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8诗六首书愤》5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1758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8诗六首书愤》5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8诗六首书愤》5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8诗六首书愤》5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8诗六首书愤》5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8诗六首书愤》5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8诗六首书愤》5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8诗六首书愤》5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8诗六首书愤》5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8诗六首书愤》5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8诗六首书愤》5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书愤》——品读陆游的爱国情怀

霸州市第四中学

徐文平

【教学目标】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了解陆游及其创背景。

2、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的特点。

4、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包括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扩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不同的文学题材会达成不同的课程目标,而古典诗歌的学习正是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能力,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有利途径。

那些表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本单元诗歌,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作品形象,品位作品语言,领悟作品内涵等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可在鉴赏的过程中,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独特体验和思考,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这将为后期学习其它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步入高中的校园,他们满眼新奇,对独立生活的向往,对学习新知的渴求,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全都体现在他们热情洋溢的脸上。

对于这样一群活泼、可爱,有着求知欲的学生,我想,只要能抓住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语文教学定会非常顺利。

然而,这些学生毕竟来自不同的初中院校,接受了不同的学习方式,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这就给语文教学增加了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要给基础差的同学一定的展示发展空间,又要给基础好的同学一定的思考创新的机会。

在课程设计师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如从诗意的理解到语言的分析品评,再到疑难问题的探究,这样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国主义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文学主题便大放异彩,也同时涌现了一大批爱国诗人,上至为国沉江的屈原,到忧国忧民的杜甫,再到抗击外敌入侵主张收复失地的辛弃疾、岳飞和陆游。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陆游,走进他的《书愤》,一起体会这位千秋英雄的爱国情怀。

二、方法指导

如何把握诗歌情感呢?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几个基本的方法。

1、审清标题,总体观情(审题目)

诗题是诗歌的眼睛,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尤其是“怨、恨、送、别、忆、怀”等字眼能很好的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例如:

《闺怨》:

“怨”即幽怨之意;

《送元二使安西》:

“送”即送别的不舍之意

2、知人论世,以人察情(读作者)

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

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的绵密悱恻。

(注意:

“知人论世”的前提:

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

2,熟悉的诗人。

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

3、咀嚼语言,披文入情(析内容)

(1)抓意象:

自然意象、人事意象

诗人往往把感情汇聚在某一物象上,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

例如:

月——思乡念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雁——相思离愁(“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

松竹梅——高洁坚贞

杜鹃——悲惨凄恻

(2)抓关键词:

动词(“羌笛何须怨杨柳”)

形容词(“正是客心孤回处”)

特殊词:

叠词、拟声词、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品读诗歌

运用以上诗歌情感的鉴赏方法分析陆游《书愤》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一)审清标题,总体观情(审题目)

书:

书写;

愤:

愤懑,悲愤;

书愤:

就是抒发胸中的郁愤之情。

标题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那么,作者内心有哪些愤懑?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作者,走进诗文。

(二)知人论世,以诗察情(读作者)

1、陆游(1125-1210):

字务观,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了他诗歌的基调。

2、时代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小结】透过诗人及其背景,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所传达出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感以及对统治者的愤恨之情,许国丹心,至死不渝。

下面我们九走进文本,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三)咀嚼语言,披文入情(析内容)

1、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

聆听朗诵,找准字音

(2)集体朗诵,把握节奏

(3)再次朗读,体味情感

诵读指导: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2、思考讨论:

诗题为《书愤》,那么作者在这首诗歌里“书”写了哪些“愤”?

(抓住诗中的关键字眼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

通过①抓意象②抓关键词理解诗文内容】

首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艰”,艰难,道出了辛酸和坎坷,浓缩了作者因主战而受到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整句话的意思是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我满满的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丧失地。

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里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利。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洲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光。

“楼船”,高大的战船。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战船、战马、酷烈的战争坏境(夜雪、秋风)、险要的军事据点(瓜州渡、大散关),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具体化,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双鬓已先斑

“空”徒劳的,白白的。

翻译就是,可惜我曾经以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一个“空”字,一个“斑”字,淋漓尽致的表达出诗人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的悲愤之情。

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收复汉室”的决心,他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尾联“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我们通过品味语言进一步把握了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谁能概括说明作者到底因何事而忧愤?

(1)

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丧、被迫迁都。

(2)

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3)

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小结】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他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主旨)

四、迁移拓展,升华情感

你还知道陆游或其诗人的爱国诗篇吗?

请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爱国主题的作品,以仿句的形式展现出来:

爱国是什么?

爱国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矢志不渝;

 

 

 

 

 

 

五、梳理反思

通过对《书愤》思想情感的分析,我想大家已经对古典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方法有所掌握

1.鉴赏诗歌的情感要从多角度(标题、作者、背景、意象等)入手,每一个角度要相互关联,不能孤立对待。

2.做诗歌鉴赏题时要注重用词准确和专业,并且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3.积累爱国主题的素材,书写情感体验。

六、课堂小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的精华的灵魂。

这首《书愤》抒发了陆游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清末梁启超说“更古男儿一放翁”。

希望同学们能深切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做一名新时代的爱国者。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除了这首诗,还有不少爱国题材的诗歌作品,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搜集整理相关作品。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做到浅入深,循序渐进,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的方法:

以情激趣、以疑促思、以议探幽、以练提能。

以情激趣,明确目标;知人论世,方法探究;以疑促思,主旨探幽;合作交流,成果展示;教师总结,拓展提升,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紧密相扣,层层深入。

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主题式”教学的特点。

古诗《书愤》是作者表现自己“收复失地,抗金救国”伟大志向,而壮志难酬的诗。

在学习诗歌时,首先注意让学生借助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赏析诗歌的手段之一“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对诗歌进行赏析,目的让学生在读与感悟中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

通过对“知人论世”,学生了解到陆游满腔的爱国情怀,使“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一主题得以彰显。

学生也从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进而认识了诗人的伟大人格。

探究过程紧扣题目“书愤”,让学生作出解释并理解题意后,提纲挈领地抛出问题——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

——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书愤?

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以疑促思,以议探幽,合作交流”的环节中来。

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考点,达到方法引导的目的。

另外,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导向作用非常重要,在这一点上我是有所欠缺的。

情趣起导向作用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工夫。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

我们知道“言为心声”“诗歌缘情而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

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他可以洞察世态万象。

因此把握好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把这种感情溶进你的语言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染学生。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分析,当然还要求教师有细腻的情感,用心去读文章,去读作者,进而读人生,读社会。

对教材能心领神会与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进入到情景中去。

如同庄周化碟,孰蝶孰我,难以分解。

自然也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进能出,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见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独特的魅力就在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