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十四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
考点1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全国卷】
(2017年全国Ⅱ卷,1~3)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解析】第1题,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与我国1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等一致,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有划分依据。
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淮河向南经长江入海,河道与秦岭—淮河地理界线不一致;秦岭和淮河是该线的重要自然标志,但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淮河流向发生改变,故自然标志不对应;秦岭—淮河线南北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山脉的阻挡,而洪泽湖以东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阻挡作用不明显,故两侧地理差异不显著。
第2题,材料信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多座长江大桥”说明历史时期长江对两岸交通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故习惯上以此为界把江苏划分为苏南和苏北。
第3题,由上题可知,长江阻隔了苏南和苏北,使苏北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弱,苏南受辐射带动作用强,苏南经济较苏北发达。
进入21世纪,多座长江大桥的修建,使南北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因此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交通。
【答案】1.C 2.D 3.D
(2017年全国Ⅲ卷,1~3)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4~6题。
4.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5.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6.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
【解析】第4题,图中信息反映小桥流水的水乡景观,该景观主要分布于河网密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5题,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该地区平坦的地形条件和充沛的年降水量直接相关。
第6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剧种以越剧为主。
川剧主要分布在四川,豫剧主要分布在河南,粤剧主要分布在广东。
【答案】4.D 5.B 6.D
【地方卷】
(2016年浙江卷,7~8)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区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区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7~8题。
7.关于五省区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8.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解析】第7题,从题干信息看,人均GD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GDP增长率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从图中Y轴信息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从X轴信息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从Y轴信息看,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从X轴信息看,广西高于全国,说明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
第8题,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
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广西较低,但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基础与方向;上海和江苏较低,适于发展技术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湖北较高,应提高技术水平来降低能耗。
【答案】7.B 8.A
(2015年江苏卷,13)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积极推进年。
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9题。
9.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其西部位于欧洲西部。
两地区均为人口稠密区;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快,欧洲西部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欧洲西部产业结构层次高,以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相比欧洲西部,我国东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答案】B
(2014年浙江卷,5~6)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
读表,完成10~11题。
人均GDP与全
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
平(%)
人口对水资
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
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10.读表,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11.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解析】第10题,四省份中,人均GDP最高的是浙江省,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最大的是河南;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河南省,而人口对耕地压力最小的是黑龙江省;从表中可以看出,GDP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河南省城市化水平最低,但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最大。
第11题,表中信息显示,四个省份中浙江省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科技水平较发达,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但人均耕地最少;河南省水资源压力最大,不适合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黑龙江省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小,城市化水平较高,适宜发展规模较大的商品农业。
【答案】10.C 11.D
12.(2016年海南卷,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下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解析】注意文字材料提示,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与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屋内,而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答案】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
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13.(2015年重庆卷,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下图为我国某类古典园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园林建设蔚然成风。
(1)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湖、池、溪、泉等丰富多样的水景是该区域园林的突出特点之一。
分析该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
(3)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图中所示区域自然条件对该地古典园林建筑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两条防护措施。
【解析】第
(1)题,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可从经济、文化、市场、交通、劳动力等方面分析。
第
(2)题,分析思路如下:
第(3)题,该地纬度较低,夏季气温高,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易引发火灾,因此应注意防火;该地降水丰富,尤其是每年夏初受准静止锋影响,常形成连续性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应注意防潮;水热充足,易使蚁虫滋生,木结构建筑应注意防蚁虫;该地夏季气温高,大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雷暴天气,应注意防雷击。
【答案】
(1)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文化繁荣,市场需求大;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能工巧匠多。
(2)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能满足营造园林水景的水量需求。
②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利于园林水景水源的汇集。
③河网稠密(水系发育),水体类型多样,为营造丰富多样的园林水景提供资源条件。
④沉积物松散,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有利于减少水景营造的工程量和成本。
(3)防火;防潮;防蚁虫;防雷击等。
考点2
地理信息技术
(2016年江苏卷,15~16)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③④⑥D.②③⑥
2.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
【解析】第1题,遥感技术主要是获取地表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而岩层和地下水都在地表以下,无法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
第2题,农业的适宜性主要考虑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因素,与居民点和岩层无关。
【答案】1.A 2.C
3.(2016年浙江卷,2)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其研究过程是( )。
①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
②运用GPS对野外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
③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②①③
【解析】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信息管理的工作流程: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因此首先要获取云杉空间分布的采样信息,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建立云杉分布区的数据库,最后对云杉分布数据库进行分析和输出。
【答案】D
(2015年江苏卷,17~18)图Ⅰ为某冰川所在区域遥感影像,图Ⅱ为根据1973、2009年遥感影像提取的该冰川分布图层(局部),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
读图完成4~5题。
图Ⅰ 图Ⅱ
4.图Ⅰ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 )。
A.山谷B.山脊C.冲积扇D.盆地
5.图Ⅱ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 )。
A.减少了1800平方米B.增加了1800平方米
C.增加了2700平方米D.减少了2700平方米
【解析】第4题,图中甲地颜色较深,多为水体和植被,上端与冰舌相连,利于冰川融水的汇集,故可判断为河谷。
第5题,对比图示可知,1973年冰川占18个格,2009年冰川占15个格,减少了3个方格,每个方格面积为900平方米,故冰川面积减少了2700平方米。
【答案】4.A 5.D
(2014年福建卷,1~2)下图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
读图完成6~7题。
6.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D.获取实时通信信息
7.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
A.调整地域结构B.加速人口集聚
C.扩大空间规模D.提升服务功能
【解析】第6题,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等,因而其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第7题,读图可知,智慧城市包括智慧交通、政务、社区等,同时云计算和物联网为城市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由此可判断出智慧城市的重要作用在于提升服务功能。
【答案】6.A 7.D
8.(2014年广东卷,10)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
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 )。
A.公路B.菜园C.鱼塘D.果园
【解析】题中四种地物热容量由小到大的排序是公路、菜园、果园、鱼塘,所以晴天正午时刻温度最高的应是公路,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
【答案】A
9.(2014年江苏卷,9)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
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
A.遥感(RS)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D.北斗导航系统(BDS)
【解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利用数据模拟预测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范围、危害程度,为受灾人员、财产的有效转移提供决策依据。
【答案】B
10.(2014年山东卷,7)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GPS技术可以( )。
A.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
B.解译积雪遥感影像
C.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
D.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
【解析】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主要依靠RS技术,解译积雪遥感影像和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均要使用GIS技术,GPS技术则主要用来进行定位。
【答案】D
高频考点
命题特点
备考启示
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般是通过区域图让考生判断出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然后分析区域地理环境要素或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试题多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1)以局部区域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特征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区域环境要素来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生在平日复习中需要抓住典型区域,掌握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注重知识间的联系,特别是因果推导关系
(2)“3S”技术的考查仍然会以应用为主,复习时只需识记“3S”技术的应用范围即可,不必过分深入探讨
“3S”技术的应用
一般是通过材料或遥感图像判断“3S”技术的应用或根据遥感图像判断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多在地方卷中考查
考点1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特征分析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整体把握。
(1)正确认识区域的区位特征
位置
内容
绝对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相对
位置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政治地理
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交通地理
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点、线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内容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续表
人文要素
内容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帕劳群岛位于菲律宾以东太平洋海域,“水母湖”和“牛奶湖”是该地旅游的镇岛之宝。
“水母湖”是从周围海洋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四面环山的内陆咸水湖,因其中生活了大量体内毒素退化的无毒海洋水母而得名;“牛奶湖”中沉积了数万年前的乳白色火山灰泥,景观如牛奶一般纯净美丽,火山灰泥还是纯天然的绝佳护肤品。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帕劳群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岛上淡水资源丰富 B.岛屿附近可能有海沟
C.岛屿主要为冲积岛D.主要由海岭抬升形成
2.下列关于“水母湖”和“牛奶湖”的说法,合理的是( )。
A.“水母湖”主要由外力侵蚀形成
B.无毒水母演化体现了区域的开放性
C.“牛奶湖”附近可能有大量玄武岩
D.乳白色火山灰泥可固结形成大理岩
【解析】第1题,帕劳为群岛,岛屿面积小,地表储水空间小,淡水资源缺乏;根据经纬度判断,帕劳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交界处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形成海沟;帕劳群岛位于板块交界处,离大陆较远,可能为火山岛;海岭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是板块生长扩张的边界,帕劳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第2题,据材料“‘水母湖’是从周围海洋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四面环山内陆咸水湖”可判断“水母湖”是由地壳抬升形成的;据材料判断无毒海洋水母是由于区域封闭缺少天敌,导致毒性丧失;据材料“‘牛奶湖’中沉积了数万年前的乳白色火山灰泥”可判断附近有火山喷发,玄武岩为喷出岩;乳白色火山灰泥可固结形成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答案】1.B 2.C
2.区域差异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
区域差异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
地理位置差异可从纬度位置差异、海陆位置差异、半球位置差异、相对位置差异等方面分析。
②气候差异的形成
③地貌差异的形成
④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⑤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城市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
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
读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B.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
C.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
D.该地区饮食为“饭稻羹鱼”“山珍海味”
4.下列关于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
②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
③北方喜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
④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第3题,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从河流水系形状来看,甲区域地势起伏较大,适于发展林业,乙区域地势相对平坦,且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适合种植苹果等暖温带作物;牛羊奶酪和肉食为主食是牧区居民的饮食习惯;该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海洋等农业生产。
第4题,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
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但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内,冬季气温较同纬度东部高一些。
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少量的蔬菜难以过冬,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
【答案】3.D 4.D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类活动和人地关系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二、三或一、三、二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
在此过程中,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回答5~7题。
5.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再到高科技集约农业转变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环境、科技B.科技、市场
C.市场、环境D.成本、人才
6.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 )。
A.农业产值在减少,工业产值在增加
B.农业部门在减少,工业部门在增加
C.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D.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7.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未来最可能的是( )。
A.农业经济消失
B.影响演进的因素趋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