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县城总体规划首轮规划汇报.docx
《滨海县城总体规划首轮规划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海县城总体规划首轮规划汇报.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滨海县城总体规划首轮规划汇报
第一章规划总论
第一节规划背景
一、国际环境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相继走上发展市场经济之路,交通、通信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大力推进全球贸易,投资和生产日益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各国和区域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在多层次、多领域广泛发展,市场加速联为一体,市场的开放范围进一步拓宽到服务贸易领域。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活动空间、机会增多,同时也带来相应的风险,提出新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滨海县的工业、农业、商贸业等产业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需要研究应对措施,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世界科技进步正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国力的关键性因素。
新科技革命成为新世纪显著特征,正在促使世界经济步入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创新和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与有效配置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持续的动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的决定性力量。
滨海县应当加强职业教育,提高人才素质,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及高科技产业的培育。
二、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
经济全球化使上海获得了重建其国际地位的机遇,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首选的生产中心、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之一,正致力于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
随着上海经济扩散效应的增强,周边各城市(镇)间经济发展的“共同体”效应更加明显,在空间形态上形成大都市圈。
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周边城市与区域将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空间布局。
滨海县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缘,随着上海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辐射扩散效应的增强以及沿海大通道全线贯通,滨海与上海及苏南地区的经济联系必将日益增强,并将融入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城市群。
三、城镇内外因素的改变
1、行政区划调整:
东坎镇、坎南乡、坎北乡合并,有利于城区的统一规划、协调布局,统一安排各项基础设施。
2、经济开发区发展迅速,促进城区建设用地迅速扩张,需要在用地功能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3、县城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与1996年比较,县城扩展迅速,城市建设用地从1996年的7.95km2增长到2004年的16.56km2,城镇人口从9.95万人增长到15.42万人。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新建了迎宾路,改造了人民路,道路框架迅速拉开,加强了老城区与新区的联系,搬迁县级行政中心,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和居住区,为建设新城区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提高了城区的形象,改善了投资环境。
4、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沿海高速公路建设通车、通榆运河的开通及淮河入水道的建设,改变县城原有外部引力,对县城总体布局产生重大影响,迫切需要修编县城总体规划,以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
四、科学发展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发展的行动指南。
要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推动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以协调发展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科学发展观要求改变过去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倾向,将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的道路。
滨海县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环境污染、社会分异等诸多问题,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城市,需要尽快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与国家、区域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
第二节与上层次规划的协调
一、《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确定滨海县城为全省的三级Ⅱ类中心城市之一。
2010年人口按20万人规划,2020年人口按30-50万人规划。
连通城镇聚合轴是依托新长铁路、同三(沿海)高速公路、通榆运河及沿海港口群等构成的交通走廊发展,实施沿海开发战略,以连云港、盐城、南通等中心城市为节点的聚合轴。
范围包括连云港市区、东海县、赣榆县、灌云县,盐城市区和盐都县、响水县、滨海县、射阳县、阜宁县、建湖县、大丰市、东台市,南通市区、通州市、如皋市、海门市、启东市、如东县、海安县。
规划确定滨海县2010和2020年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淮河流域2020年防洪标准达到200-300年一遇。
二、《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确定滨海县城为盐城的二级城镇。
2020年城市化水平40-45%,城区城市人口25万。
城市定位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盐城市域北部沿海新兴工商城市。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以沿海工业和港口建设促进现代工业的发展,增强服务辐射功能。
规划八滩镇为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5-10万人。
三、本规划与上层次规划的协调
1、城市化发展目标的协调
(1)城市化水平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滨海县2004年城市化水平为25.50%。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预测淮海区2020年城市化水平在50—55%之间,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预测2020年滨海县城市化水平为40—45%之间。
本规划通过研究认为,滨海县在规划期末城市化水平处于50%左右是比较合理的,与上层次规划的要求基本协调。
(2)城市规模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预测:
滨海县在2020年城区人口在30—50万之间,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
滨海县城区人口在规划期末为25万人。
滨海县现状城区人口为15.42万人,根据城镇集聚发展的要求,规划期内将重点发展县城,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
从盐城市来看,将重点推进人口、产业向盐城市区集聚,做强中心城市。
从滨海县来看,将重点加强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中,强调培育增长极,促进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县城、重点中心镇和工业区集聚,一方面有利于产业的集聚发展、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有利于污染的统一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的发展要求,规划确定滨海县城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达到30万左右,用地和基础设施的规划按36km2左右进行规划,符合上层次规划的要求。
2、重点中心镇的协调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战略要求促进人口、产业向大中城市集聚,同时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在滨海重点培育2个重点中心镇,包括八滩镇、五汛镇。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八滩镇为重点中心镇。
近年来,从整个江苏省的发展情况来看,规划确定的重点中心镇数量太多,不能起到重点培育中心镇的作用,全省的重点中心镇将调整到100个左右。
从滨海县来看,重点是要促进人口、非农产业向县城集聚,重点中心镇数量多反而会导致重点不突出,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规划确定1个重点中心镇——八滩镇。
滨海县城镇体系规划与上层次规划的城市化发展目标比较
指标
规划年份
县域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
(万人)
城市化水平
(%)
滨海城区人口(万人)
现状(20024)
27.71
25.50
15.42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
2005
——
——
——
——
2010
——
——
40-45(淮海区)
20
2020
——
——
50-55(淮海区)
30-50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7
70-75
——
25-30
18
2020
65-70
——
40-45
25
滨海县城镇体系规划
2010
109
40
37
21
2020
111
55
50
30
注:
县域总人口=户籍人口-外出人口+外来人口。
第三节1997年版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价
一、县城总体规划的历史沿革
滨海县城先后进行过二轮的县城总体规划。
1984年,由滨海县人民政府牵头,编制滨海县城的第一轮总体规划。
1986年8月经市政府批准实施,1987年10月根据市政府批复和鉴定意见进行了完善,1988年3月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1989年、1992年两次对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
1997年由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现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第二轮《滨海县城总体规划(1997~2010)》,该规划经盐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二、县城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价
1、1997版县城总体规划概述
(1)规划期限
(2)近期:
1997~2002年
远期:
2003~2010年
远景:
展望至下世纪中叶。
(3)城市性质、规模
城市性质:
滨海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兴的沿海工商城市。
人口规模:
近期(2002年)为14万人,远期(2010年)为20万人。
用地规模:
近期(2002年)为11.68Km2,人均83.5m2。
远期(2010年)为18.6Km2,人均93m2。
(4)县城规划结构
用地发展方向:
老城区以内涵发展为主,城区向西南扩展形成新区。
规划结构:
单核心结构形态。
(5)建设用地布局
城区居住用地围绕城市中心形成5个居住区,并各自形成居住区级中心。
城区商业服务中心位于老城区,即阜东北路两侧。
行政中心、金融中心及文化中心位于阜东路与育才路两侧,教育科研中心及县级体育中心在纬中路两侧。
工业用地分二块:
南部工业区、西北工业区。
南部工业区位于丁字河以北,迎宾路南侧及城区西南角,以一类工业为主;西北工业区位于经西路以西,响坎河两侧,以一类工业为主,辅以少量二类工业。
城区绿地系统以响坎河、张家河“绿色项链”为中心,向四周沿河流呈放射状布置,分别在城区不同方向形成楔形绿地,城区东南留出绿色开敞空间,将农田菜地作为生态绿地与城市绿地融为一体。
(6)县城路网结构
布局采用方格网式,主干道为四纵四横共八条,次干道为三纵五横共八条,支路为九条。
(7)县城远景展望
规划期限:
展望至二十一世纪中叶。
人口规模:
县城主城区25~30万人,港区8~10万人。
用地规模:
主城区:
25~30平方公里,港区14~20平方公里。
结构形态:
“一城两镇”的组团式,主城区在规划单中心团块结构基础上扩展完善,远景主城区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生活用地有所扩展,工业用地重在结构调整。
港区以翻身河为界,河北安排港口作业区及加工区,河南安排生活区及部分海洋开发加工区。
2、1997版县城总体规划的评价
(1)城镇人口规模
从1997年版规划预测的近期人口规模指标与现状统计指标比较,可以看出上版规划人口规模预测较为准确,平均每年增加0.67万人,但是在册人口预测较低,非在册人口预测相对偏高。
主要原因在于:
城区经济并没有如规划预测那样持续高速发展,对外来人口就业的吸纳能力相对降低,导致对外来人口预测过高。
1997年版近期县城人口规模预测与现状比较
人口类型
1996年
2002年
2004年实际城区人口(万人)
数量(万人)
比例(%)
数量
(万人)
比例
(%)
在册人口
8.67
87.14
12.16
86.86
14.85
非在册人口
1.28
12.86
1.84
13.14
0.57
总人口
9.95
100
14.00
100
15.42
(2)城市发展方向和结构形态
从2004年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工业用地主要向西南发展,行政办公用地主要沿迎宾路北侧扩展,居住用地则在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布局,城镇发展处于沿主要交通区位优势地段的扩张阶段。
从1997年版规划当时的发展情况来看,204国道是城镇南北向的主要对外联系通道,城镇向南、向北发展是县城建设用地拓展的基本选择之一,由于滨海位于长三角与山东及渤海湾城镇群的联系通道上,城镇受到上述两大城市群的吸引。
但是,滨海县城距长三角城市群远比渤海湾城市群近,城镇向南发展的动力远大于向北发展的动力。
上轮规划确定滨海县城的规划结构为:
单核心结构形态。
我们认为是比较合适的。
因为,城镇规模20万人口,是中小城市的规模,采用单核结构形态是最为经济的,功能布局也相对紧凑。
(3)各类建设用地
1)用地指标
1997年版规划确定近期(2002年)城区人口1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116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为83.50m2。
从现状(2004年)实际情况来看,城市人口为15.42万人,建设用地为16.57km2,人均建设用地为107m2。
与1997年版规划近期(2002年)相比较,建设用地扩展较为迅速,人均建设用地也超过了原规划的要求,主要原因有:
近两年滨海的发展势头较好,工业用地有了较大的增长,其二就是居住用地扩展较快,老城区中一些工业企业转移,原有工业用地大量转移为居住用地,同时出让的新增居住用地较多,现状居住用地高于原近期规划所确定的37.2%近17个百分点。
2)居住用地
上轮总体规划确定的居住用地布局为五个居住区,分为城中、城东、城北、城南、城西。
总的来说,居住用地规划较为科学合理,并明确了居住人口规模及配置中小学。
但是对五个居住区的划分并没在空间上给予界定,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同时,张家河、北八滩渠以东的居住用地,由于区位条件及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至今没有实施的迹象。
另从实施的角度分析,对现状居住用地改造不够,低层高密度的居住用地占有很大的比重,城镇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比较差,土地利用不够经济,致使现状人均居住用地达到近55平方米,为今后居住用地的拓展带来很大的难度。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上轮总体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中心分为县级中心和居住区中心,是合理的。
但是从规划布局来看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县级中心较为分散,不够集中,居住区中心不明显,不突出。
从实施的情况分析,由于上轮规划中没有对县级行政中心的搬迁进行充分的研究,致使实施过程中,行政中心的建设不够科学合理,主要体现在:
行政中心选择在工业区与居住区的边缘,难以发挥行政中心在城镇新城开发的领头羊的作用;行政中心的布局相对较散,没有能够同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的有机结合,形成县级公共建筑空间。
4)工业用地
上轮总体规划确定的工业布局为2个工业区:
城北工业区,位于城区西北部,以一类工业为主,发展部分二类工业,少量三类工业。
城南工业区,位于城区西南,以一类工业为主。
从现状实施情况分析,城南工业区进展比较快,而城北工业区几乎没有起步,这主要原因为城南工业区的交通区位条件比较好,紧靠204国道,便于对外交通联系,而城北工业区由于对外交通条件和自身的道路及基础设施条件都相对较差,再加上,城北工业区的搬迁量比较大,开发成本较大,起动较为困难。
上轮规划中将工业类别确定为一类工业为主,显然对处于一个工业化初期的城镇,是难以适应的,规划应该明确以二类工业为主,方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5)绿化用地
上轮绿地系统布局以响坎河、张家河两岸滨河“绿色项链”为中心,向四周沿河流呈放射状布置,分别在城区不同方向形成楔形绿地,城市东南留出绿色开敞空间,将农田菜地作为生态绿地与城市绿地融为一体。
自上轮规划至2004年的八年间,滨海县政府重视对园林绿化的建设,绿化用地有了一定的进展,在新区与老城区之间实施了滨海公园、南湖、市民广场及一些道路绿地和防护绿地。
但上轮绿地布局存在不均衡的状况,大块绿地比较多,而便民服务的小型绿地相对较小;绿地系统性不够完善,水系网络性较差;从现状分析,上轮规划确定的绿地实施的可能性比较小,普遍存在着搬迁量比较大,不易实施的状况。
(4)道路交通
上轮规划确定的方格网的道路布局结构是比较合理的,但由于县级行政中心在迎宾路的实施,造成迎宾路北侧所有的道路走向与规划所确定的道路走向有较大的差异,对本轮规划的道路布局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四节规划总论
一、指导思想
1、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结合江苏沿海发展思路,确立“工业立县”发展战略,促进滨海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城镇空间的发展策略,并在空间上落实。
2、满足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3、应对滨海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和不确定性因素,构建城区长远发展框架,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规划的适宜性和弹性。
4、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研究发展时序,确定各阶段建设重点。
5、建立适应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综合交通体系,合理确定交通发展战略。
6、塑造平原地区城市特色,突出城市个性。
7、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期限
近期:
2005—2010年;
远期:
2011—2020年;
远景:
展望50年。
三、规划范围
本规划空间范围分为县域、城市规划区、城区用地范围三个层次。
县域即滨海县行政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
以城区为主,包括东坎、通榆等2个城镇的全部行政范围及大套乡204国道以西部分。
城区用地范围:
包括城区及其周边相关区域,具体为:
西起通榆运河,东至新建的沿海高速公路,南抵淮河入海水道,北到省道327,总面积约65km2。
城区建设用地面积至2010年约为25km2,2020年约为36km2。
四、本轮规划修编的重点
1、区域功能定位和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2、城镇发展方向和空间发展时序
3、县城总体布局结构选择
4、县城综合交通布局
5、县城景观规划和特色
6、加强基础设施规划
五、规划焦点问题
1、空间结构问题
(1)县域空间结构
针对滨海县自然要素的总体分布、城镇发展分布状态,在集聚发展的原则下,因地制宜,根据现状特征,地域空间特点,形成“一城一心一区八镇”的县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城”指滨海县城;
“一心”指八滩中心镇(八滩、八巨);
“一区”指盐城沿海化工园区;
“八镇”指大套(大套、天场)、正红、五汛(蔡桥、五汛)、陈涛、界牌、滨淮(滨淮、樊集)、滨海港、振东。
(2)规划区范围及空间结构
规划区的划定依据下列原则:
第一,规划区的范围与县域空间结构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空间发展同步推进,利于城市规划的管理;第二,规划区的范围与城镇的远景长远目标相呼应,将东坎、通榆两镇纳入规划区的范围,统一规划,合理控制。
规划区空间结构组织考虑小城镇撤并、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郊区化发展趋势等因素,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理念,构建紧凑型城镇布局和开敞型生态空间相结合的空间形态。
规划区空间结构采用的“一城多点”的空间结构,即一个城区加若干个集中农村型社区,形成以城区为中心,若干个农村型社区为主要支撑的空间格局。
2、滨海港城问题
滨海港是具有发展前景的江苏沿海港口。
滨海港是滨海建设的重点,但港口处于初创阶段,港口城镇定位、规模、产业及布局形态,难以确定,特别是港口城镇的人口规模问题更是无法推论。
为此,本轮规划(2020年内)港口城镇不作重点考虑,仅将滨海港镇的人口规模适当扩大,以适应未来的港口城镇发展变化。
3、城镇规模问题
滨海县是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三级二类城市之一。
应从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角度去理解规模问题;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确定也应因地制宜,立足现状,科学合理地加以分析预测。
按照滨海县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地域转移法和趋势外推法,预测至2010年滨海县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7%左右,至2020年滨海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
城镇人口规模作为滨海的发展目标之一,规划确定2020年时县城人口30万人左右进行规划。
从苏南地区城市发展的现实及省有关部分规划的中心城市来看,中心城市的合适距离100公里左右,滨海县南距盐城80公里,北距连云港100公里左右,从长远发展趋势分析,滨海县城有可能成为盐城至连云港之间形成的一个中心城市,为此规划,将滨海县城远景规模按照50万人口进行策划。
4、城镇用地布局
城镇用地布局是县城总体规划的核心问题。
滨海县城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处于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今后有可能发展为大城市的城市,为滨海县城构建一个结构清晰,布局完整,适应城市今后发展需要的布局形态,是确保滨海县城今后城镇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
5、生态城镇建设
滨海县拥有优越生态环境,具有建设生态城镇的良好基础条件。
滨海县应当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生态战略,发挥特有的生态环境优势,以建设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生态滨海”为目标,塑造天蓝、安静、清洁、自然、便利的宜居城镇,创立资源高效利用、发展持续协调的生态型城镇,培育生态文化植入民心的文明城镇,把滨海县建设成为富有生态竞争力的城镇。
6、人文环境建设
滨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建国前先后有一大批革命家,艺术家在此留下足迹。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一批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企业家,尤以书法艺术享誉海内外,是江苏省唯一“书法之县”。
良好人文的环境对于营造社会文明,构建政通人和,对滨海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经济发展概况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1、经济总量——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滨海县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也不断的提高,到2004年底,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36亿元,比2003年增长22.2%,人均GDP达到6380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4亿元,上升了16.7%;第二产业增加值28.86亿元,增长28.8%;第三产业增加值20.56亿元,增长19.3%。
2004年财政收入3.93亿元,比2003年增长31.0%。
但与全省同等级县市比较,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上来看,均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
因此,滨海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2、产业结构——农业经济特色较为突出,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2004年底,滨海县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7:
41.6:
29.7,与2003年相比较,一产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了2.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了0.7个百分点;将滨海的产业结构与世界其它国家对比,可以看出滨海的农业经济特色较为突出,比重偏高,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因此,加快工业化进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今后产业发展的重点。
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国际标准
人均GDP(美元)
100
200
300
400
600
1000
2000
3000
第一产业占GDP比例
46.4
36.0
30.4
26.7
21.8
18.6
16.3
9.8
第二产业占GDP比例
13.5
19.6
23.1
25.5
29.0
31.4
33.2
38.9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
40.1
44.4
46.5
47.8
49.2
50
50.5
51.3
一产中劳动力的比例
68.1
58.7
49.9
43.6
34.8
28.6
23.7
8.3
二产中劳动力的比例
9.6
16.6
20.5
23.4
27.6
30.7
33.2
40.1
3、发展阶段——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论分析,目前滨海县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结构为Ⅱ>Ⅲ>Ⅰ,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滨海县的人均GDP为769美元,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为起飞阶段(400—2000美元)。
从国外的经济增长的经验看,从经济起飞到工业化完成要持续相当长的高速增长时期。
(二)建制镇经济发展状况
就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而言,各乡镇由于自然条件,区域位置的差异,形成各自的特色。
滨海县的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东坎、八滩等乡镇,而其它乡镇的工业基础仍比较薄弱,缺少规模企业。
各乡镇三次产业发展情况详见下表。
各建制镇经济发展主要指标(2004)
镇名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