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必修4 专题41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生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50680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必修4 专题41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必修4 专题41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必修4 专题41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必修4 专题41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必修4 专题41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必修4 专题41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生版.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必修4 专题41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必修4 专题41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生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必修4 专题41 寻觅社会的真谛学生版.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学案必修4专题41寻觅社会的真谛学生版

【课标考纲解读】

课标分解

考纲细化

高考命题定位

结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从人生价值角度,分析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现象,分析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用价值观理论说明大学生如何就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理论分析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从知识的考查看:

试题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物质性这一主线,重点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

 2.从试题类型上看:

选择题题型以体现类、原因类、启示类为主,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以及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的作用等知识的理解。

主观题题型以体现类、原因类为主,往往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综合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

 

【高考复习策略】

  该讲主要以“社会发展的物质性”为主线,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基本动力、基本矛盾,并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

  从整个教材来看,本讲是对唯物论的延伸,从社会角度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

所以我们在复习中必须要把握好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实践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

同时将辩证唯物论与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区分清楚。

该讲的核心在于凸显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所以在复习中要做到:

(1)结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议的出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强民富等社会政策的重大转型,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认识社会意识的重大作用。

(3)结合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结构的调整,政府机构改革,工资制改革等政治、经济体制的调整,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及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认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4)结合社会公平的维护、公民基本权益的保障,认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原因。

 

【主干知识梳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__________。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______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

命”、“神”或“绝对精神”决定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__________(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________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______;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______。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易错提醒】不能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________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________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________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易错提醒】不能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也不能认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________。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1)阶级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________的矛盾。

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________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

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高考真题剖析】

(2012全国新课标卷)23.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    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  B.②③C.②④  D.③④

(2012浙江卷)30.下边的漫画(选自《人民论坛》总第354期)可以表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③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④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不同的认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2广东卷)35.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学生可通过高考入学的“农转非”政策取得城镇户口,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效益的提高,城镇户口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有些已办理“农转非”的学生甚至有了“非转农”的念头,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时代精神的精华发生了变化B.主体的认识能力发生了变化

C.社会生活的本质发生了变化D.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

(2012广东卷)32.在某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接地气抓活鱼”,“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心得体会。

这集中反映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过程④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③

(2012海南卷)22.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②人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③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④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2海南卷)19.1920年,有人在一个狼群中发现了两个女童,立即把她们送到当地的孤儿院,她们怕水、火和光,白天躲藏,夜间活动,每晚都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吃肉时不用手而是用牙齿撕开吃,对他人不感兴趣、没有感情。

“狼孩”现象佐证了

①人的感情交流方式取决于其有目的的意识活动

②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其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

③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生活能力都是能改变的

④人在社会活动中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体力和情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12江苏卷)37.如今,人们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意识日渐浓厚。

然而,更多的人把过传统节日当成普通假日来休闲,过节缺少文化内涵(即通常所说的“文化味冶)。

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弘扬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比,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令人忧心的问题。

传统节日文化由主题、习俗和仪式等组成,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

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后,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许多节日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青年人的文化诉求不相适应。

这在根本上形成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冲击。

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淡漠,更喜欢过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

他们对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式感到繁琐,对诸如贴春联、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的内涵认识模糊,甚至对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主题缺乏了解。

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经济价值,对如何度过传统节日缺乏适时的引导、组织和资金支持。

以前过节时城乡基层组织还开展文化气氛浓厚的节日文艺演出等活动,现在很少看到这些渗透文化内涵的热闹场景。

当然,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味并不是说要照搬旧时的习俗和仪式。

我们要在继承传统节日的核心主题中,变革过节的方式。

现在确实也出现了多样化过节方式,比如拜年用电话、短信、视频等表达问候,清明节用植树、献花、赋诗等寄托哀思。

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新民俗如何才能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节日的文化意义,让人们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导致目前过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

(6分)

(2012浙江卷)40.(20分)

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

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

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核心考点探究】

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

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4)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是矛盾的。

图示如下:

  【知识拓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比较

类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

区别

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依据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典题探究】

【例1】[2011·天津卷]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

这说明(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变式精练】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知识拓展】

  

(1)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

  ①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有机整体,反映社会的全貌。

  ②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

它规定着社会的本质,支配着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应该首先或者着重加以解决的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典题探究】

【例2】[2011·山东卷]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变式精练】

2.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推进和搞好政治体制改革。

要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是民主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

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是()

A.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考点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认识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作用

具体阐释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产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依据。

  ②群众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③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④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

  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知识拓展】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关系

  ①区别: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②联系:

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赖于人民群众,才能有所作为。

  

(2)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区别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根本区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但是无论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多大,最终还要受社会存在制约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历史是由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

 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规律

 社会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

【典题探究】

【例3】[2011·全国卷]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

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变式精练】

【易错全面排查】

【易错点1】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几点认识

1.中国共产党90年来,各时期入党誓都有不同。

红军时代有“阶级斗争、努力革命”等内容,抗日战争时期有“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等内容,解放战争时期有“要做群众的模范”等内容。

这表明()

A.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在社会意识中反映出来

B.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2.为了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各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

《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一切精神财富

③人民群众的一切要求和利益是天然合理的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易错点2】 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3.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一主张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正确的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

B.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易错点4】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实现。

党员干部必须心装人民疾苦,坚持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这体现了(  )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个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③认识来源于实践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复习感悟心得】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全国道德模范集中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道德模范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课后巩固训练】

【能力提高训练】

一、选择题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

D.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发展

3.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即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这门古老的艺术仍富有活力。

这说明(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4.马克思说: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主要说明(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我国所有制改革的程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程度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步伐是一致的。

这反映了(  )

①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无条件的联系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2010年10月31日,甘肃省甘谷县召开政府机构改革动员会议,开始实施政府机构改革,以适应甘谷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说明(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

①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②概括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③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 ④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8.2010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地方负责人座谈会。

李克强指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世界性难题。

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握改革的有利时机和条件,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深入细致地把这件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实办好。

这段话不能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

A.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C.社会历史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