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三历史人教版集训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6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集训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6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三历史人教版集训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6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集训模块三第11单元第26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六)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351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
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
这一记载( )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
D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火药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葛洪《抱朴子》,并不能说明此时的火药已经发明,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制造火药是源于炼丹,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经验的总结,并未上升为制造火药的技术,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宋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制造火药的书面认知,故D项正确。
]
2.(2017·贵阳高三适应性考试)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
“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探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B [“科研应该适可而止”观点本身有误,故A项错误;根据“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可知,古代数学并不追求对理论的探索,故B项正确;《九章算术》的主要方向就是应用,故C项错误;根据“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可知,古代的数学强调与生活接近,故D项错误。
]
3.元朝时期,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除了官修的农书之外,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达十七种之多。
这表明( )
A.农业科技发展迅速
B.重农抑商政策得以加强
C.私人修书蔚然成风
D.农业生产得到高度重视
D [根据材料“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突出总结性,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抑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除了官修的农书之外,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达十七种之多”,私人修书外,尚有官修农书,故C项错误;材料“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除了官修……私人撰写……”表明官方和民间均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
4.(2017·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以下图表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
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
遗产项名称
批准时间
传统桑蚕织技艺
2009年10月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09年10月
雕版印刷技艺
2009年10月
中医针灸
2010年11月
中国珠算
2013年12月
二十四节气
2016年11月
A.技艺先进 B.实用性强
C.体系完整D.注重实验
B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从它涉及的领域可知门类齐全,没有体现出技术先进的特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申遗科技类涉及纺织、制纸、印刷、珠算、针灸等门类,都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可知反映的是古代科技特点实用性强,故B项正确;材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门类众多,不能体现出某一领域科技体系完整的特点,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不具有注重实验的特点,故D项错误。
]
5.(2017·潍坊高三模拟)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
“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
”这说明当时( )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
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
B [明朝末年的1644年的欧洲已经诞生了近代科技,而我们中国仍然属于古典科技,故A项错误;明朝末年一些欧洲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的同时把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等知识传入中国,出现了一个西学东渐的局面,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出现的是西学东渐而不是东学西传,故C项错误;当时传入中国的是自然科学知识而不是西方进步思想,故D项错误。
]
6.(2017·山西高三质检)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
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
这说明西周(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
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C [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独立性,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而是文化的传播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体现了共同文化的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文化交流的问题,故D项错误。
]
7.(2017·佛山高三质检)周代的采诗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歌谣。
《诗经》是周王朝约五百年间社会面貌的形象反映,被称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其中《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
这表明( )
A.周朝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
B.诗歌能够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
C.平民对政治有一定发言权
D.《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
C [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故A项错误;诗歌是文学作品,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社会风貌,但并不能说其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可以看出,当时平民对政治有一定的发言权,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故D项错误。
]
8.2014年,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诞生了史上第一个赋社彭城赋社,专门从事辞赋的整理、创作、研究,重点开发“汉代五绝”之一的汉赋资源。
下列关于汉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B.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
B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的是《诗经》而不是汉赋,故A项错误;汉赋词藻华丽表现了汉代气势恢弘的时代特征,故B项正确;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指的是宋词的兴盛,故C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如屈原、李白等,故D项错误。
]
9.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
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说明元代杂剧( )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D [材料没有评论元杂剧的艺术特色,故A项错误;材料多谈杂剧的内容及来源,没有谈到其创作者,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了内容取自生活,但无法说明古代诗书的平民化,故C项错误;“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可见其内容大多源于生活,故D项正确。
]
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唐宋概括论》中说道:
“唐代以后以舞乐为主,舞的动作不过是附属品,乐律亦重形式,少有模仿动作的意思。
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唐代的音乐下降。
”据此可知( )
A.唐代音乐形式比宋代的更受欢迎
B.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
C.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
D.宋代音乐多模仿唐代
C [材料中并没有对唐代音乐形式和宋代的音乐形式受欢迎程度的比较,只是比较了两个朝代音乐形式的不同,故A项错误;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太绝对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唐代的音乐下降”得出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故C项正确;据材料“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唐代的音乐下降”可知,宋代音乐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而不是多模仿唐代,故D项错误。
]
11.(2017·邯郸高三模拟)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
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A [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人价值追求”,故B项错误;书籍内容的变化与刻印技术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主流文化仍是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
12.下面是在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中出现的四件藏品,其中一定是赝品的是( )
A.有甲骨文铭饰的商代青铜器
B.带有阿拉伯文图案的明代青花瓷
C.怀素书写的行书对联一副
D.有宋徽宗题跋的王冕《墨梅图》
D [甲骨文和青铜器在商代都已出现,A项正确;明代瓷器大量出口,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B项正确;怀素是草书大家,但也可能书写行书,C项正确;王冕是元代画家,其作品宋徽宗不可能看到,D项错误,符合题意。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的演进。
时代
戏曲之代表
表演区
观众区
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
优伶
贵族厅堂、殿庭、院落
殿庭、坐席、帐篷
优伶大都为奴隶
汉魏时期
百戏
百戏是歌舞杂技的融合;观众区的抬起
隋唐时期
歌舞
歌台、舞台、乐棚
神庙广场
表演区的抬起
宋元时期
杂剧
舞亭、乐亭、后台(准备区)
神庙广场、瓦舍勾栏
表演台加上屋顶;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
明清时期
南戏、京剧、其他地方戏
增加伴奏区
神庙广场、街巷、会馆、城乡宗祠、酒楼、茶园
前台加宽,后台加大
——摘编自罗德胤、秦佑国《中国戏曲
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
材料二 19世纪末,教会学校组织学生演剧,让中国学生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不仅有助于扭转、打破国人的传统偏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所演之剧,不再是中国旧式的戏本,演剧的方式,也完全不是中国传统旧戏唱念做打的做派,而是直接用外语原文演出外国经典戏剧作品,演剧方式也是严格依照西洋戏剧的样式和要求进行,使其成为当时国人眼中的新潮、时髦之举。
进入20世纪之后,伴随着清末“戏曲改良”运动,学生演剧逐渐跃出校园走向社会。
受该运动的影响,学生所演的自创剧目的题材也基本上取材于社会时事,主题则和“时装新戏”一样主要来自维新派的社会、政治改良思想。
——摘编自范方俊《清末学生新潮演
剧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戏剧的发展趋势,并分别指出其依据。
(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戏剧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分)
(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戏剧与社会的关系。
(6分)
【解析】 第
(1)问,可以根据材料一“戏曲之代表”“表演区”“观众区”“说明”四列来发现发展趋势,寻找依据。
如第一列“戏曲之代表”发展趋势:
戏曲日益完善、种类逐渐增多;依据:
宋元明清戏曲的相关元素日益完备,多种地方性剧种出现。
第二列“表演区”,趋势:
舞台更加完善;依据:
舞台区域功能分化更加明显,有舞亭、乐亭、后台、伴奏曲等。
第
(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组织学生演剧”得出演员不再专业化;根据材料二“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扭转、打破国人的传统偏见”得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戏曲的偏见,提高了其社会地位;根据材料二“题材也基本上取材于社会时事”得出取材贴近社会实际。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教会学校”得出受到近代列强侵略的影响;根据材料“来自维新派的社会、政治改良思想”得出受政治改良运动的影响;结合所学,学生演出新戏,得出与教育革新关系密切。
第(3)问,根据材料一“神庙广场、街巷、会馆、城乡宗祠、酒楼、茶园”得出丰富民众生活;根据材料二“成为当时国人眼中的新潮、时髦之举”得出引领时代风尚;根据材料二“基本上取材于社会时事”得出内容取材于社会;根据材料二“来自维新派的社会、政治改良思想”得出推动政治舆论宣传。
【答案】
(1)趋势:
戏曲种类日益丰富。
依据:
宋元时期为杂剧,明清时期则以多种地方戏为代表。
趋势:
舞台更加完备。
依据:
隋唐时期仅有简单的舞台,之后,前后台、伴奏区逐渐分开。
趋势:
专业化程度加强。
依据:
从百戏到杂剧,再到昆曲、京剧等;舞台的逐渐完备;演出场所从借助其他场地临时搭建,到有了固定场所。
(答出其中一点依据即可)
趋势:
市民化趋势。
依据:
从仅有贵族观戏到城乡民众均可观戏;演戏场所从贵族庭院扩展到民间街巷。
(答出其中一点依据即可)
(2)变化:
地位提高;非专业化;现实性强。
原因:
列强入侵;教育革新;政治改革、革命的发展。
(3)关系:
取材于社会,丰富社会生活;教化民众(引领社会风尚);推动政治变革(进行舆论宣传)。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4.(2017·德州高三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曹操形象
三国到隋唐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中推崇曹操为“明略最优”“超世之杰”。
在这一基调下,唐朝以前对曹操的评价以颂扬为主,尤其是李世民的《唐太宗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对曹操充满敬仰。
曹操在民间也具有广泛的影响,曹魏的主要建筑铜雀台和曹操的墓区西陵在屡经政权更迭之后仍能作为标志性的名称。
宋
宋朝南迁之后,曹操的形象发生根本性变化。
南宋统治者同情地位和自己相仿的西蜀,而敌视地位和金国相仿的曹魏。
曹操的脸谱彻底改变,变化成为欺世奸雄。
元明清
元朝统治时期,百姓痛恨统治者的思想情绪被投射到民间文艺作品上,通过间接的形式而宣泄出来。
明朝初年,民间说唱故事被罗贯中搜集在一起,编写成为《三国演义》,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而长期被世人切齿痛恨。
新中国
成立之初
毛泽东曾经多次赞扬曹操,特别是1957年至1959年间,更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肯定曹操的讲话。
——摘编自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曹操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从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曹操形象的变化,如“从三国、隋唐到宋代,曹操从伟人形象变为奸雄形象”和“从南宋到元明清,曹操的奸雄形象由官方扩大到民间”再结合相关史实加以简要论述。
【答案】 示例一:
变化:
从三国、隋唐到宋代,曹操从伟人形象变为奸雄形象。
论述:
三国到隋唐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曹操突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有利于完成国家或局部的统一,反映了各阶层的社会心理需求;曹操采取屯田等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得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陈寿《三国志》为曹操的正面形象定下了基调。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南宋偏居一隅,仍以自己为正统,敌视北方政权,曹魏政权自然受到统治者的厌恶;理学兴起,要求人们遵守封建道德规范。
总之,曹操形象的变化,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思想观念,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
示例二:
变化:
从南宋到元明清,曹操的奸雄形象由官方扩大到民间。
论述:
南宋偏居一隅,仍以自己为正统,敌视北方政权,曹魏政权自然受到统治者的厌恶;理学兴起,要求人们遵守封建道德规范。
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学兴盛,民间文艺作品对曹操奸雄形象进行了生动描绘和渲染表演;民间感情色彩浓重,尤其在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元朝统治时期,百姓痛恨统治者的思想情绪被投射到民间文艺作品上,通过间接的形式而宣泄出来;中国影响巨大的巨著《三国演义》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总之,曹操形象的变化,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思想观念,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