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67711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docx

《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docx

九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

九年级语文下:

《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案例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脚踏一方土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了解现实层面上的土地,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又了解文化意义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2.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状况,增强忧患意识,并借鉴我国历代管理土地的经验,调查本地土地使用情况,发现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4.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文艺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并对“乡愁”“安土重迁”等文化现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二、教师准备

1.根据学生兴趣,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

2.搜集一份有关土地的参考资料书目。

3.整理以前学过的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文章。

了解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等关于土地的介绍,比如历史课关于土地改革、地理课对于土地使用状况、各地不同土质的讲解等,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

4.阅读一些有关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国人“安土重迁”“依恋故土”的文化传统。

三、活动建议和指导

1.本单元的三个活动都是围绕“土地”这一课题展开的。

我们所要认识的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土地,这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层面上的土地,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

古希腊神话中土地被称为大地母亲,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国统治者眼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着权力也越大;而对于一国的人民,土地就意味着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对外来的侵略,他们寸土必争……活动一主要是侧重于第一个层面,让学生了解土地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土地保护对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

活动二、三则侧重于文化意义上的土地。

2.活动一分为三个子活动,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看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土地的。

其中第一个侧重了解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

这些知识学生在历史课中可能已经学过,因此,可以搞一个跨学科的活动,一方面梳理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因为每一次改革背景都很复杂,措施也很多,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做简明介绍,这需要认真琢磨。

建议邀请历史老师参加,从历史方面作出指导。

第二、三个子活动都侧重土地使用现状的探究。

一个主要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我们国家整体的土地资源状况。

学生可以通过地理方面的著作或者年鉴,搜集中国的土地资源总量、人均土地数、土地减少率等数据,最好把其他国家的一些数据也找来,对比一下,发现我们土地资源的不足,增强忧患意识。

搜集的数据不要只是展示一下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

展示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用柱形图、曲线图等形式,直观而且更能说明问题。

除了数据,还应该问个为什么,比如数据显示我们的耕地每年呈下降趋势,原因是什么,政府做了哪些工作,等等。

第三个子活动更侧重实践。

国外的中小学生经常在老师的引导下考察市政建设和社区建设,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就缺少这样的内容,因此许多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起码的公德意识,更不要说公民责任感。

这个活动期望在这方面使学生获得提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项子活动了解的都是死的数据,离学生实际较远,此项活动可能会弥补这一缺憾。

对于家乡土地使用情况的了解,可以到政府的网站上查找,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最好能组织学生与当地政府联系,直接采访有关情况。

如果觉得整体的土地情况不好把握,也可以调查一个侵占土地或者浪费土地的具体案例。

提出合理化建议一项,建议学生先搜集土地管理的成功经验,比如某地植树造林,保护了千亩良田的事例,借鉴他们的措施,再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3.活动二“讲讲土地的故事”,侧重文化层面的土地。

三个活动侧重不同的“土地故事”。

第一种,像社稷坛的五色土表现了汉民族对于土地的崇拜,还有古希腊神话、《山海经》关于“息壤”的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等。

民俗中远行人带一包家乡土的习俗也属于此类。

第二种是凝固在语言文字里的故事,要让学生挖掘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的文化含义。

第三种是“保卫土地”“珍惜土地”的故事,表现为反侵略中的寸土不让的民族气节,以及农民对于土地赤诚的爱等。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添加合理的想像和联想,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

4.活动三“谈谈土地的含义”侧重对文化层面土地的理性思考。

中国自古有“安土重迁”的传统,有的人甚至宁愿忍受贫穷,也不愿离开故土,这样的文化品格造成了中国人的执著和坚忍,同时也带来了保守与闭塞。

这样的现象该如何看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子活动就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意见,不求学生作出理论的说明,只要能有自己的观点,并能搜集一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

前一个活动是让学生思考普通人心目中土地的含义,后一个活动则侧重文艺家心目中的土地。

这个活动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以土地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并分析在其中土地象征了什么。

建议分成小组,分别去搜集文学描写、音乐舞蹈和绘画摄影三类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有关土地的作品,然后讨论,最后进行总结,看看土地在这些文艺作品中主要有哪些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产生的原由。

四、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应该由学生参与,着重考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过程,重方法,对探究的内容不必一定得出实质性的成果。

具体指标有:

1.搜集的资料和数据是否准确,搜集资料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新颖。

2.讲述故事、总结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表达是否通顺、神态是否自然等)、参与意识(是否主动)和情感态度(是否认真)。

3.讨论问题、提出建议时是否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是否能自圆其说,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

4.能否跟组内成员很好的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

五、有关资料

1.中国的土地资源状况

根据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现有各类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首先可把我国土地资源划分为已利用和可利用的,以及目前难以利用的两大类;其次,可按照其利用特点和方向的不同,将已利用和可利用的一类分为耕地、牧场、有林地、茶果热作等园地、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宜农荒地、城镇道路及工矿用地,把难以利用的一类分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岩石裸露地、永久积雪和冰川等。

表4.2.1我国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状况 面积/108hm2 占全国土地面积%

耕地  

牧场  

有林地  

茶果热作等园地  

疏林、灌木林  

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  

宜农荒地  

城镇道路及工矿用地  

沙漠  

戈壁  

沙漠化土地  

永久积雪和冰川  

岩石裸地  

其他  

全国土地总计  

我国现有耕地约1.33×108hm2,加已耕用的牧场约2.2×108hm2,人工营造和更新的林地约0.8×108hm2,经济林、竹林和果园地等约0.11×108hm2,包括水库在内的内陆水域约0.27×108hm2,城镇道路和工矿用地约0.67×108hm2,以及不合理开垦而引起的沙漠化土地和荒山草坡地约0.27×108hm2,共计约5.64×108hm2,占全国可利用土地面积的72.2%,相当于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8.8%。

在耕地的利用中,水田占耕地面积的28.85%,旱地占总面积的71.15%;质量较好的和一般的约占2/3,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约占1/3,其中涝洼地约0.07×108hm2,风沙干旱地约0.99×108hm2,水土流失耕地约0.07×108hm2,红黄壤低产田约0.12×108hm2。

对耕地的利用,部分地区重用轻养,土壤种植养地作物和绿肥作物的面积减少,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

土壤肥力下降的黄淮海、新疆等地区,因重灌轻排,次生盐渍化有所发展;南方一些水田地区,因发展双季稻而相应措施未跟上,土壤耕作层变浅,次生潜育化严重。

此外,在耕地的开发利用中复种指数增长不快。

据统计,1978年复种指数在1952年的基础上提高20.1%。

低产田面积大,有待大力改造,提高利用率,1975年的数据表明,耕地中仅21.0%为高产稳产田。

另外,国家各项基本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日趋扩大,后备耕地资源数量逐步减少。

目前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存量仅为0.34×108hm2,且质量好的一等后备耕地只占3.14%,质量中等的二等后备耕地占48.95%,质量差的三等后备耕地占47.91%(表4.2.2,4.2.3)。

表4.2.2中国耕地质量及其地区分布

  高产地 中产地 低产地

  产量水平/kg/hm2 面积占耕地/% 旱地占耕地/% 耕地化肥用量/kg/hm2 产量水平/kg/hm2 面积占耕地/% 旱地占耕地/% 耕地化肥用量/kg/hm2 产量水平/kg/hm2 面积占耕地/% 旱地占耕地/% 耕地化肥用量/kg/hm2

东北区 ≥2750    2250~2750    <2250   

华北区 ≥4125    2625~4125    <2625   

西北区 ≥3000    1500~3000    <1500   

青藏高原 ≥3000    1500~3000    <1500   

长江中下游 ≥4500    2750~5250    <2750   

华南区 ≥4500    3000~4500    <3000   

西南区 ≥4500    3000~4500    <3000   

表4.2.3后备耕地资源质量统计(104hm2)

土地潜力区 总计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面积 占全区/% 面积 占全区/% 面积 占全区/%

华南区       

川江区       

云贵高原区       

华北区       

黄土高原区       

东北区       

内蒙古半干旱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原区       

全国       

(摘自《中国地理》,赵济、陈传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有关土地的故事

(1)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刘德谦)

在那古柏遒劲、繁花飘香的北京中山公园内,有一座被人们称做“五色土”的大土坛,它便是保留至今的明清时代的社稷坛。

社稷坛,就是祭祀社稷时所用之坛。

社,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五谷的代表。

这种对社稷的祭祀,是出于古人对乡土国土的深厚感情。

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时所建的铺填五色土的社稷坛,应该叫“太社稷坛”或“太社坛”。

据明代的史料说,太社坛在明代先后有3处:

一在南京,一在中都(安徽凤阳),一在北京。

如跟前二者比起来,北京的太社坛自然是最年轻的了。

明太祖吴元年(洪武前一年,公元1367年)落成的南京社稷坛,原是东西对峙的两坛,社稷分开,两坛相去5丈。

坛南皆植松树;坛上铺填五色土,土色随其方位—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为了象征中央的统治,又以黄土覆于面上,洪武10年(1377),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社稷分为二坛祭祀不合经典,故让礼官奏议,于是太社坛才改在午门的右方,社稷共为一坛。

永乐时北京社稷坛所遵照的,便是洪武十年改建后的制式。

现存北京的这座太社坛仍是一座方形大平坛,坛分三阶,每阶高32厘米(约合明清营造尺一尺),用汉白玉砌成;坛上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填着青、红、白、黑、黄五色的泥土。

坛北是一座现叫做中山堂的木结构大殿,这便是明清时祭祀社稷的拜殿,其实整个公园园地原来都属于社稷坛。

(摘自“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2)寸金桥

寸金桥,座落在湛江市赤坎区西侧。

始建于1925年,原为遂溪麻章区绅民所建。

桥名含中华国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之意,以纪念1898年当地人民的抗法斗争。

1959年重修,重修后的寸金桥为水泥铺面单孔石桥,长19米,宽12米,两侧各立栏柱18根,桥西头立碑一方,记抗法斗争事迹始末,1964年2月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来湛江,为桥题诗:

“不甘俯首所瓜分,抗法人民组义军,黄略麻章皆创敌,寸金桥头自由云”。

郭沫若也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诗句。

1986年7月,市人民政府再修寸金桥,桥宽扩至22米、伸长24米,为水泥钢筋结构。

桥两头分别竖碑一方,碑上分别记载董必武“寸金桥”手迹和郭沫若“一寸河山一寸金”诗句手迹,寸金桥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选自湛江旅游网“湛江八景”)

3.以土地为题材的文学创作

(1)愿化泥土(巴金)

最近听到一首歌,我听见人唱了两次:

《那就是我》。

歌声像湖上的微风吹过我的心上,我的心随着它回到了我的童年,回到了我的家乡。

近年来我非常想念家乡,大概是到了叶落归根的时候吧。

有一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三年半了。

我访问巴黎,在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家中吃晚饭。

朋友是法籍华人,同法国小姐结了婚,家庭生活很幸福。

他本人有成就,有名望,也有很高的地位。

我们在他家谈得畅快,过得愉快。

可是告辞出门,坐在车上,我却摆脱不了这样一种想法:

长期住在国外是不幸的事。

一直到今天我还是这样想。

我也知道这种想法不一定对,甚至不对。

但这是我的真实思想。

几十年来有一根绳子牢牢地拴住我的心。

1927年1月在上海上船去法国的时候,我在《海行杂记》中写道:

“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

”1979年4月再访巴黎,住在凯旋门附近一家四星旅馆的四楼,早饭前我静静地坐在窗前扶手椅上,透过白纱窗帷看窗下安静的小巷,在这里我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却是北京的长安街和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湖和广东的乡村,还有成都的街口有双眼井的那条小街……到八点钟有人来敲门,我站起来,我又离开了“亲爱的祖国和人民”。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好像我每天回国一次去寻求养料。

这是很自然的事,我仿佛仍然生活在我的同胞中间,在想像中我重见那些景象,我觉得有一种力量在支持我。

于是我感到精神充实,心情舒畅,全身暖和。

我经常提到人民,他们是我所熟悉的数不清的平凡而善良的人。

我就是在这些人中间成长的。

我的正义、公道、平等的观念也是在门房和马房时培养起来的。

我从许多被生活亏待了的人那里学到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

越是不宽裕的人越慷慨,越是富足的人越吝啬。

然而人类正是靠这种连续不断的慷慨的贡献而存在、而发展的。

近来我常常怀念六七十年前的往事。

成都老公馆里马房和门房的景象,时时在我眼前出现。

一盏烟灯,一床破席,讲不完的被损害、受侮辱的生活故事,忘不了的永远不变的结论:

“人要忠心。

”住在马房里的轿夫向着我这个地主的少爷打开了他们的心。

老周感慨地说过:

“我不光是抬轿子。

只要对人有好处,就让大家踏着我走过去。

”我躲在这个阴湿的没有马的马房里度过多少个夏日的夜晚和秋天的黄昏。

门房里听差的生活可能比轿夫的好一些,但好得也有限。

在他们中间我感到舒畅、自然。

后来回想,我接触到通过受苦而净化了的心灵就是从门房和马房里开始的。

只有在十年动乱的“文革”期间,我才懂得了通过受苦净化心灵的意义。

我的心常常回到门房里爱“清水”恨“浑水”的赵大爷和老文、马房里轿夫老周和老任的身边。

人已经不存在了,房屋也拆干净了。

可是过去的发过光的东西,仍然在我心里发光。

我看见人们受苦,看见人们怎样通过受苦来消除私心杂念。

在“文革”期间我想得多,回忆得多。

有个时期我也想用受苦来“赎罪”,努力干活。

我只是为了自己,盼望早日得到解放。

私心杂念不曾清除,因此心灵没有得到净化。

现在我明白了。

受苦是考验,是磨炼,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

这不是形式,不是装模作样。

主要的是严肃地、认真地接受痛苦。

“让一切都来吧,我能够忍受。

我没有想到自己还要经受一次考验。

我摔断了左腿,又受到所谓“最保守、最保险”方法的治疗。

考验并未结束,我也没有能好好地过关。

在病床上,在噩梦中,我一直为私心杂念所苦恼。

以后怎样活下去?

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漫长的不眠之夜仿佛一片茫茫的雾海,我多么想抓住一块木板浮到岸边。

忽然我看见了透过浓雾射出来的亮光:

那就是我回到了老公馆的马房和门房,我又看到了老周的黄瘦脸和赵大爷的大胡子。

我发觉自己在私心杂念的包围中,无法净化自己的心灵。

门房里的瓦油灯和马房里的烟灯救了我,使我的心没有在雾海中沉下去。

我终于记起来,那些“老师”教我的正是去掉私心和忘掉自己。

被生活薄待的人会那样地热爱生活,跟他们比起来,我算得什么呢?

我几百万字的著作还不及轿夫老周的四个字“人要忠心”。

(有一次他们煮饭做菜,我帮忙烧火,火不旺,他教我“人要忠心,火要空心”。

)想到在马房里过的那些黄昏,想到在门房里过的那些夜晚,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我多么想再见到我童年时期的脚迹!

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

可是我像一只给剪掉了翅膀的鸟,失去了飞翔的希望。

我的脚不能动,我的心不能飞。

我的思想……但是我的思想会冲破一切的阻碍,会闯过一切难关,会到我怀念的一切地方,他们会像一股烈火把我的心烧成灰,使我的私心杂念化成灰烬。

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我唯一的心愿是:

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1983年6月29日

(选自《随想录》,三联书店1987年7月版)

(2)土(许达然)

很散文,土也撑持丰盈的诗意。

恨土的大概是鱼。

对于土,掉落脐带的我们是断不了奶的孩子。

原始人抹在脸上欢舞,忌常沐浴招致灾难。

尽管文明人发明刷子肥皂拭洗,土依然是一种执拗,创造许多事实一些象征:

可贵的卑微,可喜的质朴,可塑的纤柔。

卑微,吃不得,却养活无根的动物,养活有根的植物。

质朴,从缄默的岩石风化,蕴蓄坚硬能光,形式也是内容。

纤柔,烧成陶瓷,浑发美力;捏做佛,一副慈悲的姿势。

我亲眼看见的,你不相信,怎么在有所求时也拜起来呢?

卑微质朴纤柔塑我的记忆。

记忆里有一条蜿蜒伸进草地的土路,父亲用牛车载炉灶到台南摆地摊,母亲和我拣柴与野菜。

家是租赁的土造,墙壁如蟾蜍皮,怕它抽筋倒地,我用泥巴敷补疮疤,风吹散;我填上粘土,雨剥落。

涂上,掉下,涂上掉下;若非风雨装疯故意和我作对就是墙壁不吃我拣来的泥土。

那天我又补上泥巴后,碰到蜈蚣吃蜗牛,蜗牛吃烂叶,看我吃控窑的甘薯,看我玩干乐,旋转旋转,钻进土里才甘愿。

旋转旋转,我看别人绘画,一笔蓝天,几笔房屋,又数笔是人,许多笔还未成地,只听他嗫嚅着简单难画。

不相信,我握土,土握我,我捏做土仔,蚯蚓蠕动画着恹恹的下午。

那次久旱,我才体会土简单难懂。

惶跑着企图赶走饿,越跑越喘越渴越饿,饿赶走企图,终于蹶踬。

搓抚地干瘪如临终祖母纹皱的脸,我读不懂;仰看老天瘫痪的臂不扶我,我兀自站起来,又跑。

猝然尘飞,迷;骂土,到石头;恍惚,慢走踢沙。

沙止脚底的血后,我也不再玩土了──土可不是老给人踢着玩的。

土成了我的肤色。

肤色是我的卡其衫裤,穿着进历史系读土色纸后,父母亲戚户杂朋友都讥笑了:

“难道你以后要卖土?

”六姑婆拖着走了六十多年的小脚到我家一听说我念历史就惊讶:

“什么?

你此生要吃土?

”我点点头,伊拂拂尘,跺跺脚;恍如土,那最历史的生产者,刺激了伊老人家的良知。

都是借住地球的土之贼把历史抢劫成悲惨的样子。

土属于大家,大家属于土。

无人,地荒弃;无土,人凄凉。

人向草木向水夺土,向沙漠向山要地;人向人争地,横冲出了王。

无地的土,有地的不土,不看土就走土,拖磨无地的,而且逼他们作俑,使他们埋没了两三千年才变古董。

有一种土,下面短缺,死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用平民的泥巴筑他的墙楼。

不懂土就会问土,走丢了老师,问农夫;农夫反问: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夫子?

”佃租的泥土竟是农夫的地址,轮耕历代的苦楚。

生产者竟成了牺牲者,在田上写的创作读书人并不读;农夫仍然坚毅继承坚毅,坎坷毗连坎坷,犁,犁,翻不平城乡的差距。

种粮的挨饿,人吃土,土翻人,人翻土,土成路,路载车,车撞人,人挤人。

挤向近代,近代挤机器,机器疏离了人,人更疏离了土,人更疏离了人;资本家更踏别人的土唱自己的歌,坐自己的地看同胞饥饿。

革命以后,压榨继续,工仍是出不了头的土,挨到现代,仍受侵略。

然后懦怯者卷钱财逃逸,但人民拿起武器,血溅故乡的沉默;土,吃弹不死,终于打败敌人。

然后懦怯者回来接收,又吃鸭,鸭吃蚯蚓,蚯蚓吃土,土吃人。

这些我读到的,你不但看见而且引宪法说土地属于全体国民,呼吁禁止生意人滥挖土烧砖瓦做水泥乱掘河床运石粒。

那夜台风崩山,压死了很多穷人──穷人的命竟不值土,你亲眼看见的。

并且你还记得我祖先,为土而渡海,拓荒岛上,总算找到生命的边疆,生根萌芽,虽遭侵蚀霪淋,搜括凌踏,但拒绝用眼泪滋润生命,活着奋斗,奋斗活着;活着梦回故土,死后墓向原乡。

祖先开拓的边疆早成了你我生长的故乡。

但耕耘者后裔的我们却工业化给中外资本家自由集散,工厂阉割土竟不付地价累进税。

田是还有的,老农只好作稼,怕连那仅有的也失去,而且一废耕就缴不起荒地税。

即使田给政府收购了,只因看不惯筑路以前土空闲着,农夫仍在已不再属于自己的地上种甘薯,让自己忙着,让土忙着。

看人面不如看泥面,可是长大的携带卡通式幻想走了,留下家乡,那永远守候着叮咛的母亲。

大地母亲即使能生产的土再少,向下,仍有人挖,明知是沙粒,也挖。

向上,仍长东西,明知种不一定吃得到也种,锄草,松土,施肥,驱虫,灌溉,只因离开地,种子就失去意义;土再贫瘠种子也要挣扎上去!

土壤如人间,中和酸碱咸软硬养各种人。

肥的较多细菌啃啮,瘦的风吹还被当做石粒敲捶,散的吃露水也生长甜瓜。

只有不扎根大地的才捕捉古代蝴蝶,嘶叫现代虚无。

在虚无污染的空气里,文人用从不沾泥的手赞美大自然,悠悠把土味那农夫的辛酸喧哗成他们的芬芳,而商人大亨的奸笑冒不出稻谷,借口工业生产社区发展,把地皮炒得荒寂。

欠农夫欠泥土一笔债却讥讽农夫粗鲁。

但是粗鲁很土壤;很土,嚷!

很土,嚷都市长大的我向往乡村,憧憬黄河两岸,梦跌长城内外。

但在斗南做到稻穗变为成熟的土色,还未收获就把自己放逐到山上所谓知识的畛域,拥抱隔绝人世的宁静,凝视诡换命题的逻辑;攫住了几片逃冬的鸟声和几撮荒废的沙土。

但啁啾也早沦落成尘埃飞逸再也凝聚不起来了。

离家那夜,二舅不知哪里借来一百五十元要给我送行,我拒绝,坚持他若要送点什么,就给我一撮土。

二舅慨叹他散到连粘土也无。

从此,散无粘土的风景里,沙飞惶惶,我是飘浮的微末,在熟悉的地图上找不着落定的地平线。

以前轻盈踩过的泥土现在滞重踩着我的心野,祖坟的草已高过我的感愧,苍莽得连牛也不徜徉了。

迢遥,仍想踏着雪回去,只因相信雪终会溶化,泥土展现。

无骆驼仍想流过黄河跋涉塞外,只因相信土是总肯收容脚印的旅栈。

最后收容我们的其实还是土。

我们也许很散,但总有故乡,故乡有传统,传统有根。

根,那死抓土的须,长在游子的脸上,流浪到底却不一定见着故乡。

乡土总是一堆古典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串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活至我们倒下──那时我们就真的土了,和土一起呼吸,也许还变得很肥沃,培养些什么。

培养着,挣扎;成长着,奋斗;很散文的,大地是不愿高升不甘毁灭的凤凰,因为土。

(选自《土》,台北远景出版社1979年6月版)

(3)地之子(李广田)

我是生自土中,

  来自田间的,

  这大地,我的母亲,

  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

  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

  我的襁褓;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

  保姆的怀抱。

  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

  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

  生长又死亡。

  我在地上,

  昂了首,望着天上。

  望着白的云,

  彩色的虹,

  也望着碧蓝的晴空。

  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

  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

  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

  因为住在天国时,

  便失掉了天国,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4)三代(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