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版三上数学810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31724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人教版三上数学810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秋人教版三上数学810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秋人教版三上数学810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秋人教版三上数学810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秋人教版三上数学810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人教版三上数学810单元教学设计.docx

《秋人教版三上数学810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人教版三上数学810单元教学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人教版三上数学810单元教学设计.docx

秋人教版三上数学810单元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只是较为抽象。

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

学好本单元内容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而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的。

2、“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几分之一即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分数,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数的简单应用等几部分。

教学内容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和几分之几,并且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和各部分名称以及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单元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1页。

教学目标:

1、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地对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

2、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不同形状、大小的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中秋节到了,妈妈打算把买来的月饼与邻居张奶奶一家共同分享。

课件出示:

1、把4块凤梨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2、把2块蛋黄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3、把1块豆沙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二、探究新知。

1、认识。

(1)教师明确: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2)教师提问:

另一份是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

为什么?

(3)学生交流。

动手操作:

任意拿出一张纸,折出它的。

学生汇报:

把得到的贴在黑板上。

(4)教师提问:

折出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它的?

(5)教师演示:

拿起一张长方形纸任意撕成两半,举起其中一半问:

“这是长方形的吗?

为什么?

2、认识。

教师出示: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

学生汇报: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三分之一,写作。

学生互动:

互相说一说表示的意义。

教师明确: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认识。

小组合作:

利用手中的正方形纸表示出它的,在图上标出,并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得到的。

分组汇报,并把学生得到的贴到黑板上。

教师提问:

(1)折出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正方形的呢?

(2)你能说这个表示的意义吗?

教师明确:

要想得到谁的几分之一,就必须把谁平均分,同时得到的分数就是对谁而说的。

老师提问:

你能再任意说一个分数吗?

你们所说的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老师边明确边板书:

分数中,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作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作分母。

1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4、比一比。

出示教材第91页的例3.

小组讨论:

观察这两组分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

学生汇报:

(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

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

三、课堂作业。

1、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分数。

2、邻居家的奇奇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涂满了颜色,请你想一想,每种颜色各占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一?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以及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为学生提供时间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才做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

认识几分之几。

教具准备:

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设计:

一、学前准备。

1、问题:

有红、黄两张同样大的彩色纸,玲玲把红纸平均分成了2份,用其中的一份折了一只纸船;芳芳把黄纸平分成了3份,用其中的一份折了一只花篮。

她们各用去原来纸的几分之几?

谁用去的纸多一些?

为什么?

2、请你说说怎样得到一张纸的。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四分之几。

小组合作:

先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然后根据自己的意愿涂颜色,想涂几份就涂几份,并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的大小,最后在小组内交流。

分组汇报:

学生将自己得到的份数贴到黑板上。

2、认识十分之几。

(出示第92页例5)

把1分米长的一条彩带平均分成10份,

师:

每份是这条彩带的几分之几?

(每份是这条彩带的。

师:

你还能想到哪些分数?

(3份是它的,5份是它的,7份是它的,9份是它的。

小结:

像、、、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3、分数的大小比较(第93页例6)

(1)○

小组合作:

先涂色表示这两个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说说为什么?

学生汇报:

(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2份。

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3份。

都平均分成了5份,这样的2份显然比3份少,所以﹤。

(2)○

动手操作:

先涂色表示这两个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说说为什么。

学生汇报:

和都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6份,即全部。

而表示这样的5份,即一部分,所以﹥。

三、课堂作业:

第92页“做一做”。

四、课后反思: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同分母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学前准备。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2份呢?

4份呢?

2、填空:

(1)里面有()个,里有()个。

(2)7个是,4个是。

二、探究新知。

1、出示第96页教材例1的情境图。

师:

仔细看看图上的人在干什么?

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得多少呢?

为什么?

是1个,是2个,+也就是1个加上2个,一共是3个,也就是。

板书:

+=

2、出示教材第96页例2的情境图。

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说明这个图意吗?

板书:

-=

3、出示教材第97页例3。

1-=?

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生:

1可以看作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4份。

生2:

1可以看作4个。

生3:

4个减去1个是3个,就是。

板书:

1-=-=

每组汇报完后其他组评价,并简要说明理由。

三、课堂作业。

第97页“做一做”。

 

四、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

教学目标:

1、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解决分数的简单应用的技巧。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简单应用”。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师:

你能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吗?

(第100页例1)。

生:

这是把1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所以用分数表示是。

师:

如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生: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问题,

列式为6÷3=2(个),所以每份有2个苹果。

师:

那么,每份苹果的个数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生:

这是把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因为是平均分成了3份,所以其中的1份就是。

师:

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

生:

把苹果总数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2份就是。

2、教学例2.

师:

请看下面的问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第101页例2)

生:

知道了一共有12名学生,其中是女生,是男生。

师:

“其中是女生,是男生”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

意思就是说如果把这12名学生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女生,2份是男生。

师:

怎样求女生的人数呢?

生:

因为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1份是多少,即12÷3=4(人),也就是说女生有4人。

师: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

生:

因为是男生,要求男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的2份是多少,即12÷3=4(人)。

4×2=8(人),也就是说男生有8人。

师:

把刚才的解题过程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总结提升。

师: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

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感受。

四、课堂作业。

1、12个桃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面,每个盘子里面放()个桃子,每个盘子里的桃子占桃子总数的。

2、兴趣小组有28人,其中喜欢乒乓球,喜欢篮球,剩下的人喜欢足球,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单元随笔(案例或反思)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

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单元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集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

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

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

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

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方法一:

师:

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

下面是三

(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

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

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

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

师:

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

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17人,9+8=17(人)。

师: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

(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师:

到底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

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

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

因为这3个人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

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

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

师:

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生:

14人。

方法二:

师:

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

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

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高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跳远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中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

师:

这样的话,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既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呢?

再想想,看还没有没更好的画法。

生2:

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的呀。

生3:

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呢,他们还参加了踢毽呢。

师:

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展示。

方法四:

师:

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

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中间即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师:

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生:

9+8-3=14(人)

生:

(8-3)+3+(9-3)=14(人)

三、总结提升。

师:

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学生自己交流各自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课堂作业。

1、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

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与多少人?

2、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

练习内容:

练习二十三教材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集合图的价值,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感知集合图的价值,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上节课学习的借助集合图分析问题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有什么感想?

生:

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更容易理解。

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家掌握的情况怎么样。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

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出示第107页第6题)

生:

知道了3个小朋友比赛写出带“春”字的成语的个数分别是多少。

师:

读完题,你觉得怎么样呢?

生:

这道题的信息很多,有点乱。

师:

对于这样的问题,你想怎样分析解答呢?

生:

也许画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题意吧。

师:

用你喜欢的方法分析理解之后尝试解答。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

求小刚和小佳一共写出多少个成语,首先要找出与这两个人所写成语有关的条件:

“小刚写出了15个,小佳写出了8个”,且“小佳写出的8个成语小刚都写出来了”,可以画图表示为所以小刚和小佳一共写出的成语个数是15个。

要求小刚和小红一共写出了多少个成语,同样首先要找出与这两个人所写成语有关的条件:

“小刚写出了15个成语”,“小红写出了10个”,且“小红写出的成语中有5个小刚也写出来了”。

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写出的成语中有5个是重复的,可以画图表示为所以说小刚和小红一共写出的成语个数是15+10-5=20(个)。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师:

通过练习题的解答,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

面对很多信息时要思考清楚了再列式计算。

三、总结提升。

师: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1、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排在从前数第9个,从后数第7个,小明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2、三年级一班的50个同学中,每人至少喜欢一门课程,喜欢数学的有37人,喜欢语文的有35人,那么这个班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的有多少人?

五、课后反思:

 

单元反思(随笔或案例)

 

第十单元总复习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对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整理本书的知识框架。

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第二部分是整理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体会。

第三部分是巩固练习,目的是使复习的知识,在具体练习中得到应用、巩固和深化,有利于学生查缺补漏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深化,进而牢固掌握;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了解数学的价值,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的解决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单元课时:

2——5课时

第一课时成长小档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110页

教学目标:

1、整理与复习本书学过的知识点,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个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体会。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本书新内容我们学完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系统的进行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充实一下自己的“成长小档案”,看看这学期学习有什么收获。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这学期有什么收获?

师:

同学们,先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收获,然后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并做好整理记录。

可以参照屏幕上的提醒!

(出示课件第108页图)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生1:

我认识了分数,知道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

生2:

我知道了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构成,一般都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如读作四分之一。

生3:

进一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还会求一些图形的周长了。

生4:

知道了图形的周长就是指围成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生5:

我知道了时、分、秒的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生6:

我学会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生7:

我知道了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说详细,最好能举出例子。

2、学习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

师:

在学习中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呢?

生:

用数数的方法可以估算出30秒的时间,很有意思。

生:

我觉得数字编码很有趣,从身份证号码中可以知道一个人的生日、籍贯等信息,很有趣。

鼓励学生多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总结提升。

师:

整理归纳是我们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只有学会了这重要的一项才是真正的学习数学,今后要不断努力争取更好啊。

四、课堂作业。

1、红星商店每个篮球45元,淘气买了4个篮球,付了200元,应找回多少钱?

2、选取最佳方案

小明的爸爸计划在院墙外面,用篱笆围建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养鸡场的一边利用院墙,院墙是每边长20米的正方形)鸡场的长12米,宽8米,至少需要篱笆多少米?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练习二十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114页。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上一节课你们总结的知识点比较全面,究竟掌握的怎么样,运用起来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检验,希望你们能认真思考,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计算。

师: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第112页第5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如果出现错误,让学生指出并纠正。

2、解决问题。

师:

认真读题,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出示第112页第8题)学生认真读题后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清想法。

3、图形。

师:

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售货员阿姨算一算吗?

(出示第113页第12题)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

捆长方体盒子需要的彩带其实是由2个宽,2个长,4个高和打结的45厘米构成的,所以算式是40×2+60×2+30×4+45=365(厘米)。

生:

捆正方体盒子所用的彩带其实就是棱长的8倍再加打结用的45厘米,算是就是40×8+45=365(厘米)。

只要学生讲解合理就要给予肯定。

三、总结提升。

师:

同学们,我们本学期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课堂作业。

1、有一块长5米,宽3米的长方形广告牌,现在要在它的周围做一个铝合金外框,需要多长的铝合金条?

2、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全书的。

(1)两天一共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

(2)还剩全书的几分之几没有看?

五、课后反思:

 

单元随笔(案例或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