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及答案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49121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及答案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及答案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及答案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及答案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及答案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及答案整理.docx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及答案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及答案整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及答案整理.docx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及答案整理

码稿者:

范小将,孟祥,倪明云,高耀东,杨鹏飞,胡昕

思考题

1.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了“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

请谈一谈十八届三中全会放开生育二胎的政策意义。

答:

“单独二胎”是指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即可生二胎。

这标志着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

这意味着,中国将逐步放松实行33年的严格控制生育的政策,向“放开二胎”过渡。

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已成为学界共识,其中原因无一不指向一个日益明晰的事实——人口红利的消失。

人口红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用一个统计指标来监测,人口抚养比就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此外,人口红利计算还依赖于在每个年龄段中的消费量到底有多大。

从历史来看,中国的人口红利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2年至2000年,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起了很大的作用,保守来看,对人均产出贡献在15%以上;第二阶段是2000年至2013年,我国现在正处于这个阶段,人口红利的贡献开始减少,直至消失;

第三阶段是2013年至2050年,人口红利为负。

中国过低的生育水平不仅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的短缺,更会降低经济潜在增长率。

有专家预测,随着以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为表征的人口红利消失,中国GDP潜在增长率预计将从1995年至2010年平均10.3%的水平,下降到“十二五”

时期的7.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为,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由于劳动人口下降带来的经济减速期。

中国需要改变计划生育政策。

尽管中国经济正在面临减速的风险,但一些相对容易的结构性改革举措能够为未来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动力,其中的一项就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指出,仅放开单独二胎政策,不会带来婴儿潮,未来十年内中国仅仅增加900万至1500万婴儿。

但政策放松,却能为下一步改革积累更强的公众基础,并能够在中长期内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

刘利刚认为,如果目前的政策没有变化,同时生育率保持在1.63的水平,中国的总人口将在未来的10年至12年内见顶。

但如果中国放开“单独”政策,总人口将在2030年附近见顶,即晚于基准情形大约5年的时间,因此,允许生育两个以上的小孩才能避免劳动力人口下降过于迅速。

中国稳妥实施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调整,可能为2030年后的经济增长带来积极效应。

如果中国调整人口生育政策,短期内不会对GDP潜在增长率产生正面影响,负面影响程度也非常微弱。

但是,当放开生育政策后出生的这一代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政策调整对潜在增长率的积极作用将会比较明显。

另外,从长期来看,放松一胎化政策将在未来增加养老金的缴费人数,因此可略微缓解养老金缺口的压力。

但同时,仅仅靠放松一胎政策来化解养老金缺口肯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养老金改革应该包括提高退休年龄、向社保划拨国企股份、调整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相对规模、鼓励商业性养老保险等。

2.分析说明2014年召开的Apec会议和G20会议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答:

APEC是地区性组织,G20是全球性唯一峰会。

APEC是亚太地区21个经济体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谈,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区域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G20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成立的最大国际经济决策组织,包括8个经济发达体成员国、11个重要新兴工业国家以及欧盟经济实体。

APEC是区域性峰会,而G20是全球性峰会,后者所涉及的经济、政治利益国更加宽泛。

2014年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时隔13年在中国再次举行的亚太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与发展、加强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1月15日至23日出席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九次峰会,对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进行国事访问并在斐济同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举行会晤。

这中间,中国成为焦点,中国影响力和推动力在处处显现。

通过APEC会议和G20峰会,中国将发生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明显的变化,中国声音将成为不可或缺。

刚刚成功承办了APEC峰会不久,中国又将主办2016年G20峰会。

昨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G20第九次峰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作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主办国,中国愿意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发挥更大作用。

举办G20首脑峰会,是中国走向世界核心的必须,也是中国向全球召示、发声、引擎全球经济的现实需要。

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是联合国(世界政治中心总部所在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可以成为G20(全球经济中心永远的总部所在地。

北京APEC会议和布里斯班G20峰会透出的信息,首先是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和影响世界发展的进程。

从2012年11月中央新一届领导机构产生到2014年11月,短短两年时间,国人感受到的变化,甚至令人有些应接不暇。

政治上强力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经济上主动调整,用时间换空间,以利于中国有更健康的未来。

最为突出的是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一改以往不温不火的中庸姿态,主动积极建设性地提出促进地区发展和全球发展的构想,以互联互通为中心思想,以融合发展为操作理念,力促各国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携手合作。

这种主动、积极的做法,既是出于大国责任的使命感,又是源于自身能够把握局势的自信。

我们是否可以说,通过11月份的APEC会议和G20峰会,中国完成了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自得其乐,向应有的世界发展引领者的蜕变。

其次是敢于向世界表达中国自己的心声,也就是“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还想做什么,我们希望世界是什么样子”。

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发言说:

“中国经济增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国际组织测算,中国是二十国集团全面增长战略的最大贡献者之一。

这样的贡献,源自中国自身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

”在这个峰会非正式讨论会时,习主席又强调: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动力充沛,发展前景光明。

”习主席表示要“继续做全球自由贸易的旗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培育全球大市场。

”他还敦促其他领导人,要通过努力,“让二十国集团走得更好更远,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全球增长的催化器、全球经济治理的推进器”。

这些话,我们以前很少听到,甚至没有听到过。

这是一个大国应有的声音。

总之,通过这次会议,中国多的不仅是进步和提升,还有创新和希望,是中国走向世界、走向成熟、走向复兴的更大飞跃!

3.1945年,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如何使国家政权跳出来“旗形也勃焉”、“其亡

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提问时,毛泽东明确指出:

“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答:

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势,其本质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体即国家的性质,奠定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

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就会变质。

中国共产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综上所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4.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大地震。

、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

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答:

判断一种政治制度是否优越,不能从任何理念、原则或框框出发,而只能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标准。

主要看两方面:

一是在社会常态方面,能否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在社会非常态方面,能否保证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作出及时、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由此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实践——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政治安定,民族团结,国际合作广泛,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在抗击非典以及当前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种种突发事件方面,党和政府处理及时,措施得当,成效显著,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所有这些,国内外有目共睹。

我们党和政府能够对常态的社会发展管理得好,对非常态的突发事件处理得好,这充分表明我国政治制度是好的。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制度,党对抗震救灾工作坚强、有力、富有成效的领导,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正如国外一些媒体所讲的,如果没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这种坚强、有力的领导,想组织好这么大规模的抗震救灾是不可想象的。

这正是中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制度,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人民的生命得到及时抢救,受灾群众生存条件得到最大限度保障,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等都足以说明我国政治制度是组织高效的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海外有媒体指出,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在中国制度体系很多方面的优越性中,最显著的莫过于其“动员能力”。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开放的制度,抗震救灾工作高度公开和透明,向国际社会的援助敞开大门,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将不断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

5.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

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

请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答:

改善民生的意义: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如果上述问题不得到切实处理和解决,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

当前人们群众最关心、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成为社会建设的基本着力点。

改善民生的途径: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三、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

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

四、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码稿者:

范小将,孟祥,倪明云,高耀东,杨鹏飞,胡昕

6.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各种不同的评论与预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各种论调反复出现,仅“中国威胁论”就演变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核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各种论调。

如何认识和评价国际范围内关于中国的各种预测?

答: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中国的各种议题频频见诸国外各类媒体。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看法:

一派观点认为,中国能成功实现崛起,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而提出了“中国机遇论”、“中国贡献论”等;另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将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因而提出了“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

前一派观点对中国持乐观、积极和赞赏的态度;后一派观点则对中国持怀疑、消极甚至批评的态度,这主要出现在西方国家中。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势必对现有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体系、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影响甚至冲击。

因此,上述论调虽属奇谈怪论,实则不足为怪。

只要中国继续发展,依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关中国的各种论调就会继续存在,新的奇谈怪论就会不断涌现。

但和平发展的中国以对国际社会的一系列郑重承诺和实际行动,充分证明西方对中国的疑虑和指责是没有根据的。

目前,西方对中国的看法正趋于客观和理性,对中国正面积极的认知也越来越多。

然而,对中国的消极言论在西方仍有较大的市场,它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部环境,我们要正视这些论调,采取积极的对策。

为此,我们一要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二要努力构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更大的贡献;三要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中国需要发展,也需要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世界。

7.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抓住并用好发展机遇、认真应对各种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实践充分证明,能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年过去了,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

从国内发展条件看,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凸显,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依然存在,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应该十分明确地说,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变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确的,具有充分客观依据和重大战略意义。

8.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唯独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

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

答: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实现财富增长最大化和分配公平化两个原则的相统一,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准。

追求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即把蛋糕做大;追求分配的公平化,即把蛋糕分好。

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为了继续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同时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我们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努力把“蛋糕”做大。

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和完善分配体制,努力把“蛋糕”切好。

三是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和政策,努力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分到“蛋糕”。

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让困难群众也有“蛋糕”吃。

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权力制约监督,坚决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防止少数人利用权力偷吃“蛋糕”。

总而言之,对于现在收入差距拉大的状况,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又要看到这是改革发展前进中的问题。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蛋糕”不断做大、切“蛋糕”的方法越来越科学合理,收入差距一定会逐步缩小,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9.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先走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在进行治理。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怎样才能真正的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答:

“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规模发生的原因:

一、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的“门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动因:

技术难度大,又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

归根结底,污染的产生、环境的恶化来自于资源利用不当。

消耗资源多的技术产生污染的可能性相应也大,节约资源的技术自然可降低污染。

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开采方式能使直接生产成本降低,相应的资源价格也低;大量消耗廉价资源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也能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有利于产品进入市场,并给生产者带来期望的回报。

而由此给环境造成的损害是企业外部的事,产生的损失并不由企业直接承担。

这种环境影响的外部性有利于企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由小到大发展,也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经济保障。

这便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动因。

二是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是“先污染后治理”存在的又一原因。

三是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企业得以创办。

为把保护环境落实到实处:

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推动节能减排,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加强宣传教育,五是完善体制机制。

我们应该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摆在同样的位置。

可能在短时间内这两者会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是在长期内,经过人为的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会趋于一致,为了保护环境而限制一些地方有时为了环境的保护可以适当限制一些高污染产业的发展,而在其他产业加大投入,当然这并不是对每个城市和地区都是用的,要依据各个地区的特色和资源而定。

从各个方面能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上,做到真正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我国环境问题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它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国际等息息相关,环境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且多因素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因此,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就事论事是行不通的,必须从宏观和战略层面加强研究。

长期的环保实践也表明,要最终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把环境目标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各项政策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必须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

10.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有人将欲灭其国,必先去其文化。

你对文化有怎样的认识?

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怎样的认识?

我们如何建设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大众文化需求的文化?

答: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主要作用。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

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

现代文化只是众多文化分支中的一种文化形态,虽无准确定义,但其内容却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集合。

其中包括时装、时髦、消费文化、奢侈文化、流行的生活方式、都市文化、次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因素。

建设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大众文化需求的文化时,我们应该自觉坚持和弘扬民族文化在人民大众文化中的主导因素,使中华文化传统为人民大众文化注入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公众吸引力。

首先是时代创造的科技水平优势。

21世纪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得文化的创造以及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快捷,为人民大众文化在创意和发展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空间和条件。

其次是我国人民大众文化的后发优势潜力。

我国的文化产业,比较发达国家而言,虽然起步晚,基础弱,但由于劳动力成本低以及可以直接吸纳先进技术和其他国家不同发展模式的经验,速度和规模可能要快得多.第三是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使人民大众文化成为地区经济复兴的重要环节。

第四是我国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带来的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以及国际上对中国文化产品兴趣的增长为我国人民大众文化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加强,现代化将是必然发展趋势。

在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切合点来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同时也应该保护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这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1.你怎样看待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

在你看来“中国模式”

码稿者:

范小将,孟祥,倪明云,高耀东,杨鹏飞,胡昕

是存在,还是不存在?

如果存在,它还有哪些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