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课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52034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3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课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课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课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课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课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课后.docx

《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课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课后.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课后.docx

精选高中必修3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课后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

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

材料的主旨是()

A、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B、贞节旌表制度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

C、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的关系。

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

A、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B、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C、文庙的兴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东汉明帝永平八年时,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汉桓帝时一面派人到老子故乡立庙画像,一面在宫中“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

这说明当时()

A、初步形成三教合流的局面

B、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

C、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了构建

D、佛教和道教威胁儒学地位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

、《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据大臣汲黯揭露,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他重用酷吏和财利之臣,以致不久后有人评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但汉王朝没有重蹈秦的覆辙,主要原因是()

A、汉初法律制定趋向成熟

B、酷法罩上了儒家思想外衣

C、“文景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D、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西汉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目的是劝说汉代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

④儒家思想维护着君主统治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以下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②董仲舒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下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宋朝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以上史实说明了()

①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的需要②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符合德意志国家统一的需要③中国的考试制度有利于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④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对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制有重要指导意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

“《春秋》之义,立予以贵。

东海王阳,皇后之予,宜承火统。

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

父子之情,重久违之。

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

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工具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在德才方面有严格要求。

汉武帝时期,逐步实行“独尊儒术”,改革选士制度,开创太学。

唐代推行“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

宋太祖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并规定:

“进士须通经义,尊周孔之礼。

”中央设国子监,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

”据统计,宋朝书院共有203所。

长江流域占74.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民办多于官办。

南宋朱熹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唯生员不可建言”。

“生员所作文章,不许妄行刊刻,违者治罪”。

——摘编自郭家齐《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科,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

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

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手工科,应加重视。

中学以健全国民为宗旨。

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大学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

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之知识技能为目的”。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912年)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教育相比,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制度有哪些发展,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爱人不亲,反(反思)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杨伯峻《孟子译注》

材料二:

汉代政制,三代以下称美,关健即在于吏治队伍中存在一个由通经入仕形成的儒生群体。

他们“学大义,以道事将”,或在朝美政,或在乡美俗,是汉代政治中的清流。

——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材料三:

宋代儒家复兴,范仲淹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成为此后“士”的新标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四:

儒家伦理道德在实践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病态灵魂的扭曲的人,为君主专制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其最终归宿仍然不免是虚伪和“吃人”,决不可能把社会引向理想境界。

——刘泽华、张分田《论儒家的理想国》

材料一反映了孟子的哪些思想?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儒生群体所发挥的作用及其背景。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家复兴”的背景和表现。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材料四中的观点持何种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代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这一变革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了“以法为本”,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有着不宜忽视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十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阳明继起,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

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四:

清初大儒黄宗羲虽宗阳明,但主张多读书以穷理之变化,并以实践为归。

顾炎武不谈心性,他的治学范围,以典章制度、社会经济为主,诸家以顾氏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请回答:

汉武帝“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是接受了哪一儒学家的建议?

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变革”带来的积极意义。

据材料二,概括北宋理学的深远影响。

据材料三,分析阳明心学蕴含的思想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反映的清初大儒的共同思想。

材料四认为“顾氏对后世的影响最大”,请举出19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变动的两例史实加以说明。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吕思勉认为,“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病态的,所谓‘拨乱世,反之正’,实不仅儒家,而为各家通有的思想”。

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认为,“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

“一致而百虑”,社会的重重矛盾,即一致引发了士人阶层的百虑,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新社会应该是如何运转进行了自己的理论构建和大讨论。

——摘编自刘子贤《论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

材料二:

如果说,每个时代的思想都如尼斯贝所说的那样,“是对危及社会秋序的巨大变迁所造成的挑战和回应”的话,那董仲舒的思想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汉社会现状.董仲舒生活在西汉鼎盛的汉武时期,虽然那些“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势力迭遭打击,但尚未彻底铲除而继续威胁着皇权的巩固。

另一方面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某些封建贵族官燎“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使劳动人民“日削月胺,寝以大穷

——摘编自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

封建礼教作为统治阶级摧残个性、茶毒性情的理论武器,在晚明的发展达到极致。

一些有识之士在对理学进行认真反思的同时,为了维护新兴市民阶层的切身利益,提出了一系列同理学相悖的思想。

这股新异的思想一经出现,就显示了它特有的力量,给腐朽的理学以强有力的冲击,从而在精神上唤起了人们的觉醒。

一股新异的思想解放之风开始拂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明末清初的士人阶层不仅在思想领域探讨伦理道德,人生理想,并且对人生价值由理想的分析探讨转入深刻的自我实践.商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崭新的思想意识和人生态度像一股强劲的庵风在晚明城市和乡村鼓荡,原本宁静的世界开始变得躁动不安,市民文化生活愈来愈多彩多姿,歌馆酒楼,流连忘返,酣歌醉舞,百态竟陈。

传统的“美德”几乎荡然无存,奢靡之风在整个市民阶层中弥漫开来

——摘编自高建立《晚明人文主义思潮与社会风习的转变》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吕思勉和本特利所提到的“社会病态”与“政治混乱”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董仲舒生活时代社会秩序所面临的“挑战”。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提出的与理学相悖的主要思想主张。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