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措施与实施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486573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3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措施与实施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3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措施与实施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3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措施与实施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3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措施与实施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3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措施与实施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3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措施与实施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23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措施与实施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措施与实施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3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措施与实施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23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措施与实施MicrosoftWord文档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措施与实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必需与够用、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要达到此目的,职业学校就要建立高素质技能型教学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一门需要特殊的行业知识与要求的专业,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下面对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些做法作一阐述。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观,在采用“能力本位”观的基础上,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

具体改革的目标是: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结合。

专业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

专业理论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四位一体化教学机制,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5.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工学结合”培养之路。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点

专业课程结构进行模块化、理实一体化,把教学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变专业对口教育为增强适应性教育。

1.以“能力本位”观为主导

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观为主导,广泛吸收多种课程观的长处,结合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

“能力本位”观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

(1)以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岗位能力需求精简专业理论课程内容。

(2)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3)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

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在技能考核上,结合会计职业岗位的教学要求,确定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对专业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

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企业(行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5)建立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

专业课程体系由企业(行业)、专业管理和学校联合调整、选定。

(6)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习、实训课程体系。

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2.实现课程结构的理实一体化和模块化

旧课程结构不仅因门类多而加剧教学学时的膨胀而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过度学习”的浪费,打断了学科的联系,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造成“学而无用”。

将相关专业理论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交叉重复的弊端,可构建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以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1)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简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开设本专业前沿的讲座,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课程设置采用两种结构:

一是模块化,二是理实一体化。

(3)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企业、行业岗位对会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一方面,课程要满足企业、行业岗位必备的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4)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实践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保征实验课教学和理论学时之比至少为1:

l。

(5)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学生具备适应、创造、创新能力。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台

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台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教学。

教学内容由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对于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1)在知识领域,专业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2)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提高操作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课程设计、顶实习、毕业设计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应用型、创新性思维的题目设计,让学生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

(3)熟悉企业、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

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职业学校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考核方式改革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改革考试方法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试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相结合。

即平时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成绩占40%,期末卷面成绩占60%。

大大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

部分课程采用期末考试开卷部分和闭卷部分的分值各占60%和40%,其中闭卷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开卷部分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增加实践考核的内容。

部分课程实行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由于平时也要进行实践考核,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实验及平时的实验模块内容的练习更加认真,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有些课程实行了实践考核占100%,比如《会计综合模拟》这门课的基础理论已在其他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中学习,其主要任务是这些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能够自学,只要适当加以辅导就行,所以这门课程主要目标是提高专业实际应用能力,内容安排注意实用性,明显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普遍感到得心应手。

四是把学生的平时操行纳入考核的范围。

对平时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给予加分;对品行不端者,酌情减分;对严重违纪受到行政处分的学生,其最终成绩评定为不合格,要求其重修。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1.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本专业课程课件与精品课程的建设,本专业现已有5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技术教学。

本专业课程部分教师及课程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改变了原来黑板加粉笔的教学状况,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使课堂教学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把教学时间主要集中于对重点问题的分析,不再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明显地改变了课程教学的状况。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些疑难问题,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提升了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

2.实践教学法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做好会计岗位工作,及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必须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

专业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实践教学法,增加实践课的学时,增加综合实训的内容,并对实践内容进行考核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其内容安排大多数与企业、行业岗位实际要求相连,让学生感到学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一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很多学生都说实践教学法使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非常充实,而且感到学习有用也很有趣,效果非常好。

3.因材施教教学法

按学生层次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针对学生层次、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按照对象不同,知识基础和学习目的性不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会不同。

要想真正启发有效,就必须“引导”有方、“点拨到位,才能达到教师“教”和学生“学”良好对接,共振共鸣。

4.讲、练、查一体化教学法

高职学生由于生源所限,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够高,学习方法不佳的现实。

在实践性内容比较多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不会主动地进行练习,或者练习效果不好,不能实现举一反三。

为此教学过程中注重讲练结合,教师讲完后学生根据授课内容及自身能力进行依次进行“模仿-改进-应用”不同层次的实操训练,实现对学习内容的灵活掌握。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学生的实操进行检查记分,当然检查的方式要灵活,可操作性要强,以调动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工学结合教学法

对比较优秀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可以直接引进企业实际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在阳光会计师事务所、玉川会计咨询公司参与审计、评估项目,项目成果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考核评价,评价成绩就作为课程设计成绩,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提前与企业需求接轨。

6.讨论教学法

对于较浅显,易于理解和自学的内容,可安排专题由学生自学,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向同学讲述,大家再一起讨论、分析和评价,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了自学的能力。

7.任务驱动教学法

对于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子系统。

老师首先安排任务要求,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解及实现思路分析,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训练,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强。

8.案例分析式教学法

在情境学习中,教师讲解完相关的知识后,要带领学生进行该任务的功能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有效实现综合性、开放性的掌握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9.习题驱动教学法

对于理论性强的章节,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

通过习题训练,使学生从自身角度寻找掌握理论知识的途径。

可通过在线测试或习题课达到此目的。

10.角色转换教学法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安排部分自学内容,然后由学生担任教师,完成对该部分知识的讲解。

此方式不仅锻练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来掌握知识。

11.协作互助教学法

在课程设计活动中,要求学生按企业会计岗位模式进行分组设计。

小组中由组长进行任务分工和统调,组员互相协作完成整个项目。

此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提供了模拟的开发环境,促进学生与未来实际工作接轨。

附:

实施工学结合,学生顶岗实习案例

随着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要求的变化,培养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会计专业人才,成为各高职院校近年来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课题。

对于如何形成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能力,人们在认识上是比较统一的,那就是推进教学改革,更多地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把学生在适当的时候放到工作现场中去,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工作、实习。

会计电算化专业部分学生在济源玉川联合会计师事务所、阳光会计师事务所“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案例

210年下半年,会计电算化专业08级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后,选择部分优秀学生或贫困学生进入济源玉川联合会计师事务所、阳光会计师事务所“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期半年。

我们把课室搬到企业,在企业财务部门实施专业课程的教学,并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

为实现“工”与“学”交替,将学生分为二个小组,参与这些企业的会计核算、审计、资产评估、会计咨询等业务。

 企业会计师的授课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他们主讲一些会计实务中的知识和注意事项,以及查账、错账分析的讲座。

通过这些专题讲座,学生感受了专业的发展方向,认识了自己所做的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谨性,在顶岗实习时不再是机械地完成作业,不再是大少卫生端茶、倒水等打杂工作,而能用心体验,用脑思考。

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融入企业、了解企业,适应企业的管理、企业文化和生产工作环境,我们在“工学结合”的前期,组织了《企业文化》专题讲座,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主讲,内容包括企业价值取向、管理模式、规章制度、工作程序、职业道德与岗位要求。

学生在顶岗期间,企业提供与员工同等的福利。

学生为企业创造了财富,解决了企业会计人手不足的问题,企业以实习津贴回报。

工学结合案例分析总结

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得到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认识:

第一,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工”与“学”的关系。

1.“工”与“学”是工学结合不可偏废的两个要素

当前一些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只有“工”没有“学”,完全偏离了工学结合的宗旨。

在前几年走过一些弯路,但在2010年的实践中重新意识到了两个要素的体现,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只“工”不“学”无法达到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的目的,我们通过“工”与“学”的轮换交替,内容的紧密结合,使“工”的体验在“学”时升华,“学”的认知在“工”时实践,学生学习主动了、认真了,他们体味到学习的兴趣和实用。

另一方面,一些贫困生,因为获得了实习津贴,也安心学习了,所以学生因经济紧张失学的问题其实可以“工”、“学”不偏废的条件下得到科学的解决。

2.工学结合里的“学”是目的,“工”是手段

“工”是为了更好地“学”。

职业操守和职业技能的形成,课堂教育是一个基础。

但是企业里有企业文化氛围,企业里有生产现场的环境,企业里有劳动纪律的约束,因而可以让学生职业操守的形成在职业岗位的“形腔”里更快地塑造成形,很重要的还有一点,通过职业岗位上的磨练,可使理论知识深化并转而形成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是最终的目的,因而作为手段的“工”,就要体现出针对性。

正象你不能拿铁锤当挑东西的扁担用一样,工学结合里的“工”必须有针对“学”的内容,让顶岗实习的工作范畴尽可能地符合学生所学的专业领域。

否则,工学结合就要偏离培育合格职业人才的正确方向。

第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工学结合的前提条件

工学结合里存在着五种关系,认识和处理好这五种关系,是搞好工学结合的重要前提

1.工厂企业与学校的关系——这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校企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原则,去开展工学结合,才能创双赢。

事实上,通过学生的“工”可使企业获得较高素质的操作工人完成的工时和经济效益。

在阳光会计事务所和玉川联合会计师事务所,我系学生工作勤恳、吃苦耐劳、接受能力较强,管理难度小,缩减了培训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学生则从“工”里,  熟悉了会计工作岗位,体验了现实社会中会计工作的具体要求,感受了企业文化,明确了学习目的,提高了实践能力,树立了较好的就业心态,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为继续接受技能教育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工作岗位与学习内容的关系——这是一种锻炼手段和目标的关系

学习内容如能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通过岗位技能操作,学生的技能就能较快得以提升。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工学结合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基本培养模式;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校企合作。

只有输出端的职业学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达成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技术要求的一致,使顶岗实习实实在在地体现技能的熟习和操练,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取得高职业素质的涵养,受到企业欢迎;同时,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学校才能了解企业的岗位的技能要素构成,了解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而达到按照企业生产的客观规律科学组织实践技能教学活动的目的。

3.工厂与学生的关系——这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学生下厂,通过感受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形成理性服从的职业品质,这是我们的教学期望。

一个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熟练的专业技能、服务他人的社会本领,而且更应当具有优良的职业品质。

学生在“工”的过程中,必须在企业的管理氛围中,认识和遵守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规范个体的活动,严格服从管理,才能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习惯。

4.工厂与带队老师的关系——这是一种刚性约束与思想工作相配合的关系

工厂的制度,在生产现场里是至高无上、强制执行的条规,没有情面可讲,对于学生而言,一开始往往难于适应甚至不愿适应,个别学生还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因此,为了让学生尽快地适应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和生产工作环境,使工学结合顺利推进,带队老师就要加强思想工作,做好职业指导、心理辅导和行为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艰苦劳动的意识和正确的就业观。

这样,刚性约束与思想工作相得益彰,从而事半功倍。

5.工作劳动与实习津贴的关系——这是一种劳动与报酬的关系

对于学生,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学生而言,工学结合最大利好之一是可以以工助学。

工学结合的学生,在顶岗期间每人月均工资为450元(吃住已包),不但解决了学生生活费,还能支付学费。

对于学校而言,拉动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劳动为企业创造财富,获得报酬享受劳动的快乐,培育了学生对职业的向往。

工学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是三年专业学习历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具体技能培养过程中由学校课堂到企业岗位的延伸部分,还是校内外教学资源整合运用的一个社会活动部分。

只有校企共建关系协凋,工学目标一致,学生老师努力,家长社会认同,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