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精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9896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精选.docx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精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精选.docx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精选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精选

导读:

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精选》的内容,具体内容:

残疾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比普通人所付出的努力要更多,他们的成功比普通人更来之不易。

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篇1...

残疾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比普通人所付出的努力要更多,他们的成功比普通人更来之不易。

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篇1

有个小男孩因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

没有同学愿意和他一起游戏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春天来了,小男孩的父亲买回来一些树苗,想把它们栽在屋前。

他把孩子们叫过来,让他们每人栽一棵。

并对他们说,谁栽的树苗长的最好,就给谁买一件礼物。

小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可是看到兄妹那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他却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树早日死去。

因此,在浇过一两次水后,他就再也没去管它了。

结果过了几天小男孩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而且还长出了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显得更嫩绿,更有生气。

小男孩的父亲给他买了他最喜爱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植物学家。

渐渐地小男孩不在自卑,开始变得乐观向上起来。

一个月光明亮的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着,忽然想起生物老师曾说过的话:

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长。

去看看自己的那棵小树是怎么生长的?

当他轻轻地来到院子里时,却看见父亲在向自己栽种的那棵树下泼洒着什么。

一切他都明白了,原来父亲一直在偷偷地为自己栽种的那棵小树施肥!

小男孩看着父亲,泪水不知什么时候已流出眼眶......

那瘸腿的小男孩最终没有成为一个植物学家,但他却成为了美国总统。

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篇2

今年已37岁的安徽池州青年李雁雁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

12年间,他孤独地辗转日本、美国学医,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为中国和亚洲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

母亲的泪水落在他的手背上

李雁雁身世坎坷,父亲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学院的教师,文革期间在池州因公殉职,那年李雁雁仅7岁,哥哥李京京17岁,奶奶和妈妈一筹莫展,全家就靠着每月45元的补助艰苦度日。

懂事的李雁雁从小成绩优异,1982年不负众望,一举考上湖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空调专业,入校后越发奋发图强,每年寒暑假都留校继续学习。

1985年秋,雁雁感觉视力异常模糊,渐渐不能视物,医院确诊是青光眼发展成视神经萎缩,导致双目失明!

拿着诊断书,雁雁双手战栗,痛哭着捶打冷冰冰的墙壁,瘫倒在地。

李母龚桂兰得知后,连夜赶到长沙,强忍悲痛为儿子办理退学手续。

之后她四处举债,带儿子跑遍了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医院寻求治疗,但无力回天。

雁雁彻底绝望,回家后成天躲在阴暗的小房里,关起窗户,不见任何人。

母亲擦干眼泪,一次次劝慰儿子:

"孩子,《盲人与灯》的故事你听过吗?

黑夜里盲人执盏明灯蹒跚而行,路人问他,你啥也看不见,打灯笼干吗?

盲人说,你们能看见灯笼,就会给我让路啊。

孩子,自古身残志坚成就大事者不乏其人,只要自己点亮心灯,创造光明,照样能走出一条大路来!

"

那一刻,雁雁的手背,感受到了母亲温暖的泪水。

他鼻子一酸,决心直面命运,开始新的生活。

为了省钱,雁雁每天听收音机自学盲文。

1989年夏,他听说美国一家盲校将在中国开办分校,免费函授英文便立即报名。

那段时间,他每天坐在地上弯腰弓背摸练盲文,虽然腰酸背痛,却重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修完美国盲校全部课程后,雁雁又借阅了中、美、英、法、日等国的数百本图书,开阔了视野。

他常常鼓励自己,盲人不能仅仅满足学会一门生存技能,要和正常人一样,勇于征服高等学府!

1993年9月,雁雁从一本盲文杂志上获悉,世界慈善组织愿意无偿援助外国盲人去东京学习针灸和指压技术。

雁雁立即致函,同年10月,该协会负责人专程来到上海,对李雁雁进行全面严格的考试。

1994年元月,东京协会寄来了装有录取通知书、机票和全额奖学金证明的国际专递。

这个爆炸性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池州城大街小巷,虽然70多岁的老母亲不放心儿子独自出国生活,但是雁雁无比振奋,他发誓一定要学有所成,再回国创业!

世界名校的第一位盲人博士生

东京八王子盲校是一所三年学制的全日制学校。

刚来时,李雁雁日语听说能力太差,初考刚及格。

老师劝他先修一年日语再学专业。

雁雁坚持跟班学:

"时间是最宝贵的,我会尽量努力的!

"他每天学习到深夜,从不间断,不到一年他的每项考试都是第一,并获得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奖励。

三年后,雁雁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针灸、按摩、指压师三项日本国家执照考试。

这三张执照,在日本是许多残疾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已过而立之年的雁雁可以苦尽甘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雁雁没有忘记初衷,他渴盼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圆大学梦!

最终,他决定去美国继续攻读,学习以西方医学理论为基础的脊椎神经矫正疗法!

1999年6月,李雁雁带着执照和几万美元的打工积蓄,再次远渡重洋,独自来到美国加州硅谷。

历经种种坎坷,经过四次考试,他通过了托福考试,自费就读于美国两所公立大学。

金发碧眼的同窗们对此惊讶不已:

一个盲人要适应快节奏的学习生活谈何容易?

他能坚持下来吗?

为了节省费用和时间,李雁雁同样没有选择语言预修,直接进入全英文理工科课程学习。

虽然有点英语基础,但一上课他就懵了。

同学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雁雁看不见又记不住,只能拿出录音机把老师的教学语言全部录下,晚上自己翻录为英文盲文输入电脑自修。

一名美国老师被他的刻苦精神所感动,亲自为他申请配备了一台可以做模拟化学实验的电脑。

就这样,他用三年时间修满了全部学分,2002年7月,如愿考取国际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帕默正骨大学脊椎神经矫正专业,成为这所世界名校的第一位盲人博士生!

我要向世界证明,我可以

李雁雁擅长学习,但是这次遇到的困难更大。

四年专业课期间,他必读的教科书及参考书籍的目录就有40多页长,每一页,都是一步极其陡峻的台阶!

为了省钱,当时雁雁租住的地方是加州"最危险的贫民窟"。

每天早晨6时,他背着书包拄着手杖从租住地出发,搭上轻轨电车,一小时后到校。

有一天因下雪路滑,他在路上摔了几跤迟到了,到了学校又认不清教室方位,敲着手杖摸进一间教室,怯生生地问:

"请问这是E201教室吗?

"

"这可是化学教室!

"有人用英文回答,随即雁雁听到一阵哄然大笑。

是啊,谁见过盲人去学化学?

事实是反击轻蔑的最有力武器!

李雁雁入学仅五个月,化学考试居然得了93分,让人刮目相看!

每晚的20时至次日凌晨1时,是雁雁学习的"黄金时段"。

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台英文盲文电脑和一台日文盲文电脑,他就在上面读书做作业发电子邮件。

为了赶上功课,他坚持每晚和衣睡觉四个小时。

后来,雁雁说:

"我的求学路,其实就是挑战耐力与吃苦的一个人的长征。

我是一个中国残疾人,我要向世界证明我可以,没有什么困苦不可征服!

"

以一流的成绩回报祖国

2006年10月,李雁雁如期参加了学校的毕业考试,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用英语盲文应试脊椎神经矫正专业执照的考生。

学校为他专设了一间教室,一个考生,四个监考老师。

历时一整天的考核下来,当雁雁宣布答题完毕退场时,主考官们面面相觑目瞪口呆,绝了,李雁雁全A一次性通过!

"中国李雁雁,Verygood!

Verygood!

"考官们竖起大拇指,并以热烈的拥抱来褒奖这位神奇的中国小伙子。

2006年11月8日,在美国加州硅谷宽敞明亮气派的圣塔克拉拉会议中心,帕默正骨大学举行庄严隆重的博士毕业典礼。

10点整,校长马丁博士郑重地把穿着博士服、戴着墨镜的李雁雁请上主席台:

"尊敬的各位来宾,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位独一无二的毕业博士,失明20多年求学12年,他就是来自中国安徽池州的盲人青年李雁雁。

从他身上,我想我和各位师生也学到了很多书本外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潜能一旦发挥到极致,奇迹就会诞生......我们不得不承认,李雁雁的博士证书是今天全体学员中含金量最高的,他激情澎湃的内心和非凡成就将永远载入我们的心灵与校史!

"

戴着墨镜的李雁雁在掌声和喝彩声中,想起了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想起了阔别12年的祖国,心潮澎湃,热泪长流。

李雁雁激情四溢地告诉记者,自己回国后有一整套事业规划:

把在日本与美国学到的医学经验与中医科学融合,创造出新疗法造福更多的脊柱神经患者......

鸿鹄展翅志向高远,我们期待归来的大雁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篇3

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

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积极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

在上世纪80年代,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

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她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

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

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

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

"妈妈,我要上学!

"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

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学完了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更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学。

努力是加倍的,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

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

通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她还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来到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的农村生活。

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

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

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起初,她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扎。

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她自己身上进针,她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

曾有人问她,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

她说:

"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天才在痛苦中诞生

后来,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

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

1981年,张海迪的事迹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

当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张海迪身残志坚、勇斗病魔的事迹,她那坚韧的斗志像火一样迅速点燃了人们的激情。

随后,当地共青团组织、妇联、党报都纷纷报道她的事迹,各级单位也力邀她去座谈。

1983年2月28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的胡锦涛,亲自主持召开"首都新闻单位听取张海迪同志事迹介绍会";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文,再次重点报道了张海迪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

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张海迪学习"的旋风。

在鲜花、掌声和赞誉的包围中,张海迪面临人生道路上新的抉择。

经过深深的思考,她认为:

生命的最终意义是要努力实现在精神上的追求。

1985年,张海迪拿起笔来义无反顾地投入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的创作之中,这一写就是五年。

由于长时间坐在轮椅上,导致她身体多处长了褥疮,长时间用胳膊支撑身体,她的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关节的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右胳膊也因长时间支撑身体导致血管变粗而残疾。

夏天的济南,有"火炉"之称,没有知觉的下身排汗本来就困难,小电扇吹出的又都是热风。

为了降温,每隔一会儿,她就将头发用自来水浸湿,再坐到电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间里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冻感冒几次,而她一感冒就要发烧好几天,甚至还有可能危及生命。

对此,张海迪从不后悔,反而认为,寒冷能让人头脑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

1990年,《轮椅上的梦》出版后全国发行。

紧接着,张海迪又进行了第二部书《生命的追问》的文学创作。

为了满足读者的购书欲望,这本书连续印刷了十次。

张海迪感慨道,"作为一名作家,还有什么比读者喜爱你的作品更能让你幸福的呢?

"于是,她又笔耕不辍,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同时翻译了多部国外优秀文学作品。

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

2008年11月,张海迪当选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她说:

"我要振奋精神,让自己的精神飞翔。

我也希望在困境中的残疾人兄弟姐妹要有信心,生活正在改变,一定会越来越好......我和很多同志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为残疾人拥有更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一直在为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不懈努力的张海迪,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残疾孩子唱歌,在世界妇女大会上呼吁关爱残疾女童,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

她以自己的事迹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

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多次为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撰写提案。

在2004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她提交了《关于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张海迪多年来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

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些事迹让人们记住了张海迪,记住了那个说过"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灰姑娘",记住了那个数次打破医生对她生命期限的预言、昂头笑对人生的"弱女子"。

"爱美爱笑爱生命,至情至性张海迪",这是一位采访过她的记者的感言,也是对她最精到的描绘。

年过五旬,当年的"海迪姐姐"已不再年轻;时过境迁,如今的"80后"、"90后"对她的事迹可能不再耳熟能详。

我们重温海迪的故事,是为了见证一个道理:

成功不是"中彩票",人生梦想需要汗水和心血的浇灌。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海迪依然"年轻","海迪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