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考题.docx
《体育教学论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学论考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教学论考题
体育教学论考题
一.怎样理解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学说对体育教学训练有何重要的意义?
1、20世纪20年代,维果茨基在从事教学与发展问题研究时,扬弃了传统心理学对教学与发展的看法,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在孩子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反映教学与发展内部联系的重要概念——最近发展区.
他指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但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育的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
维果茨基将第一种水平称之为“现有发展水平”,指已经完成的儿童发展系统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第二种水平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指儿童正在形成和正在发展的过程,其实质表现为儿童在自己的这一发展阶段上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可以在成人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合作与帮助下,通过模仿完成这些任务。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所以,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由此他认为,教育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2、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必须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即“现有发展水平”的高低,比如身体素质的强弱、掌握运动知识、技能的多少、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等,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层次的“现有发展水平”采取不同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区别对待,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既要关心心目中的好学生,更要关心所谓的“差生”,不要厚此薄彼,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贯彻。
2.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层次化教学目标。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我们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适宜的、恰当的,学生在运动能力上存在客观的差异,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多区别化、层次化,如果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对于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可能是唾手可得,而对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则可能遥不可及,这样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国教育界“跳一跳,摘桃子”的经验、日本“8秒钟跑”的短跑教学都是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去借鉴、学习和实践。
3.构建学生学习鹰架,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维果茨基认为,“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根据这一理论实施教学时,教师能否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恰当的帮助或指导,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将学生置于“最近发展区”内让其独立自学,肯定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会陷入“放羊式”教学的尴尬境地。
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扮演“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发展,如精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提供必要的辅助练习或纠正方法,构建起学生学习的鹰架,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顺利突破“最近发展区”。
4.把握学习的“最佳期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都是有各自特殊的、不同的可能性;同时,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总有一个最佳年龄期(又称敏感年龄期)。
这对学校体育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是不容质疑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课余运动训练中,必须以学生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把握住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我们的运动训练脱离了儿童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对其都是不利的,可能会造成某方面发展的障碍。
例如,篮球等球类项目对于协调性和球感要求很高,应该科学选苗、从小训练,否则还会出现一些17、8岁身高已达2米多的青少年,由于从小没有接受篮球训练,错过训练的“最佳期限”,即使再进行补救可能也是事倍功半,造成篮球运动的潜力无法挖掘。
此外,我们的运动训练更要注意不能“拔苗助长”,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教师中心论的区别何在?
地位:
1、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确立了主导地位
2、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知识的唯一的来源
3、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者
4、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调者
5、教师是参与者
6、教师是学生寻找学习途径的指导者
7、教师是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开拓者
8、教师评价者
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科学知识和教育本领,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所施加的积极影响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作用,通常表现为浓厚的兴趣、高度的注意、积极的思维、坚强的意志。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是这一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帮助下实现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负有主要责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同时,由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认识世界及学生发展的过程。
体育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要使学生自身获得经验与受到锻炼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即在教学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但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不互相排斥的。
在教学过程这个统一体中,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为依存条件,而且,双方都具有能动性。
从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论证中,不难引出这样的结论:
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正是体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主动性上;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根本特征,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
对体育教学来说,则应表现为教会学生育体,教会学生做人。
学活动中获得认识上的满足,而且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从教会学生育体、教会学生做人这个意义来讲,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
激励———激
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授道———有效地组织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传道———注重思想教育,传科学世界观之业。
1.善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指的是人们对某种事作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激素”,是掌握科学本领的巨大推动力。
首先,认真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是使学生建立体育兴趣,学习积极主动的基本条件。
实践证明,当学生不具备必要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时,对体育就不会有真正的兴趣,只有当学生的体育知识积累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使他们体会到这些知识对自己体育实践的效能,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乐趣,他们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才能顺利地被激发起来。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创设激发体育兴趣的情境,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兴趣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而这种反应是在实践中实现的。
生动活泼、富于情趣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使学生在体育教体验,引起对体育的直接兴趣。
随着上述情绪体验的深化,又会进一步产生对体育学习的需要,表现出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思想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除了致力于体育教学“育体”方面的社会性功能。
体育教学富于活动性、集体性、自我表现性和竞争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发展身体的同时,
应注意结合教材的特点,严格要求,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和各种体育活动中去;特别是要注意充分利用和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首先要做学生的表率。
体育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要组织全校的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实际上体育教师的工作是面向全校学生的。
因此,体育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更为广泛而深刻。
教师中心论:
“目中无人”的教师对课文则进行肢解,将文章的情感、韵味阉割殆尽,对学生则进行单调、重复枯燥的机械训练,在这里学生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工具,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是偏狭的人。
三.什么是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哪些行为最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身体重于言教”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
1、何谓教学行为?
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素来见仁见智、各言其是。
我们运用系统原理来分析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教学行为不是简单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构成体,而是一个包括教和学两个动因在内的结构复杂的、内容丰富的目的性行为,是由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及与行为主体相联系的起着直接与间接作用的因素所构成的、在动静交替转换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
在其构成上包括两个层次:
其一,就是直接显示结果的行为,如教学语言、教学组织、板演示范、实验操作、表情姿势等。
从现象上看,这种行为有很大成分的无意性(多是有意后行为)和不自主性。
这种显性行为可以在教学评价中直接认知和把握。
其二,是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潜在能力和个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态势,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意识性、稳定性和自主性。
这种内在的行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显得扎实而专一。
在教学中,只有当内在行为全部投入时才能产生教学效益。
因为它具有内在的、强迫的力量,迫使教学行为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对行为进行调整和修正。
如果忽略了内在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教学效益是不会得到提高的。
2、
(1)记住学生姓名。
(2)注意参考以往学校对学生的评语,但不持偏见,且与辅导员联系。
(3)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热爱学生,真诚相待;富于幽默
感,办事公道。
(4)认真备课,别让教学计划束缚你的手脚。
(5)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讲课时力求思路清晰、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强调学生理解教学意图,布置作业切勿想当然,且应该抄在黑板上。
(6)熟悉讲课内容,切勿要求学生掌握你所传授的全部内容。
并善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生需要和水平进行课堂教学。
(7)教室内应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衣着整洁,上课前应在门口迎候学生,制止他们大声喧哗嬉闹。
(8)课前应充分准备,以防不测。
(9)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让学生知道学校规章,张贴在课室内,并解释说明。
(10)步调一致。
对同一错误行为,采取今天从严、明天应付的态度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厌恶反感。
(11)勿使用不能实施的威胁语言,否则将会言而无效。
(12)不能因少数学生不轨而责怪全班。
(13)不要发火,在忍耐不住时可让学生离开教室,待到心平气和时再
让他们进来上课。
教师应掌握一些基本原则,不能在家长面前说的话也决不能在学生面前讲。
(14)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学生丢脸,并不是成功的教育形式。
(15)有规律地为班上做些好事。
协助布置课堂,充分利用公告栏地来传达信息。
注意听取学生不同反映,但应有主见,不随大流。
(16)要求学生尊敬老师,教师也需(对学生)以礼相待。
(17)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但态度要友好,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尊敬,
而不过分随便。
(18)切勿使学习成为精神负担。
(19)大胆使用电话,这是对付调皮学生和奖励优秀学生的有效手段。
学生家长欢迎与老师保持联系。
(20)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有偏差,应敢于承认错误,你将得到的是尊敬,而不是其它。
(21)避免与学生公开争论,应个别交换意见。
(22)与学生广泛接触,互相交谈。
(23)避免过问或了解学生们的每个细节。
(24)应保持精神抖擞,教师任何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25)多动脑筋,少用武力。
(26)处理学生问题时,应与行政部分保持联系,当你智穷力竭时,会得到他们的帮助。
3、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除了致力于体育教学“育体”方面的社会性功能。
体育教学富于活动性、集体性、自我表现性和竞争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发展身体的同时,
应注意结合教材的特点,严格要求,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和各种体育活动中去;特别是要注意充分利用和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首先要做学生的表率。
体育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要组织全校的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实际上体育教师的工作是面向全校学生的。
因此,体育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更为广泛而深刻。
四.什么是体育课的负荷?
它包括哪些方面?
体育课的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上做练习的量和强度对学生的机体影响的大小。
学校体育课的负荷只有安排得适宜和科学,才能发展、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课的负荷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课堂练习对学生身体的影响;另一是指一次课是怎样安排负荷的过程,安排合理,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也有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为此,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的安排,应根据人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和人体适应性的规律。
体育课的负荷包含两大因素;
1.负荷的量和强度
负荷量是指有效的练习时间和练习的重复次数、距离、重量等。
负荷强度是指学生练习时用力的紧张程度;练习的密度、节奏和速度等。
负荷的量与强度(指极限强度)的关系一般说是成反比关系,即:
强度大的练习,持续时间要短,练习时间越长,强度相应要小。
例如:
短跑、引体向上、举重等强度较大的练习,不能坚持较久,一定要有休息间歇;做操、慢跑、打拳等小强度练习,可坚持较久,休息间歇可短暂或不要间歇。
2.体息的量和恢复强度
休息的量是指机能能力恢复前休息时间的长短。
例如体育课上跑100米×2,第一个百米跑完后休息2分钟,第二个百米跑完后休息1分半钟,这种休息就有量的问题,休息间歇长短对身体的影响是不同的。
恢复强度是指在休息间歇时间内,机体恢复过程的水平。
例如上述学生跑两个100米,第一个百米跑完后,经休息两分钟心率从150次/分降到110次/分;第二个百米跑完后,经休息一分半钟,心率从150次/分降到130次/分,显然机体恢复水平不一,这就有个休息的强度问题。
过去研究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注重练习的量和强度,不讲究休息的量和恢复强度,不讲究休息的形式。
实践证明,休息的量和恢复强度是组成体育课负荷过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练习后不同的休息间歇对学生机体的作用是不同的。
休息时间的长短和不同的休息方式,对学生机体的影响是显然不同的。
练习后,休息的量和强度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上一个负荷的强度;二是学生机体的机能状态。
此外,还要受间歇安排的方式(充分休息、还是不充分休息)、休息的方式(积极休息还是消极休息),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学校体育课的负荷与休息的间歇,应该同学生的机能状态一致。
总之,休息的量和恢复强度与练习的量和强度共同组成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两大因素。
五.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包括哪些?
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存在着什么问题?
你认为应如何解决?
课程内容:
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体育知识技能类:
球类、田径等。
2、运动参与类:
攀登,爬越。
3、体育活动经验类:
速度、力量、养生、健身
1、应符合课程目标要求
2、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3、适应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使其通过努力能够完成
4、与学校实际相适应,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
5、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在学校家庭社区内应用
6、为学生健康和终身发展服务
表二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分类一览表
分类
内容
体育知识理论类
占(10%)
⑴体育卫生、人体健康、体育保健、人体环 境、传统养生、自我诊断与保健、运动疾病及预防和治疗、运动营养学等。
⑵运动技能分析及竞赛规则
⑶体育欣赏、奥林匹克文化、体育美学等
技能性内容
占70%
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的内容占15%,
耐力、力量、灵敏、柔韧、协调、
平衡练习、腰腹练习、弹跳练习等
竞技娱乐性
内容占45%,
⑴休闲娱乐类:
体育舞蹈、形体、
健美操、轮滑、桥牌、围棋等
⑵竞技类:
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
网球、羽毛球、田径、游泳等
⑶防身术、散手、武术(器械)套路、
跆拳道、定向越野等
保健传统性
内容占10%
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
情感性内容占(5%)
各类体育游戏
⑴运动处方
操作性内容占(5%)
⑵科学体育锻炼原则及方法
⑶生存自救
7.1存在问题
7.1.1课程内容重复现象减少,但重复仍然存在
7.1.2课程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7.1.3绝大多数课程内容仍以竞技体系为主,地方特色内容和新兴体育项目不足
7.1.4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内容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没能很好地与体育实践相结合
7.1.5课程内容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