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49283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

重庆市巫溪县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试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说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

刘勰云:

“规范本体谓之镕,剪裁浮词谓之裁。

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肬赘也。

”又云: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

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

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

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

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

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

“‘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

”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

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

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

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

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

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这是唐代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自然结果。

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

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篇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B.“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C.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D.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诗歌意象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意象”就是主观的“义”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在写景时意象过于密集招致了一些非议。

C.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D.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

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而且密度过大甚至是诗的一种缺点。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唐诗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诗歌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C.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D.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可以不做要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人与狗

杨轻抒

别的老头儿退休如鱼得水,提笼、架鸟、品茶、打小牌,乐得清闲,活得有滋有味。

唯有赵爷浑身不对劲。

想想退下来之前,自己管着百来号人,心情不好,对下属惊天动地般吼几嗓子,谁也没显出不乐意来:

如今退休了,在家虽也是头号人物,是一家之长,却根本无从表现家长权威——现在的年轻人在单位或许还能老老实实甚至诺诺连声,在家却脾气大得吓人。

几回交锋,均以赵爷一败涂地而告终。

自此,赵爷小心翼翼不敢轻试锋芒,因此,赵爷心里那份别扭就别提了。

赵爷与狗的结缘起因纯属偶然。

那天,赵爷正站在巷口看天上那轮惨白惨白的太阳,忽然,一声惊天动地的狗叫犹如半空响起惊雷:

“嗷——”吓得赵爷猛一哆嗦,头皮直发麻。

抬眼望去,只见一只脖子上还拖着半截铁链的壮如小牛的狼狗正从巷口追着一个惊慌失措的年轻人而来,眼看惨祸就要发生。

时,才回过神来的赵爷不知忽然从哪儿冒出一股勇气来,一个箭步蹿了上去,双臂一张,威风凛凛往狗身前一站,那神态宛如一尊天神。

那狗一时竞呆住了,忘了咆哮,直瞪瞪地盯着赵爷,盯了足足一分钟。

那狗忽然把头低了下去,粗大的尾巴也软了,不由自主地摇摆起来,还挨挨擦擦地上前直往赵爷身上蹭。

躲在一旁的年轻人不住地抹着额头上的冷汗,嘴里不住地说道:

“谢天谢地,谢天谢地!

”伸手来扶赵爷,竞扶不动,原来赵爷腿都僵了。

赵爷大无畏的勇敢精神避免了一场不幸事件的发生,使得四邻肃然起敬。

但谁也不知道赵爷到底是用什么绝招降服了狼

狗的。

有人问起,赵爷就认真想想,却不无遗憾地说:

“其实,那一刻我只想对它说,我比你位置高。

赵爷的话有几分真实,谁也不敢肯定,但赵爷能镇住恶狗的消息却不胫而走,赵爷一觉醒来便成了民间奇人。

于是就有远近养狗的来请赵爷现场献技。

开始的时候赵爷还心底发虚,谁知竞屡试不爽,于是信心大增,逢请必到。

赵爷当选为当地爱犬协会主席。

赵爷一辈子也实在没什么特别的光彩,没想到老来竞意外地辉煌起来,这不能不说是有赖于狗的功劳。

赵爷对狗的感情自是不必多提了。

然而谁也没想到。

赵爷的死也因为一只狗,算是应了那句老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新建的狼狗驯养场聘请赵爷当顾问,赵爷也正值春风得意,便欣然从命。

场里新进一批才从深山老林里捕来的狼狗,虽不甚高大却极凶悍,而且不像一般狼狗见人就肆意咆哮,而是用高傲与仇视的眼光直盯着你,盯得你心底发颤,让你感觉面前站着的不是狗,是神,是灵。

赵爷就大意在他并不了解这种狗的特点。

而是一如既往地往狗面前一站,面含冷笑,和狗对视。

谁知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

赵爷额头已密密地布满了汗珠,面色潮红,腿也开始发颤,那狼狗依旧丝毫没显出退却的样儿。

二十分钟、三十分钟过去了,旁人见赵爷脸色惨白,目光散乱,热汗滚滚,正待要冒险上前去扶,赵爷已猛地一个哆嗦,一头栽了下去。

赵爷倒下去就再没起来,临终前只说过一句谁也不懂的遗言:

“那不是狗!

尽管这句遗言太玄奥了些,却并不影响人们对一代奇人的尊重与敬畏,自愿为赵爷送葬的人足足排了一条巷。

“赵爷真有面子呢!

”几个退休老头由衷地感叹。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巧妙利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琐事,通过对比来揭示赵爷这种人的心态,描绘芸芸众生相来展示一种人性。

B.由小说中的相关表述可以看出,赵爷在退休前是一个当官的,心情不好时可以对下属发脾气;退休后,在家却处于受气的地位。

C.赵爷战败了“壮如小牛”的狼狗,救了一个年轻人,是因为在与狗的对峙中,赵爷心中想着“我比你位置高”,自信心大增,一举获胜。

D.小说刻画了一个退休前“管着百来号人”、威风八面,退休后又想发挥余热的赵爷形象,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可谓精彩。

5.赵爷是一个喜欢显示权威的人,文中从哪些地方表现出这一点?

(4分)

                                    

6.小说结尾“赵爷真有面子呢!

”一句中的“面子”有哪几重含义?

几个退休老头“由衷地赞叹”反映了国人怎样的心理?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

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

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

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

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威功的。

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

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

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

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

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

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

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

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

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

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

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

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

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

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

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

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

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

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

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

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

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

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

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

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

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

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

,就会缺乏自信。

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竞然可以引

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

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

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

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

一般的作家写了3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

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

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

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

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

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

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

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

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

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

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

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

我对此比较宽容。

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

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7.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林清玄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认识到快乐是比成功重要的东西,他的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

 B.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使其文字浅显易懂。

 C.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

D.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周作人也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8.这篇访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4分)

9.在《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林清玄说:

“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

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卢柔,字子刚。

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

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

宗族叹重之。

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

司徒、临淮王彧见而器之,

以女妻焉。

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

军中机务,柔多预之。

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

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

“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

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

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

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

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

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

赢粮冒险,经数百里。

时属秋霖,徒侣冻馁,死者大半。

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

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

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

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

书翰往反,日百余牒。

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

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

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

后拜黄门侍郎。

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

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

卒于位。

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16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B.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

鳏:

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

寡:

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孤:

年幼丧父的孩子。

独:

年老无子的老人。

C.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

皇上死曰崩,王公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D.“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

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柔出身孤苦,却不乏家庭温暖。

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待他很好,他也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被宗族看重。

B.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

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C.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去邀请他。

D.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

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D.卢柔擅长写作,文笔出众。

他替贺拔胜撰写的奏表富有文采,得到梁武帝的赞许;他所作的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

司徒、临淮王彧见而器之,以女妻焉(5分) 

译文:

(2)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花底①  杜甫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②县,堪留卫玠③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四十七岁。

②潘安,即西晋潘岳,他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

③卫玠,西晋人,他长得“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

  

14.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是( )( )(4分)

A.首联运用互文与夸张的修辞方法。

“萼”和“花”指的都是花瓣,“蕊”和“须”指的都是花蕊。

“万萼”“千蕊”为夸张笔法,写出花的繁盛与壮观。

  

B.颔联写诗人赏花时的天气情况。

面对着可爱的花,忽然天上下起雨来,光线像是暮色朦胧,昏暗不明,不知为何,云雨散去,天上出现了绚丽朝霞。

  

C.颈联运用典故,正面写花。

用潘岳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的典故,写花的繁多;用长相“风神秀异”的卫玠停车驻足观赏,表现花的美艳无比。

  

D.尾联是对全诗的总结。

“好颜色”是点睛之笔,概括花朵的特点一一美丽。

“莫作委泥沙”是希望这样美丽的花朵永久地驻留,不要掉落在泥沙之中。

  

E.这首诗作者追求辞藻,富丽精工,刻画不吝笔墨,想象奇特丰富,意境浓艳华美,与其沉郁顿挫的诗歌创作风格相比,呈现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梨花一枝春带雨。

(2)时不可兮骤得,▲。

(3)心非木石岂无感?

▲。

(4)▲,两朝开济老臣心。

(5)▲

,千载

谁堪伯仲间。

(6)云中谁寄锦书来?

▲,月满西楼。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作为某些个体,人类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人类却是无知的莽汉。

他们在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却又沾沾自喜地夸耀……

  ②无论PM2.5浓度多高,雾霾持续时间多长,只要一刮风下雨,霾就立即销声匿迹,但是靠天治霾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优化能源结构才是根本。

  ③开发商越界从农民的耕地上挖沟,并将污水引向鱼塘,本就理亏;农民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阻止他们继续破坏耕地,当然无可厚非。

  ④本届书画交流活动中,书画名家纷纷献艺,一幅幅书法力透纸背,一幅幅丹青意境深远,博得观众的连声喝彩。

  ⑤李密的《陈情表》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娓娓道来,叙述委婉,辞意恳切,如泣如诉,悲恻动人,令人不忍卒读。

  ⑥每天清晨取柠檬一至两片,用温水冲服,空腹饮用,长此以往不仅能补充维生素,而且可排毒养颜。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微电影,从关爱孤儿、帮扶贫弱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已广泛发挥作用,艺术的力量已日益增强。

  B.钟南山院士关于雾霾的阐述十分清楚地表达了雾霾对人体具有诱发脑溢血、高血压等显著影响。

C.新时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时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的工作重点。

D.我国企业要建立健全工程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等管控体制机制,向创新管理要发展,确保工程质量,力争在出口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① 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

他, ② 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③ , ④ 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⑤ 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⑥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A

而且

但是

/

虽然

是因为

所以

B

但是

因为

虽然

/

尽管

因此

C

/

然而

纵使

因为

因而

D

是因为

但是

即使

/

总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又称夜为“宵”,所以, ① 。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

 ② ,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

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

因此, ③ 。

21.把下面的几个短句改写成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①大数据是海量数据的集合。

  ②它是由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

  ③它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和流程优化能力。

④这种数据集合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2015年10月30日,李云迪在韩国首尔艺术中心的演出中表演失误。

担任客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