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45682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7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绵阳市人民政府

二O一二年九月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规划编制单位:

绵阳市人民政府

组织编制单位:

四川省绵阳市国土资源局

技术编制单位:

四川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规划编制日期:

二O一二年九月

前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安排各行、各业用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推进依法行政、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保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先行地位、基础地位和龙头地位。

通过《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的实施,对推动绵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科学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绵阳市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基础上,结合绵阳实际,编制《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规划目的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指导所辖县级及以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规划层次,具有政策性、结构性和空间性,是统筹市域土地利用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土地审批和土地利用监管的基本依据。

第二节规划任务

绵阳市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落实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任务;

2、对市域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与主要用地规模进行安排;

3、制定区域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调控和指导县(区)土地利用;

4、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5、加强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6、安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7、安排土地综合整治,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8、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第三节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是绵阳市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

依据2005年绵阳市国控变更调查表显示全市土地总面积2026746公顷。

第四节规划期限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部署,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近期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第五节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5、《环境保护法》

二、国家政策

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通知(国发[2004]28号)

2、关于做好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22号)

3、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33号)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

5、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6]31号)

6、国土资源部关于实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特殊支持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19号)

7、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5]90号)

三、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区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10号)

2、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区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令[2009]43号)

4、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四川省扩权县规划修编主要指标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953号)

5、《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四、相关规划

1、《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绵阳市灾后重建规划(2008—2010年)》

3、《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4、《绵阳市城镇体系规划》

5、《四川省绵阳市“十一五”发展纲要》

6、《四川省绵阳市“十一五”水利规划》

7、《四川省绵阳市“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

8、《四川省绵阳市矿产资源规划》

9、《四川省绵阳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10、《四川省绵阳市林业、生态用地预测与布局规划》

11、《四川省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2、《四川省绵阳市仙海水利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

13、《涪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

14、《沱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

15、《绵阳市水资源综合规划》

五、依法组织开展并公布的相关调查评价成果

1、《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2、《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研究》

3、《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研究》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5、《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研究》

 

第二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介于东经103°45′—105°43′,北纬30°42′—33°26′之间。

南北长258公里,东西宽187公里,东接广元、南充,南连遂宁,西与德阳市和阿坝州毗连北与甘肃陇南接界。

幅员面积20267平方公里。

绵阳市处于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地区。

市域地层发育较齐全,以江油大断裂为界,分跨我国两个一级构造单元。

地势北高南低,高差悬殊大,地貌类型多,海拔高度在302.7—5400米之间。

土地类型按地貌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平原占18.6%、丘陵占20.4%、山地占61%。

特有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也带来了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绵阳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终年温润、夏热冬暖、春暖秋凉、冬干春旱。

年均气温16.8℃,年降水量798毫米,平均日照时数883.3小时,无霜期达299—302天,良好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而且有利于多种产业发展。

市域内土壤类型分为水稻土、潮土、新积土、紫色土、黑色石灰岩土、黄土等11类,适宜发展农业和林业。

市域内矿产资源优势矿种主要有黄金、石灰石、硫铁矿、铅锌矿、膨润土、天然气等。

矿产分布特点的大矿少、小矿多,富矿少,贫矿多,单矿少、共生、伴生矿多,优质矿上、有害杂质含量高,具有找矿潜力的矿产是天然气。

市域内河流以涪江水系为主,当地水资源总量约11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约2200立方米,水资源相对丰富。

市域内植物种类多达4500余种,其中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经济植物有2400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8种;有动物57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2种。

绵阳开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有三国遗址旅游和国家级翠云廊风景线,唐代大诗人李白故里秀丽的风光,梓潼大庙山的森林古柏,仿故宫的平武报恩寺等景观,文化、旅游资源遍布全境。

截止2005年底,全市已建立了12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7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绵阳历史悠久,最初建县时名涪县。

距今已有2200多年以上的历史。

现在的绵阳市是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绵阳地区行政公署,设立的省辖市。

经过近20年的建设形成了以电子、冶金、食品、机械、纺织和建材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

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绵阳中心城市建设日趋完善,集聚效应和辐射强度愈来愈高,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绵阳市下辖涪城区、游仙区、江油市、安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北川县与平武县,市政府驻地涪城区。

绵阳市是中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是国家技术创新和“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城市,是中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成都平原经济圈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2005年,全市辖2区、6县、1个县级市,共134个乡镇、3418个村、392个居民委员会。

年末全市总人口530.71万人,非农业人口126.30万人,农业人口404.41万人,城镇化率为36.4%。

2005年,全市实现GDP482.5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774元/人,国内生产总值482.5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10.44亿元;第二产业196.97亿元;第三产业175.1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2.9:

40.8:

36.3。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9.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50.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0.7亿元,财政总收入达40.1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201元,人均消费支出6642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映秀镇(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我市2万余平方公里,包括9个县市区的276个乡镇和10个街道办事处,受灾总人口521.7万人。

我市北川、平武、安县为极重灾区,江油、盐亭、梓潼、三台、涪城、游仙为重灾区,造成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978.44亿元。

第三节区位条件和战略地位分析

一、绵阳在西部的地位

四川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绵阳又是四川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电子工业城市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电子工业持续发展,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已形成机械、食品、冶金、建材、化工、纺织等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精细化工(包括生物工程)、环保等新兴产业已形成规模,一批拳头名牌产品占领国内市场并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

二、绵阳在全省的地位

绵阳经过近20年的建设,绵阳的城市水平和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经济总量仅次于成都,居全省第二位。

2005年总人口占全省的6.1%,居第4位;国内生产总值482.53亿元,占全省的6.5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0.23亿元,均居第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3179元,居第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经济实力已位列全省前列。

全市城市化水平已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绵阳将成为省内东联东部地区,西启我国西部的跨地区性经济中心,成为四川北部地区增长极核,对于带动四川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四川省经济整体素质,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绵阳在成渝经济区的地位

成渝经济区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绵阳是成渝经济区内的一个重要中等城市,绵阳已形成三大优势:

一是绵阳是中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是国家技术创新和“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城市,研究所、科技人员和智力资源密集。

二是长虹品牌和长虹产业优势,绵阳是中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

三是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优势,绵阳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成都平原经济圈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区域交通通讯中心、科技中心,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已经显现。

充分利用绵阳的优势,借助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的开放平台,接受两大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加快绵阳发展,与成渝经济融为一体,条件十分有利。

四、区域发展战略

结合绵阳优势区域条件,提出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

1、加强绵阳与德阳、成都市产业协作,推进在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区域功能的合理布局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2、实施“绵(阳)江(油)安(县)北(川)”一体化战略,统筹安排空间资源,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协调产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协同保护生态环境,联合打造竞争优势明显的大绵阳。

第四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依据土地变更调查,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2026746公顷。

其中一级类的农用地面积1807309公顷,占89.17%;建设用地面积118366公顷,占5.84%;其他土地面积101071公顷,占4.99%。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408329公顷,占农用地22.59%;园地52383公顷,占2.90%;林地1136202公顷,占62.87%;牧草地47009公顷,占1.76%;其他农用地163386公顷,占9.04%。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99853公顷,占建设用地的84.36%(其中城镇用地14580公顷,占14.60%;农村居民点用地80176公顷,占80.29%;采矿及其他建设用地5097公顷,占5.10%)。

交通水利用地17191公顷,占14.52%。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1322公顷,占1.12%。

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27393公顷,占其他土地27.10%;滩涂占地面积7309公顷,占7.23%;自然保留地面积66394公顷,占65.67%。

第五节土地利用的特点

一、人均土地资源少,土地生产率低

2005年末,绵阳市土地总面积20267平方公里,总人口530.71万,人口密度为261.85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0.38公顷,仅占四川省人均土地占有量0.56公顷的67.85%。

绵阳市耕地平均产粮386公斤/亩,生产效益不高。

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不够合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分散,工矿用地缺乏论证和规划,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二、人均耕地数量少,用地矛盾突出

2005年末全市耕地408329公顷,人均耕地保有量1.15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亩)。

耕地保有量与人均耕地保有量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绵阳经济要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用地矛盾日益突出。

三、农用地后备资源较大,但开发难度大

全市其他土地共101071公顷,其中可开发的主要是荒草地和裸土地,面积共65177公顷。

农用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大,但分布零散,开发难度大,资金投入需求大,而且容易引起生态的破坏。

四、土地利用率高,农业占主导地位

2005年末,全市已开发利用土地1925675公顷(其中农用地1807309公顷,建设用地118366公顷),土地利用率95.01%,高出全国土地利用平均水平(74%)2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土地利用平均水平(91%)4个百分点。

全市土地利用中农用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9.17%,居于主要地位。

五、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大,集约节约用地程度不高

2005年末,全市农村居民点面积80175公顷,农村人口338.59万人,人均用地面积237平方米。

绵阳市由南向北依次为平坝浅丘.,深丘,低山,高山。

其中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61%,该区域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基础设施不配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整理潜力较大。

第六节本轮规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为绵阳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国家不断的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西部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特色产业、生态建设和民生等领域的投入,将为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政策支持,也将为绵阳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国家将成渝经济区作为重点开发区,凸现四川资源、科技、市场等优势,无疑将为绵阳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绵阳发展,将我市列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大城市,为全市更好更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改善我市土地利用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国务院批准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与《四川省汶川地震一般受灾县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实施规划(2008—2010年)》等规划的实施,为保障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美好新家园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所下达的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有利地缓解和协调了各业各类用地的急迫需求,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合理布局;有利于受损城乡居民点体系、基础设施网络的恢复和重建;有利于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改善用地结构和优化用地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加大对灾毁土地整理复垦投入力度,为改善项目区耕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保障。

3、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为科技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为绵阳加快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撑。

绵阳不断完善的城市设施,雄厚的科技资源,较好的产业基础,方便的网络和信息平台,具备了较强产业集聚功能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已经做了大量技术、人才准备和技改投入的长虹,九洲等电子企业提供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本轮规划期间,绵阳市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产业结构不优;二是市县发展不平衡;三是重大项目储备较少;四是资金、土地、能源等瓶颈制约依然存在;五是绵阳市作为成都平原上的生态重镇,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及目标

绵阳地处大西南和大西北两大经济区的枢纽位置,南北向轴线的中间,且邻近长江轴线,亦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开发的中心位置。

绵阳是国家确定的“中国科技城”,是四川省辖地级市,也是内地九个开放城市之一。

宝成铁路,108国道、省道在中心城市交汇,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四川省把绵阳作为成绵德经济高低的重要增长极核,要求在促进地区发展,提高北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一、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

到2010年预计总人口将达到540.35万人,城镇人口243.16万人,农村人口297.20万人。

到2020年总人口将达到557.28万人,城镇人口345.51万人,农村人口211.77万人。

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5%,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2%。

二、战略定位

未来15年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

经济发展实现三次飞跃,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推进,人民生活实现小康水平。

战略方针是:

科技兴绵、工业强市、改革开放、持续发展。

战略重点是:

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提升绵阳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把绵阳市打造为国家的科技城,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把绵阳市发展成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为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冶金机械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材料化工产业基地、食品产业基地,打造成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2、经济发展目标:

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78万元。

三次产业结构为17:

49:

34,第三产业比重调整为34%。

远期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发展等级。

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3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万元。

三次产业结构为10:

50:

40,第三产业比重调整为40%。

3、社会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力技能。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均等化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关注弱势群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以农村基层卫生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和完善对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和完善绵阳自然灾害、公共疾病和公共危机的预警处置机制,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加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发展战略

1、以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品牌农业”为目标,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建立专业化生产经营模式。

2、以工业强市为主导战略,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以产业(产品)链整合发展为主线,全力培育“1+5”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食品产业、冶金机械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材料产业、化工产业),建设科技研发产业化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冶金机械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材料化工产业基地和食品产业基地,扶持个体私营和中小企业发展。

3、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地位,积极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4、加强绵阳与德阳、成都市产业协作,推进在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区域功能的合理布局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5、实施“绵(阳)江(油)安(县)北(川)”一体化战略,统筹安排空间资源,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协调产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协同保护生态环境,联合打造竞争优势明显的大绵阳。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为了实现绵阳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落实战略方针和重点,土地利用的战略为: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节约与开发并举,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集约高效持续利用土地。

具体战略方向如下:

1、大力加强农用地整理特别是基本农田整理,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

积极推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满足全市耕地占补平衡的需求,同时加快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依托资源优势,特别是科技城现有农科资源,吸引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入驻农业化产业园,突出发展优质动植物良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技术三大产业,打造“西部种都”,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新城区。

2、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完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突破陆路交通瓶颈,进一步提升港口、航空功能,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提升交通枢纽功能,随着成绵乐城际交通网络的建设,绵阳将全面融入区域交通体系。

3、保障城镇建设用地供给。

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城市规划建设。

在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空间发展策略上,主要将拓展新区、疏解旧城、优化交通、提升中心、控制生态。

4、适当扩大产业园区用地。

围绕“以构建现代企业研发中心、现代制造业中心、现代企业服务中心为着力点,充分发挥科技城的积聚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军转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以工业为核心、以产业经济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城,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与制造业基地”的具体目标,重点适当控制土地流向,统筹规划园区功能,合理布局园区产业,建立园区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调动园区主体积极性,建设科技城特色园区。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绵阳市作为“5.12”特大地震重灾区,要紧紧围绕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灾后美好新家园的振兴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目标,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

根据《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土地利用指标,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约束条件,用好政策、完善机制、创新技术,实施保护与保障并举、集约挖潜和统筹协调并重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总体战略,规划期间土地利用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任务:

一、近期目标任务

1、灾后恢复重建目标任务

(1)3个极重灾县(北川县、安县、平武县)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目标

优先保障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建项目用地给予重点安排。

保障适宜重建区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适度重建设区和生态重建设区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度压缩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恢复并逐步扩大生态用地。

本次省上下达北川县、安县和平武县的新增灾后恢复重建建设用地指标分别为2152公顷、1617公顷和1122公顷(详见附表11)。

(2)6个重灾县(江油市、梓潼县、游仙区、涪城区、三台县、盐亭县)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目标

结合人口异地安置、产业布局调整、生态建设安排等要求,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6个重灾县(市、区)各类重建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序推进土地整理复垦。

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合理调整城镇村、工矿、基础设施等各类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培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竞争能力。

江油市、梓潼县、游仙区、涪城区、三台县、盐亭县的新增灾后恢复重建建设用地指标详见附表11。

2、土地利用目标任务

到2010年,严格执行省政府下达近期耕地保有面积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合理安排近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