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 物质的性质的探究专题练习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13542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 物质的性质的探究专题练习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 物质的性质的探究专题练习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 物质的性质的探究专题练习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 物质的性质的探究专题练习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 物质的性质的探究专题练习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 物质的性质的探究专题练习卷.docx

《中考化学 物质的性质的探究专题练习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 物质的性质的探究专题练习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 物质的性质的探究专题练习卷.docx

中考化学物质的性质的探究专题练习卷

物质的性质的探究练习卷

1.小明设计了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量CuO样品的纯度,小明准确称取了10g干燥的样品进行实验。

试回答:

反应前

反应后

装置A

50g

48.4g

(1)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

(2)实验开始时,先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填序号)。

①通一氧化碳②加热

(3)实验过程中,A处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方程式为______。

(4)请根据表,计算出CuO样品的纯度为_______。

(5)为分离A装置中反应排出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小明又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装置(铁架台、铁夹等固定装置已略去,a、b为活塞)。

①当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时,可分离得到______。

②然后关闭活塞a,再打开活塞b,可分离得到另一种气体。

【答案】未进行尾气处理①黑色固体逐渐变红CO2+Ca(OH)2=====CaCO3↓+H2O80%CO

2.已知金属M只有一种化合价,其氧化物为M2O3。

为了比较金属M和N的活动性强弱,小龙和小阳分别设计了以下实验。

(1)小龙将金属M和N分别深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只有M表面有明显变化,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可得出金属活动性强弱M_____N。

(2)小阳设计了如图实验,则x=______,可通过观察______(填序号)来比较M、N的活动性强弱。

①有无产生气泡②产生气泡的快慢③产生气泡的多少溶液颜色是否消失

(3)小龙和小阳经讨论后认为只需一个实验即可比较金属M和N的活动性,可将______(填实验方案),观察到无明显现象,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2M+3FeSO4=====3Fe+M2(SO4)3>1①②金属N放入M的盐溶液中(或金属M放入N的盐溶液中)

3.小华与朋友聚餐时,对火锅燃料“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于是他与同学对其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酒精是固态酒精吗?

【查阅资料一】酒精,学名乙醇,化学式C2H5OH,熔点为-114℃,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交流讨论】小华认为固体酒精不是固态的酒精,他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写出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发现问题】小华观察发现,固体酒精完全燃烧后会残留少量白色固体。

【再提问题】燃烧后残留的白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二】固体酒精是酒精、氢氧化钠和凝固剂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该凝固剂在空气中能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作出猜想】猜想一:

氢氧化钠;猜想二:

碳酸钠;猜想三:

____________。

你认为猜想中含有碳酸钠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

将白色固体溶于足量水中

白色固体全部溶解

固体可溶于水

(2)

(1)所得少量溶液,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____________

白色固体中肯定有Na2CO3

(3)

(2)所得少量上层清液,加入____________溶液

有蓝色沉淀生成

白色固体中肯定有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实验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如果实验中发现氯化钡溶液不够,可选用下列试剂代替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___。

A.Ca(OH)2溶液B.Ba(NO3)2溶液C.稀盐酸D.CaCl2溶液

【答案】酒精的熔点为-114℃,常温为液态C2H5OH+3O2

2CO2+3H2ONaOH和Na2CO32NaOH+CO2

Na2CO3+H2O生成白色沉淀CuSO4/CuCl2/Cu(NO3)2溶液NaOH检验Na2CO3并完全除去Na2CO3

BD

4.聪聪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发现除生成白色固体外还有少量淡黄色固体,他对得到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一:

MgO猜想二:

Mg3N2猜想三:

_________

【查阅资料】MgO与水反应类似于CaO与水反应;Mg3N2与水反应产生NH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与交流】聪聪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定量的方法确定猜想三正确,请写出将固体投入水中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结论】空气中N2和O2体积比约为_________,由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少量Mg3N2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MgO与Mg3N2一杯底部有白色固体,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MgO +H2O== Mg(OH)2Mg3N2 +6H2O==2NH3↑ +3Mg(OH)24:

1空气中N2和O2体积比约为4:

1;氮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多,但是化学性质很稳定,难以发生反应

5.根据所学的知识并结合下图的仪器,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E的名称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来制取并收集氧气,除选用A、D、E、F、I外,还缺少的仪器是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内的水变成紫红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要制取并收集多瓶二氧化碳气体(需随时添加液体药品),其发生装置需要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从_____管通入(填“a”或“b”)。

如要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在收集前需要将气体通入盛有_________(填药品名称)的下图容器中。

(5)氮的氧化物(NO2)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3将NO2还原成N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2的反应进行了探究。

(资料:

NO2有毒,常温下为红棕色,实验中常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

现将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

在一定温度下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Ⅰ)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通入Y中,Y管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Ⅱ)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Y中有少量水珠。

(Ⅲ)打开K2,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槽酒精灯2KMnO4

K2MnO4+MnO2+O2↑试管口未塞一小团棉花BCGCaCO3+2HCl==CaCl2+H2O+CO2↑a浓硫酸红棕色变淡(或消失)8NH3+6NO2=7N2+12H2O倒吸反应后分子数减少,气压变小

6.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两个问题(夹持装置已略去)。

(1)研究燃烧的条件

【步骤1】向C中加入少量白磷,再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浸入热水中,白磷不燃烧。

【步骤2】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A中盛有稀硫酸,B中盛有碳酸钠固体,C中盛有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1】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明显鼓起。

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

实验1没有出现预期的实验现象,改进后重新加入药品进行了实验2。

【实验2】打开K2,关闭K1,将A中溶液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方的导管口处,木条熄灭。

上述实验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H2O2

2H2O+O2↑燃烧需要氧气排出B中的空气打开K1,关闭K2,气球明显鼓起。

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明显变瘪

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

实验时,a中的固体由黑色变红色,b中的试管内产生气泡和白色沉淀。

【查阅资料】氧化亚铜(Cu2O)是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发生如下反应:

Cu2O+H2SO4=Cu+CuSO4+H2O。

【提出问题】已知实验后a中的红色固体含有单质铜,是否还含有氧化亚铜(Cu2O)呢?

【实验验证】取a中的红色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溶液,试管中出现__________,证明固体中确实含有Cu2O。

【提出问题】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一:

CO2猜想二:

CO猜想三:

____________

【提出质疑】甲同学认为猜想二不正确,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验证猜想】乙同学将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的气体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中,黑色固体变红,证明猜想______是正确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反思】兴趣小组认为如图装置不够完善,为了防止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应该把如图装置中的b部分装置换成下列___________装置(填字母序号)。

【答案】稀硫酸溶液变蓝色CO和CO2实验时,装置b中的试管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合理即可)三CO+CuO

Cu+CO2ABD

8.19世纪末,科学家瑞利通过如下两种方法制得氮气,并测得其密度,从而获得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

请你参与以下的科学发现过程。

方法Ⅰ:

利用空气分离出氮气

实验步骤

解释或结论

(1)将清新洁净的空气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通过浓硫酸的目的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

(2)将气体通过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提示:

反应不能生成新的气体)。

请写出一种能用于除去氧气的物质__________。

(3)收集剩余气体,并测定该气体的密度。

密度:

1.2572g/L

方法Ⅱ:

用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NH4Cl)反应制取氮气,同时还生成了氯化钠和一种常见的液态物质。

测得氮气的密度为1.2508g/L。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讨论:

瑞利教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方法Ⅱ测得的结果均小于方法Ⅰ,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

〖科普阅读理解〗

【答案】水蒸气红磷等NaNO2+NH4Cl===N2↑+NaCl+2H2O方法Ⅰ得到的气体中除氮气外,还有稀有气体。

9.某气体可能是一氧化碳,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或者两气体的混合物,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该气体的成分,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石灰水足量)。

具体操作如下:

Ⅰ.通入待测气体一段时间,观察现象Ⅱ.点燃A处酒精灯

Ⅲ.实验进行,观察现象Ⅳ.等反应完毕后,熄灭A处酒精灯,继续通入气体

Ⅴ.等玻璃管冷却后停止通入气体

(1)先通气体,后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_________,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上述装置中一定会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该气体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说明原气体中有一氧化碳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证明原气体中有二氧化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答案】排尽装置中空气,防止爆炸收集尾气,避免污染空气CO2+Ca(OH)2==CaCO3↓+H2O玻璃管中黑色物质逐渐变红操作Ⅰ,石灰水变浑浊

10.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为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王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方案,验证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现象为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中气球胀大。

①王强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对比实验是_______________。

③你认为两实验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_____(填代号),理由是__________。

④请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氢氧化钠溶液与CO2发生反应,使容器内气压降低CO2能溶于水,也能使容器内气压降低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A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易伤到手CO2+2NaOH====Na2CO3+H2O

11.在一次清洁厨房卫生时,小君发现厨房里某一铜制品表面出现了绿色,小君心里产生了疑问:

这种绿色的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

为此,小君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

①金属的锈蚀是一个缓慢氧化的过程。

②铁在有氧气和水等物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铁锈。

③空气中含有N2、O2、CO2、水蒸气等气体,在潮湿环境下,水蒸气的含量更多。

【猜想与假设】

①可能含氧元素②可能含氢元素③可能含有碳元素④一定含有_______

⑤不可能含有氮元素

【实验与事实】

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1

从铜器中取少量绿色物质于试管中,往试管里滴加稀盐酸。

观察到____________现象。

证明猜想①和③都成立。

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蓝绿色的现象。

证明猜想______成立。

2

从铜器中另取少量干燥的绿色物质于干燥的试管中,加热,观察试管口或者将产生的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

观察到试管口处有____现象或者观察到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成_______色。

能同时证明猜想①和②都成立

【解释与结论】

铜器表面的绿色物质俗称铜绿,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素组成。

【拓展与交流】

①铜器表面要形成铜绿,需要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

②上述实验2中加热后的试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后经证实是CuO,CuO和二氧化锰一样,能够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设计实验时,除了要探究CuO是否改变了H2O2分解反应速率,还要探究CuO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否改变。

【答案】铜元素产生气泡④水雾生蓝铜、碳、氢、氧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质量化学性质

12..钙元素是人体中重要的微量元素,钙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种类有很多。

某实验探究小组想研究一些含钙化合物的性质:

(1)氧化钙溶于水制得熟石灰,该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_____填“吸热”或“放热”),氧化钙常用作______剂。

(2)氢化钙(CaH2)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小明将一定量稀盐酸滴入盛有氢化钙固体的锥形瓶中立刻观察到有大量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变成澄清的溶液。

【提出问题】①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②澄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氢化钙是一种灰白色固体,CaH2能与水反应生成Ca(OH)2和一种可燃性气体。

②CaCl2溶液显中性

【猜想气体】小张认为气体为CO,小明立刻否定。

你认为他的理由是________;请你写出CaH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溶质】猜想一:

只有CaCl2猜想二:

有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猜想三:

有CaCl2和Ca(OH)2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猜想二,他们分别进行了下列三组实验

实验①:

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_____色,则猜想二正确

实验②:

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观察到有气泡冒出,则猜想二正确。

实验③:

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加入CuO粉末,观察到_______,则猜想二正确。

【得出结论】通过上述三组实验的探究,两位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正确。

【评价反思】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___。

【答案】放热  干燥反应物中不含有碳元素,不能生成一氧化碳CaH2+2H2O=Ca(OH)2+2H2↑CaCl2和HCl红活泼金属或碳酸盐粉末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13.天然气作为燃料已进入千家万户,天然气属于_____(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如果它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什么物质呢?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提出猜想】生成物中一定有_________(填化学式),可能有CO2和CO.

【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将燃烧生成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验证猜想.

【现象与结论】

(1)观察到A中__________,证明混合气体中有CO2.

(2)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

(3)观察到D中粉末由黑色变成________色,证明混合气体中有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4)小武认为:

从E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推断出混合气体中有一氧化碳,那么B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为了得到更可靠的结论,同学们建议在B、C之间连接一个与A相同的装置,则该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5)小文则提出:

从环保的角度看,此装置有一个不足之处,你认为是_______.

【解释与应用】(6)日常生活中厨房里的燃气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CO,人吸入较多CO会发生中毒,中毒的原理是CO与人体血液中_______结合使它失去输氧功能,因此厨房里要注意经常开窗通风透气,防止发生中毒事故.

【答案】不可再生CH4+2O2

CO2+2H2OH2O变浑浊干燥气体或吸收水分紫红或红CuO+CO

Cu+CO2除去或吸收CO2CO2+2NaOH

Na2CO3+H2O检验或确认CO2已经除尽没有处理尾气,会污染空气血红蛋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