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韩愈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10886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韩愈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师说韩愈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师说韩愈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师说韩愈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师说韩愈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说韩愈习题含答案.docx

《师说韩愈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韩愈习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说韩愈习题含答案.docx

师说韩愈习题含答案

师说韩愈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所学文本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作者和他的战友们,这是一群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B.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江河、北岛、顾城、舒婷等人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C.“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相信未来》里面充满了对现实的厌弃,诗歌的情感基调哀伤凄婉,充满绝望,这是一首“灰色”的诗。

D.荀子认为学习的人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2.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

B.不拘于时

C.居庙堂之高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锲而不舍,朽木不折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D.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梦亦同趣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余嘉其能行古道

6.下列句子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不患人之不己知

(3)于予与何诛?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不拘于时

(9)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10)士卒死者万五千人

A.

(1)(8)/

(2)(3)/(4)(10)/(5)(9)/(6)(7)

B.

(1)(8)/(4)(10)/

(2)(3)(7)/(9)(6)/(5)

C.

(1)(6)/

(2)(7)/(4)(10)/(3)(5)/(8)(9)

D.

(1)(8)/

(2)(3)(7)/(4)(6)/(5)/(9)(10)

不拘于时,学于余

句读之不知

则群聚而笑之惑之不解,或师焉

7.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人非生而知之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8.与“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孰能无惑

D.寒暑易节,而五谷以孰9.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方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

而耻学于师A.而日参省乎己B.下饮黄泉C.余人甚异之D.小学而大遗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不解⑤。

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

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给文中空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处选填恰当虚词。

11.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

.①与②的“惑”相同,

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

.①与②的“惑”相同,

③与④的“所以”也相同

C

.①与②的“惑”不相同,

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

.①与②的“惑”不相同,

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12.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

备和讽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涉务①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居承平之世,不知有

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

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

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

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

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

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

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②,常服御之。

举朝以为放达。

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

耕种之,薅锄之。

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

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

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

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涉务:

涉及、从事实际事务。

②果下马:

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下行走。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

徙:

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

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

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

寄居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A.①品藻古今,若指诸掌②出则车與,入则行步

B.①肤脆骨柔,不堪行步②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①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②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①体羸气弱,不耐寒暑②多迂诞浮华,不涉事务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译文:

(2)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

译文:

(3)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

参考答案

1.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如此题选项C“诗歌的情感基调哀伤凄婉,充满绝望,这是一首“灰色”的诗”错,《相信未来》是一首充

满了希望的诗歌,对未来有着坚定的信念。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如此题选项C“诗歌的情感基调哀伤凄婉,充满绝望,

这是一首“灰色”的诗”错,《相信未来》是一首充满了希望的诗歌,对未来有着坚定的信念。

2.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

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每一种句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

例句是定语后置句。

A.宾语前置句。

B.被动句。

C.定语

后置句。

D.判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

“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

“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

“贫者语于富

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

“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3.B

【解析】试题分析:

B项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其它为名词作状语。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平时的古今异义词积累与不断的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A项为“一般人”;B项古今一致,腐朽的

木头;C项为“狂放,不拘礼法”;D项为“官吏初到任”。

故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古今异义的答题技巧:

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要具体、形象。

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

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5.D

【解析】

试题分析:

A“知”同“智”B“趣”同“趋”C'受”同“授”【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

一般通假有两类:

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

6.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

(1)(8)两句属于被动句,

(1)句中“为所”表被动,(8)中“于”表被动;(4)(10)属于定语后置句,(4)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10)应为“死的士卒”;

(2)(3)(7)为宾语前置句,

(2)应为“不知己”,(3)应为“诛何”;(9)(6)是判断句,(6)中“为”翻译成“是”,(9)中“者⋯⋯也”表判断;(5)为状语后置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类型;然后分析句子中的标志。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

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

如: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

所⋯⋯”表判断;如:

“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被”(后起用法,如:

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

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如:

“永州之

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

略介词: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

“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如:

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如:

“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如:

“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

“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纪》)(五)定语后置:

(1)者:

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2)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之⋯⋯

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

如:

“具告以事。

”(《鸿门宴》)。

7.D

【解析】试题分析:

两个“焉”都作句末语气词。

A项,介词,向/介词,表被动;B项,主谓之间,取独/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示修饰。

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此题考核课本中的文言虚词,注意及累记忆。

8.C

【解析】

试题分析:

谁,什么疑问代词。

A通“熟”,仔细。

B与⋯⋯相比,谁更⋯⋯。

D通“熟”,成熟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重点考核一词多义。

9.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

常见的有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等。

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

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

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句中临时具有别一词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成了词的兼类了。

例句“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A项名词作状语,每天。

B项名词

作状语,向下。

C项意动用法,认为⋯⋯怪异。

D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小的方面。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而、者、其、也、矣、乎、夫、所

11.C

12.B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

虚词与实词相对,意义比较抽象,一般不单独作句子成分,但有帮助造句的作用。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用法。

第一个“惑”是名词,第二个“惑”是动词。

第一个“所以”是表示“⋯⋯的原因”,第二个“所以”是表示“⋯⋯的依靠”。

1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原文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

其道解其惑者也。

”但并不是说“只是小学而已”,因此说法不当。

13.C

14.A

15.C16.

(1)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

(3)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

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字词的能力。

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1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B项均为“养尊处优”;C项前者为“崇尚空谈”,后者说的晋的上层统治者,不是“士大夫”;D项前为“养尊处优”,后为“崇尚空谈”,与题

干不符。

1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

C项说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不正确,从原文“举朝以

为放达”可以推断,应为批评。

1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庙堂:

朝廷;保:

依仗,依靠;纤维极言微小;捶楚:

督责鞭笞;短:

过失,过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