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2875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docx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docx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庆市让北第一小学的数学教师闫绪萍,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北师大版第三册第四单元《分桃子》。

  经过教学实践和网络教研,我对本节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桃子》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正式开始学习除法的意义之前进行教学的。

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概念前,做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意义,为下一步学习除法,打下充分的认知基础。

教材设置了分桃子等系列活动,将平均分的意义渗透于活动中,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的乘法的意义,具备较好的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对于平均分也有一定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

  在初稿中,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经过与论坛中其他老师的探讨,认为在之前确定的教学目标中,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所以我将教学目标修改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

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全部分完;有剩余。

  2、数学思考目标:

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问题解决目标:

能借助学具或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态度情感目标:

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团队精神,并且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和倾听。

  新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对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

  四、教材处理

  我曾经想把“分骨头”改成“18个骨头,每只小狗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狗?

”突出另一种分法。

但是经过研讨以及对《课标》相关部分的学习,我意识到教材实际上将平均分的几种情况渗透在不同的“分一分”的活动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材要传达的信息。

这样的编排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我基本上尊重了教材的编排。

在练习中,增加了问题拓展、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开放性的问题。

  平均分的今后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初步认识“平均分”,体会小数目平均分的过程。

  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分不完的现象体验较少,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体验“分不完,有剩余”的平均分。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本着以上原则,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卡通形象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小鹿过生日”的生活情境。

伴随着动听的《生日快乐》的音乐,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了课堂上。

紧接着画面出示参加生日聚会的小动物和一大堆好吃的东西,好吃的应该分给谁,怎么分,分一分的问题自然提出。

  论坛中有老师提出这个情境过于老套,建议换一些新颖的情境。

但是经过考虑,我还是保留了最初的设计。

我认为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过生日”还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情境,另外,这个情境与接下来“分桃子”的环节比较统一。

  二:

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利用“分桃子”的情境,学生两人讨论,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感受“随意分”和“平均分”的不同,明确“平均分”的特殊性,初步认识“平均分”。

  第二层次:

利用“分小鱼”的情境,学生四人一组,用小棒代替小鱼进行活动,分好后,小组表演“分小鱼”的过程。

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同时,侧重学生体会小数目的平均分的过程,感受不同的方法。

  第三层次:

利用“分骨头”的情境,再次巩固平均分的意义,在此环节中,鼓励学生脱离学具,独立完成,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操作水平引向表象水平。

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实际授课中,第一环节学生的反应就超出了预设,孩子们直接选择了把8个桃子分成4和4,对其他“随意分”的分法产生了犹豫。

经过和网友们的讨论,我意识到,孩子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应,恰恰是因为他们从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教师应该预设到学生的反应,适当的引导学生。

所以在本节课的详案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你为什么不敢说?

学生可能说觉得这种分法不合理,不公平,我接着问,怎样才是公平的分法?

为什么说这种分法公平?

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引出了公平的分法“平均分”。

  三:

巩固实践,拓展延伸

  此环节在前期设计中,我是完全按照教材上提供的习题进行设计的。

在有余数的那道题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剩下的一个不能再分了?

”“如果每个人再分到一个气球,至少还要拿来几个气球?

”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分不完、有剩余”这种情况的理解,突破难点。

  进过研讨,我增加了一些辨析性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

我将“”分铅笔“一题增加了一问,让学生将“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还增加了一道“分蛋糕”的题,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正方形的方格纸代替蛋糕,将一个正方形的蛋糕平均分,这样的设计增加了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经过本次网络教研,我收获很多。

对于本节课来说,最大的收获是:

教学要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进行设计。

对我自身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众多老师和网友的帮助,我会将教研进行到底。

  以上就是我的反思性说课,谢谢各位评委!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是在学习了连加、连减之后,进一步研究数的计算。

在编排上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也是配合例题各安排了一幅情境图,用图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还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

图形编排的处理,有利于学生从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计算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去完成第二步计算,从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加减混合对学生以后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减打下基础,以上知识对学生后续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种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看图、说图、理解图意,了解语言和图案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3、情感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加减混合计算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美的情操,让学生了解加减混合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是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同时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那么,怎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呢?

我准备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二、教学过程设计

  接下来我将重点向各位专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我首先通过一个电脑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一种探索的情景:

动物王国联欢会,所有的小动物都来参加巨大的盛会,树上机灵的小猴,草地里奔跑的小鹿,蹦跳的小兔,小猫、小狗……都来了,还有湖里欢乐游玩的4只白天鹅,这时又飞来了3只白天鹅。

抛出问题:

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湖里一共有几只白天鹅?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43。

再显示从7只天鹅里飞走了2只的场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现在湖里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配合学生说的在43后面板书“-2”把算式写完整“43-2”,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在4加3后面减2?

应到学生观察图画说清图意,说明算理,从而实现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讨论:

结合图上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组织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说的出示:

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启发学生思考第二步是几减2?

为什么是7减2?

  进一步的我们设计第二个情景:

“草地上原来有4只小鹿在奔跑打闹,突然离开了2只后,又跑来了3只”连续变化的画面。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小鹿?

”结合学生回答写出算式并板书:

4-23=()启发学生思考:

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顺序以及算理,配合学生说的出示思维线并板书:

4-23=5。

  通过情景的设计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计算加减混合式题,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结合一年级学生学情特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闯关练习,闯关一:

首先帮助小猴解决问题:

小猴爬到树上首先摘了7个香蕉,不小心掉了4个,接着又摘了1个,现在小猴手中有几个香蕉?

通过闯关练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

为什么要设计闯关一内容呢,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闯关二:

出示课本75页做一做练习:

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并说明算理,同时我们设计闯关2的内容是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加减混合计算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闯关三:

完成课本76页计算题,在完成本题时我力求练习形式新颖,有趣,我会采用开火车,抢答等形式汇报计算结果。

同时我们设计闯关三的环节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体现我们教材的前后呼应与连贯。

通过一系列的闯关练习,师生互动,让学生分析,思考然后及时的进行小结。

  下面是我本节课的一个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体现严谨美观,起到画龙点睛构建知识结构的作用。

  三、教学反馈与评价

  1、教学反馈是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即教师以观察学生的语言,表情及答题情况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本节课设计三个反馈环节:

  ①通过闯关抢答,巩固练习达到知识技能目标;

  ②通过练习说图意,交流、汇报达到能力目标;

  ③通过课后练习,应用实践达到感情德育目标。

  2、教学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有创新的要给予表扬,有知识障碍的,给予耐心的引导、纠正、鼓励,通过教学评价以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四、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数学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

为此本节课作以下几点设计说明:

  1、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围绕“引发—探求—归纳—应用”四个环节组织教学,如在例题1、2中通过情境设计,引发问题的产生,探求归纳加减混合计算顺序,加强应用与实践来组织教学过程,注意知识间的衔接与连贯,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启发与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皆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步步深入,从各个反馈层面收集信息,保证师生的思维同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这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3、加强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动眼(及观察)、动嘴、动脑的`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化成学生认知的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探索获取知识的途径。

  思考问题的方法,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

提高学习兴趣,也体现了“一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4、重视教学过程中思想的渗透,创造出创新的思维空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6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

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在编排上先出现一组准备题,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再出现例10,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写出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乘法口诀的教学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学期教学的一个重点,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操作软件,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意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能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在口诀的整理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生在编口诀和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在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上,自主探索,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同时,又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受其表达能力的限制,将其探索发现的知识抽象出来,概括形成口诀形式这一过程和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教学难点:

编写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二、说教法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本课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采用故事情境法,发现法、尝试法等进行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讨论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学生的练习,达到人机互动。

  三、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并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配以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复习准备环节:

小熊来到了一座小桥边,可桥上只有一个数字,怎么过桥呢?

小熊正在纳闷,这时飞来一只小鸟,它告诉小熊用桥上的数字每次加上6,说出得数,就可以把桥搭上。

让学生说出得数后再填表算一算,填表算一算起两个作用:

一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二是让学生熟悉6的连加,为学习6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布鲁纳说过: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

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探索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我设置了6种不同的水果,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练习,给了学生可选择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6个练习都是编6的乘法口诀,这里多个数的连加可以看屏幕数出,从而解决了乘法算式的得数问题。

“再想一想”“你真棒”的提示,体现了人机对话。

教师通过转播的形式达到人机互动,起到了互相学习、集思广益的效果。

接着让学生运用前面掌握的方法填出积,编出6的乘法口诀。

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内化了思维方法。

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三)激导探究,巩固知识

  练习的设计应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保证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练习。

  练习一:

通过“探险”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可进入“小兔”或“海豚”两个画面,每幅图都有两种理解,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使用的口诀也是相同的。

怎样理解图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这里学生可通过人机对话来判断对错,通过教师转播达到互动。

  练习二:

小狗爬楼梯,学生每算对一个乘法算式的得数,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小狗就爬一步楼梯。

这样的练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三:

通过让学生看动画,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并说出所用的口诀。

既能提高计算能力,又再次看到一句口诀能算两道乘法算式。

分页标题#e#

  这三个练习,都配以美丽的色彩,优美的音乐,还配上了感情色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应用知识,内化提高

  数学________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为此,在学生掌握了6的乘法口诀之后,我设计了以下4个练习。

  练习一:

通过“送信“游戏,让学生发现口诀的排列规律,并说一说自己所发现的规律。

这些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已初步发现,通过操作会感受更清楚,在游戏情景中,印象会更深刻。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练习二:

帮帮我们。

通过人机对话,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转播,达到思维的交流,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练习三:

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互动讨论,找出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练习四:

引导学生从1只青蛙身上找出问题,如:

1只青蛙有1张嘴、2只眼、4条腿……接着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进入2只、3只、4只、5只、6只的填空练习。

这个练习既巩固了1——6的乘法口诀,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在游戏中内化了知识,熟练了乘法口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的满足与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评价方式上主要采取了让学生以自评、互评与组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让他们畅谈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说板书

  为了体现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更好地突出重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清楚。

  总之,本课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学生的练习,达到人机互动,直接诱发了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

练习中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崭新的学习境界,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尝到学会创造、追求真知的乐趣,其参与性学习的程度是普通形式下的授课所难以达到的。

同时增强了课堂密度,强化了学生思维的整合度,给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

  《小熊请客》选自北师大出版社二年上册第二单元乘法口诀

(一)的第六课时.4的乘法口诀。

他是在学生学习了5、2、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这里用“小熊串红果串请客”这一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自觉经历用4连加的过程,为编4的口诀做准备。

在推导4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

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口决特点。

  根据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色,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让学生利用4的连加和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得出,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和掌握4的乘法口诀,并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2、能运用所学口诀,完成表内乘法的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1、在数学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强化学习数学的兴趣。

  2、“乘法口诀”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他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之心及自豪感。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小熊请客”的情境,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并借助乘法意义编制口诀,而且通过“开火车”和“对口令”等多种形式,观察学生记忆口诀的流畅性和了解口诀记忆的准确程度。

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标。

  教学准备:

小熊玩具、“小熊请客”主题图,试题卡、幻灯片、气球……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首先拿一只玩具小熊让大家猜,并用小熊过生日用红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导入,使学生一开始就有快乐的心情步入课堂,然后我用大屏幕出示主题图,主题图色彩鲜明,一定会让学生们兴趣盎然,并在以往的基础上,他们会很快去找主题图上的数学信息,并展示给同学们。

他们肯定会说:

小熊串的红果串,每串4个,他已经穿了2串,他还要串也一定是4个4个串的,当然在这里也有可能有的同学会把老师刚才所说的小熊过生日用红果招待朋友,小熊自己在家里串红果串等等,说得很完整,这时老师也不要怕耽误时间,让他说没关系的,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这样做不正做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嘛。

此时,老师适时点播,小熊串一串需要4个红果,那么2串、3串……9串呢?

这时教者可出示“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编制4的乘法口诀。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数一数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

  在这里学生可能会用很多的方法,如:

(1)4个4个的数(连加)

  (2)学生可能会运用学过的口诀把9串红果分“堆”计算:

如:

5串一堆(有20个红果),2串的2堆(每堆8个,2堆有16个)所以一共需要红果36个;也可以3串3串分成3堆,每堆12个红果,3堆一共有36(12+12+12)个红果。

只要学生说出理由,教者都要给以肯定,让学生从中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乐学、爱学,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

另外这种方法,也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也能体会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2自己完成填一填。

同桌交流所填的结果的正确性。

并试着编制口诀。

教者可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口诀编制有困难的同学及时提示,使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正确编制口诀。

  3汇报过程。

说说你是怎样推导4的乘法口诀的。

并填上结果及口诀。

找出已学过的口诀,检验口诀编制的正确性。

  4怎样记住4的口诀,共同探讨方法,寻找捷径。

在这里我会出一个问题:

老师在做4×6时忘记口诀了,不知道得多少怎么办呢?

让同学们帮忙解决,同学们一听,老师不会,让我们帮忙解决,多么荣耀!

他会跃跃欲试,积极思考,他们会告诉你很多方法,如:

(1)可以用连加法就能算出;(2)4×5得20,20+4不就是4×6的结果嘛?

(3)可以4个3加4个3……最后老师可以小结: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好办法让老师做出4×6的结果,但是老师还要说,如果你记住了口诀会更快的做出来是不是?

向上面的4×6,知道四六二十四一下子就写出4×6的结果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熟记乘法口诀,这样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和计算的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