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永乐宫.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1835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教与永乐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道教与永乐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道教与永乐宫.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道教与永乐宫.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道教与永乐宫.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教与永乐宫.ppt

《道教与永乐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教与永乐宫.ppt(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教与永乐宫.ppt

道教永乐宫吕洞宾道教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

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

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道教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儒家虽然在古代占统治地位,但中国人的根性却在道家。

鲁迅先生曾有断言: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道家与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柢,是诸子百家学术的汇总,是接引外來文化的桥梁,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历史发展息息相关。

它的兴衰,联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

道家与道教文化,融汇百家,包罗万象,上自哲学思想、自然规律、宗教信仰、治国用兵之道,中有经世权谋、人生经验、养生之道、医药、健身、修炼诸方技,下至民俗、祭祀、音乐、绘画、宫观、名胜、星命、占验等术数,是一個亟待开发和研究的庞杂文化体系。

道教的衍变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

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

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

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

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

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早期三大教派汉代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开创道教,并发展了大量信徒.其门派以符箓为主,轰动一时,是为道教最早的组织。

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氏三兄弟也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

后陶弘景开创茅山派。

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来管理。

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发展成熟魏晋时期,道教分化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层民间符水道教。

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

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著作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

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区五斗米道继续发展,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得到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的支持;江南地区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的天师道.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杜光庭对老学研究、神仙学说作了总结,修订完善了斋醮科仪;全真祖师钟离权和吕洞宾的钟吕传道集促进了内丹学说的兴起;著名高道还有彭晓、谭峭、罗隐和韩国人金可记等。

北宋统治者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太祖和宋太宗为此奠定了基础。

宋真宗和宋徽宗掀起了两次崇道热潮,编修道藏,大建宫观,册封神仙。

分化衰落金元时期,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

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

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

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

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基本教义基本教义可以归纳为:

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道教最高信仰敬天法祖,寻仙访道道教神仙崇拜天人感应,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性命双修,返璞归真道教修炼秘诀上善若水,柔弱不争道教为人品质清静寡欲,自然无为道教处世方式我命在我,不在天地道教逍遥精神忠孝节义,仁爱诚信道教伦理道德福禄寿喜,吉祥如意道教民俗风情仙道贵生,济世度人道教核心宗旨核心概念无极:

道;太一:

炁;两仪:

阴、阳;三宝:

精、气、神;三才:

天、地、人;四象: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五行:

金、水、木、火、土;六合:

上、下、东、南、西、北;七星: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八卦:

乾、坤、艮、兑、震、巽、坎、离;九宫:

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道教三大祖庭白云观:

北京西便门外二里许长春观:

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永乐宫:

芮城县城北约三公里处的龙泉村东永乐宫永乐宫是我国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建,是现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宫观。

它以建筑艺术及壁画艺术而驰名中外,占地面积248000平方米。

地处山西省芮城县北郊的古魏城遗址上,南临黄河、北依条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

它以壁画艺术闻名天下。

这里的壁画,是中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

永乐宫本为道观,是为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建在芮城县永乐镇,初被称为永乐宫。

永乐宫的创建及搬迁永乐宫始建于公元1247年,1358年竣工,历时111年。

原建在芮城县西40华里的永乐镇。

建国初期,由于修建三门峡水库,原永乐镇处于规划区,国家为保护这一珍贵民族遗产,投资220万元,于1959年至1964年原物原貌迁到新址保存。

永乐宫的搬迁是世界建筑史和文物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壮举。

日本的村山孚称永乐宫的搬迁:

“不亚于埃及古代神壁的移筑”。

永乐宫的荣誉1961年永乐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0年被评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

2003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定为大中小学生教育基地。

2005年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景点。

无极门又称龙虎殿,原是永乐宫的大门,属庑殿顶形制。

门上悬“无极之门”竖匾,书体雄健,笔力遒劲。

是元正奉大夫参政事枢密副使商挺所书。

无极门后檐墙壁画的神抵当系神荼(在东段)和郁垒(在西段)。

神荼,白脸、喜相、在上位;郁垒,红脸、怒相、在下位。

他们的位置恰是门神,和过去民间年画中流行的门神图象特点完全相同。

无极殿又称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殿中供道教所谓“三清”像,原来都有塑像在殿中央台阶上,早已毁。

和三清像相配合的是斗心扇面墙的外面和殿周围四壁上的壁画。

全部壁画作一个整体是“朝元图”,“朝元”即朝谒元始天尊,“元始天尊”是道教崇拜的最高尊神和最高的权威,一切道经都出自元始天尊,自南北朝以来即如此。

纯阳之殿,亦名混成殿,俗称吕祖殿,内有壁画203平方米。

壁画公布在东西北三面墙壁上,名为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内容是从吕洞宾的降生起,选择其有关的传说故事,绘成组画52幅,合起来构成一部吕纯阳画传。

壁画上下分栏,垂直安排两幅,然后横着展列下去,每幅自成章法,幅与幅之间又用山石云树巧妙的连接起来,不知不觉地由一幅过渡到另一幅,是上面一幅的近景又似下面一幅的远景,有一方榜题,是画传的文字说明。

重阳殿,亦名七真殿、袭明殿,是祀奉“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和他的七个弟子而得名的。

殿内共有壁画157平方米,分布在东、西、北三面墙上,扇面墙后面绘有三清像。

前面为七真塑像(已毁)。

壁画内容为王重阳画传,共49幅,绘述了他的一生。

形式和纯阳殿相似,分幅而兼通景的处理方法。

每幅画上留有榜题,也是以重阳降生开始,只是不象纯阳殿严密规整。

永乐宫的壁画永乐宫的壁画艺术被著名戏剧家马少波称为“永乐三清铁画钩,曹衣吴带兼刚柔。

唐宋遗风满壁是,堪称天下第一流”。

现存四殿的元代壁画,也十分珍贵。

三清殿的朝元图,绘制各种天神、地祇图像二百九十多尊,纯阳殿的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绘制吕洞宾故事画五十二幅,重阳殿绘制王重阳故事画四十九幅,无极门(龙虎殿)绘制神荼、郁垒等画像多幅,都是绘画史上的珍品。

它不仅为研究宋元时期道教神仙谱系提供了实物例证,又为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吕洞宾吕洞宾,原名吕岩,山西芮城人。

本名绍先,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四月十四日巳时,出生于河中府永乐县。

自幼好读,淹博百家,但三举进士不第。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已四十六岁的吕绍先又去长安应考,在酒肆中遇见上天仙使钟离权。

钟离权让他做了一个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美梦,醒后方知功名利禄均为梦幻,遂大彻大悟,拜钟离权为师,赴终南山中修道,改名喦,字洞宾。

其后遍游山水,传道度人,五十三岁归宗庐山,六十四岁上朝元始、玉皇,赐号纯阳子。

吕洞宾的传说具有三个特点吕洞宾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间长期流传中,故事愈来愈加丰富。

民间流传的吕洞宾传说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儒、道、佛三教交融。

吕洞宾修习方术,得道成仙,这是道教出世思想。

他成仙之后则要“度尽天下众生”,这又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

而那长生于人世、乐于施舍的所作所为,又是佛教思想的反映。

从吕洞宾传说中可看到山西民间信仰中三教文化融合的痕迹。

二是不断增加世俗化内容如吕洞宾时常出现于酒楼、茶馆、饭铺等吃吃喝喝,走后留下仙迹。

他放荡形骸,不拘小节,好酒能诗爱女色,所谓“酒色财气吕洞宾”,所谓“吕洞宾三戏白牡丹”,这些世俗生活内容,使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赢得了百姓喜爱。

三是与文人传说相结合吕洞宾修行出走之前的儒者经历,以及他饮酒、赋诗,追求山林的情趣,更适应了中下层文人口味。

在明末抗清战争中,传说他曾经搭救过在海上险些遇难的兵部尚书袁可立兵船,所以道教在整个满清时期都得不到弘扬发展。

在故事流传过程中,附合了许多文人传说因素,使他同时成为失意知识分子的神仙代表。

吕洞宾传说的这些特点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多种文化现象的积淀,使得这类传说的研究意义更为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