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规范化护理与管理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156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介入治疗规范化护理与管理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介入治疗规范化护理与管理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介入治疗规范化护理与管理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介入治疗规范化护理与管理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介入治疗规范化护理与管理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介入治疗规范化护理与管理_精品文档.doc

《介入治疗规范化护理与管理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介入治疗规范化护理与管理_精品文档.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介入治疗规范化护理与管理_精品文档.doc

介入治疗规范化护理与管理

1概述

脑血管介入治疗改变了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传统模式,同时为护理学科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X线电视监视下,经血管途径借助导引器械(针、导管、导丝)递送特殊材料进入神经系统病变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治疗对象主要为颅内、椎管内的血管性病变,包括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外动静脉瘘,椎管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以及部分头颈部肿瘤。

治疗技术分为血管栓塞术、血管内药物灌注术和血管成形术。

经血管途径的神经介入治疗,经皮穿刺部位主要在腹股沟部。

  2   禁忌症:

(1)对碘过敏者。

(2)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

(3)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4)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者。

 3并发症:

(1)穿刺部位出血、血肿。

(2)脑血管痉挛。

(3)动脉内膜下通道血栓形成或栓塞。

(4)腹膜后血肿。

(5)血管穿孔或血管壁撕裂。

(6)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

(7)血栓性静脉炎。

(8)术后脑梗死。

(9)其它:

术中癫痫、脑出血、皮质盲、造影术后患者出现短暂双眼失明等。

  4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所患疾病认知程度及治疗效果不确定,往往有焦虑、烦躁或恐惧的心理,导致患者的情绪不稳定,休息、睡眠不佳。

针对这些心理特点,做好解释、安慰工作,介绍治疗的必要性、治疗前准备的措施、治疗基本方法、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及治疗的效果等,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2手术配合教育 手术一般采用局部麻醉,应向患者介绍术中配合的方法,如何时屏气、治疗时不能咳嗽等。

       (3适应治疗后变化的锻炼 因为治疗后穿刺侧肢体限制活动10小时,绝对卧床24小时以上,所以治疗前应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大小便的锻炼。

       (4治疗前准备 进行碘过敏试验,询问过敏史—用使用的造影剂1ml静脉推注—患者无心慌气短、荨麻疹及球结膜充血等,血压搏动低于10-20mmHg为阴性。

如过敏,必须3d进行激素治疗,并尽量用非离子碘水溶液。

通知患者禁食4-6小时。

穿刺区域备皮(备皮范围:

双侧腹股沟、会阴部、大腿上1/3处),并交待患者在治疗前半小时排空小便,必要时导尿。

同时备好沙袋、术前CT、造影剂等入导管室。

  5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病人神经系统症状 观察意识、瞳孔、有无失语、肢体活动情况,有无患侧头痛,及时发现栓子脱落引起的脑梗死,对高血压的病人或有可能发生过度灌流综合征者,酌情采用控制性低血压。

对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者应用扩血管药物。

       (2监测生命体征1次/h,24小时后根据病情改为2次/日,按医嘱控制血压。

       (3术后穿刺部位的护理 穿刺部位加沙袋压迫6小时,穿刺侧肢体限制活动24小时,患侧下肢可取伸展位,不屈曲,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和远端皮肤颜色、温度及穿刺处有无渗血、皮下气肿等。

制动期间,也需协助患者翻身,给予患者取术侧卧位,下肢伸直,健侧屈曲,以保证患者舒适,防止压疮。

6术后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

  (1 焦虑 90例病人术后由于担心出血以及怕疼痛而不敢动,通常会出现烦躁、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

我们通过与病人的沟通以及观察,主动和病人交流,了解引起心理问题的因素。

鼓励及协助做好手术侧肢体的规范位置,帮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同时通过与病人交谈,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减少引起焦虑、紧张不安的心理因素。

调节好室内的温度,注意保暖以及肢体的遮盖,减少会阴部暴露,从而消除病人的不安心理。

保持室内的安静,避免过多的陪客以及探视,提供安静的环境,从而保证了病人足够的休息。

对于比较焦虑的病人,必要时可以按医嘱应用镇静剂。

本组90例病人中,有80例病人经过疏导后情绪趋于稳定,焦虑紧张状态缓解,10例病人通过应用安定肌肉注射后,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 腰背酸痛 术后多数病人主诉腰背酸痛,尤其是老年患者,症状更为明显。

这与术后严格卧床休息以及保持术侧肢体伸直限制活动有关。

通过协助患者以及指导家属把手伸入患者腰背部进行按摩以及腰部两侧轮流垫小枕,或协助侧翻身45°、下肢保持伸直位,指导以及教会家属进行下肢按捏动作,使肌肉放松,鼓励病人可适当活动另一侧肢体,从而减轻了酸疼症状。

本组有5例病人术后酸痛难忍,经上述措施无效,遵医嘱应用了安定后,症状改善。

  (3 潜在感染的危险 主要与手术后创伤吸收热有关。

术后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

每天测量体温2~4次,同时检查伤口处是否出现红、肿、热、痛,局部是否有渗液,伤口敷料脱落时及时进行换药,要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以及消毒隔离制度的实施,保持伤口敷料的干燥。

如果体温在38°以上时,鼓励多喝温开水、温水擦浴等,同时按医嘱准确应用抗生素。

本组有 例病人出现了低热,经以上措施处理后,症状改善。

  (4 排尿困难 多数病人术后因惧怕活动后出血以及不习惯床上小便而引起排尿困难。

对于择期手术的病人,术前常规训练床上卧位大小便可以减少排尿困难的发生。

而对于急诊治疗的病人,因争取手术时间未能加以训练,尤其是老年男性患者,多数术后出现尿潴留现象。

我们通过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比如应用屏风遮挡;让患者听流水声音,用温水冲洗会阴部,进行腹部按摩,多数病人能自行小便,而有3例病人仍无法自行小便,在无菌操作下,给予保留导尿,解除了排尿困难。

 (5 便秘 由于长时间的卧床休息,肠蠕动减弱以及环境的改变导致便秘。

术后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排便习惯,鼓励病人多饮水,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以促进肠蠕动。

为病人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

教会病人作环行的腹部按摩,辅助肠蠕动。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开塞露。

经上述处理后患者均解除了便秘症状。

  (6 失眠 多数病人术后的当天晚上会出现失眠现象,主要与躯体不适、焦虑有关。

通过与病人及家属谈话,了解病人的睡眠习惯,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喧哗,减少干扰。

病房内开地灯,避免强光刺激;提供辅助睡眠的措施(如按摩以及温水泡脚等)。

经上述措施的落实,多数病人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少数病人经口服安眠药后入睡。

 (7 伤口渗液 最常见的是穿刺部位的渗血。

此问题发生的原因与动脉压力过大、动脉的内径较大、术中术后肝素抗凝、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压迫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不够、病人体质因素、病人未听从医护人员而过早活动患肢等有关。

术后如果保留动脉鞘管的,要保护好鞘管,避免脱出导致大出血。

拔除鞘管后,给予沙袋加压包扎6h,患肢制动24h,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2]。

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清洁。

教会病人有效咳嗽或用力时按住穿刺部位,以免因局部张力过高导致出血。

本组有3例病人,术后不太配合,肢体屈曲,沙袋加压时间不够,导致了伤口的出血。

针对这些,我们反复解释保持术侧肢体伸直的重要性,评估伤口出血情况,及时对伤口重新按压及加压包扎。

高血压病人容易出血,所以除观察伤口情况外,还要定时检查出凝血时间及功能的变化情况。

7讨论

   

  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断与治疗是否成功,虽与医生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关,但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的护理问题也不容忽视。

有许多患者对于介入治疗不能完全了解并认可,充满恐惧心理,怀疑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因此良好的心理护理和专科的健康教育是患者顺利进行介入治疗的关键。

在护理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表现在对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无菌技术、专科理论及技术操作的娴熟。

这些都需要护理人员完善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以及术后的细心观察、精心周到的护理。

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才能及时发现不良的心理问题、排尿困难、伤口渗血等情况,通过采取相应护理对策,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满意,保证了治疗效果。

=  

管理规范

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

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胶等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6.具有进行全身麻醉的麻醉机、吸引器、氧气通道和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的多功能监护仪。

(六)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神经内外科脑血管病专业危重病人救治要求。

3.有空气层流设施、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

4.能够开展有创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

5.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具备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专业或内科专业或放射专业。

2.有5年以上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或放射科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浙江省卫生厅认定的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4.经2名以上具有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二)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经过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由2名以上具有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在职医师决定,术者由具有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医师担任,术后制定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三)实施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建立健全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五)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30例;无与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手术相关的医疗事故,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