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初探.docx
《惠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初探.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惠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初探
惠州市中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初探
摘要:
本篇文章对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这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实行概述,通过对惠州市中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存有的问题的调研,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对惠州市中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行深入探索,以求推动惠州市中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适合我们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总趋势。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措施
信息技术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
自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学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
通知要求,“从2001年起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学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经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们国家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在教育部的高度注重下,信息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当前惠州市中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越来越受政府和社会的注重。
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等来加快发展信息化技术教育,以适合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
但还存有诸如网络平台、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难以取舍、信息技术老师对自己职业不满等问题。
本篇文章借鉴了国内一些中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先进成果,联系实际情况从政府、学校两大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使惠州市中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发展。
1、概念辨析
1.1、教育信息化的概述
教育信息化(educationalinformization)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IT)引入到教育领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和高效利用,以及在教育领域实现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要组织和管理方式的系列过程[4]。
教育信息化包括现代化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拓展开来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组织和管理、运行方式变革等重要内容。
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充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作用、渗透作用、辐射作用和创新作用,利用和发体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育和教学的整合水平,促动新生代的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2]。
1.2、信息化教育的概述
所谓信息化教育,是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
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点,从技术层面上看信息化教育是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的特点。
从教育层面上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科书多媒体化、资源世界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和系统开放化等八大特点。
信息化教育的基本要求:
信息知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是实行相关信息的本质、特性、信息运动的规律、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其原则、信息技术、信息方法等方面基本知识的教育。
其中信息技术是指相关信息的产生、检测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显示、识别、提取、控制等技术。
1.3、信息化教学的概述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实行的双边活动。
它既是师生使用现代教育媒体实行的教学活动,也是基于信息技术在师生间展开的教学活动。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的、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社会活动。
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教学现象和问题。
若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看待教学,便出现了新的教学现象和活动,通常称为信息化教学。
1.4、信息技术的概述
广义来说,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
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
中义来说,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实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
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
狭义来说,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实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总的来说,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能够说,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
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2000年以来,在教育部的高度注重下,信息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在课程开设、教科书使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8]。
1.5、四个概念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这四者是相互联系的。
信息技术教育是从计算机教育发展而来的,信息技术教育强调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理解、内化信息伦理[3]。
信息技术课程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为现代公民社会“立人”[4]。
信息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提升全民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包括信息理解,信息常识,信息水平和信息道德等);至于它们的不同点,是指信息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相类似,但这两个名词在语义上是有区别的,叫法不同,视觉不同,但纠其实质,都是基于现代高新信息技术的教育。
其中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教育的目的,信息化教育则是教育信息化的过程[1],信息化教育是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的一种基本要素,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信息化教学是信息化教育的主体和核心,这如同教学时教育的主体和核心一样。
信息技术是信息化教学的工具、方式和方法,利用信息技术中的知识以及实际情况操作实现教学的信息化。
2、惠州市信息技术教育的状况
2.1、我们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们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计算机教育时期和90年代末开始的信息技术教育时期[1]。
2007年8月,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领导力论坛”在上海实行全国部分省市骨干校长培训。
此次培训明确把校长培训与提升校长对学校信息化的影响力结合起来当属最大的亮点。
2008年,中央电教馆“十一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正式立项。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在信息化教育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信息化教育中是非常必要的,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2.2、惠州中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2.2.1、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情况
惠州市教育决策与管理部门对中学小学教育信息化投资非常注重,惠州市城区部分中学小学实现了“校校通”工程、校讯通工程,实施以来几年时间内,市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
2003年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两年内,通过卖方信贷方式,解决信息建设资金,筹建中心小学、县城小学电脑室和语音室。
2005年全市828所学校接入惠州教育数码网。
“校园网”38个、计算机室431个、综合电教室379个,实验室982个、教育信息化设备投入17106.2万元。
政府的投入在持续增大,但是相对于我市997所中学小学的70.7158万中学小学生来说,教育信息化人均投资不足。
所以,信息化教育的投资规模还有待增大,因而必须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尤其在农村中学小学如龙门、宝口等的山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一些地区乡以下的学校有计算机教室的比例不足10%。
农村中学小学校基本上没有具备信息化建设综合水平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程老师严重不具备。
2009年,惠州市惠东县宝口镇的其它较偏远的小学也基本开了信息技术课,但是有些学校没有设备,所以没有上课。
就拿佐坑小学为例,四五六年级在2009年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他们是一个星期上一节,不过都是上理论课,无法实际情况操作。
这是由学校的设备决定的,现在的一些贫困乡镇小学因为没有计算机,可能有些学生都还没有接触过。
偏远的地方存有“有软件没硬件”、“有硬件没软件”、“有计算机无网络”,即使订了教科书,老师也安排正常课时上课,但是配套设施的不足往往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讲了没法用,有理论没实践,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如此强的学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说,学生也根本搞不清楚上这门课到底为了什么,所以只能应付了事。
教育在当前还是一种靠政府投资实行建设的公共领域,而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又必然受制于政府的行为。
因而教育的发展在很大水准上取决于政府。
在思想观点上,很多地区的政府部门对教育技术发展对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可能带来的深刻变革思想准备不足,理解不够,所以在经费投入等保障上,没有落实相对应的支持。
此外,对教育技术的管理,从上到下,存有着利益驱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不具备协调,人为地分割原来技术上相互联系的事物等现象,造成了重复设置,资源浪费[9]。
2.2.2、信息技术教育的资源配置
我市当前中学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资源有限,很多中学小学在资源配置的时候忽略了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时候、最需要的建设上。
在资源配置时以评估为导向的投资决策和行为使得很绝大部分的经费都一次性地投入了硬件设施的添置中,忽视了对应用软件和教育资源的建设,老师培训和后期管理、更新维护、运行和技术支持等的投资。
有的中学小学把教育信息化的绝大部分投资都用在购买设备和建设校园网上;有的中学小学以评估为导向,在添置新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校资金与技术方面的实际情况情况,总希望一步到位,很容易将原有的设备全盘否定。
这些都导致资源配置失去稳定性和连续性。
2.2.3、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效益
市政府每年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投入财力、物力,但实际情况成效与预期目标之间存有很大差别。
据统计,我市校园网当前在中学小学教学中还是处在“辅助”和“边缘”地位,在100多所校园网络中20%还都处于一种闲置的状态,展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不到10%,并且绝大部分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
据调查统计,在2009年2月至9月期间,全市中学小学老师中,小学老师每周使用信息技术的平均时间仅有58分钟,其中用于课堂演示的时间为1.52分钟,涉及交互式学习仅为2.17分钟。
此外,调研报告还指出计算机专用教室的使用率不高,90.1%的学校计算机专用老师平均每周使用10学时。
学校摆放计算机距离学生比较远,学校常规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区域的计算机占学校计算机总数的10.1%,无法满足广大师生上网的要求,这说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不高。
2.2.4、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现状
通过信息技术教育,部分中学小学在信息化教学中已经开始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
在尝试的过程中,通过对中学小学老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来提升老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并且在教学中实施与新课程相关的信息化教学改革。
遗憾的是当前仍存有部分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设施主要用于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用于支持各学科教学还不普遍,尤其不具备具有革新意义的信息化教学实践。
学校很少对信息化教学的老师实行专业培训。
与此同时,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扩大,知识面在持续扩大,学习的手段在增多。
遗憾的是学生的信息理解还不强,不会主动的利用信息技术来方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相反地,很多中学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
有些孩子自诩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高,其实只不过是会上上网、打打游戏或是来点“恶作剧”罢了。
那些FLASH动画制作、ACDSEE看图软件、HYPERSNAP屏幕抓图、PREMIERE视频处理、FRONTPAGE网制作……,他们懂得不多,精力用歪了,太可惜了,这也说明信息技术课程存有不足。
2.3、惠州中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有的问题
2.3.1、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问题
当前,网络平台安全问题是我市中学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切肤之痛”。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与开放,因为计算机网络具有联结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均匀性和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黑客入侵、系统失控、主页替换、账号失窃、密码被盗、通讯中断、信息泄漏、数据篡改、病毒感染、身份攻击、数据截取、非法操作、拒绝服务、伪装否认等不安全行为构成了对网络数据和网络设备的威胁,这使我们国家中学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受到影响。
面对威胁,如何制定强有力的网络安全策略,构筑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已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除了网络安全隐患问题之外,持续投入不足问题、规章制度建设问题等也日益成为威胁我市中学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严重障碍。
2.3.2、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难以取舍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点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70~140学时。
但当前很多学校安排这门课程只开设一学年(高中一年级),并且每周课时数仅为1节,除去期中、期末停课复习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情况每学期教学课时数大约在30~35节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点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
更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最新颁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必修部分的“信息技术基础”的课时仍未做较为合理的规定。
而选修课在普通高中的命运则被彻底砍掉(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学,在当前高考制度的大环境下,选修课的管理永远也不会得到落实)。
因为教学课时严重不足,老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
如果按照教科书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科书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
有人主张学生喜欢学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兴趣不一,知识水准不一,又该如何讲呢?
这些是当前信息技术老师遇到的难题。
2.3.3、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因为信息技术课老师绝大部分上是中途转岗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很多老师仍以“权威”的方式实行教学,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甚至一支粉笔就能够打发一节课;有些老师也能带学生去机房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
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
教学系统是由老师、学生、教科书和教学媒体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教学模式就是这样联系和作用的详细体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老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叫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接受老师灌输的被动地位。
在这样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科书则是灌输的内容。
这样教学模式违背了认知学习理论,即人的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实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所以这样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
这样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都会认为教科书就是经典,老师讲的都是对的,不容质疑,这无疑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很少是创造性人才。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
“一个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
显然这样教学模式是不适合信息技术课程。
2.3.4、师生理解不足,存有一些理解的缺陷
据调查,95%的信息技术老师会有如下的怨言:
认为自己是新时代的高级“小工”;一点劲都没有,评先重来都没份,干了也白干;在领导的骨子里,信息技术老师就是“勤杂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老师真的是有太多的苦了,其他学科老师认为信息技术课很轻松却能够和他们拿同样的课时费,零活杂活一大堆,却没有一样是能够增加课时补助的活;因为信息技术课是‘副科中的副科’,所以评优评先,根本想都不要想。
在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成了名副其实的“选修”课,学校想开就开,主课想挤就挤,学生想不来就不来……信息技术课堂成了紧张学习的缓冲地带——班主任隔三差五地找学生谈心、解决思想问题,在这节实行;语数外科目三三两两地留学生背书、纠正作业错误等。
上课时,中学小学学生好玩的天性和自制力弱的缺陷,他们普遍地对游戏很沉迷,甚至于没有游戏,个别学生根本就不想来,即便是来了,也不往那陈旧的电脑前坐。
3、推动惠州市中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
3.1、政府应高度注重信息技术教育
3.1.1、实施立体信息教育,强化现代教育观点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先进的现代教育观点和理论是教育信息化的先导。
所以,必须强化全民族的现代教育观点。
所谓立体信息教育就是全方位培养社会所有成员,尤其是各级政府的行政官员要进一步转变观点,提升对信息科学的理解水平,掌握信息知识和信息处理水平,营造信息时代氛围。
其一是增强教育信息化宣传力度。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音像出版物、会议、活动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让全社会的人们都了解信息内涵、信息的转换传授、积累与获取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教育教学的影响和意义,创设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舆论环境。
其二是创建教育信息化机制。
要在21世纪教育课程体系中贯穿信息教育的内容。
中学小学校课程,要设置规范的信息教育课,要依据信息技术、信息使用、信息伦理等内容编制信息教育课程与教科书。
通过信息教育活动的展开,使受教育者在学习和以后信息社会中生活中,具备选择和利用信息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知识、创新信息的基本水平。
高等教育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增强信息知识、信息技术、信息工程学科的建设,以培养知识创新人才为目标,致力培养展开信息技术的创新型人才。
据悉,2002年,全市推广信息化教学,6月份在市第八中学和市第四小学举行了校园网教学和实验教学公开课,来自全市中、小学老师1300多人观摩了教学。
3.1.2、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教学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
软件建设要走精品发展之路,要引入市场机制,促动软件基地建设。
市政府要提倡、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远见的教育软件产业,创建教育软件产业基地。
如注入开发研制资金,展开评优奖励等,吸引产业集团和高校开发研制各类教育软件。
要实施以需求为导向,以精品求发展的策略,发展软件产业。
资源库建设是提升资源效益,推动资源的共享重要措施。
丰富库内资源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工作。
政府要注入一定资金,对现在各类教育资源实行整理,同时引进、购买精品软件和课件,以丰富库源,为各级各类学校服务。
资源库建设要发挥政府、城乡和学校多方面的积极性。
市政府在抓好中央资源中心库建设的各地区创建区域资源库和校园资源库,实现全市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要创建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设施运行、维护、教学软件、应用的经费保障机制。
要对教育教学资源实行加工、整理。
按照优质、实用、适用、多用的原则,从本地实际情况需要出发,对从外引进的和当地优秀老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教学资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消化、吸收,实行原始创新和再创造。
3.1.3、强化政府行为
政府除在设备上实行投资外,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方式应转变为智力扶持为主,增大对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及师资水平的支持力度。
2009年惠州市完善惠州教育网的建设,使宽带网络覆盖全市所有中学小学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要建有简易校园网。
同时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惠州教育网资源库,让农村学校同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为加快农村中学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步伐,惠州市将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全市90%以上的中学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学小学都要接入惠州教育网。
3.2、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
3.2.1、注重信息技术老师的培养
学校应该尊重和注重信息技术老师,适时对信息技术老师实行培训,组织信息技术科研小组,让老师们感受到自己也是学校老师队伍的一员,而不是“小工”、“勤杂工”。
特别是女的信息技术老师怀孕的时候,学校应予以适当的调节,毕竟电脑的辐射对她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学校方应该注重信息技术课,很多学校都会因为其他课要考试或者其他方面的活动,而把信息技术课占用或者自习,一个星期才一节的信息技术课就这么没了,学生都还没有了解这科是什么,给学生的感觉就是这门课可有可无,所以学校的不注重,不但会磨灭学生的兴趣,而且让他们什么都没有学到的感觉。
3.2.2、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主要以实践为主,光是理论的教学会变得很乏味,所以应该多是上机操作,而且上课时,多与学生沟通,而不是照本宣科,不理会学生在干什么,这样的课堂怎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仅仅停留于教给学生计算机操作方法、工具软件的使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学生对信息问题的解决,对信息实行评价、交流、应用、发布等其它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水平。
实行生命化教育,信息技术科任老师应该知晓每位学生的姓名,倾听沉默的绝大部分,了解学生们的心声,采取人文主义的教学模式。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必须时刻注重IT行业的动态,教学内容在持续更新,还要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或无关的其他知识,硬件和软件都不能缺。
所以信息技术老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于持续地提升自身的水平和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为他们走入未来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
3.3、教学效率应大大提升
3.3.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各科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动教学内容表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老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水平,提升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7]。
课程整合是使各学科分化了的各要素形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的过程。
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实行整合,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水平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能够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6]。
信息技术课程与单一学科的整合能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
例如:
结合数学科,安排任务贯穿教学活动
任务一:
打开E盘中的“我是计算小赢家”文件夹,数一下有几道题目;
任务二:
数一数“我是计算小赢家”文件夹中以图像文件夹类型收集的数学题有几道(在几个子文件夹中放了一些JPG,GIF格式的图片文件);
任务三:
找出“我是数学小赢家”文件夹中存有错误并改正(错误方式:
一是放错了文件夹,二是计算错误的)。
3.3.2、信息技术课应注重教学模式的改变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造性。
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老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点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这样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点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协助者、促动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
在这样教学模式下,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老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实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
这样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信息技术课教科书应该基于这样教学模式而编写。
3.3.3、增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采用下面三个步骤:
一是巧设问题情境,渗透学法指点;二是尝试迁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