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8461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史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化史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化史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化史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化史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史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文化史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史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史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文化史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化史总复习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习题精练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孔子对待天命鬼神的态度是()

①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②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   

③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3.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4.荀子之所以被称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他()

A.主张礼法并用                    B.主张以礼治国

C.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D.主张“性恶论”

5.战国时期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糅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积极合理成分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6.先秦某思想家主张: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7.韩非在批评某学说时说:

“举先王,言仁义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墨家学说      D.法家学说

8.下列对老子哲学中“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C.具体的物质D.无为的自然本体

9.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①“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源于“道”的哲学概念   

②“无为而治”体现出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的主张  

③“无为而治”就是无所作为   

④“无为而治”只是一种难以付诸实践的哲学境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③④

10.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的富贵”。

这表达了()

A.没落贵族的愿望             B.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

C.小生产者怀念“小国寡民”社会  D.小生产者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11.下列言论反映墨家思想主张的是()

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就

D.有人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12.下列主张,属于韩非子思想主张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3.诸子百家学说,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诸子百家可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治国方略。

下列主张按照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排序,正确的是()

①“无为而治” ②“以德治民”   ③“兼爱”“尚贤”  ④“以法治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14.百家争鸣的意义有()

①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②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③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④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思想

C.宣扬“民本”思想                 D.反对苛政刑杀

16.关于董仲舒的新儒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于先秦儒学,融合了阴阳、黄老及法家思想   B.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主张“绝圣弃智”、“积极无为”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17.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能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授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18.董仲舒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

对此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把儒家思想变为封建正统思想         B.宣扬“君权神授”,神化皇权

C.实质是“外儒内法”,巩固皇权专制   D.要人君遵循天道,以限制君主权力

19.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仁者爱人”的思想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天人感应”学说                 D.“大一统”的思想

21.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变化                     B.社会环境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22.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入理学                        B.佛教思想融入理学

C.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23.朱熹说:

“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对朱熹的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心即理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反对人的一切欲望

D.“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2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孔孟之学           B.程朱理学      C.陆王心学       D.格物致知

25.下列不属于陆王心学基本思想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是非之心,不虑可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6.“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其言论反映出朱熹()

①主张“格物致知”   ②提倡研究具体事物,包括研究自然界事物    

③具有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   ④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

27.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2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抨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9.李贽在《藏书》中说:

“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该材料表明李贽的基本观点是()

A.强调个性发展                    B.批判理学虚伪

C.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D.否定儒家学说

30.“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物质实体),即无不是理(客观规律)也”,提出上述主张的是下列哪位思想家()

A.朱熹          B.荀子       C.顾炎武       D.王夫之

31.王夫之说: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性之私也。

”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32.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33.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共同的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对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主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4.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在反思和批评儒家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的一些精髓。

下列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

①以天下为己任   ②凡为帝王皆贼也   ③是非取决于学校   ④经世致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5.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多有论述。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个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36.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不正确的评价是()

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B.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C.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D.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37.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这里“新历史条件”是指()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38.下列各项不能代表士人经世致用思想的是()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C.“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

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9.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A.是对传统儒学的彻底否定        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

C.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40.《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和“礼”,是孔子的主张;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董仲舒的主张

(1)图一、图二的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分别对应哪一个历史人物?

(3)图中二人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如何?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董仲舒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学,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时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其本质有何共同点?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

孟子。

其思想根源于孔子。

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材料二 今后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指夏王朝)之世者,必为鲧(禹之父)、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行。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

                                                       ————《五蠹》

材料三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杀。

                                                      ————《公输》

(1)材料一是谁的主张?

其思想源于何人?

这一学派在后世的地位如何?

(2)材料二是谁的观点?

联系材料概述其主张。

 

(3)材料三是战国时期有较大影响的某一学派的观点,指出这一学派的名称及其材料表达的观点?

试列出该学派的一些其他思想主张。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指出这一现象的历史称谓并说明其意义。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纲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认为: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仪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孟子:

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

荀子:

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1)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礼教纲常的同时,

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

(2)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

(4)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

朱熹:

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王守仁:

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就能落实到行动上。

哲学流派:

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是主观唯心主义。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发展工商业。

表现: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参考答案:

1—5BDBBC6-10CACCD11-15DBBAA16-20CDCAD21-25BDDCB

26-30DCACD31-35ADACD36-40DABCC

41.

(1)图一是孔子,图二是董仲舒。

(2)材料二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是孔子的主张;材料三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属于董仲舒的主张。

(3)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者。

(4)态度不同:

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质相同:

二者都属于文化专制政策,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42.

(1) 孟子。

其思想根源于孔子。

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 韩非子。

他认为历史上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的需要去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3)墨家。

本材料反映的是墨子反对战争的思想。

主张兼爱、提倡节俭,治国主张是选贤任能。

(4)百家争鸣。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3.

(1) 孟子: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

荀子:

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2)原因:

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礼教纲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3)朱熹:

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

哲学流派:

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是主观唯心主义。

(4)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

表现: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