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51882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七章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七章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七章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七章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docx

《第七章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docx

第七章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

 

第七章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独联体国家的经济政治转型和独联体的一体化发展情况,理解俄罗斯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难点】

俄罗斯在世界中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独联体成员国概况及独联体一体化的发展

 

一、        独联体成员国经济、政治的转型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3国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又称《别洛韦日协定》),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利亚、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11国发表《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的诞生。

1994年3月1日,格鲁吉亚正式加入独联体。

至此,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除波罗的海地区的立陶宛、爱沙利亚和拉脱维亚3国之外,其他12个国家都成为独联体的成员国。

独联体12国总面积为2232.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8亿。

独联体12国,总体来说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但是,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又不同于发展中国家,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结构中的一个新的特殊部分,被一些学者看作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中的“灰色地区”。

[①]

苏联解体之后,独联体国家都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而痛苦的社会政治经济转型的阶段。

(一)独联体国家经济的转型

独联体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俄罗斯等国家采取激进的方式即所谓的“休克疗法”,而乌克兰等国采用“渐进”的方式。

不论采取“休克疗法”还是采取渐进方式的国家,就其经济转轨的内容来说基本相同,都体现在改造所有制、建立市场机制、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方面,本质都是从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1、独联体国家的私有化

独联体成员国都进行了私有化。

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中亚5国(即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私有化在1992年前后就已开始,外高加索地区的3国(即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利亚)虽受战乱的影响,但也从1994年陆续开始推行私有化。

所谓私有化,就是使国有企业的非国有化和私营化,其目的是使企业独立经营,面向市场竞争,为建立市场经济奠定基础。

在这些国家中,除了国民经济的要害部门和有战略意义的部门外,其他部门一律实行私有。

独联体国家的私有化都有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之分。

“小私有化”是指对小型国有企业进行出售或拍卖;“大私有化”是指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成股份公司或集团,变更其所有权。

独联体国家的私有化在主要方面是相同的。

在方式方法上均采取有偿出售和无偿分配相结合的方式。

在私有化的进程上都先立法后实施,先从小私有化做起,再进行大私有化,分阶段地推进。

在私有化的过程中都把吸引外资与私有化结合起来,即允许并鼓励外国资本参与本国的私有化进程。

在中亚国家中,农业领域的私有化一般早于大工业的私有化。

这些国家的小私有化相对来说比较顺利。

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中亚5国的小私有化在9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利亚的小私有化在90年代亦已基本结束。

但这些国家的大私有化进展并不顺利,在90年代末各国仍参差不齐,有的国家在本世纪初尚在艰难进行之中。

2、独联体国家的价格体制转轨

独联体国家都进行了价格体制的转轨,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苏联时期就对价格体制进行过改革,但基本局限在调价提价的范围内,并没有真正形成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波动的价格体系。

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一个很要的问题就是突破原有的价格体制。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经济联系,独联体其他国家价格体制的转轨,都受到俄罗斯的很大影响,采取了大幅度放开价格的措施。

俄罗斯在1992年1月和3月两次大幅度地放开价格,1993年底基本完成了价格体制的转轨。

在俄罗斯急速放开价格的影响下,独联体其他国家也纷纷仓促地放开了商品价格。

由于独联体国家都是在商品短缺的条件下放开价格的,因此都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的阵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乌克兰在1993年全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0260%,在整个90年代陷入持久的经济危机状态。

白俄罗斯在独立后的5年内经济连年下降,1992-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下降9.8%、9.5%、13.6%和10%。

[②]1992-1995年间,中亚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除采取“渐进”改革的土库曼斯坦外)均大幅度下降。

1995年与1990年相比,塔吉克斯坦下降60%,哈萨克斯坦下降50.2%,吉尔吉斯斯坦下降49.2%,乌兹别克斯坦下降18.9%[③]外高加索的亚美利亚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已陷入危机状态,1992年的通货膨胀率达1200%,1993年则上升到10000%,人民生活处于半饥饿状态。

阿塞拜疆1992-1995年经济持续恶化,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下降28.2%、23.1%、21.9%和12%,通货膨胀率最高时达1700%,与此同时,居民实际收入直线下降,到1994年6月,职工月平均工资约为0.82美元。

格鲁吉亚在1988就开始出现经济衰退,199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1989年的11.8%。

经过剧烈的阵痛之后,这些国家基本建立起自由价格机制,价格关系已基本理顺,市场竞争也基本形成

伴随着私有化和价格体制的转轨,独联体国家也进行了金融、财税、外贸体制的转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3、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发展

随着转轨任务的基本完成和改革的深化,独联体多数国家的经济在90年代后期步入稳定发展阶段。

1997年之后,独联体各国经济出现明显好转,大多数国家实现经济增长。

白俄罗斯、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经济在1998年止跌回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为8.3%、10%、5.3%、2.1%、7%、4.3%。

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分别在1999年和2000年实现了经济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独联体多数国家得到发展,有的国家依靠能源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如,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2005年经济增长率分别是9.2%、20.7%、6.7%。

但它们的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许多困难,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特出。

(二)独联体国家政治的转型

独联体国家长期受苏联的统治,苏联时期的政治对独立之初的独联体国家的影响极其深重。

苏联留给独联体国家的政治“遗产”是多方面的,其中在内政方面影响比较突出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长期高度集权的统治所累积的各种矛盾进一步释放出来;二是在苏联转向的过程中,从西方搬来的总统制、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多党制和自由选举等原则已扎下根来。

在这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独联体多数国家是在政局动荡的过程中进行了政治转型。

1、独立之处的政局动荡

由于民族、宗教等矛盾的激化和经济普遍困难、政治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摩擦和冲撞,大多数独联体国家,在独立之初政局动荡。

许多国家多次更迭政府,政局一直不稳。

如乌克兰自1991年独立以来,总统、政府和议会之间一直存在较大的政策分歧和矛盾斗争,导致总理频繁更换,政府不稳。

一些国家因各种矛盾的激化,一度爆发内战,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和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都是如此。

塔吉克斯坦在独立前后,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主的反对派反对塔吉克斯坦共产党政权,双方发生了多次重大的政治较量和冲突事件。

从1992年3月开始,反对政府和支持政府的两派从对抗发展到武装冲突,塔吉克斯坦陷入内战泥潭。

拉赫莫诺夫上台后,采取强硬政策,使国内政局在1994基本得到控制。

后在联合国与俄罗斯等国际力量的调停下,冲突双方于1997年6月在莫斯科签署了《建立和平和民族和睦总协定》,塔吉克斯坦的局势才基本稳定下来。

格鲁吉亚的民族主义十分强烈,在1991年4月就宣布独立并实现多党政治、议会民主。

在此过程中,以加姆萨胡尔季阿为首的激进派掌权后很快就发生分裂并发展为武装冲突;与此同时,民族矛盾爆发,南奥塞梯、阿布哈兹等地均发生武装冲突,格鲁吉亚政局一片混乱。

1992年底谢瓦尔德纳泽上台后采取了各种措施稳定政局,1993年后趋向缓和。

阿塞拜疆在独立后,因“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简称“纳——卡”)冲突等因素的影响,政局也极为动荡,致使两位任职短暂的总统相继下台。

1993年6月第三任总统阿利耶夫上台后,采取谈判解决“纳——卡”冲突、改善同俄罗斯及独联体各国的关系等措施,才使阿塞拜疆的局势在1995年后稳定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政局虽然缓和下来,但既有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旦出现重大的纷争,矛盾又会激化。

2004年、2005年在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发生的所谓“颜色革命”就是重要体现。

2、西方式政治制度的建立

独联体国家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主要体现在:

(1)制定新宪法,贯彻主权在民的原则。

独联体国家独立后纷纷制定新宪法,许多国家的宪法明文规定:

社会和国家生活的重大问题要提交全民讨论,实行全民公决;总统、议员或人民代表均由本国公民直接选举产生。

独联体国家独立以来都已进行了多次的总统和议会的直接选举,许多国家还进行过全民公决,公民参与国家、社会公共事物管理的权力明显增加。

(2)多党政治初步形成。

例如,哈萨克斯坦有上百个政党和组织,吉尔吉斯斯坦议会中有13个不同派别的政党和组织。

(3)三权分立的政权结构得到确立并正常运转。

独联体国家的宪法都规定,国家政体实行三权分立,由议会、总统、法院系统分别履行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此外,独联体国家的法律体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健全,各种政治力量的相互斗争也纳入法制化轨道,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力度增强。

当然,独联体国家的政治制度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不同,各有不同的特点。

如中亚国家的总统制就有如下特点:

(1)总统过于集权。

中亚国家总统的权力既高于过去党的第一书记,也高于一般西方国家的总统。

按照中亚各国的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领导政府工作,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而且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议会却很难弹劾总统。

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总统几乎掌握全权,以致出现个人独裁和个人崇拜倾向。

相比之下,议会的权力十分有限。

(2)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有限,多党制成了民主生活的点缀。

例如,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议会中,政党几乎都是总统政策的支持者,在第一届议会中的3个政党是如此,在1999年12月选举中进入议会的5个政党也是如此,实际上不存在反对派。

即便是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议会中存在反对党,但反对党占有的议席很少,影响很小。

(3)国家权力主体民族化倾向严重。

中亚各国政权机关的重要岗位都由主体民族占据。

议会为主体民族所主导,即使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样非主体民族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国家也不例外。

如在吉尔吉斯斯坦议会中,吉尔吉斯人拥有80%左右的席位。

在行政部门中,各国的外交、财政等部门基本为主体民族的干部所占据,非主体民族的干部则主要集中在工农业及相关的生产部门。

中亚国家这种总统集权制的形成是由其国情决定的,这也说明了其政治体制的转型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④]就许多独联体国家而言,其政治转型也都有漫长的路要走。

 

二、独联体的一体化进程

 

(一)独联体的性质

独联体是“独立国家”与“联合体”的对立统一。

《阿拉木图宣言》规定,独联体既不是国家,也不是超国家实体,而是一种松散的国家间联合的形式。

独联体没有中央政权机构,只有协调机制,各国都是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家。

独联体没有统一的对内对外政策,只是在尊重参加国主权的前提下,在某些领域进行政策协调。

独联体也没有统一的军队,只“保留和支持共同的军事战略空间”。

独联体这种松散的国家间组织形式,是各成员国在内外因素的驱使下,经过斗争和妥协的结果。

(二)独联体一体化的发展

独联体成立之初,各成员国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捍卫自己的独立和瓜分苏联遗产,在财产分配、外债分摊、领土划分和军队分割等一系列问题一直争吵不休。

特别是最大的两个成员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围绕着克里米亚和黑海舰队的归属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斗争,以及外高加索地区的国家和中亚的塔吉克斯坦等国战乱不断,极大地影响了独联体的联合。

再加之独联体各国都被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所困扰,无力考虑开展彼此间的合作。

不过,这一时期独联体还是发挥了它的作用,比较妥善地解决了苏联解体后的“分家”问题,避免了原苏联地区的“南斯拉夫化”。

经过独联体成立之初的纷扰和独联体成员国问题的暴露,使各国逐渐认识到只有重新携起手来,开展合作,才能克服共同面临的困难,独联体开始迈出一体化的步伐。

独联体的一体化既包括经济一体化,也包含军事和政治的一体化。

1、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993年9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13次独联体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理事会上,各国首脑草签了《经济联盟条约》,独联体向一体化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同年12月24日,在第14次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上通过的《阿什哈巴德宣言》将一体化政策以联合宣言的形式固定下来。

1994年4月15日,在独联体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理事会上,各国首脑签署了《独联体自由贸易协定》,拟通过取消关税逐步向关税同盟过渡。

同年10月21日独联体元首理事会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经济联盟跨国经济委员会和建立支付联盟的协定。

独联体跨国经济委员会主要负责协调独联体各国经济机构的工作,促进企业跨国多边合作,以此推动建立商品、劳务、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通的统一的大市场。

1996年4月通过了《1996-1997年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的远景计划》1997年3月的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上,通过了《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发展构想》、《1997年独联体国家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措施》等文件。

这些表明独联体成员国之间加强了合作意向,但许多是停留在纸上,有效的协调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由于独联体矛盾重重,需多实少,独联体内的“次地区合作”受到重视。

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合作引人瞩目。

1995年1月,俄、白、哈、吉4国建立关税同盟,实行统一关税。

1996年3月,4国总统签署了《加深经济和人文领域一体化条约》以及《海关同盟条约》,决定加深4国在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一体化。

1998年4月吸收塔吉克斯坦参加,扩大了合作的范围。

2000年10月,俄、白、哈、吉、塔5国签署条约,决定将关税联盟改组为欧亚经济共同体。

2001年5月31日,欧亚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

欧亚经济共同体建立一体化委员会作为执行机构。

一体化委员会根据各国的经济实力分配表决权(俄、白、哈、吉、塔的表决权比例为4:

2:

2:

1:

1),对重大问题采取2/3多数原则。

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5国的一体化进入了更高的水平。

在此过程中,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1996年4月2日,两国签署了《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共同体条约》,规定未来的联盟将拥有自己的国旗、国徽、共同的预算和统一的货币,并将共同保卫边界。

1997年4月2日,两国又签订《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联盟条约》,决定在保持各自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成立最高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议会3个联合机构。

1999年12月8日,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正式缔结了《俄白建立联盟国家条约》,意味着“两国在统一的民主法制国家进程中进入新的阶段”。

条约规定双方在保留各自国家主权的同时建立邦联国家,实行经济一体化。

2000年,俄白联盟国家最高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将俄罗斯卢布作为联盟国家统一货币,经过3年过渡期后,俄白联盟国家从2008年起将使用新的统一货币。

2、独联体的军事合作与军事一体化

在1992年5月的塔什干首脑会议上,俄罗斯提出了以集体安全条约作为保持各国军事合作纽带的设想,得到了一些国家的响应。

5月15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利亚和俄罗斯签署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

条约规定,如果任何一个缔约国的安全、领土完整和主权受到威胁,其他缔约国当立即协调立场,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的规定行使集体防御的权利,向受侵略国提供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必要援助,并用这些国家所拥有的各种手段援助受难国。

1993年集体安全条约进展较大。

一方面,8月独联体国防部长理事会决定,建立独联体军事合作协调参谋部,作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缔约国的常设机构。

另一方面,阿塞拜疆(9月24日)、格鲁吉亚(12月9日)和白俄罗斯(12月31日)3国加入了集体安全条约,使成员国增加到9个。

1994年4月20日集体安全条约生效。

同年7月,成立了集体安全理事会。

1995年2月10日,成员国签署了《集体安全宣言》《集体安全构想》和《集体安全构想实施计划》。

根据这些文件,成员国的军事基地和设施可以部署在其他成员国境内,俄罗斯在保卫成员国安全方面负有特殊责任。

然而,独联体的军事一体化的进程并不一帆风顺,1999年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斯坦3国在集体安全条约5年有效期到期的情况下,退出该条约,使独联体军事合作面临着严重的挫折。

普京上台后全面推动独联体集体安全合作。

2000年5月24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的成员国元首会议通过了成员国国防部长理事会章程等一系列文件,并决定建立新的磋商机构——国家安全会议秘书理事会。

6月21日,独联体反恐怖主义中心成立。

10月6国领导人还决定组建联合快速部署力量,签署了《关于集体安全体系兵力兵器编成单位的地位协定》。

在这种形势下,乌兹别克斯坦也恢复了与条约成员国的合作。

2001年5月15日,参加集体安全条约的6国一致决定成立中亚联合快速反应部队,以保障独联体南部边界的稳定与安全。

8月,共约3万人的中亚联合快速反应部队正式组成。

“9.11”事件后,独联体军事合作进一步加强。

2002年5月14日,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签署10周年之际,成员国元首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会议并通过决议,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改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

10月7日,在摩尔多瓦首都基希纳乌举行的独联体峰会上,俄、摩、白、哈、吉、塔6国总统签署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宪章》以及该组织法律地位的协议,标志着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正式建立。

2003年,成立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联合司令部和快速反应部队。

此后,在俄罗斯的推动下,多次举行军事演习,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实际功能得到强化。

尤其是根据近年来美国推动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的形势,加强在中亚地区的安全合作。

2005年10月,该组织秘书长宣布,将成立由俄、哈、吉、塔组成的“中亚军事集群”,以加强中亚地区的军事力量。

2006年,乌兹别克斯坦恢复了其在该组织的成员国地位。

3、独联体的政治一体化问题

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的定期举行;跨国经济委员会等超国家机构的建立;独联体的代表参加欧洲安全合作组织最高级会议,还以观察员身份出席联合国大会;独联体跨国议会大会讨论包括独联体成员国建立统一经济区法律在内的广泛问题等,都体现了独联体政治一体化已经起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俄白哈吉塔签署一体化条约、俄白“主权共和国共同体”条约的签署和俄白联盟的建立,以及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建立等进一步推动了政治一体化。

但是,独联体的政治一体化也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它将以何种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既取决于俄罗斯,也取决于独联体其他国家,还将受到独联体以外的因素特别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影响。

可以肯定的是独联体的政治一体化道路将是曲折艰难的。

独联体的一体化之所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

独联体各国在苏联解体以前长期在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中生活,无论是就历史渊源、地理条件、政治文化、民族分布来说,还是就产业结构、资源分布、经济往来来说,都十分复杂微妙,形成了极为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

正是这种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奠定了独联体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并将对独联体的长远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独联体面临的严峻问题

独联体国家的民族宗教文化十分复杂,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以东正教影响为主的东斯拉夫民族聚居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一类是以伊斯兰教与突厥文化影响为主的中亚地区;一类是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混合产生影响的外高加索、摩尔多瓦地区。

独联体国家中,不仅这三类宗教文化矛盾久远,而且在同一类宗教文化中往往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就是如此。

复杂的民族宗教文化矛盾,对独联体的一体化进程产生了很大的阻力,也为外部势力介入其中进行分化提供了机会。

正因为如此,独联体的经济、军事、政治一体化虽得到发展,但进程曲折,而且就各成员国来说是很不平衡的,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不仅如此,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就在欧亚共同体宣布正式成立的同时,独联体内另一个由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和摩尔多瓦组成的集团——“古阿姆”也宣布正式成立。

“古阿姆”集团成立之初的主要目的,是共同建设一条向欧洲输送里海石油的运输走廊,以此加强成员国间及“古阿姆”与欧洲的经济联系。

但后来它的目标开始发生变化。

2002年7月20日,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4国总统在雅尔塔举行“古阿姆”组织首次峰会,签署了9项文件,其中《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率先在独联体国家中启动自由贸易区。

虽不能说“古阿姆”集团是对抗欧亚共同体的,但是它的成立和发展,不能不说是使独联体面临着分散聚合的考验。

近年来在“古阿姆”集团在进行“颜色革命”后,奉行“亲美远俄”和加入北约政策,同俄罗斯的矛盾更为突出,这更是对独联体的严重挑战。

 

三、        独联体各国对独联体政策的演变

 

独联体的发展前景如何,取决于独联体各国对独联体的政策。

(一)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演变

1、叶利钦时期对独联体政策的变化

俄罗斯是独联体中最大的国家,也是对独联体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政策直接关系到独联体的命运。

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政策随俄罗斯对外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独联体建立之初,当时俄罗斯的精英们并没有认识到独联体在俄罗斯对外战略中重要性,反而认为苏联原加盟共和国“不仅是经济上的负担,而且,对于俄罗斯来说,也是文化上、精神上和政治上的异类疆域”[⑤]独联体的其他成员国则忙于同俄罗斯“分家”,也影响到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态度。

许多俄罗斯人认为“独联体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有人认为“必须取消俄罗斯在独联体中的成员资格”[⑥]。

基于这样的认识,俄罗斯初期对独联体的政策基本上是“甩包袱”。

1992年8月6日,代总理盖达尔主持关于俄罗斯同独联体国家贸易关系问题的政府工作会议中,部长们一致建议:

“同独联体国家完全转向按最大限度地接近世界价格,以自由合同价格开展贸易”[⑦]就反映了俄罗斯甩包袱的政策倾向。

同年11月,俄罗斯国家海关委员会主席签署命令,从1992年11月15日起,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商品必须办理海关手续,则是比较典型的甩包袱行动。

然而,1992年发生在独联体国家的一系列民族冲突和地区动乱,不仅直接损害了当地的俄罗斯人的利益,而且严重恶化了有关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使俄罗斯认识到独联体是俄罗斯所不能忽视的。

与独联体相邻的南部伊斯兰国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和西方国家对独联体国家的渗透,也引起俄罗斯的关注,加紧了俄对独联体政策的调整。

1993年4月30日,叶利钦批准《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将关于独联体问题的阐述放在内容的首要位置,认为“俄罗斯同独联体国家以及其他近邻国家的关系问题直接关系到俄罗斯改革的命运,关系到克服国家危机的前景以及关系到保证俄罗斯和俄罗斯人的正常生存。

”决定在8个领域发展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合作。

在俄罗斯的推动下,1993年5月,独联体9个成员国签署了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宣言,强调加强在关税、货币政策、立法和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促进资金、商品、劳务在独联体范围内的自由流通,争取建立类似欧洲联盟的经济合作机制。

同年9月,独联体9国签署了《独联体经济联盟条约》,规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