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必考题.docx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必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必考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必考题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必考题)
一、文段阅读,巧答问题。
善良的不是钱,是心
①4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平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
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女孩来到庄园的入口处,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
②守在庄园入口处的保安安东尼拦住了这一老一小。
“欢迎你们,请出示请柬,谢谢。
”安东尼说。
③“请柬?
对不起,我们没有接到邀请,是她要来,我陪她来的。
”老妇人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对安东尼说。
④“很抱歉,除了工作人员,没有请柬的人不能进去。
”安东尼说。
⑤“为什么?
这里不是举行慈善晚宴吗?
我们是来表示我们的心意的,难道不可以吗?
”老妇人的表情很严肃,“可爱的小露西,从电视上知道了这里要为非洲孩子们募捐,她很想为那些可怜的孩子做点事,决定把自己储钱罐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
我可以不进去,真的不能让她进去吗?
”
⑥“是的,这里将要举行慈善晚宴,应邀参加的都是很重要的人士,他们将为非洲的孩子慷慨解囊。
很高兴你们带着爱心来到这里,但是,我想这种场合不适合你们进去。
”安东尼解释说。
⑦“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
”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女孩露西问安东尼。
她的话让安东尼愣住了。
⑧“我知道受到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会拿出很多钱,我没有那么多,但这是我所有的钱啊,如果我真的不能进去,请帮我把这个带进去吧!
”小女孩露西说完,将手中的储钱罐递给安东尼。
⑨安东尼不知道是接还是不接,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有人说:
“不用了,孩子,你说的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可以进去。
”说话的是一个老头,他面带微笑,站在小露西的旁边。
他躬身对小露西说了几句。
然后直起身来拿出一份请柬递给安东尼:
“我可以带她进去吗?
”安东尼打开请柬一看,忙向老头敬了个礼:
“当然可以了,沃伦巴非特先生。
”
⑩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募捐倡议者安南,不是捐出10万美元的巴非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盖茨,而是仅仅捐出1美元零1美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
而晚宴的主标题也变成了这样一句话: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第二天,美国各大媒体纷纷以这句话作为标题,报道了这次慈善晚宴。
看到报道后,许多普普通通的美国人纷纷表示要为非洲那些贫困的孩子捐赠。
1.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一句中,“捧”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他躬身对小露西说了几句”,请你根据当时的语境,写出巴菲特先生说话的内容。
(不超过1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邀而至的小露西为什么会以1美元零1分成为本次慈善晚宴的主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写到“慈善的不是钱,是心”成了晚宴的标语就可结束了,为什么还要补写划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桥(节选)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
“你先走。
”
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
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
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所表达的意思是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
2.“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是怎样的景象?
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话,使其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3.“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浪头没有把他吞没,他有可能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桥》一课的写作特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B.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C.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5.文章以“桥”为题目,说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选段一:
()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的()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手捏一柄(),向一匹猹()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逃走了。
……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biàn pián)飞跑地去看。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fú fó)面前许下心愿,用圈(juàn quān)子将他套住了。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biàn pián)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biàn pián)熟识了。
选段二:
“不是。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凶狠)。
“他不咬人吗?
”
“有胡叉呢。
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
这畜生很(伶俐机灵),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cuànchuàn)了。
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1.在选段一中按原文填空。
2.用“√”给选段二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选段一描写的这个少年是_______。
作者通过几个表示_______的词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海边夜景图又通过几个表示____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那少年的________与_________。
4.选段一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外貌描写相结合。
选段中写自然环境是按从____到____的顺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描写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颜色。
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
5.选段一中描写少年勇敢机智的词有“______”和“______”。
“______“和“____”写出了猹灵活狡猾的特性,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较量:
___________。
6.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我”急切地想见到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紫色的圆脸”说明闰土经常___________;“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____________;“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写出了___________。
从这些外貌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的农村孩子。
8.第二段话通过人物的_______描写,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的闰土。
9.读了选段后,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简单的几句话描写下你同桌的外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选段二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答案,画“√”。
1.选段二采用了以()描写为主的描写方法
A.外貌B.语言C.场面
2.选段二主要讲了__________。
课文中闰土还向“我”讲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等一些有趣的事情。
3.给选段二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4.在选段二中用“”画出描写“我”的想法的句子。
这些句子中,我体会到了作者。
四、课外阅读。
散步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
"走大路。
"
但是母亲摸着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向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相信并佩服。
()
2.意见不一致。
()
3.形容水的明净。
()
2.读句子,回答问题。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里的“熬”为什么不能换成“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信服”能换成“同意”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
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
"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生分歧时,为什么"我决定委屈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
本文通过对一家人散步情形的描写,()
A.赞美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B.表现了尊老爱幼的好风气。
C.渲染了一种对生命、对亲人朴素而真挚的爱。
五、阅读理解。
地球在呻吟
忧天,人类才可自救。
不必援引枯燥的数据,不必借用古老的格言,我们只需用肉眼仰望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
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
“,一行白鹭上青天。
”那四种颜色——()、()白、青,为什么那样清晰,只是因为那时的“天”是“原天”,清澈、透明得近乎庄子笔下的“无”——无尘、无垢、无形、无秽。
今天,全世界每年有56亿吨矿物燃料变成烟尘,留在太空中。
老实说,我们不仅失去了“原天”本身,此外还失去了原云、原霞、原雨、原雪、原气……
不必讳言,在人类的生存空同和视野中,已无一块净土:
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假如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于流星撞击地球产生的有毒烟尘,那么今天呢?
今天,地球上每天约有400万人患上各种环境病。
和“龙”比肩的物种——“虎”,9个亚种已灭绝4个;仅仅50年,亚洲虎的总量就由6万多只锐减为2千余只,中国境内的虎则由2万多只骤减为几百只。
人类唯一的生存场——地球,已经在呻吟、在呼喊:
“我好痛……
1.请在第3自然段中的横线上填上诗句,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第2自然段中的“原稿”比喻____________。
这段话中最能形象体现“污染”的意思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现代文明”的双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自然段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和___的说明方法,旨在说明___________。
4.题目“地球在呻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不让地球母亲再次发出呻吟,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请写出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最大的麦穗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
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
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个麦穗。
有的人见到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定夺”的意思是()
A.决定取舍B.决定夺取C.一定夺取
2.为短文中的词语找意思相近的成语。
如梦初醒—(___________)两手空空—(___________)东张西望—(____________)
3.在第五自然段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
”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日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痛楚,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1.短文中(_____)一词概括了紫藤萝的特点。
2.写盛开的藤萝,观察顺序由______及______,所写景物由______到______,写出了花的“盛”。
3.“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只见深深浅浅的紫”,写出了紫藤萝花(______)。
4.下面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任选一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①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
(______)
②“我在开花!
”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
(______)
③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到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用“”画下来。
说说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八、课外阅读。
群众也在淋雨
365年夏季的一天,三千多名手持鲜花的群众聚集在上海机场,他们是来欢送一位外国元首的。
这时,周总理陪同外宾健步走来,人群中立即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
那慈祥的目光,那亲切的微笑,那文明的举止,使人难以忘怀。
突然,乌云蔽日,雷声隆隆,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时变了脸。
客人刚刚登机,大雨就倾盆而下,人群出现了小小的骚动。
“看,我们的总理!
”突然,有人喊了起来。
显然是由于激动,声音有些发颤(chàn zhàn)。
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周总理。
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
群众看见了,也很有礼貌地站在原地。
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病了,为总理撑起了雨伞。
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
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并恳求道:
“总理,您就挡挡雨吧!
”周总理转过头:
“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
外宾的专机起飞后,周总理浑身都湿透了,雨水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
工作人员又心疼,又着(zhuó zháo)急,忙递上一条毛巾:
“总理,您擦把脸吧!
”周总理接过毛巾,却没有忙着擦脸上的雨水,而是对工作人员说:
“赶紧告诉有关同志,动员机场和附近单位的食堂烧些姜汤,给挨雨淋的群众驱驱寒,暖暖身子。
”
1.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上面打“√”。
2.照样子,写词语。
雷声隆隆:
彬彬有礼:
3.把句子改写成带有“说”的句式。
周总理转过头:
“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
4.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2自然段写雨中送行的场面,既关注了送行的群体,又关注了送行的个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群众也在淋雨”是谁说的话?
用这句话作为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列内容,回答问题。
引路人
雨淅渐沥沥地下个不停。
在密密的雨中,街上行人稀少。
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前走去。
我只顾低头赶路,突然把身旁的一个行人撞了一下,我连忙抬起头来,只见他踉跄了一下,迅速扶住了路旁的墙壁,才没有倒下去。
“对不起,对不起!
”我连声道撒。
“噢,噢,不要紧。
”
哎呀!
这时我才发现他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我心里感到一阵不安,忙说:
“大伯,我扶你回去吧!
”说着,就伸手搀扶着他。
“太谢谢你了,小姑娘。
”他很感动地说。
我们一起向前走去。
突然,我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差点儿摔倒。
我低头一看,是一块下水道水泥板,就不满地嚷着说:
“谁把水泥板拿开了,也不放回原处,真缺德!
”但一想到身旁的盲人,忙提醒说:
“大伯,你走这边,小心绊倒。
”他刚走了一步,随即又停了下来,挣开被我搀扶的手,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一边,蹲下去一边摸索着,一边说:
“还会有人经过这里,说不定会绊倒的。
”不一会儿,他摸到了那块水泥板,又摸到了下水道,小心翼翼地搬过去把它盖好。
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伸手到衣袋里去摸手绢。
这时,我的心灵受到了猛烈的一震,赶紧拿出自己的手绢,放在他那双沾满泥水的手中。
他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清。
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湿润了。
我仿佛看见他那模糊的眼睛在闪光。
是的,我看见了他那颗火热透明的心,一颗时时能够想到别人的心。
雨仍在下着。
雨中,我搀扶着他,继续向前走着,走着……在通往他家的这条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在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他——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却是我很好的引路人。
1.照样子,写词语。
小心翼翼(ABCC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事件的起因是“我”撞到了________,后来“我”发现他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于是“我”决定________。
3.当发现水泥板被拿开后,“我”和“他”的做法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目“引路人”一是指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
5.文中的“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冬夜里的野玫瑰
①维也纳的冬天,从阿尔卑斯山上袭来的寒风锋利如刀
②舒伯特很穷,家里没有钢琴,只好每天到学校练琴。
那一个夜晚,他从学校里练完钢琴回家,走在寂静的路上,只听到风响,只看见路灯闪烁,夜色笼罩的街上显得有些凄清。
③路过一家旧货店的时候,舒伯特忽然看见一个小男孩。
舒伯特认识这个小男孩,也跟自己学过音乐,和自己一样,是个穷孩子,甚至比自己还要一贫如洗。
④夜这么深了,小男孩没有回家,还站在寒冷的街头干什么?
舒伯特一眼看见了小男孩手里拿着的东西,那是一本书和一件旧衣服。
舒伯特立刻明白了,小男孩是要卖这两样东西,可是谁会买一本没什么用的旧书和一件破旧的衣服呢?
⑤童年的舒伯特也有这样的经历和心境,他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滋味。
舒伯特望着这个小男孩,小男孩正抬起头,那双充满忧郁和无奈的目光和他的目光相撞,他看见孩子的眼睛里噙满泪水。
舒伯特弯腰将自己的衣兜掏了个遍,把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
可惜他没有多少钱。
舒伯特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将那些钱交给小男孩说:
“那本书卖给老师吧!
⑥舒伯特随手翻看看那本旧书。
忽然,他看到书中的一首诗,立刻被吸引住了,禁不住站在路灯下仔细读起来,最后居然情不自禁地朗出了声:
少年看见红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⑦这是歌德的诗《野玫瑰》。
不知怎么搞的,蓦然之间,寒冷的风,漆黑的夜都不存在了,连周围的世界都不存在了,舒伯特的眼前只有那盛开的野玫瑰,鲜红如火。
他似乎闻到了野玫瑰扑鼻的芳香,看到了顽皮孩子的身影……
⑧一段清新而亲切的旋律,就这样,从浓重的夜色中,从寒冷的夜风中飘来,他飞也似的跑回家,把这段美妙的旋律记了下来,这就是舒伯特一直传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
现在,这首歌曲的手稿已经价值连城了。
1.本文作者肖复兴,在小学阶段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文章《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贫如洗:
_________________
价值连城:
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