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案最新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16692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案最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案最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案最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案最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案最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案最新版.docx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案最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案最新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案最新版.docx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案最新版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案

1、规划工作流程

第一阶段:

产业定位与规划框架

从宏观背景梳理、乡村资源分析及国际国内先进案例等层面,进行基础研究,导出独具识别性与感召力的发展定位。

在此定位之下,搭建未来的乡村规划各功能体系,并提出初步设计构想和概念框架。

第二阶段:

规划方案编制

在上位规划、相关规划和相关技术标准的指导下,依托总体战略定位与开发建议,对项目空间布局开展总体层面上的设计推导,在空间层面落实总体规划框架制定的规划愿景与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对策。

2、规划工作内容及成果

(1)规划工作内容

XX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规划深度

《规划》既要符合国家及省乡村振兴政策导向,与国家和省规划相衔接,又要符合当地实际,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振兴基础、目标定位、主要任务等。

保证通过采购人一次性验收合格。

(3)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说明书及图集组成,成果形式包括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

最终成果为规划文本、说明书及图集,A3幅面文本;清晰表达设计意图的主要彩色大图4套,展示图纸幅面;文件U盘资料和多媒体演示文档。

3、规划理念

(1)创新。

特色乡村是创新的载体,它通过小空间大投资推动各地集聚资源要素、推进项目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彰显乡村的“特色”。

(2)协调。

特色乡村协调发展理念在于对“和”字的把握。

一是协调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二是协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间的矛盾。

(3)绿色。

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致力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特色乡村的建设无论在项目引进,生产经营和创新方向等方面都应当遵循绿色发展的理念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开放。

特色乡村以开放理念为引领,打造吸引投资者、创新者、旅游者的新平台,关键在于乡村的包容度。

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平衡短期利益和中长期利益的关系,公开公平公正地去规划乡村的建设,才能吸引国内外的高端要素和人才,形成特色乡村的创新创业平台。

(5)共享。

共享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乡村规划建设的全部工作和整个过程中都坚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坚持人是发展的主体和财富的主人翁地位。

4、规划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20〕3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5、规划策略

(1)功能构成策略:

复合聚集,提升产业能级;

(2)配套保障策略:

构建配套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3)景观绿化策略:

梳理景观体系,提升环境品质;

(4)道路交通策略:

发展低碳交通,强化区域联系;

(5)花卉观光策略:

以农为本,突出特色,打造花旅品牌;

(6)产镇融合策略:

坚持城乡统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7)市政支持策略:

完善市政设施,集约利用能源;

(8)开发建设策略:

创新开发模式,合理利用土地;

6、战略研判

(1)围绕1个思路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决策部署,紧扣“一大两新”要求,创新引领,数字赋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落实6大策略

7、功能分区

规划分为五大功能片区

休闲居住区:

乡村居住小区统一规划,构成居住组团。

商业街区:

以现有主要商业街道为基础,重新规划布局,提升景观质量,赋予地方文化特色,体现乡村特色,形成独特商业街。

文化体验区:

以现有核心文化广场为基础,通过景观提升改造,定期体验式节目设计,打造核心文化活动体验区。

公共服务区:

以现有公共服务区为基础,新建文创中心、双创中心、国际物流电商中心等,形成乡村的产业园。

8、建筑风貌的规划设计总体思路

8.1设计理念

在总体设计体现出魅力、传承、民俗、活力。

以“文化”为纽带,以“特色”为驱动;聚合乡镇资源,传承地域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将特色旅游乡村街道塑造成为安全、绿色、活力、智慧的高品质公共空间,复兴街道生活。

8.2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是“以街道为轴、整合资源、提升特色乡村商业、增加内涵、完善配套、节能环保”。

(1)以街道为轴

道路本身就承担着分流交通、连接乡村东西、南北方向的作用,因此道路是一条重要东西及南北向轴线。

建筑风貌整治规划应合并精简道路标识、标牌,进一步改善市民出行条件,适应知名特色旅游乡村要求。

(2)整合资源

沿街建筑风貌提升改造不能仅以主要街道及轴线为中心,应结合中主要街道周边次干道、支路等道路增加具有特色的商业内街,将商业及步行交通引导至商业内街。

通过改造,形成轴线,通过轴线向两侧发散带动特色乡村旅游商业。

(3)提升特色商业

通过增加特色商业内街,同时修理遮挡绿化、植入特色绿化,完善标识系统,结合重要商业空间出入口合理布置公共交通换乘系统等,通过这些手段达到提升特色乡村旅游商业花街的目的。

(4)增加内涵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展现乡镇内涵与形象的建筑被遮挡。

通过此次主要轴线的提升改造应将标志性建筑前敞开,道路与公共通廊交接口等重要空间节点上设置小广场与街头绿地;另外通过添加艺术雕塑、街道家具等弘扬地域文化。

8.4设计原则

(1)提升沿街风貌品质

通过对建筑外立面及重要节点实施改造,提升沿街风貌品质。

(2)打造特色商业街区

主要道路两侧沿街商铺的形式的布置应结合街道慢性系统设置,带动次级道路的发展,打造特色旅游商业街区还应从优化次级道路商业结构和商业界面,使商业界面综合的,立体的发展。

(3)突出历史文化内涵

针对沿线历史文物众多、厚重的特点,在整治过程中,整治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让历史建筑更加醒目的展现出来,突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4)注重景观提升

体现旅游特色乡村的特色,以绿化景观作为载体,通过构建多彩的绿地系统,丰富街道、广场,节点等花卉植物的配置,形成“一路一景”,提升乡村的形象,从而达到打造特色乡村的目的。

(5)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配套完善市政设施,解决市政配套设施凌乱、缺失、形象不佳等问题,同步完善无障碍设施。

(6)完善地下设施服务功能

根据乡镇建设和经济发展需求,结合道路整治配套完善地下管线资源。

(7)彰显生态性的原则

适当调整道路断面、标高和材质,努力实现40%生态目标的要求,系统建设慢行系统,在保障商业氛围的基础上,引导和倡导绿色理念。

(8)坚持“经济性”原则

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内容取舍结合,结合现有实际情况,能保留的设施尽量保留,形象较差的设施采用维修和更新的手段,适应立面空间整治提升的效果。

8.5建筑风貌改造设计技术标准

(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纹》(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3)《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

(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7)《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

(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1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1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1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1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19)《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72:

97(修订本)

(20)《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21)《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程》GB50348-2004

(22)《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2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2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

8.6建筑立面改造原则

(1)连续的建筑立面

建筑外立面具有外显性,在物质文化实体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外显和内在的有机结合体

(2)现代主义体现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建筑外立面是人们表达自己文化观念、传承文化意识的重要符号,通过了解建筑特色文化,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3)充分利用原有建筑材料

许多外墙装饰材料岁月痕迹斑驳,改造中应灵活利用现代材料和本土地方性原有材料,合理的表达出文脉的延续性,通过改变饰面材料、材质、颜色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建筑立面的视觉形象,改变原有建筑的立面视觉效果。

(4)改造后立面与保留立面风格统一协调

改造立面保留原有建筑的形态,从立面上突出竖向线条,对窗户,颜色,雨篷等建筑元素统一样式,改善了原来单调的立面,使立面干净清爽,风格明显。

(5)节点空间结合景观、绿化等要素一体化统一考虑建筑立面

节点空间、景观的优劣作为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对于提高人们的整体居住环境、品质和形象都具有关键和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拥有较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就应该将景观与建筑立面进行一体化的设计,营造出更加优秀的空间。

8.7建筑立面特色整治

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

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他在民族文化系统中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

建筑队人们的意义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人们精神交流、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

通过特色街巷整治,整理、发掘地方历史、文化精粹。

参照传统建筑风格,对特色街巷外立面进行改造整治。

根据“6米线”原理,仅对地平以上6米(行人正常视线范围)之间的建筑外墙改造,减少工作量,节约工程投资。

8.8建筑立面元素控制

8.9沿街建筑灯光亮化设计

(1)目标定位

建设具有突出特色和代表性的照明发展轴线、生态景观轴线、主要空间区域和标志性节点,初步搭建特色乡村功能照明系统及景观照明架构,并重点建设服务于重点景区的联系道路及周边地区,满足特色旅游及节日庆典的需求。

生态:

在照明手法与技术手段上,倡导绿色及环保节能新技术的合理利用,严格控制照明规模,防止光污染和光侵扰。

宜居:

增加夜间户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引导新的夜生活模式,塑造舒适、便利、宜人的人居环境。

旅游名片:

照明充分体现乡村的优势特色,通过完善、强化景点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照明,增强对外吸引力,从而促进夜间乡村晚休闲娱乐、购物消费,推动夜间经济发展。

(2)创新理念

整体构图。

采用中国山水画,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三远”,即:

“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手法

表现手法。

运用传统中国画留白的艺术表现手法。

“点睛式”的重点勾勒

色彩控制。

在夜景照明规划中,建筑的照明色彩应统一协调,整体色调控制以黄白色为主调,以形成节制、高雅的夜景画面。

节能控制。

严格选择灯具、科学控制亮度b.减少泛光灯的使用,采用新型的LED光源等。

生态学原理。

限制大功率霓虹灯的使用,减少光污染,节约能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

9、配套设施规划

9.1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行政管理用地规划

规划利用现有街道办事处,派出所,街道总工会,工商所,村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对沿街立面进行景观提升改造,为特色乡村打造添光增彩。

(2)教育设施规划

保留现状幼儿园,保留现状中小学。

(3)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保留现状卫生院,对大门等沿街立面进行景观提升改造。

(4)文化设施规划

规划利用现有街道,提升改造民族文化广场景观效果和民俗活动展示功能。

(5)商业服务设施规划

延续现有主道路,农资销售,商品零售,商业服务,美食店等沿街布置,打造商业主街。

10、给排水规划

(1)规划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地方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保证给水工程规划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给水管网规划以环网布置为主,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及水量水压的保证程度。

3)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城镇功能,补齐特色乡村道路、供水、供电、污水、生活垃圾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短板,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提升特色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规划目标

1)特色乡村建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为特色乡村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合理配置区域供水设施,优化供水成本、降低供水能耗。

(3)规划采用的主要规范和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6号);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GJ3020-9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4)给水系统和管网规划

给水由附近市政给水管引入,给水管网在片区内沿道路呈环状布置,管径DN150-DN200,管材建议采用聚乙烯钢丝网骨架复合管,法兰连接,管材和接口要求承压1.6MPa。

管线管顶覆土建议控制在1.0m以上。

(5)消防设施规划

给水管每隔不超过120米设置室外消火栓,消火栓保护半径150米,布设消火栓的配水管道最小管径不小于DN150。

消火栓型号采用SS150-8.0/1.0MPa,消火栓应位于便于消防车取水处,距离车行道边缘0.5米-2米的人行道上。

(6)水资源利用模式

针对片区水资源比较紧张的特点,提出以下三种水资源利用模式:

11、排水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1)按照国家现行规范、规定和技术标准,借鉴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片区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制定先进、经济、合理的规划方案。

2)充分掌握和分析规划区的现状资料,根据地形、水文气象、水源和水环境情况、城市性质和规模、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建筑状况等,尽量利用系统工程的原理进行排水系统的优化分析,确定合理、有效、经济的排水系统。

3)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城镇功能,补齐乡村道路、供水、供电、污水、生活垃圾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短板,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提升特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规划目标

1)完善片区排水系统,因地制宜确定污水治理方案,污水处理率达100%,保护环境。

2)在阐明现状排水情况、调查现状排水设施及管网情况的基础上,排水工程规划将预测排水量,确定排水规模,对片区的排水管网系统进行规划。

(3)排水工程相关规范及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6号);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

《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4)规划思路

1)排水与海绵城市统一协调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统一性,统筹规划排水系统和海绵城市系统。

2)因地制宜确定排水目标

深入研究水的相关问题和水对发展布局的影响因素,因地制宜的确定排水工程的建设目标,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科学布局排水工程设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经济性、可行性。

(5)排水体制

采用雨、污分流制。

(6)污水量预测

1)折减系数

城市给水厂供出水中包括漏失水量、自然蒸发、绿化及浇洒道路用水量、消防用水量等,这些水量不产生污水量,不进入污水系统,一般占供水量的10%~20%,所以折减系数一般取0.8~0.9;本规划取0.85。

2)地下水渗入量及部分未预见水量考虑到管道及管道接口材料、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地下水渗入现象,再加上存在部分未预见水量,所以设计水量时应考虑10%~15%的增加量。

本规划取10%。

3)生活污水量

片区最高日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给水量的85%计,生活污水量根据给水量计算。

(7)雨水量

计算设计流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Q=q·Ψ·F

其中:

Q—设计雨水流量(L/s);

Ψ-综合径流系数,取Ψ=0.6;

F—汇水面积,hm²。

q—暴雨强度,L/(s.hm²)。

暴雨强度公式:

其中:

P—暴雨重现期,取P=5年;

t为雨水径流时间:

t=t1+t2;

t1为地面雨水径流时间:

t1取10min;

t2为管(沟)径流时间;

(8)污水系统规划

污水排放系统依据地形布置,污水顺坡排放,污水经管网收集后向北排放,接入附近市政污水管,经转输后进入北侧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污水管网基本沿道路敷设,管道坡度尽量与道路坡度保持一致,以减少埋深,较少土方工程量。

污水管道每隔约30米应设检查井或沉砂(检查)井,在道路坡度较大区段应设跌水消能,管径不小于DN400。

为避免污水干管与雨水干管交叉,污水干管敷设于雨水干管之下,并且污水干管便于周边支管的接入,规划污水干管覆土暂按2.0m考虑。

(9)雨水系统规划

雨水系统依据地形布置,雨水顺坡排放,就近排入片区现况水系内。

雨水管网基本沿道路敷设,管道坡度尽量与道路坡度保持一致,以减少埋深,较少土方工程量。

雨水管道每隔约30米应设检查井或沉砂(检查)井,在道路坡度较大区段应设跌水消能,管径不小于DN500。

为便于周边支次管网的接入,规划雨水干管覆土暂按1.5m考虑。

(10)管材

污雨水管道均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双壁波纹管,环刚度不小于8kN/㎡,管材必须符合《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第一部分:

聚乙烯双壁波纹管管材》,管与管接口之间采用承插连接,橡胶圈密封。

基础采用砂垫层基础。

12、环卫设施规划

1)环卫专用车辆

环卫专用车辆按每万人5辆计算。

2)废物箱

商业区废物箱的设置间隔为25~50米,交通干道设置间隔为50~80米,一般道路设置间隔为80~100米。

3)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的规划与设计应按部标《城市公共厕所的规划与设计标准》的要求,并应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改建并重、卫生适用、方便群众、水厕为主、有利排运”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

规划按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个进行设置。

人口密集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道路,公厕间距为300~500米,一般街道间距为800米以内。

公厕规划为水冲式,一、二类公厕所占比重不低于30%,公厕的粪便应排入污水管道。

4)垃圾收集站

供居民直接倾倒垃圾的小型垃圾收集转运站,其收集服务半径不大于200米,占地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

5)垃圾转运站

规划按照规范合理配置垃圾转运站,小型转运站每0.7~1.0平方公里设置一座,用地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与周围建筑间距不小于5米;大中型垃圾转运站的垃圾转运量大于200t/d,服务半径一般为3~5公里。

根据以上对生活垃圾量的预测,生活垃圾量的转运主要通过小型转运站解决,而大中型垃圾转运站主要用于工业垃圾的转运。

13、电力电信设施规划

一、电力工程规划

(1)负荷预测及计算;

该次规划通过用地负荷密度法进行负荷预测,负荷密度根据规范中相应指标同时结合区域特殊性和实际情况确定,最终确定规划区预测用电负荷。

(2)10kV中压配电网络规划:

1)10kV配电线路组网方式:

规划区中压配电网采用10kV电压等级,10kV主干线电缆网络宜按单环或双环组网,组成环网的电源应分别来自不同的变电站或同一变电站的不同母线。

2)10kV中压配电网线路规划:

根据城市中、低压配电网电缆化的要求,结合规划区负荷的不确定性,沿规划区主、次干道非机动车道下预留10kV电力线电缆沟,40m及以上道路沿道路两侧敷设电缆沟,40m以下单侧敷设电缆沟(与电信电缆异侧敷设),在穿越公路时采用电力排管敷设。

3)10kV变配电所设置:

新建变电站位置应接近负荷中心,变电站宜按“小容量、密布点”的原则设置。

10kV配电网应能接受电源侧的全部容量,并能满足规划区的全部用电负荷,10kV配电网设计应根据负荷密度、供电容量、允许压降以及供电可靠性等要求进行合理的优化计算。

变电站宜采用室内站或箱式变。

室内站宜采用两台变压器设计,两路进线,并根据负荷确定变压器容量;每台变压器出线4~6回;低压采用单母分段联络接线方式,装设分段断路器;低压进线柜宜装设综合配电测试仪。

箱式变宜采用欧式箱变或美式箱变,低压侧4~6回出线。

变压器容量选择:

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大于:

油浸式,630KVA,干式,800KVA。

4)10kV开闭所设置:

当变电站的10kV出线走廊受到限制、10kV配电装置间隔不足且无扩建余地时,宜建设开闭所。

开闭所应配合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同时进行,可单独建设也可与配电站配套建设;

开闭所宜根据负荷分布均匀布置,其位置应交通运输方便,具有充足的进出线通道,满足消防、通风、防潮、防尘等技术要求;

开闭所电气接线应简单可靠,宜采用单母分段,两路进线、6-10路出线;开闭所按无人值班及综合自动化要求设计。

(3)道路照明系统规划:

1)规划区域设计照度:

主干路和立交桥的平均照度为15~25LX,次干路为10~15LX。

2)光源选择及灯具布置:

在确保照度的前提下,应优先选用发光效率高,损耗低及寿命长的高压钠灯,主干道采用内外热镀锌钢杆灯具,立交桥采用高杆灯,大交叉路口采用中杆灯。

灯具及灯杆选型应根据当地周围建筑风格和景观合理配置,与环境协调。

3)敷设方式及路灯控制:

照明电源由设置于绿化带内的专用箱变或附近变配电所供电。

在绿化带和人行道下照明线路通常穿PE50塑料管埋地敷设,埋深不小于0.5米。

穿越道路改穿DN50热镀锌钢管埋地敷设,埋深不小于0.7米.

照明控制采用光控,时控及手控三种控制方式。

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控制方式,并采用分散电容进行无功功率补偿,使功率因数大于0.9。

二、电信工程规划

(1)电信规模预测

电信用户预测主要预测电话业务。

电话主要包括业务电话、住宅电话和公用电话三部分。

根据相关规划提出的经济分析、用地功能及相关预测指标,参考人口发展预测规模等因素,采用单位用地面积指标法,对规划区内电话用户进行预测。

(2)通信网络规划

为保障通信畅通,结合规划区内工业企业较多,其数据通信需求大的特点,确定规划区内应形成用户层—主干层的完备的通信网络以确保规划区内的各类通信需求。

随着电信业的不断发展,光纤通信因其通信容量大,信号衰减小,保密性及抗电磁干扰性强,成本不断下降等优越性,逐步取代同轴电缆而实现全光缆化网络已成为必然趋势,规划确定主干层网络应以光缆为主,铜芯电缆仅入户时使用。

(3)通信局所规划

根据本规划所确定的通信网络结构,在一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