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52606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生: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二、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

(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

(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研读诗歌

(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意思是:

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2)学生合作探究:

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的:

1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

教学设想:

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品味,以朗读作为整节课教学主线,设置情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杨老师要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次北固山下》,诗题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

次,停泊,诗题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说明这首诗是旅途中所作。

明确:

停泊在北固山下。

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

如果你离开父母,离开家乡,身在旅途,你会有什么感受?

请学生谈感受。

好在现在交通发达,即便你在天涯海角,飞机也会很快将你送回家。

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那只有任由思乡之情流淌心间了,许多诗人将思乡之情倾泻笔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今天所学习的《次北固山下》便是唐代诗人王湾在旅途中表达故园之思的佳作。

简介五言律诗知识

二、朗读

1、散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三、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理解主题,品味诗歌语言,指导朗读。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提示:

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

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

和风吹拂,春意融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

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的大景?

提示:

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

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

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

语调要深沉舒缓。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请听老师读,注意声调、重音。

强调生,入。

为什么不用“升”?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

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

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

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

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

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

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

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

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

学生齐读品味。

试背。

在插图上默写。

板书: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停泊

首联:

旅途之思

颔联: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风正帆悬,潮平岸阔

颈联: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生,入)

尾联:

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研读《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分钟)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

《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

古人云: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 。

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

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尽情欣赏钱塘湖的美丽景色。

请注意:

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二、揭示目标:

(1分钟)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 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3分钟)

2、 学生自读诗歌  

3、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

4、齐读生字两遍

5、师范读诗歌: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

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诗歌,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和韵脚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xi)    水面初平云脚低。

(di)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ni)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ti)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

(di)

     6、齐读诗歌一遍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二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6分钟)

                     诵读二

请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五、三读诗歌,深入理解内容(6分钟)

诵读三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

1、诗人是按怎样的线路春游钱塘湖的?

2、作者选取那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

从所写景物来看,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什么时节的景色?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课文哪句诗中直接表现出来?

3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比谁回答准确。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分钟后检测、交流。

(分析过程:

a.让多名学生回答,并从诗中找出词句作证;b.其他同学加以补充;c.师引导辨析)

答案:

1、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

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湖东的白沙堤。

b)水、云、莺、燕、花、草;春水初涨平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歌唱、燕子啄泥衔草忙着建造新巢、春花鲜艳美丽令人眼花缭乱、春草生机勃勃刚刚没过马蹄。

早春

c)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从尾联可以看出。

3、再读诗歌,要求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四读诗歌,品味欣赏  (5分钟)

                诵读四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

你认为诗中那些词和句用得恰到好处?

为什么?

•2分钟后,比谁说得最好。

•可采用:

“我认为这个(些)词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

”或“我最喜欢------这一句,读了这句诗 ,我仿佛看(听、感受)到了 。

”的模式交流。

2、学生进行赏析,师适时点评、鼓励。

3、深入欣赏诗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令人神往。

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那早春的西湖。

(师播放西湖美景的图片,配乐朗诵由诗歌改写成的散文)

    七、课堂训练(5分钟)                                                                            

(出示投影)

                  课堂作业

请自由朗诵诗歌,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自背

3、检查背诵,予以评价。

4、老师范背

5、学生齐背。

八、结束新课

(1)

二、西江月

一、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

现在,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辛弃疾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的一次夜行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词牌下原有小题:

“夜行黄沙道众”。

黄沙,即黄沙岭,在上饶西部。

诗中描写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象,抒发诗人的闲适心情。

作者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

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

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三、知识简介: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是配合曲子歌唱的歌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又叫“曲子词”“曲词”“乐府”“琴操”。

句子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

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一,课前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二.解题初读 

1,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 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读,正音,齐读. 

四、研读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教师明确解答: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

上片:

写景。

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

避雨。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3、词人为什么夜行?

夜行的时间长不长?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答:

“蝉鸣”可见天酷热,所以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从天气的变可以看出:

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诗人找避雨地可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4、“说丰年”的是谁?

 

答:

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农民在谈论今年的丰收,而另一种则认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青蛙也为今年的丰收年景而高兴,在呱呱地谈论着呢!

可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见解,见仁见智,不必要求统一。

 

5、“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夜行遇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

表达了作者喜出望外之情。

 

教师分析全诗:

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

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

 

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

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

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

在这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景象,使之更为突出鲜明,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

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

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七八个星星来暗示乌云布满天空。

“两三点雨”说明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的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

“忽现”把夜行人急寻茅店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都表现出来了。

 

五、问题探究:

 

1、关于“七八个星天外”的不同见解:

 

有的意见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

但从整首词看,我认为这样解释缺乏情致。

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

黄遵宪《早行》诗:

“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

”写的也是这种情景。

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

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

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

“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

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

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

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

“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唐李山甫《寒食》诗亦云: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2、关于“明月别枝惊鹊”的不同见解:

 

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

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

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

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

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

“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

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

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

 

五,设计作业 

2,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3,学生交流(如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创作词,学习其他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他词……) 

4,师总结:

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三、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五、教学过程:

马致远(1250?

一1321?

):

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放第2框)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

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试一试。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试一试。

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

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

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

“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

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û)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明确: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

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

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

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

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朗读)

(3)拓展

引:

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

(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

美是具有启示性的。

《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

(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我们分为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