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之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522512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33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之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针灸学之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针灸学之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针灸学之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针灸学之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学之复习材料.docx

《针灸学之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之复习材料.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学之复习材料.docx

针灸学之复习材料

针灸学

绪言

1、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2、《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

3、魏晋的医家皇甫谧撰成《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体系较完整的针灸专著,共收录349个腧穴的名称、定位、刺灸法,并对各科病证的针灸治疗进行了归纳和论述,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4、唐代初期,针灸发展成为一门专科。

设立了针灸医学专业。

唐代是国家针灸教育体系形成的开端。

经络总论

一.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系络脉的主体部分;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

二、十二经脉

1.

 

2、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中焦——>肺经——>(食指端交接)大肠经——>(鼻旁交接)胃经——>(足大趾内端交接)脾经——>(心中交接)心经——>(手小指端交接)小肠经——>(目内眦交接)膀胱经——>(足小趾端交接)肾经——>(胸中交接)心包经——>(无名指端交接)三焦经——>(目外眦交接)胆经——>(足大趾外端交接)肝经——>(肺内交接)——>肺经……

歌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心包焦胆肝

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络脉

1、奇经八脉:

指别道奇行的经脉。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2、“一源三歧”: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称为“一源三歧”。

3、“十四经”:

奇经八脉中的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4、奇经八脉的特点:

①奇经与脏腑不发生直接络属联系。

②奇经八脉别道奇行,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③奇经无表里配合关系,但却阴阳互根。

④除任、督2脉外,无自己的专穴。

⑤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5、奇经八脉作用:

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③统率、主导作用。

④主持生殖、影响衰老。

6、奇经八脉的功能

任脉——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

督脉——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或“血海”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四、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1、四根三结:

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

2、“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3、“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是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从产生、分化到汇聚的四个部位。

五、经络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腧穴总论

一、腧穴

1、腧穴: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2、腧穴的发展

书名腧穴总论

成书年代

作者

穴名数

备注

黄帝内经

战国时期

约160

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针灸甲乙经

魏晋时期

皇甫谧

349

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时期

王惟一

354

设计了两具铜人针灸模型

针灸大成

明代

杨继洲

359

继《内经》、《针灸甲乙经》

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

针灸逢源

清代

李学川

361

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

3、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2)奇穴3)阿是穴

4、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论述,要展开)

二、特定穴

1、分类和特点

(1)五输穴

1)含义:

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2)原穴、络穴

1)含义: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之为络穴。

(3)背俞穴、募穴

1)含义: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4)郄穴

1)含义:

郄穴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之

经气深聚的部位。

(5)八会穴

1)含义: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

(6)八脉交会穴

1)含义: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P25表)

2、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1)中指同身寸

2)拇指同身寸

3)横指同身寸

经络腧穴各论

一、手太阴肺经

(一)循行:

手太阴肺经起自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

外行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

桡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

本经腧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共11穴。

左右对称。

(二)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

的其他病证。

(三)本经腧穴11穴

1.中府肺之募穴

定位:

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

主治:

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症;肩背痛

操作: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引起气胸。

2,尺泽(合穴)

定位: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3,孔最(郄穴)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

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咽喉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穴)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

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②无脉症③腕骨痛

操作: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6.鱼际(郄穴)

定位: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小儿疳积

7,少商(井穴)

定位:

拇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

主治:

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癫狂、昏迷---急救穴之一

小结:

一.特殊作用

1.尺泽治胃肠病2.孔最治咯血3.列缺治头项病4.太渊治无脉症5.少商治急症、热病。

二:

操作要点:

中府、云门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少商治疗实热证时,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关节部位腧穴不宜用直接灸。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一)循行:

从食指桡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经肩、颈上颜面,止于对侧鼻翼旁。

体内支属大肠,络肺。

联系的器官有齿(入下齿中)、口、鼻。

(二)主治:

头面五官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症

(三)本经腧穴20穴

1,商阳(井穴)

定位: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主治:

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2,合谷(原穴)

定位:

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

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鼻衄,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操作:

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孕妇不宜针。

3.阳溪(经穴)

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手腕痛;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4.手三里

定位:

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

肘臂疼痛,上肢痿痹,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

5、曲池(合穴)

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

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4.癫狂5.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6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7瘾疹、湿疹、瘰疬等皮肤、外科疾患。

操作:

直刺1~1.5寸。

6、臂臑

定位:

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

瘰疬,肩臂疼痛,颈项拘挛,目疾。

7、肩髃

定位:

在肩部,三角肌上,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

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瘾疹。

操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8、迎香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

鼻塞,鼻鼽,鼻衄,口歪,胆道蛔虫症。

操作:

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不宜灸。

小结:

一.特殊作用1.商阳治中风昏迷。

2.合谷治滞产、经闭。

3.曲池、肩髃治风疹、瘾疹。

4.臂臑治目疾。

二.操作要点1.商阳浅刺或点刺放血。

2.合谷孕妇慎针。

3.迎香向上斜刺或平刺,不宜艾炷灸。

二、足阳明胃经

(一)循行:

1、体表:

起于鼻翼旁,上行眼眶下缘,折回下行口角,在下颌角前分成两支,一支上额角,另一支下沿颈前外下行缺盆,循乳中,夹脐旁两寸,经下肢前缘下行,止于足次趾外侧端。

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至中趾外侧,跗部支脉从足背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体内:

属胃,络脾。

入上齿龈。

鼻旁鼻根旁纳太阳下循鼻外入上齿环唇交承浆大迎颊车上关额颅下颈循喉咙下缺盆下膈

(二)主治:

头面五官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三)本经腧穴(45穴)

1,承泣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①眼睑跳动、目赤肿痛、夜盲、迎风流泪。

②口眼喎斜、面肌痉挛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2,四白

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

目赤痛痒,目翳,迎风流泪,眼睑瞤动,口眼歪斜,头面疼痛。

3,地仓

定位:

口角旁约4寸,上直瞳孔。

主治:

口眼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4,颊车

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

口眼歪斜,颊肿,齿痛,牙关紧闭,口角瞤动。

5,下关(足阳明与足少阳交会穴)

定位: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

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

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

6,头维

定位:

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距神庭4.5寸

主治:

头痛、目痛、目眩等头目病证

7,梁门

定位:

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纳少、胃痛、呕吐等胃疾。

8,天枢(大肠募穴)

定位:

脐中旁开2寸。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胃肠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9,归来

定位: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小腹痛,疝气;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患。

10、伏兔

定位:

在髂前上棘与髌底外缘连线上,髌底外上缘上6寸。

主治:

腿痛,下肢痿痹,膝冷等腰及下肢病证;脚气,疝气。

11、梁丘(郄穴)

定位:

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

急性胃病,下肢不遂,乳痈。

12、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

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癫狂等神志病,

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

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

直刺1~2寸。

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13.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定位:

当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主治:

腹痛,腹胀,痢疾,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

14.下巨虚(小肠下合穴)

定位:

上巨虚下3寸。

主治:

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

15,丰隆(络穴)

定位: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缘外两横指。

主治:

头痛,眩晕。

癫狂。

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

下肢痿痹。

腹胀、便秘。

16,解溪

定位:

在足背与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

下肢痿痹

17.内廷(荥穴)

定位:

足背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齿痛,口歪,喉痹,鼻衄,腹胀腹痛,胃痛吐酸,痢疾,泄泻,热病,

足背肿痛。

18.厉兑:

井穴

小结:

一.特殊作用:

1.天枢治大肠病,妇科病。

2足三里治虚证。

3上巨虚治大肠病症。

4丰隆治痰湿证。

5内庭治胃火证。

二.操作要点:

1四白、头维禁灸。

2头维平刺。

3天枢妊娠禁针灸、肠麻痹慎针。

四、足太阴脾经

(一)循行:

1、体表: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

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阴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

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2、体内:

属脾,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支脉从胃上膈,

注心中,与手少阴经相接。

联系脏腑器官包括:

脾、胃、心、膈、咽、舌

(二)主治:

脾胃病:

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痛。

前阴病:

月经

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尿,遗精。

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本经腧穴21穴

1,隐白(井穴)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晕厥,胸痛。

2,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

定位:

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腹胀肠鸣,腹痛,泄泻,痢疾,心烦失眠,逆气里急、气上冲心等冲脉病证。

3,三阴交

定位:

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痛经,难产等妇产科病证,遗精,阳萎,疝气,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4心悸、失眠、高血压,5下肢痿痹,6阴虚诸证。

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慎针。

4.地机(郄穴)

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

1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2腹痛,腹泻等脾胃病。

3小便不利,水肿等水湿病症。

5.阴陵泉(合穴)

定位: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1.腹胀,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2.膝痛。

操作:

直刺1~2寸。

6.血海

定位:

屈膝,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主治:

1.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2.瘾疹,湿疹,丹毒。

7.大横

定位:

在脐中旁开4寸。

主治:

腹痛,腹泻,便秘等脾胃疾病。

小结:

一.特殊作用:

1.隐白治血证、神志病。

2.三阴交治难产。

3.血海治皮肤病。

4.大包治络脉病。

二.操作要点:

1.隐白浅刺或点刺出血。

2.三阴交孕妇慎针。

3.大包斜刺或向后平刺。

4.胸部腧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脏,腹部腧穴注意少提插。

五、手少阴心经

(一)循行:

体内: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络小肠,支脉上挟咽喉,连目系。

体表:

从腋窝循上肢内侧后缘下行,经手掌,至小指桡侧端与手太

阳小肠经相接。

(二)主治概要:

心胸病:

心痛,心悸,怔忡,心烦,胸痛。

神志病:

不寐,健

忘,癫狂痫。

外经病:

肘臂痛,掌心热。

(三)本经腧穴9穴

1,极泉

定位:

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主治:

1.心痛、心悸等心疾;2.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臂丛神经损伤等痛证;3,瘰疬4.腋臭5.上肢针麻用穴。

操作:

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

2,少海(合穴)

定位:

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1.心痛,手颤,健忘,暴喑,2肘臂麻木酸痛,肘臂屈伸不利,3瘰疬,4.腋胁痛。

3,通里(络穴)

定位: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主治:

1.暴喑,舌强不语,2.心悸,怔忡,3.腕臂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不宜深针,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

留针时不可屈腕。

4,神门(输穴;原穴)

定位: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

1.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配三阴交),癫狂,痫证,2.高血压;3.胸胁痛。

5.少冲:

井穴

小结:

一。

特殊作用:

通里治舌咽病。

二.操作要点:

极泉避开动脉针刺。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一)循行:

体表:

起于小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肩,绕肩胛,上颜面,过目外眦至耳屏前。

支脉从颧部至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体内:

络心,属小肠。

联系的脏腑器官包括小肠、心、胃、咽、目、耳、鼻。

(二)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病:

耳鸣,耳聋,齿痛,头痛,目翳,咽喉痛。

热病:

发热,疟疾,黄疸。

外经病:

肘臂痛,肩背痛,颈项强

痛。

(三)本经腧穴19穴

1,少泽

定位: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1.乳痈、乳汁少等,2.昏迷热病等急症。

操作:

斜刺0.1寸。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可灸。

孕妇慎针

2,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定位:

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

1.头项强痛,2.耳聋,3.癫狂,痫证,盗汗,目赤,目眩,咽喉肿痛4.疟疾。

3,腕骨(原穴)

定位:

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主治:

1.指腕挛痛,头项强痛;2.黄疸,3疟疾,高热;4目翳

4.支正(络穴)

定位:

掌心对胸,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主治:

1.项强,肘挛,手指痛,头痛,目眩,2.热病;3.癫狂;4,疣症

5.小海(合穴)

定位:

屈肘,在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1.肘臂疼痛、麻木,2.癫痫。

6.天宗

定位:

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凹陷处,肩胛岗下缘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中1/3交界处。

主治:

1.肩胛疼痛,肘臂外后侧痛,2.气喘,乳痈。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1寸。

7.颧髎

定位:

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齿痛,颧肿。

8.听宫

定位: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主治:

耳鸣,耳聋,齿痛,癫狂,痫证。

操作:

张口,直刺0.5~1寸。

小结:

一、特殊作用:

1.后溪治疟疾。

2.天宗治气喘,乳痈。

二.操作要点:

听宫张口直刺。

七、足太阳膀胱经

(一)循行:

体表:

起于目内眦,上额,循头顶,夹督脉下项,分成两支,沿脊柱旁寸半及三寸、大腿后侧下行,汇合于腘窝正中,沿小腿后侧、足外侧下行,在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体内:

络肾,属膀胱,联络脑。

(二)主治概要:

外经病:

头痛,目疾,项强,背腰痛,下肢痿痹。

脏腑病:

背俞穴主治所属脏腑的病证。

神志病:

癫狂,痫证,失眠。

(三)本经腧穴67穴

1,睛明

定位: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

1.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视物不明,目翳,近视,夜盲,色盲。

2.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3.心悸、怔忡。

2.攒竹

定位:

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

1.前额痛,眉棱骨痛,2.目眩,视物不明,目赤肿痛,近视,口眼歪斜,眼睑瞤动。

3.呃逆

3.天柱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

1.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症;2.鼻塞3.癫狂痫4.热病

4,风门(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定位:

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1.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鼻塞多涕,目眩,2.项强,胸背痛。

5.肺腧(肺之背俞穴)

定位:

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1.咳嗽,气喘,咯血,鼻塞。

2.骨蒸,潮热,盗汗。

6.心俞(心之背俞穴)

定位: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1.癫狂,痫证,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心痛,2.咳嗽,吐血,3.梦遗,胸背痛。

7,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1.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等上逆之证;2贫血3.瘾疹、皮肤瘙痒;4.潮热、盗汗;5.血瘀诸证。

操作:

斜刺0.5~0.8寸。

8,肝俞(肝之背俞穴)

定位:

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1.黄疸,胁痛等肝胆病证;2.目赤,视物不明,夜盲,3.癫狂,痫证,3.脊背痛。

9,脾俞(脾之背俞穴)

定位:

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1.腹胀,泄泻,呕吐,胃痛,消化不良,水肿,黄疸,2.背痛。

10.胃俞(胃之背俞穴)

定位:

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

11.肾俞(肾之背俞穴)

定位: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1.遗精,阳萎,早泄,不育,不孕,2.月经不调,白带,遗尿,小便不利。

3.耳鸣,耳聋,腰背酸痛。

12.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

定位:

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1.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2.腰脊疼痛。

13.膀胱俞(膀胱之背俞穴)

定位:

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3骶后孔。

主治:

1.大便不利、遗尿等膀胱气化功能失调病证;2.腰骶痛3.腹泻,便秘

14,次髎

定位:

当髂后上棘内上方,适对第2骶后孔。

主治:

腰痛,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l.0~1.5寸。

治前阴病要使针感向前阴放射。

15.承扶

定位:

臀横纹的中点

主治:

1.腰、骶、臀、股部疼痛;2.痔疾

16.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腘横纹中央。

当股二头肌腱(外)与半腱肌腱(内)连线的中点。

主治:

1.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2.腹痛,急性吐泻,3.小便不利,遗尿,4.丹毒。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刺络放血。

17,膏肓

定位:

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1.咳嗽,气喘,肺痨2.肩胛痛,3.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18.志室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遗精,阳萎,阴痛,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19.秩边

定位:

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

腰腿痛,下肢痿痹,阴痛,痔疾。

20.承山

定位: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

腰背痛,小腿转筋,痔疾,便秘,腹痛,疝气。

21,昆仑(经穴)

定位: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

1.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疟疾,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2.小儿痫证,3.难产。

22,申脉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

定位: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病,腰腿酸痛。

23,至阴井穴

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

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胎位不正,难产,胞衣不下。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放血,妊娠慎针。

小结:

1.特殊作用:

1.膈俞治血虚、血证。

2.委中治热证。

3.膏肓治虚证。

4.承山治大肠病。

5.昆仑、至阴治难产,至阴治胎位不正。

2.操作要点:

1.睛明、攒竹禁艾炷灸。

2.攒竹斜刺或平刺,背部腧穴斜刺0.5~0.8寸。

3.背俞穴为艾灸最常用穴位。

4.委中刺络出血,至阴点刺放血。

5.昆仑、至阴妊娠慎针。

 

八、足少阴肾经

(一)循行:

体表:

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