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学概论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38282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休闲学概论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休闲学概论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休闲学概论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休闲学概论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休闲学概论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休闲学概论资料.docx

《休闲学概论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休闲学概论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休闲学概论资料.docx

休闲学概论资料

第1节:

休闲发展史

一.西方休闲发展史

1、原始社会的休闲

在原始社会中,不存在有意识的休闲和选择性的休闲,在这个时期,休闲没有形成独立的社会形态,劳动和休闲是相互伴随的,两者间的界限很模糊。

2、工业革命前的古代休闲: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休闲:

背景:

典型的奴隶社会

古希腊:

•休闲观念:

注重精神层面的诉求

•休闲活动:

政治、哲学、教养活动、学问、美术、趣味活动、宗教文化仪式、竞技大会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古罗马:

•休闲观念:

重视休闲的感官体验与享受,趋向于物质化

•休闲活动:

观看斗剑、赛马、角斗;洗澡、赌博

总结:

古希腊、罗马时代休闲与劳动对立,休闲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

(2)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休闲:

欧洲中世纪——休闲的黑暗时代

•背景:

以封建土地关系为基础和天主教控制力较强的时代

•休闲观念:

重视辛勤的劳动和冥想,祈求拯救的冥想是休闲的最高境界。

•休闲活动:

宗教仪式、周日活动、以及在教会广场及村落公用广场举行的仪式

•参与阶层:

统治阶级(封建领主与骑士集团);城市市民阶层

文艺复兴时期——玩乐的黄金时代

•背景:

中产阶级勃发兴起的时代

•休闲观念:

人文主义思潮;文化消费繁盛;平民休闲的自由

•休闲活动:

以智力和艺术追求为中心的沙龙活动;乡村漫步游憩;游学游历

•参与阶层:

统治阶级(封建领主、贵族)城市中产阶级、平民

3.工业革命后的近代休闲

工业革命对休闲活动的影响:

•工作的性质、场所和人们的居住地改变——人丧失了完整性

•社会结构改变,尖锐的劳资矛盾——工人的休闲成为社会性问题

•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影响催生了新的休闲方式——理性消遣运动

小结:

工业革命不仅丰富了休闲活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使休闲摆脱了阶级的困扰,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选择。

理性消遣运动:

是工业革命时期,由中产阶级倡导推动的一场休闲方式的变革运动。

其内容多与教育、乡村休闲、户外运动、观赏研究自然、阅读等有关,强调用知识、自我提高和健康等更持久的高雅休闲替代那些仅有瞬间快乐的娱乐方式,其实质是将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延伸到工人阶级,对工人阶级进行教育和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4.现代“大众休闲”

19世纪90年代(1874年)后8小时工作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后,北美开始普遍推行双休日。

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工业化发展带来的财富增加逐渐惠及到了工人阶级,大量休闲活动开始进入普通家庭的消费范围。

20世纪30年代,政府、老板、工会都致力于公众休闲活动,愈来愈多的休闲领域被商业化。

从此,休闲活动不再是富有阶层的专利,更多的大众参与推翻了贵族们对休闲的独占。

休闲观念的变化:

•工业革命早期:

休闲主要是为了使人们能够恢复体力、调整心态以便重新投入工作。

•20世纪上半叶:

人们更趋向于从休闲中寻找人生的意义,把休闲理解为人们选择的一种能发挥其禀赋特长,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活动。

2、中国休闲史

1、中国古代休闲史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社会结构,农业耕作文明决定了我国古代休闲娱乐活动对自然天时、农业耕作周期的依赖。

休闲思想与休闲活动的二重性特征:

•思想上,古代休闲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一直被主流思想排斥鄙夷。

•活动上,人人具备休闲娱乐活动的能力,活动内容丰富。

•中国古代休闲集中于农业节庆,休假制度完备。

北宋休闲(北宋文人的休闲方式)

艺术类:

琴、书、画的创作表演和欣赏

收藏类:

表现文人雅趣的古玩、字画收藏

饮趣类:

品茗、饮酒,具有闲适和聚会交友特征

棋牌类:

以娱乐为目的,不进行比赛

游憩类:

郊外寺庙道观和名胜处的观赏、游玩

禅修类:

个人的人生修养体验,非专门的修道

狎妓类:

有文化包装,并与艺术相伴相生的活动

怡情类:

豢养宠物、养花观鱼

诗社集会:

寄兴适情赋咏

运动类:

马球、蹴鞠,不以竞技和盈利为目的

晚明休闲:

1、阳明心学及其促成的晚明“崇奢重适”的生活风尚

2、李渔与《闲情偶寄》:

◆李渔的多重身份:

通俗文学家、杰出的导演和戏曲理论家、文化商人◆《闲情偶寄》的价值

中国古代从理论层面探讨并论述休闲活动的第一书。

一部寄“有益世道之心的微言大义”于“闲情”的“庄论”。

中国古代休假制度:

汉代“吏五日得一下沐,日至吏以令休。

•唐代:

官吏每10天休息一次;元旦、冬至各休7天;寒食、清明4天;中秋、夏至、腊日各3天;正月7日、15日等20个日子各休一天。

•宋代:

1年有76天假

•明代:

增加春节5天,元宵节10天。

2、中国近代休闲史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东南沿海的大中城市,受西方影响,在经济转型的同时,也经历了一场由农耕时代向近代工业社会演变的休闲革命。

•休闲活动已被看做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手段。

•休闲活动不只是简单的经济消费形式,已经成为人们与社会沟通,与他人交往的社会途径。

•休闲消费开始摈弃崇尚节俭的农耕文化观念束缚,按照近代商品经济社会的逻辑运行,奢侈、铺展逐渐被视为休闲消费时尚的标志。

•休闲活动方式出现了大众化、商业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中外休闲比较

1、中西方休闲思想差异

•中国传统的休闲思想往往同个人的修身养性结合在一起,注重人对社会的使命和责任。

•古代西方的休闲理论则常常与个人的幸福快乐交织在一起,强调借助于休闲活动,寻求浓烈和刺激的感官享受,并通过具有极大发展张力的活动形式,充实和完善以自我为主体的人格意识。

2、中西方休闲活动形态差异

中西方休闲活动形态最根本的差异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即活动形式的“静与动”、活动方式的“个体与群体”。

中国传统休闲思想的本质特征:

强调休闲活动对人格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与人的德行升华相联系。

•突出休闲活动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性。

•主张人文比拟精神在休闲活动中的象征性。

•倡导休闲活动的愉悦性。

第2节:

休闲的概念、特征与功能

一、休闲的概念

1、基于时间的定义•

观点:

休闲是指从一天24小时的绝对限制中扣除生活必需时间和工作时间后所剩余的自由时间,即人们在完成了劳动和其他义务活动之余所拥有的时间。

•优点:

容易量化,采用频率很高

•弊病:

时间的分类有着明显的相互重叠现象,对所有活动进行的时间精确分类是很难做到。

2、基于活动的定义

观点:

将休闲看作是在自由时间内的活动或体验,这种活动主要包括休养生息、自我娱乐、增加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社团等。

•优点:

便于操作、量化

•弊病:

休闲活动项目选择是“主观的”

所选休闲活动项目多为积极的制度化的休闲方式

休闲是自由时间的活动,这种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娱乐和休息等普通活动,一种是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高级活动。

休闲既包括积极主动地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较高级活动,也包括某些消极被动的消遣活动。

但休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种活动中。

--------------马克思

“休闲是指人们从工作、家庭、社会的义务中摆脱出来,为了休息、转换心情、增长知识而自发性地参与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的任何社会活动的总称。

---------------杜马哲迪尔

休闲三层次:

•放松:

放松乃休闲之始,因为人需要克服疲劳;

•娱乐:

提供休闲的转移功能,使人们脱离自我以及所关注的事情,娱乐使我们超然忘我;

•个人发展:

个性发展是休闲最为持久的组成部分,它使我们作为个体得以扩展,使视野开阔,生命更有意义。

3、基于态度的定义

观点:

将休闲活动看做一种心态或生存状态,即认为休闲就是一种个人的感受体会。

•价值:

将休闲与自由联系起来

•弊病:

割断了休闲与外在社会化活动间的联系

基于个人态度的休闲界定非常主观、泛化

4、基于制度的定义

观点:

从制度角度来定义休闲,其要旨在于揭示休闲的本质与工作、婚姻、教育、政治、经济等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价值:

将休闲视作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中产生的现象

•弊病:

忽略了个体的休闲经历与本能因素

2、休闲的特征

从活动方式看:

1、解脱性:

休闲是生存以外的活动,它具有将人从形式的、制度的社会义务和约束中解脱出来得到“自由”的特性。

2、自由性:

休闲是自发的活动,是人们根据个人的个性、兴趣、需求自愿选择的乐于参与的各种活动,是主动的,没有强迫性。

从活动目的看:

3、趣味性:

休闲是为了获得纯粹的快乐而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要具有乐趣、轻松与消遣的特性,能够使参与者愿意付出热情,并感到愉快和满足。

4、发展建设性:

休闲活动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它能使人身体强健、理智清醒、道德高尚,并能张扬人的个性、显示人的雄心,放飞人的梦想。

3、休闲的功能

1、休闲的生理修复与健康功能

•工作带来的压力是使人疲惫,丧失健康的主要原因。

•积极地休闲是人们完成由传统的医疗健康走向现代的身心健康的推进器。

•积极地休闲要求人们要:

“多休息、多接触、多活动”

2、休闲的社会化功能

社会化,指人们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习惯的过程。

(1)休闲对人社会化的影响:

•休闲影响人的社会行为规范•休闲培养人的社会地位的认同感

•休闲塑造人的心理和人格模式

(2)家庭休闲功能及其演变

•家庭结构改变•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逐步走向一体化

(3)社会群体组织的休闲功能

社会群体是“具有一种同样的身份和某种一致感情的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不仅经常交流,还共同具有某种目标和对各自行为的期待。

•工具性及培训功能•表意性及培养具有责任感的合作精神的功能

3、休闲的经济功能

(1)休闲消费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2)拉动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

(3)增加就业(4)促进公平分配(5)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休闲消费增加就业:

•休闲消费的发展是建立在工作时间缩短的基础上的,在连续生产的技术条件下,工作时间的缩短将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休闲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同样多的消费支出条件下,休闲消费往往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增加。

•休闲业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休闲消费的增长还会引发其他部门的就业人数增加

休闲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因为休闲消费属于较高级的需求消费,它的兴起必然会带来供给结构的一系列变化,从而催生一些新的产业和部门,使得一国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最终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

•休闲消费的发展提高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使其结构向理想的“三二一”结构演变。

•休闲消费的发展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改变第一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

•休闲消费的多样化使新的休闲服务业不断出现,改变了休闲业的内部结构。

休闲需求与休闲消费

何为“需求”:

一、狭义(经济学意义上的“休闲需求”)

二、广义(社会学意义上的“休闲需求”)

经济学意义上的“休闲需求”(狭义)

狭义的需求是一种经济学、统计学意义上的概念,它常常用来描述人们想要购买产品的数量和愿意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从这种概念上理解的“休闲需求”又分为三类:

1、休闲有效需求:

是指实际参加或消费休闲服务的数量。

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计量,往往取决于休闲时间、享用者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有车以及其他社会经济背景因素。

2、休闲延期需求:

是指有参加休闲活动的能力,但由于缺乏休闲信息或休闲设施等原因而没有实现的需求。

3、休闲潜在需求:

是指由于自身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无法参加休闲活动,但希望未来能够实现的需求。

主要研究方法:

闲暇时间的调查和统计分析

《中国农民工闲暇时间休闲现在调查》马慧娣:

农民工闲暇生活的“八个零”

1、多数农民工闲暇时间几乎为“零”2、农民工闲暇生活中的文化消遣几乎为“零”

3、对文化休闲概念的理解几乎为“零”4、参加社区活动几乎为“零”

5、融入城市文化几乎为“零”6、“休养生息”的意识几乎为“零”

7、与孩子们玩耍的时间几乎为“零”8、传递诉求的渠道几乎为“零”

二、社会学意义上的“休闲需求”(广义)

广义的休闲需求又被称为一般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需求,它更多是从主体“人”的需求层面所做的界定,在这一层面上所说的“休闲”即是一种生理需求,是能让人在生理上达到放松、休息目的的手段,又是一种精神需求,是能让人实现自身价值,达到完善自我目的的途径。

主要研究方法:

休闲参与调查统计分析

据统计,截止2003年,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西班牙、法国、德国、英国、以色列、日本、荷兰、新西兰、俄罗斯、美国共15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中,就有14个开展定期的全国休闲参与调查,有10个开展定期的全国时间分配调查。

1、中国休闲研究的发展历程

1、80年代,概念化起步阶段

2、90年代,第一个高峰期

标志:

1995年7月于光远主持的“中国休闲文化小组”的成立

成果:

王雅琳教授的《闲暇社会学》,王琪延教授的《国民生活研究》、《城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分配》,马惠娣主编的《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

3、2000—2005年,沉淀期

4、2006年至今,尤其是2006-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是我国休闲发展快速起步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休闲研究的第二个高峰期。

“十一五”期间的休闲发展

2006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杭州“世界休闲高层论坛”,做了题为《积极发展休闲服务,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主旨演讲。

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完善消费政策,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休闲、健身等消费热点,扩大居民消费。

2008年,国务院赋予国家旅游局“引导休闲度假”的职能,首次明确了“休闲”在国务院工作部门的归口。

2009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要“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

同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41号文件)和《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44号文件),对国家旅游局的相关工作做了明确部署。

2010年,各项部署政策落实年

2010年休闲政策的推进落实

——旅游产业方面

2010年7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国家旅游局在引导休闲发展方面做了谋划部署:

(1)2010年12月在珠海,召开了国家旅游局主持的全国休闲工作会议。

(2)推进《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编制

(3)休闲发展被纳入旅游业“十二五”规划。

(4)2011年3月30日,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议题,将每年5月19日作为全国性的旅游日。

——文化产业方面:

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相关配套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体育休闲产业方面: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并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目前各地都在制定各自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学界、业界、媒体的休闲研究工作:

学界:

休闲著作、文献在数量上继续增长,研究质量有所提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立项组织——国家社科基金批准设立了数项休闲方面的课题研究。

业界:

各种社会团体对休闲给予高度关注。

2010年,各社会团体举办了不同形式的休闲研讨会、论坛、峰会、评比、颁奖等。

其中,2010年冠以“休闲”之名的全国性和国际性论坛就有10多个。

此外,一些机构还组织了以休闲城市为主的评选活动,不同类型的“十大休闲城市”“最佳休闲城市”纷纷出炉。

2010年全国举办的以“休闲”冠名的各类展览会、博览会也多达20多项,涉及体育、娱乐、旅游、渔业、制造业等各个行业。

媒体:

除了社会团体和学术机构外,媒体也在推动休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面向休闲消费者的各类休闲媒体外,诸多综合性报纸、期刊从休闲政策、休闲产业发展等角度休闲给予关注。

例如《小康》杂志连续组织休闲相关调查和评选活动,《人民政协报》设立了休闲专刊,《商业文化周刊》设立了休闲专栏。

而广东设立的“国民旅游休闲网”以及休闲网、旅游休闲论坛等各种相关网站也在2010年的休闲发展中推波助澜

第1节:

休闲消费的基础——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的界定与结构分类

闲暇时间的经济意义

影响人类闲暇时间的主要因素(宏观)

影响个人闲暇时间需求的主要因素(微观)

城镇居民的闲暇时间分布及其特征

1、闲暇时间的界定与结构类型

1、闲暇时间的界定

时间的结构层:

宇观层:

以千万年或亿年为单位来计量的时间,被天体物理、天文、地质等科学领域广泛采用;

宏观层:

以万年乃至百万年为单位来计量的时间,被生物学、考古等科学领域使用;

中观层:

以千年为单位来计量时间,被历史学等领域使用;

常观层:

以年、季、月、日、分、秒等来计量的时间,计量的主要是我们人类的生活时间;

微观层:

以比秒小得多的单位来计量的时间,主要在量子物理领域应用。

2、生活时间的结构分类

1)二分法:

人的时间分为两部分,即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两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人就是要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对时间如何在工作和非工作之间分配进行选择。

(2)三分法:

一次活动时间(用于维持和延长生命的时间,如睡眠、吃饭和盥洗时间)

二次活动时间(是为家庭和社会尽义务的时间,如工作和家务劳动时间)

三次活动时间(是不被社会劳动所占用的、旨在满足自我享受和发展的时间,即自由时间)。

(3)四分法:

工作/学习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学习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时间、非本职工作时间、上下班路途时间等)

生活必需时间(睡眠、用餐、个人卫生、就诊等)

家务劳动时间(家庭采购、做饭、洗衣物、照料老人小孩等)

自由支配(闲暇)时间(学习、阅读报刊、看电视、听广播、看表演、观看展览、游园散步、体育锻炼、休闲、教育子女、公益活动、探亲访友等)

2、闲暇时间的经济意义

•工业社会及资本主义早期

1、时间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2、时间成为一种潜在的收入形式

•后工业化社会—闲暇时间是社会财富的一种直接形式

1、闲暇时间是一种重要的消费品2、闲暇时间是一种劳动产品,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

3、闲暇时间是生产力

3、影响人类闲暇时间增长的因素

1、科技进步和分工发展所带来的生产率提高2、家务劳动时间的减少

3、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4、退休制度的实施5、不断增多的公众假日和带薪假期

工业革命初期,周工作时间高达80小时

工业革命后期,周工作时间缩减为60小时

20世纪,石油、原子能和电子技术的突破使周工作时间进一步缩短为40小时

知识经济时代,据世界未来学会副会长格雷厄姆·莫利托预计,到2030年,西方国家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可普遍降到30-35小时

“国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劳动者工作一年以上享受带薪年假。

————《中国劳动法》

苏州公务员休假制度:

工龄在5-10年的,每年休假7天;

工龄在10-20年的,每年休假10天;

工龄在20年以上的,每年全假14天。

辩:

“逆休闲”现象:

欧美地区宏观经济多年来发展滞缓,经济低迷,导致相当数量的企业效益连年下降,从而形成的连锁效应是造成许多员工被迫工作更长时间,或兼任第二份工作,以弥补因企业效益下降而带来的工资和福利的损失。

•面对新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少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纷纷采取主动裁员,或更少的人干更多的事这样一种生产和经营模式,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总结:

“逆休闲”现象,实际都是短期内因经济因素导致的短时调整手段,是经济发展非常时期采取的必然措施。

是休闲随经济蓬勃发展大潮中,偶然出现的小波动。

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工作时间的缩短,休闲时间的延长,必将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

4、影响个人闲暇时间需求的主要因素

1、实际工资率2、休闲用品和休闲服务的相对价格

3、疲劳因子4、受教育水平5、性别差异

五、城镇居民闲暇时间的分布及特征

1、闲暇时间的划分

(1)工作中的间隙休息时间

界定:

企事业单位在每个工作日内,分配给职工用于休息和吃饭的时间。

时长:

1---1.5个小时

活动:

聊天、上网、打牌、外出就餐

特点:

时间短,活动具有趋同性

(2)每天正规工作后的休闲时间

界定:

指两个工作日之间职工拥有的休息时间,一般指人们每天用于工作、家务和必要的社会活动以后剩下的空闲时间。

时长:

5-7小时

活动:

阅读、看电视、健身、朋友聚会等室内活动

特点:

时空上---小范围、短时间、近距离

时间拥有量---不同年龄段呈现两头翘、中间低的分布

时间使用情况---30—59岁最容易分心

(3)周末公休假日

界定:

指每一工作周后给予职工的法定的休假日。

时长:

每周五晚至周日

特点:

时间使用上相对完整

休闲活动的空间扩展、自由选择权大

活动:

创作性活动、看电影、听音乐会、购物、短途旅游

(4)公共节假日

界定:

指政府根据有关规定制定的每年的法定假日。

时长:

1-2周左右,我国为11天

特点:

因国情、宗教、民族民俗等差异而有所区别

活动:

节日仪式活动和休息活动

(5)带薪假期

界定:

指每个职工每年在一定的时期内享有的连续休息时间,其中包括每个职工都应享有的基本年休假,以及从事一定种类或具备一定条件的职工所享有的除基本休假外的补充休假,并且在休假期间职工依法享有薪金和各种福利待遇。

时长:

2-6周不等

特点:

长时间的连续休息时间,自由度大

活动:

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洲际旅游和环球旅游的最佳时期

法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从工作的第二年起,每年可获得带薪假期5周,可在5月1日-10月31日的期限内获得12-24天的连休假,剩余时间可一次性用完,也可分时段使用;

英国,法律规定英国公司一般都要给职工每年15-28天的带薪假期,可集中休假也可分时段休假;

瑞士《劳动法》规定,职工带薪假期每年为4周,但职工的休假必须以周为单位进行,如果要分段休假,则每周以5天计算。

西班牙,法律规定工作满1年的职工每年平均享受30天带薪假期,机关企业一般要求职工在每年7-9月份休假,假期可一次性使用,也可分段使用。

新加坡,政府规定,整个大学毕业的公务员每年可享受带薪假期21天,大学学历以下的普通职员为14天,公司职员为10-21天

政府对休闲时间调整的基本目的:

●不会因为日期的自然重叠而侵害到居民休闲时间的享用。

●从社会经济发展整体利益角度出发,采用一定的行政干预手段,对公休日和节假日进行局部调整,形成连休短假期。

城镇居民闲暇时间分布利用特征——《北京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调查》:

(1)从时间量分配看

●休息日比工作日休闲时间多了近3个半小时

●闲暇时间在5年间增加了41分钟(1996-2001年)

(2)从活动时间段分布看

19点到22点是闲暇活动的“黄金时间”

(3)从活动形式看

看电视是占用居民时间最多的一项闲暇活动

典型分析:

看电视情况分析

◆看电视时间在性别上的差异:

男性看电视时间比女性长

◆看电视时间在年龄上的差异:

随年龄增长,看电视时间增加

◆看电视时间在学历上的差异:

学历越高看电视时间越少,两者呈负相关

◆看电视时间在职业上的差异:

无业者比有业者平均每日看电视时间多48分钟

◆收视率时间分布带差异:

工作日:

第一个高收视率区间在19:

00—21:

30分,收视率保持在70%-74%之间。

这一区间的高峰从18:

00开始,18:

00收视率为8%,19:

00达到最高值72%,而这正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时间,19:

00-21:

30之间是较稳定的收视时段,21:

30后开始下降,在23:

15降为9%。

第二个收视率高峰时间区间在中午12:

0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