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三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8084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三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三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三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三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三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三稿.docx

《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三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三稿.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三稿.docx

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三稿

 

毕业论文

题目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级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经济学

班级109020101

学生姓名王浩学号28

指导教师职称

时间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一、引言1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1.2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类型2

1.3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2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现状分析3

2.1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现状3

2.2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5

三、农村公共产品实例分析8

3.1道路交通9

3.2生活供水9

3.3农田水利建设9

3.4电力网络9

3.5教育9

3.6能源9

3.7信息交流10

3.8医疗卫生10

3.9生态环境10

3.10文化娱乐10

3.11安全10

四、农村公共产品短缺原因分析11

4.1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11

4.2现行财政体制的影响11

五、农村公共产品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13

5.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13

5.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直接威胁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13

5.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对环境的影响13

六、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建议14

6.1确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职责14

6.2改革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15

6.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17

6.4积极推动农村小集镇建设,发挥其聚集人口的功效17

七、结论17

致谢18

参考文献19

文献综述21

 

摘要

公共产品是农村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农村公共产品在保障农村社会稳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收入,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并进一步拉动和发展整体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显著性效应。

当今社会,城市的发展远远快于农村,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也是如此,城市和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出现严重的失衡。

本文从实例出发,结合相应的数据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短缺原因,然后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论和对策。

 

关键字:

农村公共产品产品供给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ruralpublicproductisagricultureandrural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isanimportantpartoftheconstructionofsocialistnewcountrysideinChina,istheimportantcontentof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wholenationaleconomy,butalsotheimportantsupportinevitablerequirementsofimplementingthe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Theruralpublicproductsincountrysidesocialstability,lowerguaranteeofagriculturalproductioncosts,reduceburdenonfarmersandtoincreasetheincomeofpeasants,andpromotethe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andfurtherpullanddevelopmentaspectsofoveralleconomicgrowthhassignificanteffects;Meanwhile,incomeoffarmersimproveandruraleconomicstructureadjustmentoftheruralpublicproductthequantityandqualityandputforwardhigherrequest.Thispaper,startingfromexamplesofruralpublicproductsupplyshortages,anddiscussesitsanalysis,thensearchforshortagecausessolvethisproblem,themethodologyandthe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ruralpublicproductsupplySustainabledevelopment

 

一、引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农村公共产品不仅总量短缺、总体质量不高,而且供求结构不合理,新兴、现代公共产品发展慢,尤其是城市型现代生活设施,如供气、供热、供水设施等发展几乎尚未起步。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乡差距突出表现为公共产品上的差距。

农村公共产品的普遍短缺,已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从运行特征上看,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仍然没有突破人民公社时期指令性强制供给的弊端,相对于农民需求的变化,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必须积极进行创新机制的研究。

本研究结合有关理论,在对农村公共产品尝试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完善的思路。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缺位尤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

农村公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供应不足,人均拥有量较低;农村科技教育经费短缺,农业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低下,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范围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除少量的民政救济外,大部分农民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质恶化,生活饮用水水质普遍降低,生活垃圾几乎无处理措施等等。

要解决这些不和谐的因素,需要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资机制、融资机制、公共决策制度;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比例;进一步调整现有的国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基本制度和模式,加快推进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国际惯例,城乡统一、均衡、公平、公正、平等的新型现代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和制度;坚持城乡供给的统筹为原则,对城乡供给逐步实行统一筹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待遇,并按照公共产品的类别、层次,确定城乡各类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边界、职责和义务范围,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应提供哪些公共产品,尤其是农村公共产品。

 

1.2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类型

1.2.1公共工程:

大中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主要指政府办的对农业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如根治河流、治涝、引水、灌溉等大型水利工程,兴建大中型水利枢纽,大规模植树造林,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重点基础设施及商品粮基地建设等专案;农村环境保护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治理环境污染等。

1.2.2公共教育:

农村范围内的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各部门所属各类学校的基建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支出;农村扫盲工作等。

1.2.3社会保障:

主要用於抚恤和社会救济福利事业,对农村五保户、贫困户的生活救济和生产自救扶持,农村福利机构的建立和福利设施的建设,以及自然灾害救济等。

1.2.4医疗保障:

环境治理、健康宣传等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传染病控制等基本临床医疗服务支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网路的建设等。

1.2.5行政机构管理费和事业单位事业费:

指农村基层政府正常运作,实现宏观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管理费,以及农村农林水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如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畜牧兽医、水利部门所需经费。

1.2.6社会秩序和法律的维护:

法律和秩序是保障社会正常、健康发展和运行的基础,农村社会也不例外,因此,公检法等部门所需经费应由公共财政负担。

1.3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

1.3.1政府提供

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收益非排它性、消费非竞争性。

农村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具有以下两种特征:

一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十分巨大,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产品需要向全体农村居民共同提供,但是向全体农村居民直接收取费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通过政府向全体公民强制征税的手段筹集资金来满足供给。

二是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种类多,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种类范围十分广泛,涉及一般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和经济服务等方面。

并且随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结构越深化越复杂。

1.3.2私人提供

公共产品由私人提供,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根据市场需要,采取收费的方式完成的,且私人提供又常常伴随政府提供一共来完成对农村的公共产品的供给。

1.3.3非营利组织提供

非营利组织是指和政府部门、私人相对而言的另一部门,非营利组织提供是指的是各种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以自愿为基础,以社会捐赠或公益彩票等形式无偿或部分无偿地筹集资金,直接或者间接地用于教育、体育、扶贫开发等公益用途,并接受公众监督的供给方式。

非营利组织供给的特征是基层性、灵活性与高效性。

在市场条件下,非赢利组织的有效供给补充了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不足。

同时非营利组织还有助于在政府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过程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从而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提供优质的生活与生产用品。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工业对农村的反哺明显不足,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表现尤其严重,近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仍滞后于现代公共产品供给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农村地区的差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要求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要“因地适宜”。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通过现行的“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提供,与农民的真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农村义务教育、水利、交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公共产品由于各种结构性矛盾导致供需严重不均衡,而在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农民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被迫成为公共产品真正意义上的供给者,主动承担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1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现状

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不能向私人需求一样通过加总来获得,但是公共需求与私人需求是不可分割的。

事实上,私人需求与公共需求之间是一个“连续谱”,人类社会化程度由低到高的转变过程中,私人需求可能转化为公共需求。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便是一个公共需求占绝大份额的社会。

公共产品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岳军(2009)[11]指出,根据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是公共产品需求的迅速扩张时期,随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性公共产品的需求结构也会随之改变,逐渐由消费型向发展型转变。

结合图

(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这说明农村消费结构已经可以升级。

俞锋[12]等学者研究显示,农民生活性公共产品需求与人均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农民生活性公共产品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而且不论地区差异,农民对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基础教育的需求均在前列。

因此结合图

(2)可以得出,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农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公共产品需求的不断满足,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1990-2011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构成中,交通及通讯支出增长26.5%,排第一位,其次是医疗保健,增长12.8%,而人们衣食方面的支出的增长则远远低于这些。

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飞速增长,是农村即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表现,但是目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民行路难、通讯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饮水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公共产品供不应求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1)1978—2011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2)1978—2011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2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

2.2.1供给总量不足

结合图(3),可以得出在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中,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的支出占绝大部分,真正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卫生支出、农村社会保障金等公共支出的供给却少之又少。

从国家财政支出来看,50多年来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支出的的绝对数增长较快,由1952年的9.04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9520.99.4亿元,但从图(4)可以看出,国家对农业的支出相对增长并不明显,除了1998年因为大面积洪涝灾害而用于大江大河治理费用增加,1980年后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均在10%以下,在国家长期的“以农养工”政策下,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农业对国家财政的贡献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减少,但国家对农业投入仍然低于同期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比例,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

 

图(3)1995—2010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图(4)1978—2010国家农业支出与农业贡献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2.2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村基础公共事业发展的支出份额过低

2.2.2.1我国财政对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3.29%,到2005年却只有2.16%,之后才开始缓慢上升,这一数据到2011年也仅为3.49%。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从1994年的485.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752.3亿元,但从全国来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几年来占全部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

2000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占全部义务教育经费比重为59.61%,到2011年仅为41.2%①,而这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远远多于城镇学生数的现实极不相符。

再从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主体来看,2010年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县级政府、乡镇政府分别承担2%、11%、9%和78%,而根据国际情况,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甚至应该承担所有初等教育经费支出。

2.2.2.2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十分薄弱

在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中,农村公共医疗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是对农民生存权的重大关注。

当今曾被国际社会赞誉有加的农村合作医疗体制趋于瓦解,2011年我国城市平均医疗保险覆盖率已经达到95.00%,而农村平均医疗覆盖率却仅为15.56%,将近85%的农民成为毫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

2011年我国卫生总投入已经从2005年得8000多亿增长到2.45万亿元,虽然增速很快,但是也仅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6.42%,而有些欧洲发达国家甚至已经高达75%,亚洲各国平均为45%,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卫生总投入比重明显偏低②。

预防保健服务属于公共卫生产品,由于政府投入不足以及农村预防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相当有限,导致我国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又由于目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城市,这大大降低了农民家庭的自我保障能力,因此农民比城镇职工更需要国家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支持,使这些没有健康保障的群体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2.2.2.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未有效建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心,除了小部分地区进行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试点外,其它社会保障基本属于空白。

2010年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不到10%,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比例为22:

1,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的比例为24:

1,城乡享受社会保障人数差距巨大。

21世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基本的社会救济制度是现代国家社保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却没有得到完全实施,广大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没有得到保障。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人口仅为7147.2万人,受保人平均每月支出仅76元,而城镇支出达218元①。

在农村,享受的对象大多是一些失去劳动能力的五保户、残疾人等,而城镇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2.2.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

在我国现行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下,政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作出决策,并提供给农民,在政府供给能力不足、其他供给渠道没有形成的时期,为了确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运转,筹集资金来提供各种农村基础性公共设施,政府就不得不强行向农民摊派各种费用,这时农民则从真正意义上变成了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出现错位。

另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现象严重也是因为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权责上不统一,在某些应该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在其供给过程中,中央政府只承担部分产品的提供,却将其他部分的转移至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又通过不同形式转嫁给农民;同样的,在事关农村发展的应该由上级政府完全提供的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地方政府和农民成为最终供给者。

2.2.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分析

 

图(5)2011年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人均供给

 

图(6)2011年国家财政用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明显表现失衡,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由于地区差异性,经济、资源、社会等条件的不同,导致长期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

从图(5)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东部为平均每人126.8元,中部为85.9元,西部为56.4元,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在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分层和分级供给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大大降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效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中央用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仅占全国投入的17.56%,80%以上由地方政府承担,又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地方政府不得不加大制度外筹资,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第三,公共产品种类供给不均衡。

结合图(6)可以清晰的看出,在2011年农村基础性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对于电力和水利相对重视,但对道路、通讯等的支出远远不足。

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指出,农村道路畅通与否,直接影响了其他农村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

农民也都知道“要想富,想修路”的道理,因此要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应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并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

三、农村公共产品实例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严重短缺,农村公共服务长期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举步维艰,成为了制约农村各项发展的主要瓶颈。

下文以方斗村为例从诸多方面来探讨农村公共产品的缺失现状。

石滩镇方斗村相关数据:

1105户、3987人、耕地4263亩(其中田地2425亩)、中学,小学,医院各一所。

3.1道路交通

作为石滩镇的一个行政村,该村至今未通水泥公路,只有一条石子路连接方斗村和石滩镇方向。

路面崎岖,不便车辆通行。

村民出行以步行为主,道路上没有正规的公交服务,只有村镇居民的面包车,摩托车进行非法营运,其安全保障令人堪忧。

同时一遇到绵雨季节或者平常大雨过后,路面泥泞不堪,这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对外交流,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2生活供水

该村没有自来水厂,虽然在几年前安装了自来水管,可是取水点的那水库(大一点的池塘)常年缺水,所以水管中几乎没水。

农户一般在自家周围找水源,水量与水质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由于水质水量没有保障,如果遇到天干大旱,生活与农业生产缺水问题尤为突出。

3.3农田水利建设

由于是丘陵,没有灌水渠,田地里没有机井与供电设施,天干时节便浇灌不便。

3.4电力网络

村内只有变压器一台,设施老化,电网陈旧,负荷不足,电压不稳,刮风下雨就经常断电,过年过节也不能保障安心用电。

变压器没有专业人员维护,出故障后由石滩镇变电所负责维修,由于交通不畅,导致维修不能及时。

更无从谈起公共的电力设施,村内无一座公用电灯。

3.5教育

村内原有一所村民集资修建的学校,90年代后期被废弃,现在的适龄儿童都到镇上读书,大多数青年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便外出务工,能够有机会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的为数很少。

3.6能源

村中没有公共能源设施,大部分家庭以农村秸秆和山林草木为生活能源,小部分家庭自己建立起沼气池,但是卫生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不佳,同时由于家中人口少,也没有大型牲畜,导致沼气原料不足。

还有部分家庭使用从集镇上买回来的液化石油气,价格高昂,而且没有售后安全保障。

这也迫切反应了农民朋友想要使用便捷能源的愿望。

3.7信息交流

村内有一座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信号塔和一座联通通信集团公司的信号塔,其得益于该村在的地理位置,手机信号能够覆盖全村,但是由于地形限制,某系地方信号甚微。

该村没有固定电话,没有网络,没有有线电视。

村中有一座广播,有专人负责,公共信息在农村传递不是十分不便。

农户大多数通过自己买回卫星电视接收器接受电视信号,看电视成为了他们几乎唯一的外界信息来源。

对外通讯,信号好的地方大部分用上手机,信号不好的用带有外天线的移动座机来解决。

3.8医疗卫生

村中有两家诊所,但是偏远村民就医还是十分不方便。

3.9生态环境

该村没有任何的公共环境设施,农村生活与生产垃圾处于无人管理的境地,通常随地丢弃,尤以池塘和小溪边为甚。

塑料薄膜在土地中可以看见,各色塑料食品袋也比较常见。

村中没有公共厕所,各家各户的厕所也很简陋,卫生不佳,粪便污水等常在下雨季节污染饮用水源。

3.10文化娱乐

方斗村没有任何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也没有任何的公共文化下乡活动可供参加(包括文艺、法律、农业技术推广等下乡)。

村民一般只有三五成群的进行小娱乐(实际为赌博),村民大多没有看书阅读的习惯,当然最重要的是没有那个条件。

3.11安全

这个村庄没有警务室,实际现状是无人行使职责,好在民风淳朴,同时对外交流有限,所以治安案件很少,刑事案件从未发生。

3.12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方面没有做到应保尽保,有一部分真正家庭困难的村民生活依然艰难,能够享受保障(五保)的村民很有限,但是令人欣喜的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推广比较满意。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不难看出公共产品在农村的供给是相当匮乏的,而且这种匮乏不是单一某种公共产品的供给,而是全方位的,涉及到农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那么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四、农村公共产品短缺原因分析

4.1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从根本上讲,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落后状态是长期“以农养工”政策的必然结果。

建国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农差别、城乡分治,呈现典型的二元发展格局,政府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农业税收提取农业剩余,支持工业资本积累和城市经济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市化公共政策倾向”,在该政策的指导下,政府将公共资源大量持续的配置给各个大中小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过度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极度缺乏。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公共产品的受益程度严重扭曲。

从图

(2)看,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在持续扩大。

1978年城乡收入比为2.57:

1,1983年曾一度缩小到1.70:

1。

但是进入90年代后,城乡收入差距则在持续扩大,2011年城乡收入比为3.12:

1,绝对差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