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八校高三联考试题历史.docx
《浙江省宁波市八校高三联考试题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波市八校高三联考试题历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宁波市八校高三联考试题历史
整理日期
整理人
20XX年2月24日星期四
小セ
河北冀州中学
2010—2011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效果检测一
历史试题
本试卷100分
第I卷(选择题40个,每题1.5分,共60分)
1.按照现代人的解释,所谓“自尊”就是尊重自己,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许别人歧视和侮辱。
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自尊”的涵义比较宽泛,既属于道德范畴和做人处事的原则,也有自立为王或自己称帝之意,还有惟我独尊和妄自尊大之意。
下列能体现妄自尊大之意的选项为()
A.“少欲.宽惠.行德,谓之“仁”。
重厚自尊,谓之“长者”
B.赵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则数县而去焉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曾评价称帝于蜀的公孙述为鼠目寸光.志向偏狭的行为
2.在中国存在一种广泛而普遍的宗族文化——祖先崇拜,由此衍生出遍布民间的祠堂。
下列关于祠堂文化的正确叙述是()
A.祠堂的盛行与中央集权制.小农经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B.宗族被封建政府授权直接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维持乡村治安
C.自先秦时期起国家便鼓励民间修建祠堂
D.祠堂是宗法制度的物化象征,反映了深厚的家族观念
3.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
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
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
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
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
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
这表明()
A.元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和完善B.元朝以科举作为协调蒙汉关系的手段
C.元朝统一后重视全面推行汉化政策D.元朝选拔人才注重民族和门第区别
4.《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
刘炫曰:
“……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
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
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
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④相权的不断增强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5.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上谕文武百官曰:
‘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
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
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据此,这位“上”,应该是()
A.秦始皇B.唐太宗C.明太祖D.明成祖
6.“国家至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饲之者又一一人,是一官而又二人者,无事而食也,且其莅官之日浅,而闲居之日长,以其莅官之所得,而为闲居仰给之资,是以贪吏常多而不可襟,此用人在大弊也。
”上述材料描述的时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7.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
若以此为论文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论点是()
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B.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
8.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与这一论断无关的历史事件是()
A.创立郡县制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
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宰相制度的废除,最大的消极影响是()
A.司法失误不能有效纠正B.行政失误不能有效纠正
C.决策失误不能有效纠正D.军政失误不能有效纠正
10.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行省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D.行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1.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
“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围绕这段话进行了如下讨论,你不能同意的观点是()
A.它认为“郡县”要比“封建”进步
B.它肯定了“郡县”的优点,但又指出它仍是君权的工具
C.这段话其实反映了顾炎武对政治新体制的渴望和探索
D.它是在批评封建社会从上而下对农民的压迫
12.右图为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
示意图。
建国以后,中国粮食产量首次低于苏
联的主要原因是()
A.朝鲜战争爆发,影响了国内的农业生产
B.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挫伤农民积极性
C.推行马寅初“新人口论”,人口出生率下降
D.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了农业生产
13.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
这表明()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14.李鸿章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开创者,被曾誉为“中国铁路元勋”,被张之洞称为“铁路总裁”。
铁路建设是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期间各国的中心任务。
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
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5.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
这反映了()
A.中国的迅速强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敌视
B.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C.中国民族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发展迅速
D.中国迅速实现了向工业近代化的转变
16.在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在政治制度背后实际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支持,具体表现为国民素质或曰国民性。
因此,他提出要造就“新民”,并以“中国之新民”作为自己的笔名。
为此,他在1902年2月创办了《新民丛报》。
对本段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梁启超对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认识上升到文化心理层面
B.梁启超由倡导君主立宪转变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进步
C.《新民丛报》自此成为保皇派宣传君主立宪思想的重要平台
D.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关键在于国民政治觉悟尚未开启
17.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
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
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
与溥仪解除婚约。
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
未有的奇事。
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18.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
“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
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抵制
B.英.法航运公司经营不善,技术落后
C.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初步发展对外国企业构成威胁
D.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与之争利的结果
19.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据此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B.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C.民族工业的发展D.“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
20.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等国外观察家认定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代议制”民主,是一种“有效的大众民主”。
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①按“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权②在抗日根据地实行普选制度
③陕甘宁边区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国共两党合作建立联合政府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1.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
“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
”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D.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22.下图是纪念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的邮票。
这组邮票的发行不能够说明()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轻.重齐头并进战略
③“一五计划”成就表现在钢铁.交通.基本建
设等方面
④“一五计划”在重工业和农业方面都取得突出
成就
A.①②B.①③④C.②④D.②③
23.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相比,共同之处是()
①纠正了党的路线上的左倾错误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③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④形成了党的新领导核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4.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
“把我们党建党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功绩,概括为相继实现了“三个历史性伟大转变”。
以上属于上述“历史性伟大转变”的是()
A.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实现民族独立
B.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C.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到全开放
D.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5.傅立叶认为:
现实的工业文明或工业制度是新成立的奴隶制,是对人类的危害以及人类的耻辱。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看法()
A.是正确的,揭示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罪恶
B.是错误的,抹杀了工业文明成果
C.是片面的,没能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制度
D.是激进的,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
26.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特写”栏目,周恩来总理曾经六次登上该刊封面。
下面是其中的四次。
图一:
上面的小字是:
“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
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中华民国)的敌人。
图二:
上面的小字是:
“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周总理背后是一条令人恐怖的目露凶光的青龙。
图三:
1971年,左上角的文字是:
“中国人来了”。
图四:
1972年,封面文字是:
“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右上角为周恩来总理。
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①图一的时代背景是朝鲜战争②图二的时代背景是万隆会议③图三的时代背景是中国重返联合国④图四的时代背景是中美建交()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 D.②③
27.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8.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在1821年创作了一首抒情诗,纪念一位刚刚去世的历史人物。
普希金在诗中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民“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被判罪的君王”,又称赞说“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闪烁”,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
该历史人物的突出贡献是()
A.实施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近现代化道路
B.颁布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
C.通过革命战争,推翻了封建统治
D.颁布法令,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29.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人评价说:
“协约国是在石油的波涛中取得了胜利。
”这主要表明()
A.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量能源消耗B.能源优势是协约国获胜的重要因素
C.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石油工业出现D.能源竞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
30.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
下面表格是英国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原因有()
年份(年)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7
515
685
①城市人口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 ②殖民者掠夺的金银被运回欧洲
③圈地运动的发展改变了许多农民的生活方式 ④封建主的衰落和劳动人民的贫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1.卡顿在《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说:
“大量美国工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成为垄断主义企业,……这种情形,也加深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致使1929年国民收入的26%落到5%的人的手中。
这些国内的失调,……使金融机构失常并引起连锁性解体反应的,还是酿成1929年10月证券市场崩溃的股票价格涨风”。
根据上述材料,导致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有()
①垄断企业维持高价 ②收入分配不均 ③证券市场投机盛行 ④经济运行失调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32.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
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33.关于以下四幅图片的说法,错误的是()
图一:
牛耕图二:
蒸汽机图三:
内燃机图四:
互联网
A.图一最晚在春秋晚期出现,是中国畜牧动力的一次革命
B.内燃机发明后引发了交通领域的变革,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C.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核心环节。
D.互联网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34..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到:
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
”魏源最向往的可能现在称之为的()
A.民主主义B.共和主义C.自由主义D.专制主义
35.14世纪兴起的奥斯曼土耳其是横跨亚洲.欧洲和非洲庞大的帝国。
到近代历史,沦落为任人宰割的"近东病夫"。
以下关于土耳其历史内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奥斯曼帝国建立造成15世纪的欧洲商业危机
B.克里米亚战争因欧洲列强争夺奥斯曼帝国而爆发
C.20世纪初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
D.奥斯曼帝国在一战中被摧毁,其后土耳其成为单一民族国家
36.美国为参加二战大量补充兵员时,前来应征入伍的青年人因体质不合格遭到淘汰的达40%。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美国青年人强烈反对战争,制造假结果以逃避兵役
B.美国青年人懒于运动和锻炼,身体素质日益下降
C.经济萧条导致国民物质生活水平下降,身体素质下降
D.美国是移民国家,公民民族凝聚力差,缺乏爱国心
37.“金砖四国”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
其中,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其中,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主要是因为其 ()
A.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B.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 D.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38.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3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但是,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多元化社会”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政治格局的多极化B.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C.欧盟的建立D.中国的改革开放
40.《普罗科菲耶夫论苏联的改革》中指出: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还有,夏季同时预检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所有烟厂,使香烟一下子断档。
我国的家禽饲养业在世界上是最先进的,而产生家禽饲料的三.四家工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全部关闭。
结果是家禽饲养业毁于一旦。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的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地经济管理体制
II卷(共40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摘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
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
……西汉前半“常以列侯为丞相”。
——摘自《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
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
……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取于列侯之外。
——摘自《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四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
——摘自《汉书·刘辅传》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言“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4分)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
(4分)
(3)材料四叙述的是什么制度?
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4分)
42.(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在中世纪尚未成型,当时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因而在那些世纪里,无人知晓民众应该忠于国家这一点。
材料二 民族主义直到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出其近代的形式。
由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而国家也就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
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已经是由公民(19世纪末以前仅指有财产的公民)组成的。
——上述材料均引自《全球通史》
材料三 德意志人在普鲁士的领导下于1866年击败奥地利,于1870—1871年击败法国,然后建立起了他们的德意志帝国。
到1871年民族主义的原则已在西欧获胜。
在此之前,为了反抗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掠夺。
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主义运动。
其中典型的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等。
——上述材料均引自《全球通史》
材料四在北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经济往来日益密切。
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同时,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英语成为来自各地移民的共同语言。
逐渐产生了共同的文化——美国人民经过6年多的艰苦抗战,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
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引自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五1906年8月,一位英国人在一封信中说道:
“我以为东方必将发生一场变革。
日本的胜利似乎已对整个东方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此外,俄国革命也在这里产生了极为惊人的影响。
俄国的事件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一种新的精神似乎已开始支配人民。
他们厌恶统治者,并以俄国为例,开始认为有可能得到另一种较好的政体。
看来东方正从睡梦中觉醒。
在中国爆发了一场著名排外运动,这是一种“中国人的中国”的思想趋势。
在波斯,由于邻近俄国,这种觉醒看来像是采取了民主改革运动的形式。
在埃及和北非,觉醒突出地表现为狂热行为的明显增加,以及泛伊斯兰教运动的扩大。
这些动乱症状的同时出现太惊人了,不能完全归因于巧合。
谁知道呢?
或许东方确实正从其长久的睡眠中觉醒,……”
——布朗《1905—1909年的波斯革命》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反映出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内容。
(4分)
(2)依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德国与北美“民族主义”获胜的方式有何异同(4分)
(3)材料五中的“日本的胜利”.“中国的排外运动”和“波斯的民主改革运动”各指什么?
(3分)
43.(17分)材料一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中国现代化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演变历程来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依序递进的变革程式。
材料二近代中国有四次现代化机遇。
第一次,乾隆年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当马戛尔尼提出通商的要求时,乾隆皇帝更是断然拒绝。
第二次,19世纪60年代,近代中国第一次实质意义上的现代化努力——洋务运动。
……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梦想与强大的北洋舰队一起灰飞烟灭了。
第三次,20世纪初,民国建立后,出现了又一次追赶世界的机遇。
但由于军阀混战导致的社会动荡,又一次注定近代中国与现代化机遇没有缘分。
第四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致使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至少延误了20年时间。
——摘自(《新安晚报》,《中国曾错失4次现代化良机》20XX年1月29日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就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