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年高中语文格高韵远的北宋词2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
《18学年高中语文格高韵远的北宋词2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学年高中语文格高韵远的北宋词2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学年高中语文格高韵远的北宋词2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2)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内容赏析】 此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
写出他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
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常识·速览]
小令词帝——晏幾道
晏幾道(1038-1110),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曾任太常寺太祝。
熙宁七年(1074),因郑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革,受株连下狱。
元丰五年(1082),为颍昌府许田镇监,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师赐第。
著作有《小山词》。
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以小令见长,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
他是北宋中后期少有的以专写小令取得杰出成就的大词人。
与其父晏殊齐名,世称“二晏”。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歌女小
的怀念之情。
据他在《小山词·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龙家有莲、鸿、
、云”几个歌女,晏每填一词就交给她们演唱,晏与陈、沈“持酒听之,为一笑乐”,晏幾道写的词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人间”,可见晏跟这些歌女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首词是晏幾道的代表作,体现了他深婉沉着的风格,是他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他婉约词中的绝唱。
这首词为追忆小
而作,抒写了对歌女的相悦、相思之情,且通过与歌女的聚散无常,含蓄地表现了欢情易逝、人事多迁的怅惘。
[知识·梳理]
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
。
去年/春恨/却来/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
/初见,两重/心字/罗
。
琵琶/弦上/说/相
。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
【提示】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
所作。
词的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全词在怀人的同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
月明,花开满楼,可见我倚在小窗口,浅笑成一湾秋水,淡淡赋于月明中……月明中,凝顾千言万语的守候。
守候,执子之手,此时无声同寄月那头。
啊,月那头,楼外楼,山环山,水环水,碧树人家绕,无尽头。
与你撑一叶扁舟,撑入潇湘去,歌如旧;又过长江水,诗如旧。
醉了山,醉了水,醉了千家酒意浓!
试问世间情,有几回无怨悔?
执子之手,此行已足够!
[文本·精析]
1.本词全篇由远及近,层层翻转,并描绘了三幅画面,请借助时间词概括这些画面,并分析作者是如何串联画面的。
【答案】
对应
诗句
时间词
画面
串联画面的情感及手法
首尾各
两句
梦后、
明月
明月楼台
酒醒图
以高锁楼台、低垂帘幕、梦、酒等意象渲染“春恨”
“去年”
三句
去年、
落花
微雨落花
独立图
以双飞燕子反衬“春恨”
“记得”
三句
初见
相许相知
相思图
以昔日欢聚之乐写今日独处之“恨”
2.如何理解“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答案】 “楼台高锁”,是从外面看;“帘幕低垂”,是就里面说;也是同一个地方的互文。
这两句描绘出今日冷清的环境和词人孤独的心情。
3.古之评论者认为晏幾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的“落花”二句“名句千古,不能有二”,你是如何认为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灵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有着至情至性的词人,怎能不黯然神伤?
(2)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于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
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
“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4.有评论者认为,“记得小
初见”一句,是全词的关键,你是如何认为的?
本词中特意标出“初见”二字有何用意?
【答案】 “记得”,那是比“去年”更为遥远的回忆,是词人“梦中所历,也是春恨”的缘由,所以是全词的关键。
本词中特意标出“初见”二字用意尤深,因为许多事情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而相识时的第一印象却是永志不忘。
梦后酒醒,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依然是小
初见时的情景。
5.结尾两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是如何表现词人的思念之情的?
【答案】 词人选择了这一特定情境:
在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
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
彩云,借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亦暗示小
悲惨的境遇。
结尾两句因明月兴感与首句“梦后”相应。
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怀已大异于当时了。
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
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常识·速览]
这首词是写晏幾道与一个相熟的女子久别重逢的故事。
这个女子可能是晏幾道自撰《小山词序》中所提到的朋友沈廉叔、陈君龙家的歌女莲、鸿、
、云诸人中的一个。
晏幾道经常在这两位朋友家中饮酒听歌,与这个女子是很熟的,而且有相当的爱惜之情,离别之后,时常思念,哪知道现在不期而遇,又惊又喜,所以写了这首词。
这首词以相逢抒写别离之恨。
上片追忆当年欢宴,轻歌曼舞,通宵达旦。
下片先写别后相忆,接着写今宵重逢。
[知识·梳理]
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彩袖/殷勤/捧/玉
。
当年/拚却/醉颜/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
。
从/别后,忆/相
。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钅工/照,犹恐/相逢/是/梦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这是一首久别重逢之作。
上片追忆当年相聚时欢乐的情景。
当年初次相见,良宵华筵,歌女殷勤劝酒,自己拼命痛饮,歌女在杨柳围绕的高楼中翩翩起舞,在摇动绘有桃花的团扇时缓缓而歌,直到月落风定,真是豪情欢畅,逸兴遄飞。
下片写今日重逢时惊喜的心情。
别后相思朝思暮想,相聚共饮却只是在梦中。
现在真的相遇了,反倒疑是梦中,真是情思委婉缠绵。
全词笔致曲折回环,当年一夕相见的倾心,别后梦中相逢的飘忽,今宵意外重逢的恍惚,由乐转悲,又由悲转乐,以虚为实,以真为幻,于低回往复中婉曲尽意。
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
苍凉陌上,年年衰草滋蔓;清寂楼中,日日夕曛缭绕。
倚楼凝眸之人,日日年年,沉入一片凄凉迷惘中。
云渺渺,水茫茫,玉人飘然远去,唯留缕缕馨香,不再把酒听歌,不再花笺寻诗、寻梦。
[文本·精析]
1.通读该词,梳理出词中起伏的情感脉络。
【答案】 按照由远及近的时间顺序,词作叙写了情事“初盟——别离——重逢”的发展过程,其间隐伏着“欢乐——愁苦——欢喜”的情感之线。
2.这首词声色并茂,虚实相间,营造了一种如梦如幻的美感。
试结合词作来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
场景
虚实
声色
上阕
当年
初欢
当年之欢是实,今日回望是虚
彩袖、玉钟、醉颜红,桃花扇色彩绚丽,恍然如梦
下阕
久别
苦思
梦中相逢是虚,久别苦思是实
“从”“同”“恐”“中”等字均为“ong”韵,读来惝恍迷离,似梦非梦,音节和谐,感染力强
重逢
惊喜
今日相逢是实,反疑梦中是虚
小结
悲喜
错杂
虚实相间
声色并茂
3.“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写“别后相思”有什么新意吗?
你如何理解它的作用?
【答案】 这三句写别后相思,以梦出之,是古诗词常用手法,本身没有什么新意。
但是却为结尾两句的抒情做了非常有创意的铺垫:
梦中相聚,醒后成空,感情凄苦;今宵真的相聚了,因往日美梦成空,反倒不敢相信了,因而只管将银灯相照,一时难以相信相聚成真。
往梦常以为真,今宵成真,又以为梦中,看似违背常规,实则说明相思之深之苦,表现了一对眷恋至深的情侣久别重逢时的那种惊喜交集、喜极转悲的特殊心态。
4.请赏析“今宵剩把银
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 这两句贯穿全篇情愫,细腻地刻画了久别重逢的惊喜之情。
别后以梦为真,而今却将真实疑为梦境,故而擎灯照了又照。
这两句情思深厚,声韵谐美,造成一种似梦非梦、迷离恍惚之境,富有感染力。
《清平乐(春归何处)》
[常识·速览]
词坛桥梁——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他幼警悟,性沉毅,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
著有《山谷集》。
其词风流跌宕豪迈,较接近于苏轼。
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
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其最重要的成就是诗。
黄庭坚的词与秦观齐名,然而他的词的成就逊于秦观。
他的词在词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黄庭坚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新党重新执政,黄庭坚因政见偏于保守而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表现了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在自问自答之中饱含幽怨、惆怅之情。
此为惜春之作。
词作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知识·梳理]
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
。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
。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
。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这首词为惜春之作。
词人以清新的语言,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发了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感情。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于是希望有人告诉他春在何处,以便唤回同住;词人察觉无人告知,于是再问黄鹂;而黄鹂之语不可解,于是词人陷入怅惘。
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
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
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
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就这样漫不经心似的,一会儿说不知春归何处,一会儿又好像知道;一会儿仿佛有人知道;一会儿似乎只有黄鹂知道。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
[文本·精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
结果如何?
【答案】
(1)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2.这首词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试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妙处。
【答案】 拟人(或比拟)。
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同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3.词中所写的春日景物较少,只选了“黄鹂”和“蔷薇”,请说出“黄鹂”在表达作者的惜春之情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黄鹂常伴着春天出现,黄鹂婉转鸣叫,增添了春天的色彩;问取黄鹂,黄鹂因风而飞,又增添了词的情趣。
4.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惜春之情。
请你结合有关词句,简单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 既然“春”已“归”去。
应当是夏初之时,且与“蔷薇”花开的物候相合。
全词中作者处处表现出对“春”的留恋,不愿“春”归去,还想“唤取归来同住”,将主旨凝练为“惜春”二字最为恰当。
5.赏析本词的曲折新颖的结构特点。
【答案】 这首词巧妙运用了曲笔渲染,一波三折:
春逝去,人寂寞,希望有人知春之去处唤回同住,以此奇想,表达对春的执着,这是一折;无人告知,也不可唤回,只好问与春同来的黄鹂,这是二折;黄鹂百啭不语而飞去,令人怅惘,这是三折。
一首短词,几经曲折,层层深入,可谓巧妙。
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此为惜春之作。
词作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以及因春逝去的淡淡忧伤。
《踏莎行(雾失楼台)》
[常识·速览]
多情才子——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北宋文学家。
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多次被贬。
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他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著有《淮海集》四十卷、《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等。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
此前,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被贬为监处州酒税。
绍圣三年,他再以写佛书获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
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
此作写于秦观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描写了词人谪居郴州登高怅望时的所见和谪居环境,景中有情,表现了他苦闷迷惘、孤独寂寞的情怀。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他谪居生活中的无限哀愁。
这首词抒写了作者流徙僻远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之情。
[知识·梳理]
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雾失/楼台,月迷/津
。
桃源/望断/无/寻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
驿寄/梅花,鱼传/尺
。
砌成/此恨/无/重
。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此词写的是迁谪之恨,可谓“悲绝、哀绝、凄绝”,令人不忍卒读。
王国维评曰: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
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
秦观的词大多数很凄凉,王国维曾说过,“少游词境,最为凄婉”。
我想秦观应该是忧郁的吧,我们喜欢他的词,可能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可能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能是“过尽飞鸿字字愁”,可能是……
[文本·精析]
1.词的开头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开头三句词人描绘了这样的画面:
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词人站在旅舍,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这三句恰当的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和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的心情。
2.“杜鹃声里斜阳暮”这句词,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暮”字,以为多余,你是怎么认为的?
【答案】 “暮”字不多余。
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
这三字表明时间的推移,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
3.“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请你谈谈“砌”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一束束梅花,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
(2)一个“砌”字把不可言传的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给人一种直觉的感受,如砖石砌墙。
(3)同时也可以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常识·速览]
开启豪放先声的词人——贺铸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治今河南卫辉)人。
宋太祖孝惠后族孙。
宣和元年(1119)致仕。
七年,卒于常州僧舍,年七十四。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辞章著有《庆湖遗老集》九卷。
曾自编词集为《东山乐府》,今存者名《东山词》。
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他长相奇丑,其词却极尽悠闲思怨之情。
在宋代词史上他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
他的许多词中不仅表现人生失意的悲愤,而且含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北宋词人大多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唯有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贺铸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他一方面沿着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气概,开启了辛弃疾豪放词的先声;另一方面,语言上又承晚唐温、李绮丽的语言风格,而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
贺铸一生沉于下僚,怀才不遇,为人耿直,不媚权贵。
其词内容多写闺情柔思,也多感伤时事之作。
作者晚年退隐苏州,住在横塘附近。
此词当是其时其地所写。
词人偶然遇见一位美丽女子,产生思慕之情,并由此叹息光阴、感怀身世。
它表面似写相思之情,实则是抒发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词的上片写对一女子一见倾心的思慕,通过对想象中女子生活环境的渲染,暗示出她的娇美。
下片写因相思不得而引起的种种闲愁。
词表面似写艳情,实则表现了作者退隐后的孤寂处境和怅然若失的心情。
[知识·梳理]
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大意。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
。
锦瑟/华年/谁/与
?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
。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
。
若问/闲情/都/几
?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这首词写与一女子邂逅相逢而引起的种种思绪。
上片写其一见倾心的思慕,虽然未对女子的形象作正面描写,但通过对想象中女子生活环境的渲染,暗示出了她的娇美。
下片写因相思不得所引起的种种闲愁。
词写艳情,实际上表现了作者退隐后的孤寂处境和怅然若失的心情。
第2步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