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49575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7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

《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

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

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

创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是我校的战略愿景,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强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和浙江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是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提高质量、优化布局、强化特色是我校现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制订本规划,主要阐明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本规划是未来五年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远景目标,是全校师生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行动指南。

一、“十一五”本科教育的主要成效与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学校以教育部水平评估和更名大学为契机,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凝炼形成生态化教育理念,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开展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实施国际合作教育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一)主要成效

1.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全日制本科生已由2005年8813人增加到12588人(不含天目学院)。

本科专业数从43个增加到52个,涉及八大专业门类,其中新增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在全国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245项,2009年国家奖获奖总数在省属高校中列第二名。

获全国“挑战杯”竞赛金奖2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各1项。

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2.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结构进一步优化

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从2005年的745人增加到999人,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从32.7%提高到39.0%(其中教授119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从54.5%提高到80.5%(其中博士269人),符合主讲教师资格的比例达到100%。

教师队伍水平快速提升,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教指委成员5人,浙江省教指委成员14人。

新增国家级和省级高层次人才31人、省151人才各层次34人、省教坛新秀5人。

3.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经费持续投入,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经费240万元/年。

新增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从6门增加到23门,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承担省级新世纪教改项目25项。

学校在第六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4.注重生态化教育与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基本形成

学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凝炼形成“生态化教育理念”,推进以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专业结构实现了以林为主向以农林为特色的转变,形成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十一五”期间,探索了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15项总体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并形成一定的特色。

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我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基点。

5.教学投入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十一五”期间,教学经费投入加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校本部拥有教学仪器设备1.69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1.13万元。

纸质图书114万册,电子图书82万种,折合生均图书100册。

校园占地面积1952亩,校舍建筑面积41余万平方米,教室与实验室基本满足教学要求。

6.优化教学管理制度与信息平台,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以推行学分制为契机,完善了学籍、选课、质量监控等系列管理制度。

建立了基于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还建立了教学评价与反馈系统、学生创新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等,提高了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优质办学资源不能满足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需要。

随着我校从林学院向农林大学转型,并提出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目标,优质办学资源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师资和教学条件上。

专任教师中优质师资比例偏低,教授仅为14%,博士学位人员仅为30%。

青年教师是专任教师中的主体,教学经验尚不丰富,学术水平有待提升,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缺乏必要的载体,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创业条件与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

二是专业发展水平不平衡,课程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我校毕业生不足三届的新办专业有19个,占37%,传统优势专业与新办专业发展水平不平衡,专业群优势不明显。

现有专业的结构和水平,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完全相适应,与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办学使命不相适应,有待进一步优化。

课程建设水平有待提升,虽然建设有一批精品课程,但引领与示范作用不强,通识教育课程(公选课)教学质量不高。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进一步摸索,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探索。

学术型、创业型、复合型等多元化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经验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四是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

经济全球化推动着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国际化有利于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但我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还不高,每年留学生与学生赴海外学习的人数尚不足百人,有留学访学三个月以上经历的师资仅占17%,迫切需要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在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全方位国际化合作。

二、“十二五”本科教育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1.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与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发展机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和《纲要》,“十二五”期间国家和浙江省将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

《纲要》提出了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创业教育、建立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实施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系列举措。

本科教学工程提出了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精品课程开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五大建设内容。

这给我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我校作为惟一的省属农林院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遇。

2.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

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全球化等因素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新材料等学科快速发展,并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经济生产领域与经济增长模式随之进行重大战略转型,产业结构正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农林业作为可再生资源的唯一可靠来源,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国家和浙江省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我校许多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密切相关,这给我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融合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浙江省政府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建设生态文明。

省“十二五”规划提出: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既为我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机遇

学校在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后的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并在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贯彻落实。

这个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会带来两方面的变革与机遇。

一是围绕生态性,学校将致力于生态文明、生态科技、生态产品领域的人才培养,进一步凝炼人才培养特色与生态文化特征。

我校的优秀毕业生将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的领航员,并广受社会青睐与好评。

二是围绕创业型,学校将致力于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将成为学校新的名片。

(二)面临挑战

1.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发达省份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

后工业化时代在经济模式、生产方式、人际交往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涌现,并在就业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如美国新注册的公司中10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98%,香港2008年统计占99.3%,上海的中小企业数占99.7%;2009年浙江省新就业人数202.67万人,其中国有经济单位占5.98%,城镇集体单位占2.82%,大部分就业在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

这些因素使得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大增。

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出现非对口专业岗位就业,企事业单位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超过专业素养。

人才社会需求的这些变化,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巨大的挑战;我校的人才培养能否适应这些新的变化,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许多专业需要转型升级,并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浙江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将逐年下降,就业需求可能会下降,我校的农林类优势专业将面临着转型的压力,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需要构建融合一二三产的复合型、创业型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实践基地等方面也将面临变革与提升的挑战。

2.办学空间与办学特色的挑战

学校发展面临新一轮的生源竞争,生源数量与质量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规模与教育质量的提升。

从数量上讲,2011年浙江省高考招生录取率为83%,本科扩招数量有限,我校的本科规模也将基本稳定。

从质量上讲,我校由于所处地域与专业结构的影响,在优质生源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我校在13所形成竞争的省属本科院校中,文理科生源质量处于第11位和12位,与排名第五的学校平均分相差46分和62分,差距较大。

充分利用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吸引优质生源,这是必须面对的压力与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走向提升质量与水平,追求特色发展,高校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竞争力的挑战。

我国农林类大学的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水平较高,全国38所农林类大学中进入985、211工程的大学有近十所。

华东地区的8所农林大学中,我校在师资、人才培养和科研等方面的办学优势尚未形成,与兄弟农林院校的办学水平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浙江省内高校的竞争也很激烈,在13所与我校形成竞争的省属院校中,我校的本科教学业绩考核处于第11位。

面对高校间的激烈竞争,我校必须追求特色发展,在创业型大学的建设道路上,将面临着办学能力与办学资源的严峻挑战。

三、“十二五”本科教育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浙江农林大学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和学校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综合竞争能力提高为出发点,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以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和推进国际化教育战略为手段,着力提高本科教育的主动适应性与创新性,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主动适应浙江、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科学的专业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打造优质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身心健康、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及一批浙江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

具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改革发展,到“十二五”末实现:

本科教育规模基本稳定:

到2015年,本科生规模为16000人左右,专业数55个左右。

生师比达到15:

1,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达到50%,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的教师达到30%。

专业体系科学合理:

根据社会需求与我校的特色优势及重点发展领域,调整与优化结构布局;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着力培育6-8个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依据专业的学科基础与服务领域构建专业群。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初步构建: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集贤学院学术人才计划、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6种类型的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比例达到80%以上;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30项以上、省级奖励110项以上,作为第一发明人申报专利200项以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0篇以上。

优质的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基本形成:

明确课程归属,实施课程群建设计划,以优质课程群为建设目标落实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培养计划,5年内培养国家级与省级教学名师8-10名,组建优质教学团队50个左右。

教学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

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建立15-20个产学研合作基地。

争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提升就业层次,学生创业比例提升,自主创业比例达到3%以上,研究生考取比例达到20%。

考取国外大学研究生、出国留学、“2+2”交换生计划学生的比例要达到5%左右。

学生四级通过率达到90%左右,六级通过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华东地区的农林大学中,本科办学水平争取进入前五名。

 

浙江农林大学本科教育现状与预期目标

序号

指标

2011年

2015年

1

在校生

13009

16000

2

专业数

52

55

3

生师比

18:

1

15:

1

4

专任教师的博士学位比例

30%

50%

5

专任教师留学3个月以上比例

17%

30%

6

卓越人才计划

2

6

7

校级及以上教学团队

5

50

8

研究生考取比例

8%

20%

9

自主创业比例

2%

3%

10

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数/项

17

30

11

省级学科竞赛获奖数/项

73

110

12

学生发表论文/篇

45

120

13

学生申请专利/项

274

200

14

英语四级通过率

78%

90%

15

国际交换生比例

0.6%

4%

注:

上述数据不含天目学院。

(三)主要任务

1.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

(1)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

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和我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优先发展领域,充分依托优势学科优化专业布局,处理好质量、结构、规模与效益的关系。

以提高培养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关注办学效益、增强社会适应性为原则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专业与招生数量的动态调整机制。

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校已有学科基础、重点发展领域和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增设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紧缺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本部招生专业总数控制在55个左右。

对于已有的传统老专业,通过增设专业方向进行内涵改造。

制订专业质量标准,建立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有效机制,对办学实力不强、社会需求不旺的专业减少招生量或停止招生。

(2)强化办学质量,打造品牌专业

结合学校重点发展领域与重点学科建设,加强相应的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建设好已有的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9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发展专业特色与优势,加强教学团队和优质课程建设,获得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扩大社会效益,努力建成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成果突出、教学质量高的品牌专业,力争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新专业。

建立专业教学质量标准,鼓励工程领域的相关专业参与国家或国际专业认证试点。

(3)探索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是指学科基础相近或产业服务目标一致的若干专业,通过专业群建设,实现有限的教学资源整合,便于进一步挖掘现有资源潜能,为全校教学资源共享、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依托学校重点发展领域和学科群,构建若干个外有产业链内有学科链的专业群,实现学院间的教学资源共享。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1)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培养名校友的主要模式,是我校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专业素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与领导力。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融合在一二三课堂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在课程体系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多学科融合,并设置创新创业类体验课程;三是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合理利用学生创新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四是充分落实本科生的导师制或辅导制,在第二课堂中提供创新创业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成才。

(2)科学分类,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积极培育名校友,对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分类,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设立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导向的精英人才学院,鼓励各学院举办创新实验班和创业实验班。

配合国家和浙江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积极推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

重视培养多学科交叉、多能力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3)产学研用相结合,推进合作教育模式

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的重点学科、科研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创立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逐步构建起全省范围内的由政府、高校、企业联合培养现代农林业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引领农林类人才培养。

3.以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为契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以专业为核心,推进教学综合改革

高校的教学过程是围绕专业来开展的,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着力培育品牌专业。

十二五期间,以专业为核心,从专业发展目标、人才培养定位和社会需求入手构建课程体系,建立专业核心课程群,完善专业实践平台,建立基于专业的招生、培养、就业互动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2)以课程为落脚点,推进资源建设与共享

课程是教学资源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水平体现与师生互动的界面。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我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建设课程中心,组织建设一批视频公开课和教学资源库,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

建设课程组或课程教学团队,推进考试制度与方法改革,探索合作式、研究型、体验型的教学方法。

(3)以教学团队为载体,推进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倡导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合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本,组建教学团队。

以团队力量解决教学问题,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实施。

学校评选和表彰具有优秀团队带头人、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教学质量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效果突出的教学团队,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将品牌专业、精品课程、教改项目、教材建设等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整合到教学团队项目中。

加大教学名师的培育力度,对教坛新秀、我心目中的好

老师、教学技能比赛等获奖教师群体,予以重点关注和培养。

(4)以师资培训为手段,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中心,将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常态化。

并以中心为依托,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我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

以校本培训为主体,校际培训为补充,施以分层分类、集中分散的多样化培训方式,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技能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形成骨干教师的海外培训机制,每年选派一定数量教师出国交流与合作,推进实施青年教师基层实践锻炼计划。

4.推进国际化教育战略,提升教育水平

(1)引进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积极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加强与世界知名高校、国外高校强势学科以及同类高水平高校的合作办学。

引进国外高校的专业认证制度与社会评价制度,不断提升我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2)开放办学,扩大学生海外学习比例

实施更加开放的学籍管理制度,提供更多的海外优质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学习机会,扩大学分互认和2+2学历互认制度,到2015年,本科生考取国外大学研究生、出国留学的比例大幅提高,外派交流生和交换生比例达到4%。

(3)推进师资国际化战略,提升专业与课程的国际化水平

推进师资国际化战略,出国访学3个月以上专任教师的比例,2015年达到30%以上,优势专业或品牌专业应达到70%以上。

增加海外著名高校的教师或外教授课比例,国家特色专业或品牌专业达到总课程的8%以上。

有条件的专业开设全英文课程,除两课与体育课外全部采用英文授课。

增加留学生比例,优势专业的留学生达到学生数的4.5%,学历教育占留学生教育的50%以上。

(四)保障措施

1.强化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核心,将教学中心地位从观念优势转化为体制优势、实践优势。

构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互联互动的新型关系;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学科的教学职能,激发基层组织的教学活力;优化学院教学业绩考核办法,发挥学院的主体作用,鼓励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设计相关管理制度、改善人事和分配政策,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学校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十二五期间教学建设项目与专项运行经费820万元,具体预算与进度安排见附件4。

投入专项经费建设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基地)建设。

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

以构建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深化职权分配合理的管理制度改革,以制度建设与改革推进教育发展。

进一步明确教务处与院系间的责权分配,教务处主要抓好宏观管理与目标管理,二级学院有比较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在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方面,主要完善专业与招生数量的动态调整机制、教学经费预算与划拨体系、教学绩效考核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学籍管理制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的立项与验收制度等。

3.建立科学合理的效率与效益评估制度

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主的教学业绩考核制度,以业绩考核与人才培养质量替代过程考核,提升学院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与学院考评、经费划拨、奖励制度等相挂钩。

浙江省教学业绩考核进入前9名后获得财政拨款奖励用于教学经费补充与学院奖励,进一步调动学院的积极性。

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完善教学评估、预警、反馈与公示制度。

开展分类评估,并依据专家评估、就业率、就业质量、生源质量、学生教学评价等对专业或课程进行预警制度,并与招生数、拨款数、学院领导考核等挂钩。

附件:

1.浙江省属高校本科教学相关数据(2009-2010学年)

2.浙江农林大学各学院本科教学状态数据

3.浙江农林大学专业建设一览表(按学院)

4.本科教育规划建设与专项运行经费预算表

5.本科教育分学院规划建设目标(2015年)

附件1浙江省属高校本科教学相关数据(2009-2010学年)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宁波

大学

浙江理工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