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再造陕北秀美山川的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43833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再造陕北秀美山川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关于再造陕北秀美山川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关于再造陕北秀美山川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关于再造陕北秀美山川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关于再造陕北秀美山川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再造陕北秀美山川的思考.docx

《关于再造陕北秀美山川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再造陕北秀美山川的思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再造陕北秀美山川的思考.docx

关于再造陕北秀美山川的思考

关于再造陕北秀美山川的思考

摘要:

再造陕北秀美山川是陕北大开发的首场战役,退耕还林(草)是实现陕北秀美山川的关键,解决干旱是陕北实施秀美山川的前提。

陕北人民经过八九年的努力,退耕还林还草取得可喜的成绩,创出了融退耕还林还草于综合治理之中,走林牧双赢之路等的好经验。

本文就当前陕北秀美山川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关进一步推进陕北秀美山川建设的对策及思考

关键词:

陕北秀美山川;退耕还林还草;思考

Thinkingonreconstructionofbeautifullandscapeofnorthernshaan’xi

Abstract:

RebuildingbeautifulmountainsandriversisthecampaignofthedevelopmentinnorthernShaanxi.Togrowtreesandgrassesinsteadofcropsisthekeytoachieve,andtosolvedraughtistheprerequisitetocarryout.Aftereightornineyears’efforts,peopleofnorthernShaanximakesagratifyingachievementongrowingtreesandgrasses,andmakesagoodexperienceonputtinggrowingtreesandgrassesinsteadofcropsintothecomprehensivemanagement,whichtakestheroadofwin-winonbothforestsandlivestockhusbandry.ThisarticleanalysestheproblemsexistinthecurrentbuildingonbeautifulmountainsandriversinnorthernShaanxiandproposesmeasuresandthinkingonthefurtheradvanceofbuildingbeautifulmountainsandriversinnorthernShaanxiprovince.

Keywords:

beautifulmountainsandriversofnorthernShanxi;growingtreesandgrassesinsteadofcrops;thinking

陕北是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

陕北地区海拔在1000m以上,地貌梁峁起伏,沟壑密度在4km/km2~6km/km2,水土流失面积占90%以上,生态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影响陕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大力推进陕北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建设[1],再造陕北秀美山川。

一、陕北秀美山川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一)陕北秀美山川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首先,黄土高原变绿了。

过去大面积种植的陡坡地,现在大部分已经退耕,栽上了树,长出了草,天然林、水土保持林得到有效保护,乱砍滥伐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特别是在全面实施封山禁牧,杜绝了牲畜对幼林的破坏,加上近年来雨水及时,封山禁牧早的地方,草已经覆盖了地面,封禁晚的,坡面也已经开始变绿。

其次,水土保持的速度加快了。

陕北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大力兴修淤地坝,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在一些地方,已经基本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

榆林市5年来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91km2,治理程度由32%提高到54%。

延安市从1999年8月至2001年底,共治水土流失面积3967km2,治理程度由21%提高到35%,从治理水土流失的程度、规模和成效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

再次,产业结构调整起步了。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以粮代赈政策的实施扭转了以粮为主、广种薄收的局面,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林果业、草业、畜牧业的发展。

农民通过这些产业得到了比种粮更多的收益,因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得到了提高,积极性高涨,自觉性增强[2]。

如延安市2006年,全市三次产业比已调整为7.7:

78.6:

13.7。

林业、草业、棚栽三大产业蓬勃发展。

全市经济林面积达344.68万亩,其中苹果200万亩,产量9529万吨;建成蔬菜大棚8万座;牲畜存栏达311万个羊单位。

三大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苹果之乡洛川县,苹果已发展到50.3万亩。

将军故里子长县,通过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以草畜业为主导,梨果、棚菜、蚕桑、薯业为补充的产业开发格局。

2006年,该县农业经济总收入4.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55元。

得益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在2005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中评定的十佳县,我市有四县区入围。

最后,领导力量加强了。

水保生态由过去的水利部门一家抓,变成了由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

延安市提出用山川秀美建设统一农村工作全局,市委书记亲身挂帅,几套领导班子齐抓共管,并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

榆林市党政领导经常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现场指导,解决问题。

延安市党政领导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不断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

20多年来,全市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累计达290多万人次,植树3.2亿株。

尤其是近年来,全市每年义务植树在1000万株以上,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0%以上。

在退耕还林方面,市、县、区各级党委、政府狠抓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推动陕北绿化快速发展;在绿化建设方面,以“两线三点”绿化为突破口,加快了绿色通道建设[3]。

所谓“两线”:

即交通道路沿线、河流两岸;“三点”即城镇周围、村庄周围、机关农户院落周围实施绿色通道建设。

累计绿化公路295公里,铁路42公里,井场道路4200公里;在巩固国土绿化方面,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坚定不移地落实封山禁牧措施,成立乡级“三位一体”的林业管理队伍。

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偷砍滥伐林木和毁坏林地的不法行为;在组织领导上,抓组织机构建设,加强对绿化工作的领导,各市委、市政府对市绿化委员会的领导力量进行了调整和加强,强化市绿化办的机构职能,解决市绿化办公用房,工作用车和购置办公设施设备,改善绿化办的工作条件。

(二)陕北秀美山川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眼于群众的长远利益。

过去,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加之生产力水平低下,陕北地区大量垦荒种地,毁林取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陷入了“越穷越肯,越肯越穷”的恶性循环境地。

1998年,吴起县在全市率先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全县只保留了30万亩口粮田,这一消息使老百姓的抵触情绪很大,当时的县委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4]:

实施退耕还林,全面推进封山禁牧是为群众谋利益,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这条路子是我们看准的,应该坚定不移。

群众想不通,要做耐心的思想工作,其它方面出了问题,由县委负责。

正是他们以群众的利益为重,着眼于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使吴起早走了一步,抓住了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机遇,在国家验收时退耕还林面积就已达到5.13万km2。

第二,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坚持大面积封禁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陕北长期水土保持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路子。

但是,面对陕北广袤的土地,低下的生产力的水平,有限的投资,想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植被,显然是不现实的。

为此,陕北人民进行艰苦的探索。

从吴起最早提出大面积封山禁牧到榆林、延安所属的25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封禁,态度坚决,决心大,效果好。

第三,高度重视基本农田和小型水利水土工程建设。

水是陕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陕北多呈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榆林市南部丘陵区是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代表[5],面积2.53万km2占全市面积总面积的5.8%。

区内梁峁丘陵遍布,沟谷纵横,地形支离破碎,沟壑密度4—8km/km2,海拔一般在800—1200m之间,相对切割深度100—300m。

年平均气温8—10℃年日照时数2600—2900h,年总辐射量53.8×104-60.4×104J/em2区内年降水一般在400—500mm之间。

土地类型主要是丘陵沟壑地类,占本区总土地面积的99.5%,其中坡度>25°的土地占47.8%。

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疏松易耕,抗蚀能力弱。

地下水资源极为贫乏,土壤水分仅靠自然降水补给,干旱缺水严重。

在水土生态建设中,延安、榆林两市都把基本农田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在小流域建设中,按照近村、近水就低的原则,大力兴修淤地坝,既拦泥减沙,减少水土流失,又增加粮食高产的坝地。

绥德县龙湾综合治理区,是国家重点治理小流域,面积20.5㎞2,在治理中,共兴修水利梯田226.7hm2,人均达到目前为0.067hm2,硬化集雨场13700m3,配套抽水站2个,蓄水池3个,水窖36个,建淤地9座,2001年人均产粮450㎏,人均收入1250元。

第四,将水保生态建设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榆林、延安两市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经济效益,真正使生态建设的过程成为农民增收的过程,使农民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成为生态建设的过程。

延安市宝塔区新庄科流域,总面积28km2[7]。

1999年以来,他们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水林田路草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综合治理,粮经果牧菜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开展大规模集中治理。

截止目前,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6km2,其中基本农田436.8hm2。

新建淤地坝15座,果园306.7hm2,造林986.67km2,种草133.33hm2。

修建环山生产道路25㎞,农村饮水工程6处,庭院大棚26座,沼气池70个。

通过治理,林草覆盖率达到58%,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

由于农民群众从生态环境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因而积极性高涨,推动水保生态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陕北自退耕还林与生态环境建设以来,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但由于此项工作涉及面大,加之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在陕北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二、陕北秀美山川建设存在突出问题

其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配套体系不够完善。

国家现已颁布《退耕还林条例》,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衔接不上的问题[8],在陕北,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只有450mm左右,且时空分布不均,从延安的调查中可以看到,栽植6~7a的苹果树,株高不足2m,树冠直径不足1.5m,在阳坡地上栽的树枝多受日灼而干枯,形成小老树,结果很少,果质很差;25度以上坡耕地上生长的杂草也因水肥不足生长瘦弱缓慢;1998~1999年连续大旱,大多农作物都因干旱没有种上,种上的大多因干旱未出苗,少数出苗的也因干旱而未能开花结果。

远远不能保证林木成活,苗木需要多次补栽。

而国家只对造林苗木进行一次性补贴,这给职能部门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造成不便,林业部门在退耕前后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作出设计、施工验收、林权证发放及兑现钱粮等方面的工作,这部分工作的经费无处支付。

其二,缺乏长远考虑。

在调查中,农民对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暂时性收益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国家实施的生态环境建设,造福子孙后代,可能要牺牲个人利益而感不满,个别地方还出现抵触情绪。

主要表现在,一是后怕心理。

在吴起、宝塔区一些条件好的地方调查,历史上因天灾人祸而使农民难以保证吃饭,部分农民对退耕还林还草有顾虑。

二是目光短浅,缺乏开拓思想。

部分退耕户对退耕的长远作用缺乏了解,仅着眼于国家兑现的退耕粮钱,调查县大部分乡村没有安排替代产业,对发展替代产业认识不足,有的农民将国家补贴的钱粮用于打麻将、喝酒。

一些胆小怕事的农民思想保守、胸无大志、怨天尤人、左右摇摆;还有一些人处于“等、靠、要”和观望状态。

三是存在复肯现象,禁牧难度大。

在一些县与县、乡与乡交界处,一些偏远地方的农民一边退耕,一边又开垦荒山,有的在退耕地上套种粮食作物,养羊户存在侥幸心理,“偷牧”现象严重,哪里禁牧力度小,哪里放牧。

其三,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缺乏市场激励机制。

生态环境资源是公共资源,一方面生态环境往往由政府控制,没有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缺乏普遍的群众基础;开展退耕还林的地方多为偏远贫穷地区,再加上个人素质较差、信息闭塞、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造成退耕还林的成果很难转化为经济利益,长期下去,承担退耕还林还草的个人,就背负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如陕北靖边县牛玉琴一家,从1985年起植树种草,治理沙漠0.73万h㎡,林草覆盖率达60%以上,她本人获得联合国环境金奖,专家评价其生态利益、经济利益价值连城,而她们一家如今却负债达几十万元。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山林等生态资源产权模糊,导致农民粗放经营、滥砍滥伐等的短期行为,其结果是局部得到治理,而整体恶化继续,治理赶不上破坏。

其四,陕北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水平低。

一是陕北林业生态规划的可操作性差,各级规划只有工程总体目标,没有分解为各个环节,未确定各个环节的具体指标,没有将规划落实到地块上,不能进行质量和进度的有效监督,为不同规划的地域重叠和统计造林面积的数字失真提供了可能性,造成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植数造零”现象。

二是陕北经济林发展缺少整体规划及数量控制,受经济利益驱动,各地明显存在盲目增加经济林面积的倾向,政府没有根据经济林的最优适生区和供需平衡对其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

三是陕北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普遍存在责任不明现象。

据反映,受地区部门利益驱动,存在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多头管理、责任不明确的现象。

如果国家不注意及时制止,这种趋势会有可能增强,如榆林、延安两市很多县份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经费由县计委这样的非行业部门掌握,但却牵头组织农业、水利和林业部门共同决策,这样以来,实际上县纪委为项目管理和决策者,林业等部门的决策权却受到削弱,对应的“责、权、利”关系弱化极容易出现偏离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的所谓“首长工程”,“形象工程”等,造成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利用方向错误和投资效益较低。

其五,技术落后。

造林技术的应用滞后,一些树穴达不到标准,栽植的树根出现弯曲现象;在草籽的选择上品种单一,陕北黄土高原尤为突出,大部分地区只有油松、侧柏、刺槐少数几种;个别地方贪洋求大,不考虑当地生态状况,甚至引进国外的苗木,不但引进物种未成活,还破坏了原由的生态植被,有的农民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树种,不考虑当地条件,不适地适树,造成树种成活率不高,甚至在降水稀少的年份,栽植的林木“全军覆没”降低了还林还草的作用,忽视退耕还林还草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

其六,后续产业培育滞后。

国家对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补贴2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生态林补助8年,这项政策实施完成之后,能否保住8年国家花巨资完成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续产业的培育,发展壮大,为保证农民在国家“断奶”之后能够增产增收,基本上不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应发展林草的相关产业。

目前,陡沟壑区的一些优势产业,由于规模小,与市场脱节,如果盲目发展,将会再次出现“卖难”问题。

在国家实行兑现钱粮的8年内,如果不能形成稳定的替代种粮业的产业,补助期满后,可能还会再次出现复肯现象。

三、加强陕北秀美山川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步伐。

要改变千百年来群众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除广泛宣传和作深入细致的群众政治思想工作外,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具体实施方法步骤上应坚持“五先”的原则[9]。

一是先试点,后普及。

退耕工作量大面广,矛盾较多,经验缺乏,且涉及到千家万户群众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开展,又要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

在实施工作中,一定要从领导、技术、质量、措施等方面作好设计方案,通过点上试验示范、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升。

志丹县去年秋冬开展的“一线”(宜宾线志丹段52KM绿色通道)、一区(双河南岭综合治理区)一乡(张梁乡)和52个村的试点很有成效。

一次退耕1.5万h㎡,种草0.746万h㎡,造林0.753万h㎡,其中建园0.533万h㎡,改羊只放牧为舍饲2600只,同时修农田233.33h㎡,建库坝7座,做到了退耕还林草限牧草一次到位,深受群众欢迎,值得推广。

二是先修田,后退耕,即以修促退。

民以食为天,只有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80年代初的“反弹琵琶”之所以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农民眼前的吃饭、花钱两个基本点根本利益。

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把解决人均0.2h㎡(其中0.067h㎡水坝地)高标准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作为突破口来对待。

根据粮下川、进沟的原则,河源区要把沟间地改造、丘陡沟壑区要把沟坝地建设,滩区要把水地建设作为重点。

在指导上,对基本农田已解决群众吃饭问题的地方,要坚决地实行一步退耕,对未解决温饱的地方,要加速基本农田建设,尽快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逐步进行退耕。

像横山县曹阳湾村,1983年前人均耕地1h㎡,年人均产粮只有150~250㎏,收入150~200元。

其后,大搞修地、筑坝(库)、建窖、打井,在人均实现0.267h㎡基本农田(其中0.127h㎡水坝地)产粮1250~2000㎏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退耕,近10年人均造林1.667h㎡,种草0.667h㎡,圈养小尾寒羊6只,纯收入超2000元,走出一条以基本农田促退耕,退耕促林草,林草促畜牧,以畜牧促致富的路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三是先深山,后浅山,即以稳促退。

生产条件极差的深山偏壤,人烟稀少,居住分散,倒山种植,管理粗放,广种薄收,最为严重,应首先从这里着手。

可采取国家扶贫,小额信贷,个人自筹,项目补贴,以工代赈和政策优惠的方法,在浅山(或滩地、川道)建村、修地、建园,进行移民搬迁,对原耕地逐步进行封造,加速退耕。

靖边县东坑乡采取此法计划建移民点11个,移民2162人,1999年已建点6个,移民899人。

仅此可退耕0.4~0.533㎡,效果很好。

四是先陡坡,后缓坡;先二荒,后现耕地。

对于﹥25°的陡坡耕地和倒山、倒沙暂时休闲的二荒地,对群众当前产生影响不大,要尽快全部退耕。

然后,根据基本农田建设进度和粮食生产情况,逐步进行退耕。

五是先间作,后全退。

对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村镇和地形平缓的地块,可采取林粮、果粮带状种植的方式,几年后再转为林才间作,既不影响群众当前粮食生产,便于发挥土地潜力,群众容易接受,又能达到退耕的目的。

2.乔、灌、草结合,灌草为主,突出种草养畜,适度发展经果林,用实效调动群众退耕还林还草的自觉性。

退耕还林还草要很好地协调国家要“被子”,群众要“票子”的关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利益,生存发展与生态的关系,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一是林草措施布局上,根据当地气候和立地条件,适地适树,优生壮苗的原则,实行草灌为主,南林(南部)北草(北部);在立体布局上,上草(梁、峁种草),中灌(沟谷陡坡、陡坬、荒沟、烂岔营造灌木林),低山近村发展经济林。

其中黄土丘陵区由于受水分田间的限制,高耗水的乔木树种在一个时期内也许能繁茂生长形成较大的生物量,但因失去水分平衡难以持续利用。

据研究,16龄刺槐的耗水深度已超过5m,强耗水层在3~4.5m,按5m用水层计算,刺槐地土壤水分累积亏缺量达723.7~931.4mm,3m以下土层已接近凋萎湿度。

通过对米脂、绥德、子洲等地的了解,在20世纪60~70年代栽植的许多成片刺槐林,现在存活无几,绝大多数早已枯死消亡。

因此,该区在退耕坡地造林时,要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出发,明确以耗水量和养分需求较少的灌木为主,适当发展耗水相对较少的乔木,形成以灌木为主,乔灌结合的各类复合型人工林体系[10]。

二是立足眼前,着眼长远,大力种草,发展畜牧,以短养长,采取“封山育林、桔杆利用、舍饲养畜”的办法,通常1~2年即可见效,不仅能加快退耕还林还草的步伐,而且生态环境也能得到相应改善。

榆林市通过“封河育草、农田种草、桔杆利用、舍饲养畜”方法,截止1998年,全市人工种草2773万h㎡,羊只存栏43.4万只,出栏28.1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4%。

志丹县永宁镇官庄湾村民小组,仅有22户人家,近年来大力退耕还林还草,调整产业结构,人均粮食作物面积由过去的1h㎡减少到0.2h㎡,人均产粮1050㎏,羊只发展到1480只,去年仅养羊一项收入人均达1300元,走出一条农、林、牧协调发展的路子。

三是发展适宜的经林果,解决中期经济利益,使长、中、短效益相衔接。

通过实施调查,当前实行的南(延安南部)果、东(黄河沿岸)枣、西(延安榆林中西部)杏、北(神、府)山红子,在陡坡立洼普遍栽植沙棘,柠条的布局比较切合陕北实际,应大力推广。

吴起县用灌木替代多年在山上站不住脚的杨、柳及榆树,通过种植5万h㎡(人均0.4h㎡)沙棘和采果、养羊,不仅使全县植被覆盖率增加了10%,而且使年纯收入增加1500万元,人均增收150多元。

由于效益明显,退耕种沙棘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

宝塔区庙沟村根据自己的实际,大种苹果、梨为主的经济林和柠条为主的灌木林,只精种了35.6%耕地,就实现人均产粮500㎏以上,收入5100元,从而自觉退耕333.33h㎡,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3.落实政策,强化措施,严格执法,保障退耕还林还草的顺利进行及陕北秀美山川的实现。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

为了保障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进展及秀美山川的建设成效,必须建立健全精干高效的组织管理体制,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确立科学可行的技术路线,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再造陕北秀美山川提供法律保障。

在技术方面:

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组织技术力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规划。

规划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各项措施优化配置,做到既科学合理,又切合实际,有较强的操作性。

在政策方面:

首先要继续深化产权制度,大力推行个体承包,进一步完善“四荒”地使用权治理承包办法,实行“谁投资、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可以继承转让的政策,吸引和调动社会各界与治理开发的积极性。

其次,对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不再征收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对一些自然条件极差的地方和周期长,效益低的措施,免税期可适当延长。

在经济方面:

一是对陕北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民,实行以粮带赈,在5年内无偿提供粮食,保证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二是对陕北造林种草,国家在资金上,按单位面积给予补助,前期提供种苗费,3年后根据验收成活率、保存率一次清算补助;三是实行优惠的融资政策。

国家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或贴息政策,鼓励农民造林种草,发展畜牧业、饲料工业和畜产品深加工。

在法制方面:

首先要广泛宣传,全面贯穿《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等国家的地方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陕北人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

同时,各级要尽快制定和完善退耕还林还草、封禁管护、放牧舍饲等相关配套的法规;建立健全执法体系,强化监督职能,切实做到依法促退,依法治理,依法保护治理成果,保障退耕还林还草的顺利进行。

在组织方面:

一是陕北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配备精干力量,负责组织实施。

由一把手负总责,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建立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定期考核,把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是建立向同级人大报告制度。

各级制定的退耕还林还草规划,要提高同级人大代表大会审议,作出决议,要将退耕还林还草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充分发挥人大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4.依靠科技进步。

要以科技应用为突破口,以高新实用技术为支撑点,抓好科技攻关和科技推广,尊重植被自然演替规律,在植被的恢复上应遵循“草类-灌木-乔木”规律,坚持以草起步,草灌先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