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520394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2019年抚顺市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高考模拟考试

文综合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其中第Ⅱ卷第43~44题为地理学科选考题,45~47题为历史学科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请考生在第43、44二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本大题共35道选择题,每题4分,共140分。

每题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1.公元前627年秦国袭郑,路遇行商弦高。

凡袭人之国多选僻远小径。

而秦军还能路遇行商。

从中可推知

A.井田制的瓦解是行商发展的必然结果

B.秦国袭郑的战略部署存在着严重问题

C.行商盛行是小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D.行商积极参与着春秋征伐的物资补给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凡袭人之国多选僻远小径。

而秦军还能路遇行商”可知秦军选择的僻远小径仍然碰到了商人,说明当时行商数量很多,原因是行商大多是小商人,携带的是农业生产必需品,贩卖给农民,所以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井田制的瓦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行商数量多,即使是僻远小径也有,不是秦国战略部署有问题,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行商参与物资补给,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春秋战国商业的发展。

可以采取排除法,井田制的瓦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材料与秦国战略部署无关,也未体现行商参与物资补给。

2.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

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

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

C.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D.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汉武帝之后……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民营工商业受政府约束小;为加强对经济的管控,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推行专卖制度,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迫使商人将部分资本转向农庄,形成混合经营模式,故A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土地兼并现象,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落后,故C错误;材料现象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的,不是高额赋税,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汉武帝重农抑商政策。

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的战乱,政府对商业的管理变弱,民营工商业发展迅速;为加强对经济的管控,推动农业的发展,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推行国家垄断经营和专卖制度,商人被迫转向农庄与工商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3.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

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

这反映了宋代

A.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可知,文官对皇权非常维护,防止皇权被外戚所掌控,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官,不是舆论,故A错误;B项“集体统治”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分散相权,故D错误。

4.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

“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

”道光皇帝也曾指出:

“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

”这从侧面说明

A.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可知,嘉庆、道光皇帝都认为小说影响了民风,导致社会上违法乱纪现象增多,说明小说在社会影响力增加,故B正确;理学一直是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故A错误;材料只体现小说影响民风,并未体现社会混乱,故C错误;材料表达的是清代查禁小说的原因是影响民风,未体现文化专制阻碍小说发展,故D错误。

5.在18、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

清政府撰修辞书

A.旨在加强政府政策传达效果

B.注意提升各族人民文化素质

C.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

D.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可知此举推动了五族的文化交流,解决了语言沟通的障碍,故D正确;材料与政策传达无关,故A错误;修书的目是要加强各族文化交流,不是提升各族人民文化素养,故B错误;修书不能体现各民族文化平等,故C错误。

6.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

中共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一直为学界讨论的问题。

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

D.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可知,材料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是随着中国革命不断深入,工人阶级不断觉醒而诞生的,故A正确;而BCD选项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故BCD不选。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

采用排除法比较简单,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而BCD选项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所以排除。

7.1937年“满洲电影股份公司”成立(简称“满映”)。

到1945年“满映”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宣传片和纪录片189部,宣扬“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等思想。

这说明当时

A.电影引导人性向善

B.殖民思想不断渗透

C.大众娱乐丰富多彩

D.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满洲电影股份公司”是日本扶植的在伪满建立的电影公司,其主要目的是宣传日本“大东亚共荣”的殖民思想,故B正确;“满映”是宣传日本殖民思想的,不是引导人向善,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大众娱乐,故C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儒家思想,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满映”是日本建立的宣传其殖民思想的电影公司,明白此主旨本题即可。

8.1952~1978年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11.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0%左右提高到44.4%。

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

据此可知建国30年来工业化建设

A.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扭转了近代以来落后局面

C.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D.为中国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A项“世界强国”错误,故A错误;B项“扭转”错误,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发展迅速,不是农业,故D错误。

9.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

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

“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

”《民法大全》规定:

“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

”由此可知

A.关注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

B.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

C.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

D.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可知,罗马法保护妇女的婚前财产(嫁妆),符合社会发展对财产保护的需要,故D正确;罗马公民法保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是关注妇女,故A错误;材料与习惯法无关,故B错误;罗马女性和男子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故C错误。

10.下表为德、英、美三国不同时期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1913年的工业指数为100),这表明

A.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美德逐渐取得工业垄断地位

D.垄断导致大国经济竞争激烈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表可知,1860—1913年间德国、美国工业指数增长较快,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是因为美德大力发展科技,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德的垄断地位,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垄断导致竞争激烈,故D错误。

11.苏联电影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时代烙印,如某一时期涌现出的《斯大林综合症》、《1953年寒冷的夏天》、《国际女郎》、《摇滚式的悲剧》等电影。

这些电影主要折射了

A.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

B.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C.勃列日涅夫的军备竞赛

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答案】D

【解析】

《斯大林综合症》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国际女郎》《摇滚式的悲剧》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因此,这些电影主要折射了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D正确;A只能反映《斯大林综合症》,排除;B只能反映《1953年寒冷的夏天》,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勃列日涅夫的军备竞赛”,排除C。

12.下图是2014年的一幅漫画《美国患上贸易保护依赖症》。

该漫画表明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增强

C.世界贸易缺乏制度构建

D.贸易壁垒危及自身利益

【答案】D

【解析】

材料所述为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的措施最终伤害到了自己,由此可以得出贸易壁垒危及美国自身利益,D正确;A与材料无关;材料旨在反映的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与经济危机的影响无关,B不正确;C与史实不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3~44题为地理学科选考题,45~47题为历史学科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

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

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

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

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

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材料二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

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

……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

——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

(1)特点:

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或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或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是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儒家伦理(理学/心学亦可)不断渗入乡村治理;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

原因:

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行政管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2)主要做法:

处理好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

影响:

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英国近代政治具有精英政治的特征;使得英国形成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为近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乡村治理和英国乡村治理的比较,中国的特点和英国的做法、影响都可以根据材料进行概括,而中国的成因需要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归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思考。

【详解】

(1)特点可以根据材料进行归纳,考生需要从政府、士绅、儒家思想等方面进行作答。

根据材料“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可以看出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根据材料“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可以看出士绅发挥较大作用;根据材料“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可以看出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根据材料“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承担催征赋税的职”,可以看出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根据材料“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可以看出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和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以及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根据材料“清王朝推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可以看出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

原因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考生可以从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士绅阶层兴起、文化的繁荣兴盛、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

(2)做法可以根据材料进行归纳,由材料“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可以看出其主要做法是处理好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

影响可以从材料归纳“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得出其影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得出具有精英政治的特征;从“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得出英国形成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另外结合课本知识为近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关键信息的获取、归纳能力,第

(1)问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可根据材料进行归纳,其形成的历史原因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来回答;第

(2)问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和影响根据材料概括即可。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成都市某中学教师工资变化统计表

——据成都市双流县某中学校史档案整理

材料二1977~1981年,三次为中小学教师提高工资,一般的提2级,多者提3级,最少的提1级。

1985年工资改革,优先给中小学教师增加工资(既有工龄工资;又有教龄津贴)。

教职工每人月工资平均提高17.7元,专任教师提高20元以上。

——摘自山东省《宁阳县志》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答案要点】

示例:

论题:

改革开放与教师待遇的提高。

阐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这一重大转变在诸多行业得到了反映,教师待遇的提高和重视发展教育就是这一变化的重要表现。

从60年代初到改革开放前近20年,教师工资几乎没有变化,工资标准长期未变。

改革开放后教师待遇得到大幅度提高,不仅教师工资标准大幅度提高,而且教师工资构成更加多样化,增加了工龄津贴、教龄津贴等,各类补贴标准也有了较大提高。

在工资改革中,也优先给中小学教师增加工资。

【解析】

根据成都市某中学教师工资变化统计表看出,从1962年到1979年教师工资增长幅度有限,由材料二看出,1978年改革开放后,教师工资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可概括得出论题:

改革开放与教师待遇的提高。

然后结合改革开放的知识阐述说明材料即可。

注意: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进入30年代后,由于遭受世界经济危机的袭击与国际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迫,以及天灾战祸的影响,导致农村破产,工商凋敝,国计民生濒于危殆。

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

12月4日,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指出“此实救亡图存,根本大计”,“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遂在全国展开。

这项运动内容广泛,包括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等方面。

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58亿元,比1935年增长8.8%,其中农业产值增加6.1%,工商业产值增加21.3%。

到1937年7月,全国铁路由1927年的8000公里增至13000公里,中国公路总长度已由1927年的1000公里增加到109500公里。

——摘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

【答案】

(1)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冲击,帝国主义为转嫁危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国民党政府加紧对红军的“围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计民生濒于危殆。

(2)影响: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交通条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增强了国力,为抗战胜利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一“由于遭受世界经济危机的袭击与国际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迫,以及天灾战祸的影响,导致农村破产,工商凋敝,国计民生濒于危殆”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思考。

国际:

主要从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侵略思考;国内:

主要从民族危机、国共关系、社会经济和国计民生考虑。

(2)本题考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对交通的改善、对民族资本主义、对抗战的准备、对官僚资本的角度回答。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文坛以“战后派”作家为代表,诞生了一批反战文学作品。

这些作家大多在二战末期应征入伍,部分经历了惨烈的战争,并目睹了日军的最后疯狂。

他们以亲身之经历,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冷酷地描写血腥的战场、细腻地刻画人们面临死亡的心理活动。

作品中的受害者几乎全是日本人或日本士兵,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及其给其他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几乎都没有涉及。

同时,这些作品大多孤立地描写战争或战场上的某个片断;对战争的看法是基于“要活下去”的本能欲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战文学逐渐式微,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文坛已经很难看到涉及二战的文学作品,为数不多的相关作品都是“原爆(原子弹爆炸)文学》”,强调“日本是受害者”。

右翼分子开始为战犯鸣冤叫屈、一些颂战文学作品出笼甚至大行其道。

21世纪初,美化战犯东条英机的电影获得当年最高票房;以二战时“神风敢死队”为题材的小说在图书界畅销。

——摘编自郭洁敏《从日本反战文学看“集体无意识”》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日本反战文学作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颂战文学作品出笼且大行其道的原因。

【答案】

(1)描写战争的残酷性;未能客观认识战争的性质;未能全面描写战争;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

(2)二战后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未有彻底清算;日本社会缺乏对战争的真正反省;右翼分子的宣传;日本经济发展带来大国意识的膨胀等

【解析】

(1)关于二战后日本反战文学作品的特点,根据材料“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可知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根据材料“冷酷地描写血腥的战场、细腻地刻画人们面临死亡的心理活动”可概括为描写战争的残酷性;根据材料“作品中的受害者几乎全是日本人或日本士兵,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及其给其他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几乎都没有涉及”可概括为未能客观认识战争的性质;根据材料“这些作品大多孤立地描写战争或战场上的某个片断”可概括为未能全面描写战争。

(2)关于颂战文学作品出笼且大行其道的原因,根据材料“右翼分子开始为战犯鸣冤叫屈、一些颂战文学作品出笼甚至大行其道”可知二战后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未有彻底清算;结合所学知识还从日本社会缺乏对战争的真正反省、右翼分子的宣传、日本经济发展带来大国意识的膨胀等方面思考作答。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蒲松龄,字留仙,生于1640年。

他生长在一个渐趋败落的地主家庭里。

科举受挫,蒲松龄对民间传说故事,极感兴味。

他的《聊斋志异》也就是在青年时期开始创作的。

康熙九年至十年,他南下江苏去做幕宾。

幕宾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触封建官府心脏,熟悉了其中种种内情。

在做幕宾期间,他还得以接触了南方一些能歌善舞的青年女性,《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历四十余年之久,贯穿了蒲松龄的大半生。

《聊斋志异》最富现实性和人民性的篇章是那些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现实的故事;而其中写得最有情趣的是那些人鬼妖狐的爱情故事,讴歌生死不渝的爱情。

《聊斋志异》中还有些故事如《崂山道士》、《画皮》等富有寓言意味启人心智。

人们读《聊斋志异》则被情节生动和丰富的奇异故事吸引,被引导着去认识社会、理解人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答案】

(1)明清时期,科举制逐渐禁锢士人思想(文化专制);吏治腐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对通俗文学的需求。

(2)情节生动丰富;主题、个性鲜明;作品题材生活化、写实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解析】

(1)据材料“幕宾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触封建官府心脏,熟悉了其中种种内情。

在做幕宾期间,他还得以接触了南方一些能歌善舞的青年女性”、“科举受挫”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2)据材料“最富现实性和人民性的篇章是那些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现实的故事;而其中写得最有情趣的是那些人鬼妖狐的爱情故事,讴歌生死不渝的爱情”、“人们读《聊斋志异》则被情节生动和丰富的奇异故事吸引,被引导着去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加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