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海洋藻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42790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海洋藻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常见海洋藻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常见海洋藻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常见海洋藻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常见海洋藻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海洋藻类.docx

《常见海洋藻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海洋藻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海洋藻类.docx

常见海洋藻类

常见海洋藻类

1、川蔓藻

开放分类:

单子叶植物纲川蔓藻属泽泻亚纲泽泻目眼子菜科

川蔓藻是眼子菜科,川蔓藻属的沉水草本。

主要分部在辽宁、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及其沿海岛屿、海南、广西等

中文学名:

川蔓藻

二名法:

RuppiamaritimaL.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又称百合纲。

亚纲:

泽泻亚纲(Alismatidae)

目:

眼子菜科在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被分到茨藻目(Najadales)中。

亚目:

在1998年的APG分类法和2003年经修订的APGII分类法中被分到泽泻目

科:

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属:

川蔓藻属(RuppiaLinn.)

种:

川蔓藻

分布:

全球温带、亚热带海域及盐湖均产。

川蔓藻-基本资料

种中文名:

川蔓藻

种拉丁名:

Ruppia maritima Linn.

川蔓藻

科中文名:

眼子菜科

科拉丁名:

Potamogetonaceae

属中文名:

川蔓藻属

属拉丁名:

Ruppia 

国内分布:

辽宁、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及其沿海岛屿、海南、广西等地。

国外分布:

全球温带、亚热带海域及盐湖均产。

中国植物志:

8:

083

川蔓藻-基本特征

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的咸水中,我国南北均产之。

纤弱、分枝、沉水草本,生于咸水中;叶纤细,线形,延长,基部阔鞘状;花小,两性,2-6朵生于一短柄上由叶鞘内抽出,花柄在花后增长;花被缺;雄蕊2,花丝短而宽;花粉粒狭长形,稍弯;心皮4-6,有胚珠1颗,结果时有长柄;瘦果卵状,钝头或有喙;种子悬垂,无胚乳。

川蔓藻

 

川蔓藻

2、石莼

石莼UlvalactucaL.属于绿藻门,丝藻目,石莼科,石莼属。

亦称海白菜、海青菜、海莴苣、绿菜、青苔菜、纶布,属常见海藻。

片状,近似卵形的叶片体由两层细胞构成,高10—40厘米,鲜绿色,基部以固着器固着于岩石上,生活于海岸潮间带,生长在海湾内中、低潮带的岩石上,东海、南海分布多、黄海、渤海稀少。

中文学名:

石莼

二名法:

UlvalactucaL

界:

植物界

门:

绿藻门Chlorophyta

纲:

石莼纲Ulvophyceae

目:

丝藻目

科:

石莼科

属:

石莼属

种:

石莼

分布:

常见海藻。

片状,近似卵形的叶片体由两层细胞构成,高10—40厘米,鲜绿色,基部以固着器固着于岩石上,生活于海岸潮间带,可供食用。

生长在海湾内中、低潮带的岩石上,东海、南海分布多、黄海、渤海稀少,冬春采收,鲜食或漂洗晒干。

石莼-简介

石莼

石莼UlvalactucaL,属于绿藻门,丝藻目,石莼科,石莼属。

亦称海白菜、海青菜、海莴苣、绿菜、青苔菜、纶布,又名石被(《连江县志》),纸菜(《广东新语》),海莴苣(《中国植物图鉴》),海白菜(《中药志》)。

属常见海藻。

为石莼科植物石莼或孔石莼的叶状体。

片状,近似卵形的叶片体由两层细胞构成,高10—40厘米,鲜绿色,基部以固着器固着于岩石上,生活于海岸潮间带,生长在海湾内中、低潮带的岩石上,东海、南海分布多、黄海、渤海稀少,冬春采收,可供食用,鲜食或漂洗晒干。

石莼-种类

石莼

1.石莼,又名:

菜石莼。

藻体黄绿色,长10~30厘米,可达40厘米。

体近似卵形,边缘常略有波状,或呈广宽的叶片状。

体厚在45微米上下。

生长在海湾内,中潮带及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

2孔石莼(石莼科)Uivapertusa

地方名:

海波菜、海条、猪母菜。

形态特征:

藻体有卵形、椭圆形、圆形和技针形、叶片上有形状、大小不一的孔,这些孔可使叶片分裂成不规则裂片。

叶边缘略有皱褶或呈波状。

叶基部有盘状固着器,但无柄。

株高10~40厘米。

颜色碧绿,干后浓绿色。

产地、产季:

辽宁、河北、山东和江苏省沿海均有分布,长江口以南沿海虽也有生长,但逐渐稀少。

孔石莼全年均有,繁殖生长期主要在冬春季,春末夏初是采收盛期。

经济价值:

孔石莼的化学成分很复杂,据北戴河产的孔石莼干品分析,含氯2.10%、钾5.21%、氯化钾 8.20%、碘0.013%、灰分8.12%、可溶性盐21.12%和多种维生素、麦角固醇,此外还含有醋酸、丙酸、丁酸、戌酸、十四酸、十六酸和亚麻酸、香芹酮、糠醛、苯甲醛、柠檬酸、首香醛、香草醛、桂皮醛、异香草醛、柠檬烯、洋棕木醚、对聚伞檬花素、枝叶素、丁子香酚、芳香醇、维生素B12。

所以孔石莼、石莼是药用海藻,在福建、广东各地的中药店内称昆布。

其性味咸寒,能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利水降压,可治中暑、水肿、小便不利、颈部淋巴结肿,单纯性甲状性肿、疮病和高血压,亦可作菜吃。

石莼

3.裂片石莼

藻体暗绿色,一般高10-12cm,也可达60cm。

不规则二叉分裂。

裂片似舌状或线状,边缘不规则波状或钝齿状。

膜质,厚70-80μm。

分布:

生长在中潮带及低潮带和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

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浙江至广东海南岛沿岸,江苏等地沿海,长江以南的东海和南海沿岸也有生长,但由北向南逐渐稀少。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

"下水,利小便。

"

②《海药本草》:

"主风秘不通,五鬲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

胡人多用治耳(“耳”一作“疳”)疾。

应用参考:

1.喉炎、颈淋巴结肿:

石莼、铁钉菜、大青叶各15克,水煎服,1日2次。

2.疮疔、瘿瘤:

石莼、铜藻各30克,水煎服。

 

采集:

冬、春二季采收。

性味:

味甘,平,无毒。

做药材时为干燥叶状体呈不规则的团状物,质极松软,甚薄,极易破碎。

产地:

广东、福建等地。

石莼干品每百克含水分11.5克,蛋白质3.6克,粗纤维6.69克,还含有维生素、有机酸、矿物质、麦角固醇等成分。

石莼性味甘咸寒,具有软坚散结、利水解毒等功效。

用于喉炎、颈淋巴结肿、水肿、瘿瘤等病症。

《本草纲目拾遗》载“下水,利小便。

”孕妇及脾胃虚寒和有湿滞者忌食用。

石莼-药材鉴定

石莼

性状鉴别

(1)石莼:

藻体淡绿色或绿色,呈不规则的团块状。

水浸展平后,味状体近卵形,边缘常略有波状皱褶。

表面稍有白霜。

质极松软,膜质,极易破碎。

气微、味淡。

(2)孔石莼:

叶状体卵形、披针形或近圆形,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孔,或不规则的裂片,边缘皱缩,略呈波状。

(3)裂片石莼:

叶状体不规则二叉分裂形成或多或少的舌状或线状裂片,边缘平滑或具不规则的齿状突起,有时亦呈波状。

显微鉴别:

石莼,叶状体横切面:

由两层细胞组成;细胞表面观,长径21-24μm,短径12-15μm,横切面为近方形,长径21-24μm,短径9-20μm。

每个细胞含有细胞核、杯状叶绿体及1-3个淀粉核。

石莼-药理作用

石莼提取物对番木瓜蛋白酶处理过的人红细胞有凝血作用,该凝血作用能被L-岩藻糖及乙二胺四乙酸(EDTA)所抑制,但对热不敏感,60℃时仍能保持活性,但低Ph则会使其失活。

它对不同血型凝集强度不同,O型最强,其次为B>A>AB。

孔石莼加入鱼饲料中,可命名太阳鱼类Acanthopagrus总脂蛋白的57%提高到67.6%。

从孔石莼中提取出一种腺苷,具负性肌力作用,其减弱心肌收缩的作用不受β-阻滞剂普萘洛尔和α-阻滞剂酚妥拉明的影响,故认为它对心肌的抑制不是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的。

石莼-化学成分

石莼

①石莼干品含水分11.51,灰分51.11(二氧化硅、钙、镁、钠、氯等),氮0.58,蛋白质3.61,粗纤维6.89,氯化钠10.55%。

尚含酸性多糖和糖醛酸、二碳严异岩藻甾醇、环木菠萝烯醇,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和二甲基-β-丙酸噻亭。

②孔石莼含蛋白质16.03,脂肪0.23,戊聚糖12.27和可溶性非氮物质64.49%;灰分21.67%(中有钠4.9、钾2.9、硅1.7、磷0.6、铝0.8、铁1.6、钙1.8、镁22.1、硫17.8%);又含氨基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以及十四酸、十六酸、亚麻酸等脂肪酸,丙烯酸、葛缕醛、糠醛、苯甲醛、丙醛、柠檬醛、茴香醛、香荚兰醛、异香荚兰醛、桂皮醛、香茅醛、异松油烯、α-蒎烯、柠檬烯、黄樟醚、对聚伞花素、桉叶素、丁香油酚、芳樟醇、α-松油醇、生物素和维生素B12。

1.石莼

藻体含杂多糖(heteropolysaccharide),糖蛋白(glycoprotein),蛋白质(protein),脂肪(fat),粗纤维(crudefiber),甘露糖(mannose),半乳糖(galactose)。

还含28-异岩藻甾醇(28-isofucosterol),环木菠萝烯醇(cycloartenol),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5-燕麦甾烯醇(△\5-avenasterol),麦角甾醇(ergosterol),二甲基-β-丙酸噻亭(dimethyl-β-propiothetin)等。

又含多种元素:

碳,钠,钾,钙,镁,锶,磷,钡,铁,锌,锰,铜,镍,钼,铅,铯,镉。

2.孔石莼

藻体含硫酸多糖(sulfatedpolysaccharide),蛋白质,戊聚糖(pentosan),又含氨基酸,乙酸(aceticacid),丙酸(prepionicacid),丁酸(butvricacid),缬草酸(valericacid),以及肉豆蔻酸(myristicacid),棕榈酸(palmiticacid),亚麻酸(linolenicacid)等脂肪酸,另含挥发性成分:

葛缕酮(carvone),糠醛(furfural),苯甲醛(benzaldehyde),丙醛(propanal),柠檬醛(citral),茴香醛(anisaldehyde),香草醛(vanillin),异香草醛(isovanillin),桂皮醛(cinnamicaldehyde),香茅醛(citronellol),异松油烯(terpinolene),α-蒎烯(α-pinene),柠檬烯(limonene),黄樟醚(safrole),对聚伞药素(p-cymene),桉叶素(cineole),丁香油酚(eugenol),芳樟醇(linalool),α-松油醇(α-terpinoeol),十五醛(pentadecanol),8,11,14-十七碳-三烯醛(8,11,14-heptadecatrienal),8-十七碳烯醛(8-heptadecenal),7,10,13-十六碳三烯醛(7,10,13-hexadecatrienal),(Z,Z)-8,11-十七碳二烯醛[(Z,Z)-8,11-heptadecadienal]。

还含有1'-O-棕榈酰基-3'-O-(6-O-α-D-半乳糖基-β-D-半乳糖基)甘油[1'-O-palmitoyl-3'-O-(6-O-α-D-galact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yl)glycerol],1'-O-棕榈酰基-3'-O-(6-磺基-O-α-D-吡喃异鼠李糖基)甘油[1'-O-palmitoyl-3'-O-(6-sulfo-O-α-D-quinovopyranosyl)glycerol],1,2-二脂酰甘油基-4'-0-(N,N,N-三甲基)高丝氨酸[1,2-diacylglyceryl-4'-O-(N,N,N-trimethyl)homoserine],二半乳糖基二脂酰基甘油(digalactosyldiacylglycerol),28-异岩藻甾醇(28-isofucosterol),顺-7-十七碳烯(cis-7-heptadecene),胆甾醇(cholesterol),24-亚甲基胆甾醇(24-methylenecholesterol),植醇(phytol),棕榈酸,(2R)-羟基-十六碳酸[(2R)-hydroxy-hexadecanoicacid],2-氧代-十六碳酸(2-oxo-hexadecanoicacid)。

石莼

3.裂片石莼

藻体含异岩藻甾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大褐马尾藻甾醇(saringosterol)及-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十七碳酸(heptadecanoicacid),肉豆蔻酸(myrist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棕榈酸,油酸(olkeicacid),山萮酸(behenicacid)和十五碳酸(pentadecanoicacid),另外还含有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以及甘氨酸(glycine),亮氨酸(leucine),赖氨酸(lysine),鸟氨酸(ornithine),磺基丙氨酸(cysteicacid),胱氨酸(cystine),蛋氨酸(methio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酪氨酸(tyrosine),组氨酸(histidine),羟基脯氨酸(hydroxyproline),脯氨酸(proline),色氨酸(tryptophane),α,β-丙氨酸(α-andβ-alanine)。

3、浒苔

浒苔,藻体草绿色,管状膜质,丛生,主枝明显,分枝细长,高可达1米。

基部以固着器附着在岩石上,生长在中潮带滩涂,石砾上。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等原因,会造成浒苔绿潮暴发,阻塞航道,同时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威胁沿海渔业、旅游业发展。

中文学名:

浒苔

中文别名:

苔条,苔菜

二名法:

Enteromorphaprolifra

界:

植物界

门:

绿藻门

科:

石莼科

属:

浒苔属

∙吴彦鹏单细胞藻类大量繁殖、使海水改变颜色的现象一般称为“赤潮”。

浒苔属于多细胞藻类,大规模爆发称为“绿潮”

浒苔-简介

浒苔灾害

浒苔是绿藻门石莼科的一属。

多数种类海产,广泛分布在全世界各海洋中,有的种类在半咸水或江河中也可见到。

常生长在潮间带岩石上或石沼中,或泥沙滩的石砾上,有时也可附生在大型海藻的藻体上。

中国常见种类有缘管浒苔、浒苔、扁浒苔、条浒苔。

浒苔属的种类可食用。

福建南部用浒苔作调味品和食品。

江苏、浙江称浒苔为“苔条”,为市场上常见食品。

肠浒苔可供药用。

浒苔虽然无毒,但浒苔大量堆积后腐烂繁殖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对海底生物生存构成威胁。

同时,如果浒苔得不到及时清除,腐烂时会发出恶臭,影响沿海旅游业发展。

如中国黄海最早于2007年便出现浒苔,2008年和2009年连续爆发浒苔绿潮灾害2010年6月在日照东部、胶南东南部和大公岛东南部海域有较大面积浒苔漂浮,覆盖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分布面积约9500平方公里。

[1]

浒苔-形态与繁殖

浒苔

浒苔,藻体草绿色,管状膜质,丛生,主枝明显,分枝细长,高可达1米。

基部以固着器附着在岩石上,生长在中潮带滩涂,石砾上。

浒苔藻体直立,管状中空或者至少在藻体的柄部和藻体边缘部分呈中空,管状部分由单层细胞组成。

藻体单条或者有分枝,圆柱形,有时部分扁压。

藻体基部细胞生出假根丝,向下形成固着器。

每个细胞有1个细胞核,1个片状叶绿体,常有1个或者多个蛋白核。

营养繁殖时,藻体断裂形成新藻体。

无性生殖是形成顶端有4条鞭毛的游动孢子。

有性生殖为同配或者异配。

单细胞藻类个头小,表面积大,所以吸收养分快,又因为它们很容易死亡或被动物吃掉,所以一旦有合适的条件,它们就会以惊人的速度不停地繁殖、繁殖、繁殖。

大量繁殖的藻华生物不仅会堵塞鱼类等的呼吸生物,致其死亡,而且会遮蔽射入水体的阳光,使固着在水底的其他藻类因缺少阳光而死去;有的藻华生物还会释放毒素,并在鱼和贝类中积累,水鸟或人类在摄食这些鱼和贝类之后便会中毒;藻华生物本身死亡之后还会腐烂分解,从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从而彻底让它爆发的水域成为“死水一潭”。

浒苔则不然。

正因为它是多细胞生物,它的繁殖速度要比单细胞的藻华生物慢,因此浒苔爆发是很少发生的,往往还没轮到它疯长,有害藻华就先行发生了。

但是,浒苔有一种本领,可以分泌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阻止藻华生物的繁殖,所以在碰巧的情况下,浒苔也可以先于藻华生物爆发。

浒苔-利用价值

成分分析

苔条

浒苔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粗纤维及矿物质,同时还含有脂肪和维生素。

在浒苔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其中缘管浒苔的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氨基酸评分为79;条浒苔的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氨基酸评分为80。

浒苔的脂肪酸组成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分别为50.5%、12.7%和36.8%,其中包括近4%的奇数碳原子脂肪酸。

因此浒苔是高蛋白、高膳食纤维、低脂肪、低能量,且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天然理想营养食品的原料。

4、刚毛藻属

刚毛藻属(Cladophora)

  青苔中的刚毛藻-利洋水产医院[1]

绿藻门绿藻纲刚毛藻目的1属。

植物体为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附着生长在基质上;基部细胞有假根、或呈假根状、其他细胞柱状;有的老年个体因脱离附着物而漂浮;一年生或多年生。

每个细胞有一个大的中央液泡,幼时色素体为一个,周位网状,老时可分散成为多数的颗粒状,蛋白核多数,细胞核多数,都位于周位的细胞质中及色素体以内。

细胞壁极厚,常有层次,表面的角质层含有70%的蛋白质,常粗糙,以至其上常有许多藻类附生;细胞分裂是由细胞质产生环状缢沟,和沟中的细胞壁物质沉积形成的横隔,将细胞一隔为二完成的;胞质并不同时分裂。

丝状体的片断,基细胞的假根都可以进行营养繁殖。

无性生殖时发育形成动孢子或产生厚壁孢子。

有性生殖时产生双鞭毛的同形配子,有些种类有世代交替。

生长特性

绿藻的一属。

多附生於浅湖或溪流中的沉水岩石和木头上,也有海生种。

外观粗糙,规则分枝的丝状体被横隔壁分成多核的节段。

常生成簇状或球状,可长达13公分(5吋)。

无性生殖产生四鞭毛的小动孢子;有性生殖以双鞭毛的配子结合,有时配子可不经结合而发育。

本属约160种,除极冷地点外,海水、咸水、淡水中均有。

淡水种类多生于湖泊、池塘、沟渠中,固着于水中的岩石,沟边石质或洋灰砌岸之水面部分,井口砖石壁上甚至船底上,或成大团漂浮水面。

若其生长过于繁盛,能堵塞浅水通道;在中国云南,也有作为食物的。

此属藻类大多对高酸碱度较敏感,为高pH水体的指示植物。

淡水中常见的是团集刚毛藻,海产中常见者是束生刚毛藻。

5、海蒿子

海蒿子

海蒿子(拉丁名字:

S.confusumAg.[S.pallidum])为马尾藻科、马尾藻属、反曲叶亚属、圆柱形组海水藻类植物。

我国黄海,渤海沿岸各地习见种。

生长于潮间带的石沼中和大干潮线下1至4米深处的岩石上。

中文学名:

海蒿子

二名法:

S.pallidum

界:

原生生物界

门:

褐藻门

目:

墨角藻目

科:

马尾藻科

属:

马尾藻属

亚属:

反曲叶亚属

种:

海蒿子

分布:

我国黄海,渤海沿岸各地习见种。

海蒿子-形态特征:

海蒿子

藻体褐色,高一般30-60CM,可达1M。

固着器盘状,上有单生,偶有双生或三生的圆柱状的主干。

初生分枝自主干钝角羽状出生,为一年生,完成生殖任务后即行凋落,但在主干表面上遗留一个清晰的圆锥形突起,第二年,新枝在突起上部生出,初发生时,部分旧枝仍然残留在主干上,主干自顶端逐年增长,圆锥形的突起也逐渐增多。

因此,主干虽然较短,但生长几年后,长可在4---10CM间,可达20CM,甚至可达35CM,直径2---7MM间。

次生分枝自初生分枝的叶腋间生出,幼枝上和主干幼期均生有短小的刺状突起。

因生活环境的不同,藻叶和气囊发生很多变化,据其变异可分为标准型、长叶型、大叶型、冠叶型、线叶型、刚叶型、钝叶型等七个类型。

初生藻叶革质,全缘,长5-7CM,宽2-12MM,倒卵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生长不久即行凋落。

次生藻叶线形、狭匙形、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羽状分裂。

次生分枝自次生叶的腋间生出,其上生有三生叶,线形或狭披针形的。

在叶腋间,长出具有许多丝状叶的末端小枝。

气囊囊径2-5MM,可达8MM。

柄部0.5-2MM长,多生在末枝上,幼期为纺锤形或倒卵形,顶端有针状突起;成熟时为球形或亚圆球形,顶端圆滑或具尖细的突起,少数冠以大小不同的叶。

藻体雌雄同株。

丝状叶腋间生出生殖枝从或圆柱形、表面光滑总状排列于生殖末端小枝上的生殖托。

海蒿子-生长习性

生长于潮间带的石沼中和大干潮线下1---4M深处的岩石上。

海蒿子-地理分布

我国黄海,渤海沿岸各地习见种。

[1]

6、铁钉菜

铁钉菜为索藻目、铁钉菜科、铁钉菜属海水藻类植物。

生长在高潮带波浪冲击的岩礁上,一年四季均有生长。

分布于我国从浙江、台湾至广东的东南沿海均有分布。

中文学名:

铁钉菜

中文别名:

铁线草

界:

原生生物界

门:

褐藻门

目:

索藻目

科:

铁钉菜科

属:

铁钉菜属

种:

铁钉菜

铁钉菜

拼音名:

TiěDìnɡCài

别名:

铁线草、剪刀菜、铁菜、摇鼓铃

药材基源:

为铁钉菜科植物铁钉菜及叶状铁钉菜的藻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IshigeokamuraeYendo;Ishigesinicola(S.etG.)Chihara[IshigefoliaceaOkam.]

采收和储藏:

春、夏季采收,洗净晒干。

铁钉菜-原形态

1.铁钉菜藻体暗褐色,干后呈黑色。

软骨状,高4-15cm,体圆柱状,复叉

状分枝,分枝细圆柱形,有的略扁圆,稍带棱角,短柄约1-2cm长。

小枝类圆柱形略扁,中间部分宽约1-2mm,顶端渐狭尖。

髓部由纵横交错的丝状细胞组成。

皮层由6-30排左右的小细胞,垂直于藻体表面,紧密排列构成。

藻体成熟时,枝端颜色较淡。

切面观察,有单室孢子囊自皮层长出,且有单行细胞的无色毛丝体,从皮层毛窠内伸向体外。

藻体固着器小盘状。

2.叶状铁钉菜藻体黄褐色至黑褐色,高5-10(-15)cm,宽0.5-2cm,扁平叶状,规则或不规则的复叉状分枝,有时在枝端下部膨起,中空,含有气体。

内部构造与铁钉菜相似,惟皮层细胞较薄,约5-6(-8)排细胞。

铁钉菜-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1.生于中、高潮带波浪冲击的岩礁上,一年四季均有生长。

2.生于中、低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或附生于铁钉菜上。

资源分布:

1.我国从浙江、台湾至广东的东南沿海均有分布。

2.中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

福建、广东较多。

铁钉菜-性状

性状鉴别

(1)铁钉菜藻体黑褐色,被有白霜,常成不规则团块状。

水浸展平后,灰褐色至黄绿色,细条状,长4-12cm,复叉状分枝,枝细圆柱形,微有棱角,或略扁圆,直径1-1.5mm。

基部有固着器,小盘状,具短柄。

质坚脆,易折断。

气腥,味咸。

(2)叶状铁钉菜藻体呈不规则碎片状,一面黑褐色,另面灰褐色至黄褐色。

完整者水浸展平后,叶状体绿褐色,长5-15cm,叉状分枝,枝呈扁平带状,宽0.4-2cm。

质脆,受潮后变韧。

气腥,味咸。

铁钉菜-化学成份

铁钉菜含有二酰基甘油基羟甲基三甲基-β-丙氨酸(diacylglycerylhydroxymethyltrimethyl-β-alanine,DGTA)及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

还含褐藻酸盐(alginate),葡聚糖(gluco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