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础 生 态 学68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0763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 础 生 态 学68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基 础 生 态 学68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基 础 生 态 学68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基 础 生 态 学68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基 础 生 态 学68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 础 生 态 学68章.docx

《基 础 生 态 学68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 础 生 态 学68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 础 生 态 学68章.docx

基础生态学68章

第六章群落组成与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性质

1.1群落的定义

群落:

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外貌和结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植被:

一定区域内,全部植物群落的总和。

群落和植被的概念可大可小,根据观察者的需要而定。

1.2群落的特征

①一定的外貌和结构

②一定的种类组成

③一定的分布范围和边界

④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群落环境

⑤一定的动态特征

1.3群落的性质

(1)机体论观点

群落是一个有机体,群落与群落之间不连续。

(2)个体论观点

群落和环境都是变化的,因此群落也是一个连续体,没有明确的边界。

1.3种-面积曲线

为了解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常采用最小面积来统计一个群落的种类组成。

图6.2确定最小面积的程序(引自宋永昌,2001)

表6.1各类植被研究时的最小面积(㎡)

Whittaker(1978)

中国常用标准

热带雨林

2000~4000

热带雨林*

2500~4000

热带次生雨林

200~1000

南亚热带森林

900~1200

混交落叶林

200~800

常绿阔叶林

400~800

温带落叶林

100~500

温带落叶林

200~400

草原群落

50~100

针阔混交林

200~400

灌丛群落

25~100

东北针叶林

200~400

2.群落的种类组成

2.1群落的组成

(1)优势种和建群种

对群落结构和特征具有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优势种一般数量多、生物量高、体积较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群落中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群落中一般有1-3个建群种。

但热带雨林的建群种多于3个。

(2)亚优势种

个体数量和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仍起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3)伴生种和偶见种

伴生种常见于群落中,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是那些出现频率较低的物种。

但偶见种有时具有极高的生态学价值,如残遗植物等。

2.2群落的数量特征

(1)多度和密度

两个指标均表示群落中单位面积上种的个体数目。

多度一般用目测法估算,用于植物个体较小的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密度则必须数出个体数目,用于估测树木种类。

表6-1几种常见的多度等级

Drude多度等级

我国常用多度等级

Soc

Cop3很多

Cop2多

Cop1较多

Sp较少

Sol.少

Un偶见

+++很多

++多

+较多

-较少

――少

―――偶见

(2)盖度

样地面积内,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所占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盖度可分为种盖度、层盖度、总盖度。

通常分盖度和层盖度之和大于总盖度。

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总和的百分比,叫该物种的相对盖度。

林业上常用郁闭度来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3)频度

某个物种在调查样方中出现的频率。

表6-2植物频度调查表

物种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样方6

样方7

样方8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4)重要值

描述某物种在群落中重要性的综合指标。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

(5)高度和体积

高度分为自然高度和绝对高度。

体积是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

林业上,通过计算体积可以获得木材生产量(材积),单株乔木的材积是树木胸高断面积和树高的函数,即:

V=f(s,h)。

(6)种间关联

表示两个物种经常生长在一起的关联程度。

两个种共同出现的次数比期望值高,则这两个种为正相关;如果它们出现的共同出现的次数少于期望值,则为负相关。

种间关联常用关联系数来计算,首先列出2×2列联表。

例如,某次试验做样方100个,得到以下观察结果如下。

表中,a为A和B均出现的样方数,b和c为仅出现一种的样方数,d为两种植物均不出现的样方数。

如果两个物种是正关联,则大多为样方a和d型,负关联则为b和c型。

种B

种A

a=22

b=34

a+b

c+d

a+b+c+d=100

c=32

d=12

a+c

b+d

关联系数

关联系数-1

群落中,随着种数的增加,种对的数目将按

方程迅速增加,式中s为种数。

自然群落中种间正相关的现象不多,最常见的为部分关联,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较弱,不足以把全部物种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客观实体(群落)”,即个体论学派的主张。

2.3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生命形式的多样化与环境多样化的总称,叫生物多样性。

它分为三个层次。

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中国的物种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

世界第一位为巴西。

(1)Simpson指数

式中,Pi为物种i的个体数占群落总个体数的比例,Pi也可视为物种i在群落中的分盖度。

(2)Shannon-Wiener指数

式中,各符号含义与

(1)式相同。

例如,甲、乙两个群落有A、B两个物种,按Simpson指数计算两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A

99

50

B

1

50

=1-[(99/100)2+(1/100)2]=0.0198

=1-[(50/100)2+(50/100)2]=0.5000

由此可见,多样性指数的大小决定于物种数目和个体分配的均匀程度。

当群落中有N个物种,每个物种只有一个个体时,多样性指数最大。

当全部个体为一个物种时,多样性指数最小。

3.群落的结构

3.1群落的结构要素

(1)生活型

我国的生活性分类,按植物外貌体态划分出以下类型:

I.木本植物

乔木。

主干明显,又分为针叶乔木、阔叶乔木(常绿、落叶)等。

灌木。

无明显主干。

竹类。

藤本植物。

附生和寄生木本植物。

II.半木本植物

半灌木与小半灌木

III.草本植物

多年生草本植物。

一年生草本植物。

寄生与腐生草本植物。

水生草本植物。

IV.叶状体植物

苔藓、地衣类植物

藻类、菌类植物

(2)叶面积指数

描述群落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表达式为:

LAI=总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

表5-1一些植被类型的叶面积指数

热带森林

落叶阔叶林

北方针叶林

温带草原

冻原

LAI

10-11

5-8

9-11

5-8

1-2

(3)层片

由相同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组成同一层片,与群落的成层现象不同,层片是群落的功能结构。

(4)生态位

物种在群落中的功能地位。

或:

物种生活习性的总称。

3.2群落的垂直结构

主要指群落的成层现象。

分为地上成层和地下成层。

动物也有成层分布的现象。

根据动物的生态位不同而分布在不同的空间。

图6.7森林中的成层现象与消光现象(引自王伯荪,1987)

图6.8水生植物群落的成层现象(引自王伯荪,1987)

3.3群落的水平结构

主要指群落的镶嵌性。

许多小群落镶嵌在一起,构成镶嵌群落。

它是群落内部的不均匀性。

群落内部小生境的不均匀性,是群落镶嵌性的原因。

 

图5-2群落的水平结构(镶嵌现象)

3.4群落的时间结构

群落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如出苗、拔节、抽穗、开花等,这种现象叫群落的季相。

由于群落中不同种群的生命周期不同,因此群落季相具有周期性。

4.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4.1生物因素

(1)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竞争导致生态位分化,如鸟类分布在森林不同高度。

生态位相近的物种竞争激烈。

关键种在群落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同建筑物中的支架。

关键种在群落中不一定是最多的,但它起的作用十分关键。

如昆虫的传粉作用。

(2)捕食(采食)对群落的作用

放牧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便是明显实例。

仙人掌在澳大利亚泛滥,引入一种捕食娥才控制了仙人掌的蔓延。

4.2干扰对群落的影响

火烧、洪水、人为活动等干扰,对群落造成重大影响。

 

图5-3雪崩对云杉林盖度的影响

中等干扰假说:

适度干扰能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轻度和重度干扰降低生物多样性。

根据中等干扰假说,适度放牧、间伐和择伐林木,有利于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第七章群落的动态

1.群落的形成和发育

1.1植物群落的形成

植物群落形成,要经过植物的传播、定居、植物和植物之间竞争等过程。

(1)繁殖体传播

植物能够进行繁殖的任何部分,叫繁殖体。

如孢子、种子、根、茎和叶等。

繁殖体可能进入裸地,也可能进入其他群落。

最初进入裸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先锋植物大多为低等植物或一年生植物,如地衣、苔藓等。

传播的动力来自于风力、水流、动物和人为活动等。

(2)植物定居

植物在新的生境下开始生长和繁殖,便是定居成功。

只有不到10%的植物在群落形成初期能定居成功。

随着定居者不断增加,群落郁闭度提高,植物之间开始出现竞争。

(3)植物之间的竞争

随着植物种类不断增多,植物和环境之间、植物和植物之间竞争开始。

生长快、适应能力强的物种称为优胜者——优势种和建群种。

一、二年生植物逐渐减少,多年生植物逐渐增加,植物种群之间出现生态位分化。

稳定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群落初期有较大不同。

建群种一般都是当地区系内的植物。

1.2植物群落的发育

(1)发育初期

群落内物种组成不稳定,群落结构尚未定型,未出现真正的建群种。

(2)发育盛期

优势种生长良好,一些不适应群落环境的物种减少,群落结构定型,建群种形成。

(3)发育末期

随着群落不断对内部环境进行改造,群落中光照、空气、地表枯落物,以及土壤水分和养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对优势种产生不利影响,使它们的生长势减弱,其建群地位可能被其它植物所取代。

2.群落演替

2.1演替的类型

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与群落波动不同,如气候干旱出现生产力下降。

(1)内因与外因演替

生物的生命活动使生境发生变化,变化的生境又使群落改变。

如先锋植物定居后对生境的改造作用。

由外部因素作用引起环境变化。

如森林大火、人为活动等。

(2)原生演替

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如:

群落形成过程,经过植物传播、定居、植物之间的竞争,最终形成稳定的群落。

(3)次生演替

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就会发生次生演替。

2.2群落的原生演替

(1)旱生系列演替

地衣植物阶段:

裸地上最先出现地衣。

苔藓植物阶段:

生长在岩石上,使成土过程加强。

草本植物阶段:

蕨类植物、一年生植物首先入侵,其后一些多年生草本植物出现。

木本植物阶段:

首先出现灌木,继而出现乔木,逐渐形成森林。

(2)水生系列

漂浮植物阶段:

飘浮植物生长,如浮萍、藻类等,死亡残体增加湖底有机质。

沉水植物阶段:

大型藻类植物出现,死亡有机质逐渐垫高湖底。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浮叶根生植物出现,如睡莲等,大型残体进一步垫高湖底。

直立水生阶段:

湖水继续变浅,使直立水生植物生长,如芦苇、香蒲等。

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湖底露出水面,沼泽植物开始定居。

木本植物阶段:

首先出现灌木,而后出现木本植物,最终形成森林。

图6.13湖泊沼泽的原生演替(Whittaker,1975)图6.14云杉林的次生演替(曹凑贵等,2002)

2.3群落的次生演替

(1)草原放牧演替

放牧不足阶段:

群落枯枝落叶层较厚,阻碍草本植物生长。

群落出现草甸化。

轻度放牧阶段:

植物生长正常。

中度放牧阶段:

生物量下降,物种数量不变。

过度放牧阶段:

大针茅被羊茅取代,物种减少。

强度放牧阶段,羊茅被早熟禾取代,一、二年生植物出现,有毒有害杂草出现。

极度放牧阶段,形成裸地。

主要为一年生植物,群落出现荒漠化,如居民点附近。

(2)森林采伐演替

以云杉林为例,依次出现以下阶段。

采伐迹地阶段:

原来森林内的小气候完全改变。

小叶树种阶段:

一些喜光树种(桦、杨、桤木)首先进入迹地。

云杉定居阶段:

阔叶树种改变了迹地小气候,云杉幼苗得以生长。

云杉恢复阶段:

云杉生长逐渐超过桦、杨等树种,形成建群种。

2.4群落演替的特点

(1)演替的进展与逆行

进展演替:

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群落趋向于稳定。

逆行演替:

群落从复杂到简单,群落趋向于退化。

(2)群落演替的功能变化

退化演替:

植物蒸腾作用减小;土壤增温,蒸发增加,盐渍化过程增强;地表径流加大,贮水能力下降(长江上游);土壤可蚀性增加(黄土高原);土壤养分损失,养分分解加快(荒漠化)。

恢复演替:

生物量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地表径流减少,贮水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

(3)演替顶极学说

顶极为群落演替的最高阶段。

单元顶极说(Clements,1916):

只有一个气候顶极,不论群落处在什么阶段,最终都将达到与气候相平衡的群落状态——气候顶极。

其他平衡状态的群落则称为“亚顶极”,人类破坏后形成“偏途顶极”。

草地的沙漠化、盐渍化都是偏途顶极。

多元顶极说(Tansley,1954):

群落在生境中相对稳定便成为顶极。

因而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多个顶极,比如,土壤顶极,地形顶极。

与生境相适应——顶极。

顶极——格局假说(Whittaker,1953):

为多元顶极的一个变形。

认为环境变化是连续的,因而群落的变化也是连续的,群落很难分出离散的顶极群落,而只有物种在群落中出现不同的分布,因此,种群分布格局是最重要的。

3.生态退化

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下降,称为生态退化。

自然因子主要有:

气候变化、土壤侵蚀(风蚀、水蚀、滑坡、泥石流),人为因子主要有:

开垦、过度放牧、采挖植物等。

生态退化比群落演替的空间尺度要大。

生态退化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结构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优势种发生替代,一些优势种变成伴生种。

(2)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太阳能转化和积累下降。

(3)有机质的积累减少,第一性生产者数量降低。

(4)土壤水分和养分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

4.生态恢复与重建

恢复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研究退化(受损)生态系统恢复机理和过程,及其生态重建的科学。

20世纪生态退化十分普遍,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

资源消耗极大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然而却造成环境和资源的严重破坏。

因此,恢复和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成为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第八章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植物群落的分类

1.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

中国植被分类系统采用三级分类。

群落外貌、环境水热条件和植物种类组成是植被分类的基本指标。

植被型:

建群种生活型相同的群落组合。

如:

寒温性针叶林、温带草原。

植被亚型

群系组

群系:

建群种相同的群落组合。

如:

兴安落叶松群系、大针茅群系。

亚群系

群丛组

群丛:

层片结构相同,优势种、亚优势种也相同的群落为同一群丛。

森林植被型: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

草原植被型:

温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高寒草原。

荒漠植被型:

温带荒漠、热带荒漠、高寒荒漠。

群系:

兴安落叶松群系、大针矛群系、羊草群系、沙拐枣群系。

群丛:

羊草+大针茅、大针矛+羊草+冷蒿、大针茅+冷蒿+委陵菜。

例如:

羊草+大针茅草原

温带草原(植被型)

草甸草原(植被亚型)

羊草草原(群系)

羊草+大针茅草原(群丛)

2.群落排序

2.1排序的概念

个体论学派认为,群落之间的差异是由于种群在群落中分布不同所致。

排序就是把调查区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直接梯度分析:

对群落环境进行排序,如温度、土壤pH值变化等;

间接梯度分析:

对群落本身进行排序,如物种多样性、盖度等。

通过排序可以显示出样地在坐标中的位置关系。

如果既用物种组成,又用环境因子数据去排序同一样地,就十分容易揭示出群落物种与环境的关系。

2.2直接梯度分析

Whittaker(1956)创造一种排序方法,他把坡向按湿度分为5级,形成一个从湿润到干旱的环境梯度,用湿度作为横坐标,海拔高度为纵坐标,得到以下排序图。

 

图8-2一个山地植被的直接梯度分析图

2.2间接梯度分析

下图所示,间接梯度分析中的主分量分析(PCA),把样方点标注在一个二维坐标中。

样方点大致分为3个集团。

表示这些样方可以分为三个群落。

 

图8-1内蒙古草原的二维排序图

根据样方调查记录,右方集团为草甸草原,左方为典型草原,表明第一主分量y1为环境湿度分量。

下方集团为耐盐植物群落,表明第二主分量为盐分梯度。

其余各样方为过渡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