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宋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16884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 宋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六讲 宋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六讲 宋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六讲 宋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六讲 宋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讲 宋词.docx

《第六讲 宋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讲 宋词.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讲 宋词.docx

第六讲宋词

第五讲宋词

一.唐五代词的演进

1.词在早期多是应歌之作,所以从表面观之似乎殊少差别,但应注意其相似而实不同的意境与风格的差别。

不为其易,正欲达其深。

美不自灭,情有同然。

2.词上承于诗,旁通于赋,下流于歌剧盲辞。

其质难明,其界易混。

3.诗律宽放,词则倍严。

调既陆离,韵复纷杂。

浅学者感其难;而深好者领其味。

4.词之体制,有令,引,近,慢之分。

最短的14字,如《竹枝》,最长的240字,如《莺啼序》

5.术语解释

a)词:

配乐而歌唱的抒情诗体,在唐代已出现,五代时流行,两宋为极盛。

又称:

诗余,长短句。

b)词牌:

填词用的曲调名,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定式。

c)阕:

一首词称作一阕,多分为上、下阕。

d)小令:

词的短小者。

58字以内称为小令。

(约定俗成)

e)长调:

词调体式之一。

91字以上为长调。

f)慢调:

在原有的音乐基础上,曲调缓慢,声调延长,因而字、句数增加。

g)双调:

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片,两片字数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

小令、中调、长调都可有双调。

6.中国最早的一本文人诗客写的词集《花间集》(TheCollectionofSongsamongtheFlowers),后蜀赵崇祚编辑,公元10世纪。

7.王国维《人间词话》:

(1)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要眇宜修”出自《楚辞·九歌·湘君》,意指女子的美好,而且是从内在到外在的容德之美。

是一种细腻幽微且带有修饰性的精致之美。

(2)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

真正感知范围中的感受之世界。

佛经《俱舍论颂疏》:

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知的官能,与外界的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接触后的意识活动所能达到的范围。

8.唐代词人

(1)李白《清平乐》,张志和《渔父》,白居易《忆江南》,刘禹锡《竹枝》,皇甫松《天仙子》等等。

(2)晚唐词人

温庭筠:

使词从歌筵酒席之间的应景歌词进而有了深刻意义的一位重要词人。

他的词有两大特色:

一是美感的直觉,一是语码的联想。

实际上是使词诗化的一种努力。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种注重感官的形象,是中晚唐诗歌中一种流行的写作方式。

——用写美女与爱情的词来表现比兴与寄托,是因为它们本身富有广义的象征。

《圣经》中的《雅歌》全都是写美女与爱情,但主要却是表达宗教的信仰。

——《华严经·论法界缘起》:

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

(人类之关系)

——(清)谭献: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韦庄:

主观抒写自己感情的小词,给人直接的感动。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9.五代词

(1)冯延巳(五代南唐):

不仅是温庭筠的语码联想,也不只是韦庄的情事,而是一种生命感发的意境。

是一个承先启后的人。

(江西词派:

冯延巳—晏殊—欧阳修)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曹丕《善哉行》: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2)南唐中主李景:

敏锐的感受能力(景物和文字)。

《山花子》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干。

《南唐书》载:

中主问冯延巳:

“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冯回答说:

“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

《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妥红杏蕊。

斗鸭阑干遍倚。

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

(3)南唐后主李煜:

虽是写个人的悲哀,却道出了有生的人类共同的悲哀。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二.北宋词

1.歌筵酒席之间的小词是如何跃升的?

从诗人文客开始写词之时,就出现了几个不平凡的人,他们的学问、修养、经历都是不平凡的。

尽管他们不是全力有意来写词,但他们自然而然在词中幽隐了他们的品质和才情。

韦庄、冯延巳、晏殊、欧阳修。

真正的跃升从北宋柳永始:

改变以往依附于音乐的唱词,成为文情并重的独立文体。

从依调填词——按词制调。

2.宋词的背景

(1)为了防止中晚唐以来的藩镇割据的混乱政局的重演,北宋王朝在军权上设置了种种牵制,在每有战事时常遥控指挥或派宦官监军,大大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因此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对辽的高梁河战役开始,直到北宋王朝的覆灭,在对辽、西夏和女真的历次战役中,几乎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这就使北宋比之我国历史上其他的统一王朝表现得特别软弱。

北宋文学在人才最盛的从庆历到元丰(1041-1085)期间,也没有象西汉赋家或盛唐诗人所表现的开廓恢宏的气象。

归根到底是这种政治形势所决定的。

(2)宋初科举承唐五代余风,偏重诗赋;到宋仁宗以后,更重策论。

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文风。

宋文长于议论,就是诗歌也表现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

宋人的道统观念和理学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散文和诗歌,带有更多的说教意味。

但宋词的发展有所不同。

这一方面由于词从晚唐五代以来已形成了绮靡婉约的风格,人们习惯于用它来写艳情。

另一方面词从民间到文人也还不算很久,没有象诗那样得到重视。

(3)从诗歌发展来看,唐人已经占领了各方面的主要阵地和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宋人很难同他们争雄竞胜。

但是由于唐五代词人写来写去脱不开离情别绪,却正好为宋人留下更为宽广的余地来发挥他们的才情。

因此,虽然宋词作家的数量不能同诗家相比,作品的内容也不见得比宋诗更丰富,在艺术上却表现了更多的特色和独创性。

(4)宋词流之盛,多由君上之提倡。

北宋:

太,真、仁、神、徽宗多为声律高手。

南宋:

流风未泯。

高、孝、光、宁宗奖掖词才。

3.五代词和北宋词的比较

五代词,止于嘲风弄月,怀土伤离;节促情殷,辞纤韵美。

北宋较之五代,有三胜:

一是慢词繁多,音节纡徐,调胜。

二是局势开张,便于抒写,气胜。

三是兼具刚柔,不偏姿媚,品胜。

4.流派

(1)婉约派:

主要代表词人:

柳永、李清照、周邦彦、姜夔、张炎等。

以北宋和南宋为界分为前后期。

北宋时以婉约派为主。

词作大多写个人际遇及情愁别绪。

讲究音律,风格清婉绚丽。

北宋婉约派又称大晟派,以周邦彦为主,同派有晁补之等。

内容感伤,情感颓废;但协和音调,整饬格律,创制新调。

南宋婉约派又称姜词派,以姜夔为主,同派有史达祖,吴文英,张炎等。

因特别强调格律,又称格律词派。

(2)豪放派:

以其词风豪放与飘逸得名。

苏轼开创,辛弃疾完成。

同派有黄庭坚、陆游、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南宋时以豪放派为主。

南宋豪放派又称辛词派,以辛弃疾为主,同派有刘过、刘克庄、陈亮、刘辰翁。

5.代表词人

(1)晏殊:

圆融的观照(理性的词人,极为少见)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欧阳修:

遣玩的意兴—透过悲慨来欣赏世间事物之可爱处。

写词之时,写二十多首都用同一个牌调,意兴飞扬,才情俱丰。

自号“六一”:

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书一万卷,金石逸文一千卷,老翁一个居其中。

《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

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3)柳永(腻柳):

两大开拓。

一是从小令到长词慢调的形式开拓。

二是使词发展到一个开阔的境界:

由“春女善怀”到“秋士易感”。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不减唐人高处,在小词中表达了开阔博大的气象。

(4)苏轼(豪苏):

37岁开始写词。

以余力写词。

受欧阳修(超旷)和柳永(兴象高远)的影响。

词的诗化的高峰,抒写逸怀浩气。

自有柳永,而词情始尽缠绵;自有苏轼,而词气始极畅旺。

柳词足以充词之质;苏词足以大词之流。

非柳无以发儿女之情;非苏无以见名士之气。

以方古文,则分具阴柔阳刚之美者,故后之言词者并举二家为宗。

(5)秦观:

“他人之词,词才也。

少游词心也。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苏轼把词变为诗,秦观把词又拉回到词了:

表现柔婉幽微的一种敏锐的感受。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开头三句的象征,最后二句的发问,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深悲沉恨,虽是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

是秦观才情过人之处。

李商隐〈寄远〉:

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

(6)周邦彦:

结北开南之人,集结了北宋词之大成,开拓了南宋词之先声。

北宋词以感发取胜,而从周邦彦始,变为以思力取胜,并在南宋形成一种风气。

两大成就:

一是创调较多,二是以赋笔为词。

〈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6.有影响的词人

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

三.南宋词

1.词至南宋始极其工。

词每茹悲,情多不忍。

2.辛弃疾:

全力为词。

传下的作品最多,内容最广,风格变化最多的词人。

 

典故:

信手拈来,皆带有自己的情感和生命之感发,会读书之人。

学稼轩要于豪迈之中见精致。

3.姜夔:

以江西诗派的作诗法入词,以一种拗折、清劲的笔法来矫正“婉约词”的过于柔靡。

深通音律,辨析体制,首推之。

自创曲调:

《暗香》、《疏影》

林逋(梅妻鹤子)《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暗香·石湖咏梅》

旧时月色。

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

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

红萼无言耽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4.吴文英:

由南追北的词人。

一方面具有思力为词的手法,另一方面又保存了北宋词的强大感发力。

《唐多令》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5.王沂孙:

主要成就是咏物词。

《天香》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

汛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

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

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几回滞娇半醉。

剪春灯、夜寒花碎。

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

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尊前旧风味。

谩惜余薰,空篝素被。

6.南宋其他词人词作。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刘过《沁园春·送人赴营道宰》

刘克庄《沁园春·梦方孚若》

史达祖《绮罗香·春雨》

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

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二十六》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独倚危楼风细细》)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附录:

苏轼

一.林语堂的概括:

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二.家族:

父苏洵;母程氏;妻:

王弗,王闰之;妾:

朝云;弟:

苏辙;子:

迈,迨,过。

三.人生历程。

得意时:

誉满京师的新科进士,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赤绂银章的帝王之师

失意时:

柏台肃森的狱中死囚,躬耕东坡的陋邦迁客,啖芋饮水的南荒流人。

欧阳修的热情奖掖:

“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

”“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制科:

皇帝特诏并亲自主持为选拔非常人才而特设的一种考试:

终两宋三百多年,开制科22次,入等者仅41人,苏轼得第三等。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乌台诗案:

1069年(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苏轼与司马光、欧阳修等人反对变法,成为所谓的“旧党”。

自此,苏轼一直受到变法派(即“新党”)的排斥、迫害。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任湖州太守不久,便被中央御史台逮捕,押回京城问罪。

乌台,即御史台,是专门负责纠察弹劾中央或地方官吏的机构。

御史台官员李定等人认为苏轼在诗中攻击新法,讽刺朝政,妄自尊大,要将他正法。

苏轼被审讯、关押了一百三十天。

后经多方营救,苏轼写了二万言的“供状”才得免死罪。

出狱后,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

这是他仕途的转折点,从此开始了一段躬耕生活,“东坡”之号由此而来。

1082年(元丰五年)的7月和10月,苏轼两次泛游黄州赤壁,写了两篇赋,即前后《赤壁赋》。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之二):

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

(反诗)

四.苏轼的思想性格:

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乌台诗案后:

才华外露是做人的大毛病。

去除了植根于个人荣辱得失之上的“骄气”,保留着忘躯为国的“锐气”。

写给好友李常的信中: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思想特点:

杂。

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以“内儒外道”的形式统一起来。

如白居易晚年所倡导:

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

五.苏轼的文化世界及其贡献:

“苏海韩潮”

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200多篇散文。

1.他推动了宋诗的新变,促成了宋调的成型;

2.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标志着从西魏发端,历经唐宋的古文运动的胜利结束。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3.书法上: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书法四大家;

4.在绘画上,是“文湖州竹派”的重要的人物,文同,世称文湖州,苏轼表兄。

5.首开“豪放派”词。

六.名篇:

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题西林寺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

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

《临江仙·夜归临皋》(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念奴娇·赤壁怀古》

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七.苏轼和《前赤壁赋》

(一)文本分析

1、双重结构(从内容上看)

①表层结构:

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即:

游赏之乐(第1自然段)→怀古伤今的悲咽(第2、3自然段)→超脱人生的欢快(第4、5自然段)。

②深层结构:

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揭示。

人的感情始终受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制约,对人生哲理的辨析正是《前赤壁赋》的主旨之所在。

主客双方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作者内心矛盾的具体化,即消极的人生观与积极的人生观的碰撞。

处于逆境中的苏轼,此时主要从老庄哲学、佛家经典中汲取养料,终于摈弃了宇宙永恒、生命短暂的消极悲观的思想,追求一种独立、自由、自主的精神境界,以旷达乐观的积极态度面对人生。

因此,苏轼思想的核心不是出世的,而是入世的,他坚守自己的信念与情操。

正如著名学者叶嘉莹所说的:

“他的旷达在于能超脱,而他的坚定又在于有自己的持守。

2、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

概括的讲,本文采用了因景生情、由情入理的表现方法。

具体而言,作者行文始终围绕山、水、风、月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情和议论,从而构成富有诗情画意而又极富哲理的艺术境界。

先是从感性层面上,写人与自然暂时相容的关系,抒发“羽化而登仙”的感受:

继而从理性层面上,写人与自然尖锐对立的关系,表达的是虚无悲观的情绪;最后从哲理层面上,写人与自然完美契合的关系,即两者之间具有同一性(变与不变),说明应该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的道理。

3.变与不变论:

天地万物都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瞬息万变;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是永恒的存在。

它主要来源于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观,是《前赤壁赋》文笔之归宿,题旨之所在。

4.赋:

从《楚辞》发展而成的诗体。

发展主线:

西汉大赋——东汉抒情小赋——六朝骈赋(俳赋)——唐代律赋——宋代文赋。

赋的特点有二:

①在体制上不入乐歌唱,只用于朗诵,即“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②在手法上要求铺陈形容,即“赋者,铺也”(《文心雕龙·诠赋》)。

文赋:

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

它不讲究对偶、用典、辞藻、平仄等,仍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句式比较灵活,韵散间出而以散句为主。

名篇有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

八.我看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自题金山画像》

——从流飘荡,任意西东的思想和人生的写照。

在65年的生涯中,苏轼经历了两次大起大落。

怀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侍妾朝云语),被政局的大浪打得“从流飘荡,任意西东”。

苏轼的思想亦有一种浓厚的飘泊感。

在他眼中,世事无常,人生如寄。

他在写给弟弟的诗中说: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而词“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漂泊,偶然相聚还离索”(《醉落魄·席上呈杨元素》)更直接反映了他“长恨此身非我有”(《临江仙·夜归临皋》)的无奈。

苏轼曾在《试笔自书》中用一个庄子式的比喻来形容人在世上的处境: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

“何时得出此岛耶?

”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

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

“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

念此可以一笑。

”从此一方面来看,人生的确就像从流飘荡的孤舟。

但如果仅至于此,苏轼就不过是一个对人生有极其敏锐感悟力的诗人而已。

苏轼之身,如从流飘荡的孤舟,苏轼之思,却如从流飘荡,任意西东的江水,纵横捭阖,汪洋恣肆。

其诗有庄周遗风,诗题与传统大不同,几与小序相仿。

其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束缚,无事不可入词,极大地开拓了词的题材。

其文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他有自我评价之语: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其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文说》)

外在形体的不由自主和内在精神的自在洒脱,于苏轼处融为一体,以一种从流飘荡,任意西东的心态来面对从流飘荡,任意西东的处境。

在《定风波》一词中,他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

”苏轼已习惯了在“坡头路上”敲出“铿然曳杖声“,醉心于在独登危崖时“哗然长啸”。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一.婉约词人李清照

(一)生活经历

1.人生三大不幸:

国破家亡(1126年,43岁);丈夫早逝(1129年,46岁);被诬通敌(1129年,46岁)。

2.人生三大幸:

受到良好教育;拥有和谐美满的爱情生活(18-46岁);有创作和文学交流的自由。

(二)解读《声声慢》

1.整首词以铺叙的手法,写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垂暮之哀和才华之不展交织而成又难以排遣的复杂心情。

2.《声声慢》首句七对叠字,字字有力有神有情;叠字的运用,韵部的选择,口语的提炼在声韵上收到奇效。

“点点滴滴”,更把秋日黄昏梧桐雨中,沦落者的复杂情绪推到一种极致。

自然界中的风雨打在梧桐树叶上,而人世无情的风雨却打在她的心上。

3.借景抒情、情景两绝。

淡酒、急风、归雁、黄花、梧桐、细雨等衰败凋残的景象,把作者那种孤寂、忧伤、飘零、绝望的情绪渲染到极致。

内心用尽各种方式来抵御悲哀的侵袭,而外力又如此不可抗拒地把她围困在悲哀之中。

4.多用口语,语言质而不俚,无雕琢之痕;且极富形象,饶有韵味,又见锤炼之功。

“本色当行”。

5.清代李调元《雨村词话》中评价: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6.易安体:

词风婉约,工于造语,擅长创意,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代词家影响深远。

(由于她的一生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更艰苦曲折,加以她对艺术的力求专精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她后期的词有时还兼有豪放派之长)

二.资料链接

李清照的名作名句选录

1.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南亚东。

2.词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

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写闺情,在当时违背了封建礼教为妇女所规定的教条,因此这类词在当时或以后被斥为“无节操”。

3.散文:

《金石录后序》

4.文论:

《词论》:

“词别是一家”之说。

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词中典故

(1)栏杆拍遍:

《渑子燕谈录》记载一个晋代名士刘孟节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嘘独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