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和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77706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和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和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和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和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和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和思考.docx

《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和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和思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和思考.docx

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内容摘要]分层次的教学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了在大课堂的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本文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来探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文分层教学探讨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是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教育。

基于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常规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很难在课堂教学的同一时、空内实现分类推进、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思想,必然会形成差生更差的局面。

而且,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的主阵地,由于通用大班额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在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技能水平、学习兴趣、心理素质等方面各不相同的情况下,执行相同的教学目标、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评价,这样就导致学生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差异越来越大,压抑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以此来看,分层教学模式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

当然,分层教学模式与以往快慢班的教学模式是不同的,其主要原则是:

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了在大课堂的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下面我们就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来探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应用。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把每篇课文分为三层教学目标。

上课时先讲基本的内容,然后让成绩差的学生作课堂练习,与之同时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加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留作业时,也按照分层授课的要求去分层留作业,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完成教学内容即可,而其它学生则要留些难度大的作业;在进行阶段验收时采取A,B,C卷制:

A卷是最基础的知识;B卷在A卷的基础上有20%的应用题;C卷比B卷又增加10%灵活性较强的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任选其中的一种试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相应的高分。

如在《祝福》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分层次教学的。

在第一层级(整体感知)中是这样来设计问题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主人公祥林嫂是怎样一个人物?

3、作者通过祥林嫂的遭遇,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这三个问题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引导学生准确地领悟课文的内容。

这是一篇课文中最基本的内容,既能考虑到全体学生,又能照顾到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在第二层级(学习语言)中的设计是:

1、适用投影进行词语搭配的分析;

2、运用投影品味语境中的词语;

两个语言学习的问题,紧扣课文内容进行设计。

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教师暗示学生完成,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在第三层级(联系生活)中的设计是:

靠紧教材,联系现实生活,进行人文思想教育。

运用娴熟的手法简笔画出祥林嫂的神态特征,启发学生从祥林嫂联想到当时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像祥林嫂这样的人?

他们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今天的生活与他们相比如何?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本课主题,尽情地联想和想象。

这些问题由易到难,既能考虑到全体学生,又能照顾到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联想和想象教学是课内外语文衔接能力培养训练的基本方式,是引导学生将学习课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此课中,让学生从祥林嫂的形象出发联想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人,这样,就实现了“引情联想”这个语文知识性的教学任务。

学生展开了想象,拓展了思维,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来,实现了创新教学的目标。

从这个教学案例来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一种全新语文教学思想——分层递进的教学思想,这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对语文课堂教学规律的一种全新的探索:

整体感知——学习语言——联系生活,这也正是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结构规律的揭示。

“整体感知”是学习语文课文内容的基础,“学习语言”是语文学习的本质,“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者层层推进,直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

在多年的探索中,我感觉到这种结构优化了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课堂教学的纵向流程得到了合理的安排。

[参考文献]

赵大鹏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2001年5月

分层次教学许多人都以为只是中学才用的教学方法,因为许多中学都按学生成绩进行编班,然后美其名曰是分层次教学。

按成绩编班,分为快慢班,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但分层次教学确是一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作为小学推广分层次教学,其实也是很有必要,当然,我们不必要分成快慢班,在原来的班级基础上,也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古而弥新的教学思想。

先师孔子早说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道理;后来的朱熙也曾专门推介、发展过孔子思想。

当代的教育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

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建构主义也告诉我们,人的学习过程,总是以自己原来的经验去理解,去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

这说明,原来的基础、经验很重要,每个人的经验也是不同的,需要根据不同人的基础和经验,进行教学。

从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关注到人的原有天赋、智力、学习背景造成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都强调应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这一理念意味着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让所有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

如果不考虑每个学生的独立性,特殊性,具体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要求统一,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于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需要根据不同人的基础和经验,进行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虽然有些关注后进生的思想,但由于教学进度问题、为了取悦听课者所谓的课堂活跃带来的习惯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分层次教学意识都是比较淡薄的。

首先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是很少考虑班级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问题。

这个目标确立是考虑在同一个层面的。

这个层面是优等生,还是中下生,教师心中是没有数的。

如果没有考虑层次性问题,教学目标就存在了对优等生太简单,对后进生却太困难问题。

目标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这样一堂课,优秀生觉得没有任何挑战,而后进生又觉得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几乎是无效的。

教师讲得很辛苦,实际上,懂的早就懂了,不懂的,还是不懂;2、堂上练习和作业没有分层次。

对优秀生来说,很多一些练习已经没有意义,可能很快就做完,而且做多与做少影响并不大。

但对后进生来说,影响就大了。

因为没有分层次,作业的要求可能是一样的。

这就造成教师批评学生、学生沮丧的结果,一而再,再而三,后进生对学习就更缺乏信心。

如果分层次,降低要求,将对学生提高信心有作用。

3、平时课堂的师生对话是教学的主要方式。

现实情况是好学生习惯好,善于聆听,对教师的表达也容易理解。

后进生的习惯不好,小动作多,不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聆听,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这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许多讲授或引导信息,只对优等生有效果,其他学生充耳不闻,或听得云里雾里。

按分层次教学操作,师生的对话或讲授就要时时兼顾后进生是否在听,是否听得懂。

有些老师会说,我也注意了这个问题。

没错,实际很多教师,只注意了一个或两个后进生,其他没有关顾。

在我们教师指导一两个学生的时候,其他后进生是感觉无所事事的,因为他会感觉这与我无关。

如果老师在讲授时,强调某个组的同学要注意听,这个信息指令一点对多点,一人同时对多人,是节约的、有效果的。

经常性一点对一点辅导、对话,对于课堂四十分钟和全班50多个学生来说,时间太浪费了。

具体操作方法:

强调分层次意识,转变认为划分三六九等观念,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发展,不要统一发展,但求都有所发展;在具体的策略上可以这样操作:

1、设计教学目标分层次:

优等生拔高要求、中等生一般要求,后进降低要求:

2、堂上练习与作业要求分层次:

难易、多与少、难易结合、多与少结合、集中与单点结合;3、师生对话:

点对点、一点对多点;4、测试:

A、B卷制;5、组织学习小组按层次分组(学生互帮:

好差结合、教师辅导:

集中后进);6、层次不固定(按成绩与表现定期升降)。

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建平中学作为上海市重点中学,以“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的办学思想享誉全国。

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想平台,建平中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大胆进行了分层次教学的尝试。

本文在总结分层次教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建平中学分层次教学的原则、班级编排、教学方案制定、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评价以及初步成果,并提出了分层次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分层次教学强势智慧教学原则教学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中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是按学科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要求进行的。

进入重点中学的学生尽管在入学总分上差别不大,但就单一学科而言,学生间仍存在明显差异。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照顾“大多数”的课堂教学设计思想指导下,不仅拖垮了一些学科劣势的学生,而且也阻碍了一批学生强势智慧的充分发展。

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大部分是原初级中学的“优秀分子”。

由于高、初中衔接的不当,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性慢,个人自身定位的失衡,社会家庭的影响等原因导致学生在高一阶段开始出现初步分化。

阻止这种分化,为学生搭建适应个性化发展的理想教学平台,促进全体学生充分发展是建平中学一贯追求的目标。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现代教育派针对班级授课制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提出,按学生学习能力和某一学科成绩进行分班组教学,即学科弹性制。

早在2500年前,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就已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甚至“班级授课制”的创始人夸美纽斯也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合适的教育”应该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以发展学生个性和独创性的教育,人与人的本质差别就在于人的个性。

“分层次教学”是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程度以及学习能力,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

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分层次教学”是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提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

”“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变得十分相似。

”“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个别差异的学习时空和学习平台。

“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人的智能结构和层次是多样化的。

忽视学生的智能差别,按学习总体状况模糊地快慢分班,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阻碍了强势智慧的发展,而“分层次教学”按学生不同学科层次分班教学,是充分发展学生强势智慧,树立学生信心的有效形式。

“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人才打好基础,这是“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分层次教学原则

实事求是的原则。

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

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教学层次的选择,层次的流动上要做学生深入细致的心理指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

真正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

激励的原则。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与行为。

在教学评价中也要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

最优化原则。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评价的策略上都要实现最优化,以充分发展学生强势智慧,搭建学生快速发展、顺利成长的平台。

2、实施步骤

组织动员(目标整合,学生,家长,教师的认同)----心理教育----层次选择----班级编制----教学方案制定----常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

(1)开展组织动员

组织管理学告诉我们,确定组织目标,进行目标整合,以组织目标统领组织成员的行为,形成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是管理的基本过程。

分层次教学作为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在经过理论上的论证后,必须赢得家长和学生以及教师的普遍认可。

所以,学校先后召开了全年级教师会,学生家长会,全年级学生大会,分别由主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务主任说明分层次教学的构想和重大意义。

实践证明,各种形式的会议是有效的而且是必须的。

(2)实施心理教育:

分层次教学实施的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找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自己强势智慧所在。

这是学生选好学习层次的前提,特别是重点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阶段的佼佼者,只要帮助这些同学调整好心态,摆正位置,找准层次,才能消除分层次教学所带来的某些学科处于低层次的心理障碍。

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好心理教育。

每一位任课教师、班主任都承担着学生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的重要责任。

(3)学生选择层次

每位学生在调整好心理状态,明确分层次的重要意义后,就可以根据本人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分别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

建平中学的分层次教学主要在四门学科进行,数学和外语分为A、B、C三个层次,物理和化学分为A、B两个层次,其中A层次为最低层次。

大部分学生选择了B层次。

A层次学生学生最少,C层次学生略多于A层次。

少数同学由于对个人的学习状况认识不足,出现所选层次有偏差的现象。

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可帮助学生适当调整层次,整个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4)进行班级编排

班级编排是保证分层次教学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其技术性很强。

编排前,一要考虑原行政班学生的相对集中,这非常有利于分层次教学管理,二要考虑本年级同一学科教师数,三要考虑分层次教学班学生人数相对均衡。

其中A班采取小班化教学编排,以便创设有利于A班学生的学习环境。

以2001届高一年级为例,全年级13个班,数学A层次2个班,B层次9个班,C层次3个班。

由于各班选A、B、C人数比例并不相同,所以为了使A层次和C层次教学班人数适中,全年级13个班分为三个组,第一组包括选A、C层次较多的5个行政班,第二组包括选A、C层次较少的7个行政班,第三组是全选C层次(该班系理科班)的13班。

每组的相同层次编在同一教学班,B、C层次教学班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A层次教学班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

同一组的课表必须排在同一时间。

(5)制定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制定包括分层次学科各层次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时数,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室安排,教师配备等,为了发挥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要充分听取任课教师特别是备课组长的教学建议和意见,最好由备课组长牵头制定有关教学方案,报教务处,由教务处会同教研组长审定。

(6)常规教学管理

管理的元价值在于提高组织效率。

有效的常规教学管理是分层次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保证。

常规教学管理包括课表编排,教学监控,学情分析,测验与考试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由于建平中学人手一机,电脑为学生个人所有,在打破行政班实行走班教学时,必然出现电脑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现象,所以电脑使用管理也是常规教学管理的内容之一。

常规教学管理中,最突出的管理问题是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以及课表编排。

在学生管理实践中,建平中学逐渐建立起行政班、教学班双轨制的学生管理体制,行政班以原班主任、班干部为主,配合各个科任教师,在原有班级管理基础上,加强同各课任教师的联系,及时了解分层次教学班的学生情况,配合各个科任教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各科的学习成绩。

分层次教学班以任课教师和教学班的班干部为主,明确各教学班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消除原有的行政班间的界限,增强教学班的集体凝聚力,同时注意与原班主任的沟通。

在教学班的学生管理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坚持管理以学生为主体。

建立必要的教学班管理常规。

分层次教学的教师管理突出表现在同年级教师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以及突发事件的解决上。

同时,由于分层次教学存在不同的教学层次,所以做好担任低层次班教学任务教师的思想工作,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课表编排采取组块式排课。

即根据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任课教师的多少,将全年级分成若干个组,如,高一年级13个班数学学科分为3个层次14个教学班,现有8名数学教师,我们把14个班分成两组,每组7个班同时启动。

两位仅担任一个班课的教师重点起到协调各层次教学,组织备课,适当听课和临时代课的作用。

四、分层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重要功能,尤其是旨在改进教学的评价活动,有着积极的心理功能和教育功能。

从评价对象看教学评价包括教师教学的评估,学生发展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过程中,对教师教的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主要是课堂教学评价。

学生发展评价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和学科学习水平进行评价,

1、分层次教学评价原则

由于分层次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在分层次教学评估中总结出几条原则:

①、评价要重点发挥改进教学、反馈教学信息功能,坚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②、终结性评价要突出同一学科教师群体的成绩或水平,淡化指向教师个体。

③、学生评价实行同一个体纵向发展评价和不同个体横向比较评价相结合,以学生纵向发展评价为主。

④、分层次教学评价实行教学评价分层次,以不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评价教学。

⑤、评价主体除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外,注重学生自我评价。

⑥、鼓励跨高层次选考,允许不同层次间的相互流动。

⑦、绝对分数与相对分数并存。

具体说明如下:

(1)、改进教学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改进教学功能,促进教师和学生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评价中,要坚持以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主,要避免以终结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的不良做法。

通过评价,掌握教学反馈信息,改变教学过程中的不良环节,激励教师修正、调整改进教学工作。

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教学目标。

(2)、教师群体评价原则

终结性评价在教师的年终、学期评定中有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群体差异性较大,比较的前提已不存在,而且担任不同层次教学任务的教师其劳动特点存在差别,基础层次(A层次)教学班的教师要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选择,个别辅导上多下工夫,而高层次(C层次)教学班的教师则更多地要在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学容量的扩大上投入精力。

以同一教学目标或以升学、毕业考试作为评价标准对教师个体进行评价,必然挫伤低层次教学班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建平中学坚持对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进行群体评价,把全年级全体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发展作为评价该学科教师群体的标准。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该组教师的学科教学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全组教师的团结合作。

(3)、纵向发展评价原则:

传统的学生评价注重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学生智能评价以各学科考试总分为评价标准,此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分层次教学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学科学习水平的差别,关注学生个体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以学生纵向发展的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

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高层次的学生也要激励他们不断进取,不要在与同年级低层次学生比较中迷失自己,力求更大更快的进步。

(4)、分层考试评价原则

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学科基础不同。

采用同一套试卷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尽管有利于学生的准确定位,但这是不科学的,不客观的,也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利于激励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试卷,考查学生分层次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可让家长看到学生的进步,发挥“分数”的期望效应,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5)、学生自我评价原则

分层次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除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外,由于学生在层次选择,教学班的自我管理上已逐渐形成明确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每位学生都能较准确地认识自己不同学科的学习状况,学生完全有能力开展自我评价。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评价个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能力,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不仅有利于改进学习,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分层次教学评价方法

(1)、分层选考,允许流动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由备课组长负责完成不同层次考试的命题工作,保证A、B、C三个层次在题目总量和难度上的区别,使三个层次试卷在基础题上有40%相同,以B层次学生作为参照常模,40%的基础题,平均难度系数控制在0.9;其余60%的试题形成明显难度梯度,A层次试卷(低层次),平均难度系数控制在0.9,B层次试卷难度系数控制在0.7,C层次试卷平均难度系数控制在0.5。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在校园网上选择本层次或高于本层次的试卷参加考试。

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参加高一层次考试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在提出申请经任课教师客观分析后,允许该生流动到高一层次。

而对于最初因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错误判断的同学,如果已经感到现有的教学层次不利于自身的迅速进步,可申请进入低一层次班级学习。

在流动中,各层次学生数要保持相对稳定,防止大面积流动引起的分层次教学的混乱。

流动时间一般在学期末,至少是期中,平时不准流动。

流动中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确立流动为了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一种评价的手段。

(2)、绝对分数与相对分数的处理

绝对分数是指学生参加相应层次的考试而获得的卷面分数。

相对分数指参加不同层次考试的学生所获得的卷面分数经处理后所得到的相当与B层次(中间层次)学生的分数。

由于分层次教学实行分层次考试,不同层次的试卷难度系数不同,所以学生参加考试所得到的分数虽然相同,但学生的实际学科学习能力和学科知识水平并不相同。

包达列夫研究发现,学生对一门学科的态度会在他的知觉、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特性上留下痕迹。

学生缺乏积极的态度就会阻碍他们活动潜能的发展。

维持学生对一门学科的积极态度对于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潜能,提高学习成绩至关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佩奇曾对74个班的中学生,共两千多人作了一项大规模的实验。

试验表明,含有期望因素的评价可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可以改变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

根据上述理论,建平中学在分层次教学评价中,主张以学生的绝对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科成绩,在学生的成绩册,学生学习档案上均记录该生在分层次教学中学科的绝对分数。

实践表明,这样的处理方法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科学习潜能的发展,同时,也阻止了行政班的班主任按学生各学科总分排队的不良现象,大大改善了长期以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