认为这是多么可笑的真理,可是对于孩子来讲,这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了。

当他遇到秦大奶奶时——

“他没有过多的顾虑,只是在想:

‘就她一个人吗?

’他回头看了看,四周空荡荡的,就有了一种孤独感。

于是,他想见到那个老婆婆。

这一心理让人充分体会到了“桑桑就是桑桑”。

他的个性由此突现出来了,从中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小孩子的心理变化。

而小豆豆的心理也是非常有趣,当小朋友们来看她的鱼松时,她会想“鱼松会不会被鼻子呼出来的气吹跑了?

”这又是一个奇异的心理想法,鱼松好好的待在饭盒里,怎么可能会吹跑呢?

在小豆豆的世界里,小朋友来闻一闻就会跑掉,这就是孩子的想象力。

还有一次去九品佛散步当她看到一口井时,她又有着疑问——

“她问朔子:

‘你见过星星吗?

’朔子摇摇头,‘一次也没有!

’小豆豆又思索起来:

‘为什么不发光呢?

’想了一会儿说:

‘这会儿,也许星星睡着了吧!

’……小豆豆也不太把握飞快地说:

‘我想,也许星星白天睡觉,晚上起床,亮闪闪地发光吧!

’”

小豆豆的想法从来就是与其他孩子两样的,看到一样事物,她就会极力地想要知道答案,而且为了知道答案而不顾一切。

就如她找钱包一事,看来是一个于事无补的事情,可是她并非这么想,她的第一反应便是去拿工具,甚至连上课也不放弃自己的行为。

她会认为我要完成才可以,或许我们不理解小孩子为何为如此执着,但是她的这种务实的精神确实给予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二)不同的受教育方式

孩子在童年时代的教育与将来的人生有着极大的关系,桑桑与小豆豆受到的教育并不相同。

1、桑桑受到的教育

桑桑是因为父亲的调职而来到了油麻地的,在这片土地上他学会了真诚,学会了感恩,懂得了人间世故……桑桑受到的教育从头至尾都是通过桑桑所接触的人,他们所给予他的道理与教育。

譬如他通过秃鹤,学会要自重、自尊,同样还有要学会同情需要帮助的人。

在小说中,秃鹤是一个刚开始不怎么突出的人,反而他遭人取笑的,桑桑就是其中经常捉弄他的人。

可是一次演出却让他们对于秃鹤完全改变态度,那是一次对于油麻地小学不可忽视的演出,而当时正好需要一个秃头来饰演的,这时秃鹤就勇敢的站出来,他愿意来演这一个角色。

这一行动,不仅仅对于秃鹤来说是意义重大,而更是对于桑桑这个孩子的教育更是深刻,最后“桑桑听到了秃鹤的哭声,油麻地小学的很多师生都赶来了……他们对秃鹤说:

‘我们回家吧!

’……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通过纸月,桑桑明白了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