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40117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docx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docx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

简介

地质学是近代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求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奥秘的基础性学科之一,中国科协实施的学科史研究工程,适应了社会发展及学科发展的要求,《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研究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对推动地质学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该项目研究自2008年10月中国科协组织项目开题报告会后正式启动,课题组先后召开5次会议,讨论课题研究计划,落实分工,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确定编写大纲,开始编写,2009年课题组又3次讨论研究、修改报告初稿,于2009年12月,完成项目研究报告。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研究从梳理学科的发展脉络入手,认真分析学科及其分支学科产生和演变的社会背景,学科内在发展规律和支撑条件,深入研究影响学科创新的主客观条件和科技体制完善的主要因素。

项目的实施是落实中共十七大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科学工程。

学科史研究的目的是以史为鉴,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探求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历史,以供今后借鉴。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支持和指导,中国地质学会组织了专门的研究集体开展此项研究,经过大家的努力工作,《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项目顺利完成。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课题研究成果

地质科学自诞生以来,以其科学的基础性、前沿性在服务人类社会发展,造福人类生活的自然科学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以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特征的21世纪,地质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得到旨在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社会的高度关注,被赋予了战略性研究规划的历史意义。

地质科学史的研究,无疑是地质科学发展战略中带有总结、思考、指导作用的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研究。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研究把地质科学及其主要的分支学科表述为:

1、地球历史学科:

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等;

2、地球物质学科:

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沉积学等;

3、地球动力学科:

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动力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地貌学,海洋地质学,等;

4、应用地质学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煤地质学,铀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勘探地球物理学,勘查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学,地热地质学,数学地质学,等等。

并将中国地质学学科史划分为五个阶段;

(1)中国地质学的学科前史(19世纪中叶以前);

(2)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孕育(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

(3)近代地质学学科在中国的初创(20世纪初叶至1949年);

(4)中国地质学学科的发展(1949,1978年);

(5)中国地质学学科的拓展与深化(1978年至今)。

通过对中国地质学的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共识:

1、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是地质学学科发展的第一动力。

2、地球系统科学发展使地质科学内部和外部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成为发展的主流。

3、学术共同体倡导学术交流和争鸣,是推动地质学科发展的基本途径,必需自觉贯彻双百方针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摘要

(一)研究纲要:

第一章中国地质学的学科前史

第一节人类最初对自然界(地质现象)的认识

一、石器时代

二、铜器时代

三、铁器时代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地学思想

一、古代文献中反映出的朴素的地质思想

二、中国古代地学思想见之于古代文献的资料记载

第三节中国古代地学思想形成的地域特征及文化背景

第四节古代地质知识对形成现代地质学学科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孕育

第一节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呼唤地质科学

一、西学东渐催生中国地质科学

二、外国地质学家早期在中国的地质考察

第二节中国近代地质科学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综论

第三章近代地质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20世纪初叶至1949年)

第一节地质学在中国的发展依托的三个主要阵地

一、地质机构

二、地质教育

三、学术共同体——中国地质学会和学术出版物

第二节地质学理论的创新与争鸣推动了近代地质学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与分支学科的进展(8个分支学科)

第四章中国地质学学科的发展(1949-1978年)

第一节1949-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地质机构的调整

第二节1953-1957年,地质学学科建设在服务经济与社会中的构建与发展

第三节1958-1965年,地质学学科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期

第四节1949-1965年期间地质学学科发展与评价

第五节1966,1978年,地质学在艰难中迂回行进

第五章中国地质学学科的大发展(1978年至今)

第一节地质科学发展迎来了新时代

第二节从板块构造到大陆动力学

第三节地球表层学到地球系统科学

第六章21世纪我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

第一节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推动力

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探索地球奥秘的强烈愿望

三、国际地质界科技合作和交流的影响

四、其它相关学科的帮助和促进

五、新技术和方法在地质科学领域的应用

六、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地质科学的渗透和融合

第二节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一、中国地质学学科主要是从西方引进而发展起来的

二、中国地质学学科的建立比西方晚整整一个多世纪而形成但发展非常迅速

三、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是中国学术界思想解放的结果

四、中国地质学学科的发展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和行政干预比较严重,在不同程度上使这门学科的发展受到影响

五、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第三节中国地质学的学科地位和社会地位

第四节21世纪中国地质学学科的历史使命和学科发展的趋势

第五节开拓创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地学强国而奋斗

(二)内容综述:

在科学产生和完善的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探索是没有地域和种族意义上的制约的。

但作为一个区域文明来讲,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特征则往往受其影响。

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于特定区域内文化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表现在古代世界产生的地学思想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古代先民对自然界的认知,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受这种影响而导致科学发展的导向不同。

古代中国曾经在观察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地质知识,也出现了对于宇宙、生命起源等多方面科学命题的认识和理论,但源于历史的因素,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百余年的历史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这种变化,客观上决定了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出现具有自身的特点。

中国古代记载反映地学思想的文献资料

类别书目时间山川类《山经》《禹贡》

春秋诸子类《管子》《尸子》《荀子》《韩非子》

战国本草类《神农本草经》

时期游记类《穆天子传》

其它《周礼》《周易》《吕氏春秋》《逸周书》《秦地图》《古本竹书纪

年》

山川类《史记?

河渠书》《史记?

货殖列传》

诸子类《淮南子》

秦汉本草类《计然万物录》

时期地志类《汉书?

地理志》《汉中记》《越绝书》等

其它《尔雅》《世本》《长安图》等

山川类《水经》《水经注》魏晋

南北本草类《南方草木状》

朝时地志类《十三州志》《洛阳记》《扬州记》《敦煌实录》等

期游记类《佛国记》

其它《神仙传》《洛阳迦蓝记》等

总志类《括地志》《元和郡县志》《贞元十道录》

方志类《吴地记》《桂林风土记》《闵中记》等

隋唐本草类《新修本草》《海药本草》

时期游记类《大唐西域记》

其它《石药尔雅》《三辅黄图》等

山川类《梦溪笔谈》《河源志》

总志类《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记》《大元一统志》

宋元方志类《吴郡志》《临安志》《桂海虞衡志》等

时期本草类《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本草衍文》

交流类《西游录》《诸蕃志》《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其它《云林石谱》《历代地理指掌图》等

山川类《徐霞客游记》《西域水道记》

总志类《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

明清方志类《顺天府志》《台湾府志》等

时期本草类《本草纲目》《晶珠本草》

交流类《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藩国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其它《素园石谱》《天工开物》等

科学意义上的地质学产生在欧洲。

地质学在中国的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

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个因素:

其一,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呼唤地质科学的产生;其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

中的西学东渐催生了中国地质科学的萌芽。

早期外国学者在中国进行地质考察的主要人物:

庞培勒(1862——1865年,美国人)

李希霍芬(1860——1872年,德国人)

洛采(1877——1880年,奥地利人)

奥勃鲁契夫(1880——1906年,几次来华的俄国人)

维理士(1903——1904年,美国人)

勃朗(1907——1910年,英国人)

德拉普(1909——1911年,法国人)

小腾文次郎(1910年,日本人)

斯文赫定(多次到中国,瑞典人)

以上几人在中国所做的地质调查工作,通过他们的著作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的又大多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通讯会员。

应该说,在推动地质学在中国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20世纪初叶至1949年间,随着“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近代地质学在顾琅、邝荣光、鲁迅、张轶欧、张相文以及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人的推动下,地质学在中国的发展,以中央地质调查所等地质机构和北京大学地质系等地质教育机构的建立、中国地学会(1909年)及中国地质学会(1922年)等地质科学交流平台的构建,形成了中国近代地质学建立的三大支柱。

尤其是中国地质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地质工作和地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我们应该承认,旧中国的高等地质教育在发展中国地质学科建设中有其特殊的重要贡献,它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和高等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准备了一批骨干力量,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是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该会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地

质学会的宗旨为“促进地质学及其相关科学之进步”。

随后,与其相关的学科,如古生物、地理、土壤、地球物理、矿冶工程等学会,在新中国成立前都已成立。

在这种情况下,地质学的发展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需要,我国地质学人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促进了诸如古生物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石油地质学等地质相关学科的创建与发展,中国近代地质学完成了他的建立过程。

新中国地质学学科的第一个发展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49-1952年是经济恢复,地质矿业新体制建立期;

2、1953-1957年,确立经济建设引领地质学学科建设和地质学学科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总体格局;

3、1958-1965年,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期;

4、1966,1978年,这一时期中国地质学在艰难中迂回行进。

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重大决策对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1、中国科学院成为国家最高科技领导行政机构和学术中心,到1956年成立国家科委后,中国科学院主要发挥学术中心的作用。

1952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成立。

2、地质部成立,主管地质勘查业。

地质勘查工作从传统的矿业中分离出来,列在矿业之前,属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处于产业主导地位的重工业发展起资源保障作用;地质工作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起导向作用;对下游产业和国民经济增长起倍增作用;可靠的地质资料为各类经济建设服务。

否则,我国经济建设将成“无米之炊”。

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指出,“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

3、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策,迅速发展地质教育和地质研究机构,形成了中国科学院系统、地质部和其它工业部门的地质队伍和研究机构,地质类高、中等教育系统,全国各省(区、市)相继建立的地质队伍和机构。

4、以五年计划的形式部署地质工作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以任务带学科、以找矿为中心的地

质勘查带动地质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5、隶属于中国科协的中国地质学会,继续发挥地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的核心作用。

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中国地质学会高举学术争鸣的旗帜,成为推动地质学学术进步的重要平台。

最典型的事例是1965年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构造地质学术会议,各大地构造学派的学术争鸣成为影响深远的学术佳话。

多旋回构造说、地洼构造说、断块构造说、波浪镶嵌构造说和地质力学成为不同学者和学术流派依据中国地质特征阐述地壳构造格局及地壳运动的学说。

1949-1978年期间中国地质学学科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为基础学科(如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沉积学、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区域地质学等)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快速全面提升了这些二级学科的水平,多数学科已接近同期世界水平。

2、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开发是地质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探明储量的矿产由1949年的2种,到1965年增加到131种;大庆油田等一系列大油田的发现等。

能源与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带动了矿床地质学、煤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等应用学科的发展;服务于水资源、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专业应用学科较好地为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服务,并取得较快的发展。

3、技术方法类学科,如勘探地球物理学、勘察地球化学、同位素与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学(地质测年技术)等,在追赶国际水平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有了明显的提高。

另外,这一时期地质学科发展存在以下不足:

1、一度以地质勘察生产任务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有失偏颇,一定程度上影响地质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地质学科的国际交流面窄,对国际地质学科的新进展了解不多。

3、取得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成果不多,主要依靠科学家的个人积累与努力。

地质科研机构与高校地质科研力量的科学探索目标不明确,综合研究和集成研究不足,在地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关注度不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地质科学的大发展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通过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广大地质科技人员在政治上、思想上获得解放,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以争取失去的时间,奋发图强的热情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地质科学在经过短期的恢复后得到迅速发展。

特别是吸收当代世界地质科学革命的成果,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应用于研究中国的地质,涌现出许多成果。

各分支学科研究的深入和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以至与地质相关学科间的交叉碰撞,产生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各有侧重而又携手并进地研究固体地球,进而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地理科学、大气物理科学、生物科学、水文科学、土壤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共同研究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人类圈组成的地球表层,逐步形成更为宏观的地球系统科学,为揭示地球的奥秘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营造人类的美好前景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2、地质科研机构的恢复与发展

3、学术共同体的扩展

4、学科交叉与分支学科的变化

5、国际学术交流

我国地质学科的发展经过近100年的历史,已经建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系统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

但是与国际上地质学科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更好地完善发展中国地质学学科建设,使我国由地质大国转变为地质强国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为此,该研究另辟第六章对21世纪我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作用加以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