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1综合练习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36029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1综合练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1综合练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1综合练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1综合练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1综合练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1综合练习答案.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1综合练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1综合练习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1综合练习答案.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1综合练习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1综合练习答案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钱旭初

一、填空题

1.1917年1月《新青年》《文学改良刍议》1949年7月

  2.用现代文字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3.文学革命

  4.五四新文化运动

  5.思想启蒙

  6.19159《新青年》陈独秀

  7.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8.《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

  9.胡适陈独秀

  10.1921年1月北京

  11.圣陶1914年《这也是一个人》

  12.《倪焕之》

  13.日本东京为艺术而艺术

  14.郁达夫《沉沦》《银灰色的死》《南迁》

  15.郁达夫

  16.胡适《白话诗八首》

  17.胡适《尝试集》

  18.刘半农《瓦釜集》

  19.中国新诗社朱自清俞平伯

  20.周作人《小河》

  21.1926闻一多徐志摩

  22.18811936

  23.《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4.看和被看

  25.《狂人日记》1918年

  26.鲁迅

  27.《野草》《朝花夕拾》

  28.《女神》

  29.《藤野先生》《阿Q正传》

  30.茅盾

  31.《狂人日记》《阿Q正传》《起死》

  32.《狂人日记》

  33.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上半年

  34.泛神论

  35.沈德鸿雁冰《蚀》

  36.《幻灭》《动摇》《追求》

  37.《春蚕》《秋收》《残冬》)

  38.李尧棠《灭亡》

  39.革命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

  40.《灭亡》《小说月报》

  41.《雾》、《雨》、《电》《家》、《春》、《秋》

  42.《小坡的生日》

  43.《惶惑》、《偷生》、《饥荒》

  44.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

  45.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46.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

  47.《雷雨》

  48.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

  49.楼适夷

  50.《将军的头》《梅雨之夕》

  51.戴望舒

  52.《紫罗兰》《沉香屑:

第一炉香》

  53.《金锁记》曹七巧《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雷雨》繁漪

  54.知识分子

  55.太阳

  56.《小二黑结婚》

二、单项选择题

1.A2.D3.B4.A5.C6.D7.C8.C9.B10.C11.A12.B13.C14.A15.A16.B17.B18.C19.B20.D21.A22.C23.C24.C25.A26.A27.C28.B29.B30.C31.C32.A33.C

三、简答题

1.文学革命的主要成果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第二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第三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第四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这些作品虽不够圆熟,却都洋溢着个性解放、民族解放的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现代性品格,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文学研究会。

  新文学重要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美、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后来发展成员170多人。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字”,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多数成员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写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在观察和如实描写。

“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是作为针对、破除鸳鸯蝴蝶派的旧派文学的娱乐,消遣作用而严肃地提出来的,在20、30年代持续地与之斗争,并占据优势。

此后整个现代文学都着眼于严肃的社会现实而相当程度地忽略了娱乐作用。

3.教学小说?

叶圣陶20年代的一部分小说主要取材于教育界,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卑琐的人生”,涉及到教育问题,阐述教育观,把学校问题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如《马铃瓜》、《城中》、《搭班子》等,故被称为“教育小说”。

其代表作是《潘先生在难中》。

4.举例分析潘先生的奴性性格!

  潘先生的奴性更多地表现在他“有奶便是娘”的人生哲学上。

他为了一家衣食有余的生活,他可以一味对权势低声下气,谁能让我活命,给我饭碗和上升的机会,我就托庇于他,依附于他,无论他是教育局长,巡捕、军阀、帝国主义,有奶便是娘,就是这种人的人生哲学。

潘先生一家四口在难民潮中一时失散时,家破人亡之感立时袭上他心头,“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来”,但当数小孩找回来时,他又一反常态,说“现在好了。

”性命和皮包安全了,就是潘先生的一切,“就是现在好了”的全部内容。

刚住上又脏又臭的小旅馆,他马上吩咐买菜、买酒,“乐哉乐哉,陶陶酌一杯。

”这种人稍遇挫折就惊惶失措,稍得安宁又忘乎所以,甚至能在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自我陶醉,这正是旧中国小资产阶级奴性的卑劣心理。

当小孩子看到租界的印度巡捕形象可怕时,他反而安慰说:

“我们因为本地没有他,所以要逃到这里来;他背着枪保护我们。

他的胡子很好玩的,……同罗汉的胡子一样。

”正是窃据租界的各国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夺地盘,挑动军阀混战,才使人民流离失所,但潘先生根本不去思考这些问题,什么国家尊严,民族利益,他早已抛之脑后。

只顾个人私利,一味苟且偷安,就是这种人生活的目标,以至混淆黑白,颠倒是非,把为帝国主义效劳、为虎作伥的巡捕,当成罗汉、菩萨,看作是保护善男信女的神明。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层层深入地剖析了人物灵魂的核心——十分丑恶的奴才性。

  5.创造社。

  新文学重要的文学社团,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

创造社成立后,先在上海出版“创造社丛书”,次年又创办《创造季刊》为其机关刊物,接着先后出版了《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10余种刊物。

  前期创造社(1926年前)的基本文学主张是“为艺术而艺术”,文学观念的核心是“自我表现”。

在表现方法上,创造社作家们排斥理智,排斥一切既成的规律,强调绝对自由,以达到“体”(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相”(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的密不可分。

因而强调主观感情的抒发。

  6.举例简述朱自清散文的分类。

  一是写景记游之作。

著名的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等。

这些篇章无论是写春花、记秦淮河、状瀑布、绘荷塘都注入作者的独特感受和内心情愫,它们总是同现实人生的苦乐忧喜联系在一起;二是写人抒情之作。

著名的有《背影》、《给亡妇》、《阿河》、《择偶记》等。

在这些作品里作者往往选取几个生活片断,把父子之爱、夫妻之情、朋友之谊、佣人的命运遭际等,通过绵密细腻笔触写出,写得那样传神,那样情深意切;三是积极参与现实,具有强烈社会意义之作。

如《政府大屠杀记》、《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就是一把把挑战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黑暗帷幕的刺刀。

  7.简述《背影》中描写的几次背影。

  第一次用笔较重,具体而细腻,由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贯穿而成,是对背影的一种实写。

儿子已经上了车,送行应该算完结了;但当父亲发现对面站台上有人卖橘子时,他便毫不犹豫地去买。

临走,他对儿子叮嘱再三,宛如保护两三岁的娃娃,当父亲走去时,儿子看到的正是父亲胖胖的背影,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了一连串的动作。

父亲的背影打动了儿子的心,终于感动得地落下泪珠。

  第二次是父亲离开车站时,因为前面已经对背景渲染多了,所以只用了一句: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只淡淡的一笔,却对前面的背影又作了一笔深具感情色彩的补充,让人想到,再怎么疼爱儿子,不放心儿子,终要分别而无奈地混入到来来往往的人群之中,此景此情令人生起一股惆怅。

这个背影是虚中带实的。

  第三次的背景出现在结尾中,“——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是记忆中的背影,一个虚幻之相,是虚写背影,虽如此,却是实情,它把通篇的情感再一次推向高潮。

  8.简述初期白话诗的特点。

新诗紧随文学革命运动登场,与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相辅相成,思想内容上显示了赞颂个性精神和体现人道主义关怀等五四思想革命特点。

初期白话诗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经验”,偏于说理,冲淡、平实,崇尚语言的自然节奏,平白如话,表现出散文化倾向。

9.结合作品谈谈《再别康桥》的情感。

  总起来说,这首诗通过康桥景物的抒写和暗喻,表达了诗人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惆怅,寂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苦闷。

  10.简要分析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孔乙已、陈士成(《白光》)之类被封建科举制度“吃”掉的知识分子;第二类是有四铭(《肥皂》)、高尔基(《高老夫子》)之类不学无术的假道学者;第三类是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以及子君、涓生(《伤逝》)这样的觉醒者转向的落伍者。

  11.简述《女神》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1)对黑暗势力的叛逆和反抗,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2)郭沫若的反抗叛逆之火是和他眷念祖国、颂扬新生的深情联系在一起的。

  (3)崇尚自我,颂扬个性解放。

  (4)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

一是把对自然的歌颂与对劳动的赞美联系在一起,二是将自然崇拜与自我赞美融为一体。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五四”时期劳工神圣和个性解放思想特征。

  12.简述《女神》的浪漫主义风格。

(1)《女神》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贯穿诗集中的对黑暗现实、陈腐传统的彻底反抗和破坏,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对创造理想的乐趣精神,都充分反映了“五四”知识青年的愿望和理想,这种革命的理想主义构成了《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

诗篇中那奔腾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宏伟的构思与浓烈的色彩,激昂的音调与急骤的旋律等,都是这一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2)气势雄浑豪迈的自由体诗是《女神》的第二大特色。

他的自由体诗突破了旧体诗的束缚,没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甚至连韵脚也不押,但诗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节奏旋律却和谐一致。

在许多诗篇中诗人用重叠反复的诗行表现丰富的例子。

  13.简述茅盾创作的主要特点。

  

(1)力图展现中国现代历史,具有“史诗”的性质。

茅盾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社会性,茅盾具有强烈的“编年”意识,茅盾常常出于对史的功能的自觉,敢于接触他人所不敢而又是人们所关注的重大题材,直接地为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观念提供鲜明的历史图景。

他的作品更注重社会的重大题材的描写,关注社会的矛盾,以大规模的气势舒展历史的画卷,带有鲜明的纪实性、传记性特征。

  

(2)巨大的思想深度。

茅盾的作品以冷静的社会分析色彩,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情和理的关系上,茅盾尽管始终表明文学必须用真情去影响读者,但是,在他的创作中,理性的主导、理性的分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常常以一个社会学家的眼光,为读者一丝不苟地冷静地叙述生活的情景,严肃地分析社会的性质和前途。

茅盾在人物创造中,重点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物的性格、精神状态,而是这些人物所体现的阶级、时代特征,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是茅盾创造人物的一个基本倾向。

  (3)倾心于艺术的真实。

在茅盾的文学活动中,他坚持以求“真”为惟一目的的审美观念。

茅盾虽然有自己的理性追求,但这种追求尽量与自身真切的情感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执著于现实人生,倾心于艺术的真实。

因此,他的作品虽然有强烈的理性色彩,但较少表现出当时流行的公式化和概念化的倾向。

  14.社会剖析小说。

  “社会剖析小说”,由茅盾小说创作而开始的一种创作现象,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第一,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阶级性比较鲜明;第二,情节的冲突和发展往往由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所决定,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第三,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15.简述祥子和虎姐的性格。

  祥子原来是农民,他诚实、木讷、保守,到了城市,他开始充满着希望,他的理想和希望并不高,一是希望有辆自己的车,可以自由独立,可以有饭吃;二是希望凭着自己的本事娶上个老婆,建立美满的家庭,这两个愿望都是现实的,也不是难以实现的。

他身体强壮,卖力肯干,又有高超的拉车本领。

但是社会环境不允许他实现,他第一次买车,军阀混战,他不顾兵荒马乱地拉车,结果车被大兵抢走;第二次攒钱买车,由于没把钱存在银行里,还没来得及买车,钱就被特务敲诈去了;第三次买车,为了埋葬妻子虎妞,又把车卖了。

祥子身上烙刻着狭隘的小农意识,他不可能看到社会的本质,更不可能认识到靠个人奋斗不可能摆脱劳动人民穷困的现实。

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他逐渐滋生自暴自弃的思想,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他曾经企图反抗命运,却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自我放纵,跌入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显然,祥子的悲剧是对普通劳动者在当时社会中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

  虎妞是车厂主刘四的女儿,后来又成为祥子的妻子,她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剥削者的女儿,又是被压迫者的妻子。

她的性格也必然呈现出二重性:

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粗俗刁泼、善玩心计的市侩习气;另一方面,她被父亲出于私心而延误了青春,心中颇有积怨,直至闹翻。

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心理和生理也因此而变态,她并不是真的甘心做一辈子车夫的妻子,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企图把身强力壮的祥子也拉上她理想生活的轨道,做一个靠出租洋车来剥削他人的车厂主。

她用一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方式对祥子表现出“疼爱”,而更多的是她那种畸形的、祥子所接受不了的性的纠缠与索取,她的所谓的“爱”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是对祥子心灵与肉体两方面的摧残,她介入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溃的悲剧结局。

  16.简述《雷雨》中象征意义的运用。

  象征性意象是指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观念。

象征性的意象在曹禺的话剧中大量存在。

一种是以场景、道具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如《雷雨》中死气沉沉、充满压抑感的周公馆;二是以人物性格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例如具有“最‘雷雨’性格”的蘩漪,她那种极端和矛盾的性格,与狂躁郁热的“雷雨”的象征意蕴是如此吻合;三是由作品命名构成的象征性意象,如“雷雨”,既是一个实存之物,同时又是某种观念的象征。

这些象征性意象从不同层面烘托、渲染了戏剧的诗意氛围,就像一层厚重的天幕,笼罩着作品的一切事件与人物心态,从而成为戏剧有机的组成部分,以至于一旦缺少了它们,演出就可能会失去生命的灵动。

  17.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禾金等。

1928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开始了对日本新感觉主义文学的介绍,1932年至1935年,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期刊《现代》,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新感觉派小说得以成长为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随着施蛰存辞任《现代》编辑一职,新感觉派逐步解体。

  所谓新感觉,指将主观感受投射到客观事物之上,从而使主观感觉客体化,构成所谓的“新现实”。

为了展现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觉和体验,他们的作品往往采用新奇的文体、华美的词藻、象征和通感等手法。

刘呐鸥等人曾大量介绍这一文学流派的小说,并在创作中模拟。

  18.简述新感觉派小说在内容和技巧上的特点。

  从创作的内容来看,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描绘场景为十里洋场的上海——中国新兴的大都市。

他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奇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对都市繁复驳杂的景观色彩进行渲染,对喧嚷匆促的都市生活节奏进行呈现,对都市人汹涌起伏的内心情欲进行刻画。

  从创作的技巧来看,新感觉派引进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的结构、语言、人物心理描写等方面有所创新。

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技巧高于内容的试验性质。

  首先,为了表现“主观感觉客体化”这一“新感觉”,他们往往采用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方法将主体感受投射到客体上去。

在新感觉派作家看来,现实并不是外部的,也不全是内心的,而是感觉和体觉双重类型的混合。

  其次,他们受到来自意识流、电影文学的影响,突破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在情节上的明晰连贯,代之以“不确定性”,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具有不确定性。

他们大量删减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代之以回忆、联想、闪念、梦幻、潜意识,读者必须用想象来补缀情节。

  为了表现都市生活的繁忙速度,加快叙事节奏,大量的电报式的语句、跳跃性的对话,甚至采用拟声、拟形的方法以表现特定的情绪。

  总之,新感觉派小说吸取来自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立体化、动态化、感觉外化的语言表达方法,借鉴了来自西方的意识流的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的方法,创造出独特的“心理型的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的修辞,用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的交错及充满速率和曲折度的表达方式来表现上海的繁华和喧哗”,使自己和第一代的海派文学有了本质的区别,超越了通俗文学,成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流派。

  19.以戴望舒诗歌为例分析现代诗派的创作特点。

  从内容上看,现代派诗人追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向内转的创作风格,力图充分展现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表现现实世界,诗歌的主题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

彷徨和失落。

这个主题在戴望舒诗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在诗歌技巧上,现代派继承了初期象征派对“纯诗”的强调,对“契合”与“暗示”的强调,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

但是,现代诗派排除了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的盲目照搬,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不仅是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象单元和主体的人生感悟有机地融纳整合,形成诗歌的整体意象之美。

  20.简述《金锁记》中,作者利用“月光”、“镜子”的作用。

  小说跨度三十年,写人物和事情的变迁,张爱玲巧妙的借用了月亮来结构小说。

小说一开场就由一轮三十年前的月亮引导读者进入一个伤感、凄清的故事,小说的结尾处又以月亮的沉落作比,结束了故事,也结束了七巧的命运。

在故事中间,张爱玲同样用一面镜子来表现时间的流逝,“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

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

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

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以镜、月来写时光的流转,除了结构的作用,还作为象征性的意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

月亮每一次升起,都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蕴,暗示、丰富着人物的心理。

如“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月亮。

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21.为什么说张爱玲的小说技巧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在小说的写作技巧上,《金锁记》吸取了传统小说重视情节的特点,故事结构完整,具有传统小说的叙事套路的痕迹,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完全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七巧的独立个性,还把姜府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交代得相当清楚。

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侧面描写,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圆满清楚。

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张爱玲用传统故事性的全知全能的叙事模式所讲述的是对人性的现代感悟和破译,中西合璧的创作风格使她的小说既古典又现代,小说的现代性不仅表现在人物的病态心理刻画上流露出的西方精神分析的影响,也表现在大量运用的联觉、知觉、超感觉等表现手法来化为通感的修辞手段,生动展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22.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1937年9月创刊)和《希望》(1945年1月创刊)、《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主要诗人有鲁黎、绿原、阿垅、曾卓、卢甸、孙钿、化铁、方然和牛汉等。

七月诗派的活动贯穿了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3.简述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意义。

  胡风文艺理论的核心是“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家用强烈的主观战斗精神去拥抱现实、突入现实、肉搏现实,从改造现实的角度去把握现实、表现现实。

与“主观战斗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是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在带着精神奴役的创伤的人民里面去担受那带着血痕和泪痕的人生,寻求支配历史命运的潜在力量,开辟从创伤里逐渐把潜在力量解放出来,生发出来的道路”,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使命。

胡风的文艺理论对三四十年代文学创作中存在的“公式主义”“客观主义”的倾向起到了矫正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在胡风“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的呼吁下,七月诗派的诗人们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使中国新诗在四十年代再次掀起了现实主义的新浪潮。

  24.简述七月派诗歌在艺术上的特点。

  七月派诗人在诗体上提倡自由体诗,认为“这种诗体最能表现最新最先进最深挚的人民(尤其是青年)的欲求和感情”,而他们的感情抒发,往往是喷发式的,诗人感情的起伏自然形成韵律和节奏,自由奔放成为七月派诗歌最显著的特征。

七月派诗人在直抒胸怀的同时也注重意象的营造,大多采用描述性的意象而不是象征性的意象,刻意追求意象的明晰,既有鲜明可观的感性形式又有丰富完整的情感蕴涵。

  七月派的诗歌形式普遍倾向散文化,自由体和散文化的结合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孙钿喜用节奏短促、铿锵有力的阶梯体;阿垅多用长句,节奏比较缓慢;绿原采用句式长短交错的诗体。

诗歌语言以口语为主,追求充满生活气息的新鲜单纯、明白晓畅。

四、分析题

1.首先表现在,截取生活片段塑造形象,而不是写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只是写潘先生全家逃难到上海,潘先生回乡,军阀胜利后潘先生欢迎等一些小的片段来完成对潘先生性格的塑造。

  其次,作家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行为来表现其性格,而不是由作家站出来说话,解释人物的性格,更不是把作者的理想愿望灌输在这个形象上。

例如通过他们上车、出站、吃饭、住旅馆等这些细节来刻画人物。

  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让读者判断人物是怎样一个人,决定对他采取什么态度。

这种客观的描写,不是由作家出来说话,解释的,更不是把作家的理想灌输在人物身上的,作者是用冷静、客观的叙述方式,把情感隐藏在形象之中,并且讲究细节的真实,注意表现人物性格,因而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

  小说语言非常朴实,与作者冷静客观的创作态度相一致,语言平正、流畅,并不采用夸张等技巧。

  2.《沉沦》中的“他”的思想感情特征,首先表现在他爱祖国,有一颗美好,善良的心灵。

在“五四”思潮影响下,怀着个性解放与民族解放的理想,“他”热烈地追求一个“人”所应当拥有的东西:

知识、金钱、荣誉、爱情,并希望能对祖国有所奉献,一再呼唤着:

“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

”然而,“他”自身的性格又过于纤柔,精神上消极,缺乏克制自己的力量,其外在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