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纪律养成之我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9308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纪律养成之我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班级纪律养成之我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班级纪律养成之我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班级纪律养成之我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班级纪律养成之我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级纪律养成之我见.docx

《班级纪律养成之我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纪律养成之我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级纪律养成之我见.docx

班级纪律养成之我见

班级纪律养成之我见

永红路小学钟玲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对一个班集体来说,规矩就是指班级的纪律、规章和制度。

良好的班级纪律是班级组织教学,开展活动,增强凝聚力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学生融入集体,规范行为,保护自身安全的方法和途径。

但是,我们面对的小学生又是一个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弱的群体。

如何有效地建立起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呢?

根据这几年的班级管理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四条。

一、丑话说在前。

当学生们背上书包,第一次踏进班级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

在这里,他不仅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各种行为规范。

在第一次班会课上,我就会郑重地告诉学生们这个道理,并且一起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同时也明确了遵守纪律的好处和违反纪律的后果。

虽然开学伊始,要给学生们留下个好印象。

但丑话说在前,会给学生们的行为提供了具体要求,也更有利于以后班级工作的开展。

二、赏罚要分明。

要求虽然说了,但是学生们并不是就一定能遵守的。

对于能遵守班级纪律,规范自己行为的学生,我会及时地抓住一切机会给予表扬。

比如每次站路队,总有些孩子在路队中聊天,推推搡搡。

与其花时间去批评他们,不如夸一夸那些表现好的,学生们也很聪明,自然而然就安静下来了。

学校一开始要求学生进校走直线,但还没画好黄线时,我就在班级里要求了。

之后连续三天中午,我都会记下进校后走直线的学生姓名,然后到班级进行表扬。

后来学生之间互相约束,互相提醒,很快养成了走直线的好习惯。

可见,表扬的力量很大。

但有些学生总是忍不住去追逐打闹,管不住自己的行为。

对于他们,批评是一定的,根据情节的轻重和次数的多少,我还会限制他们下课的玩耍自由。

用这种惩罚方式,学生会感受更深,记得更牢。

三、大家一起管。

班级管理光靠老师一个人是不行的,要广泛发动班级的每个学生,因为他们也是班级的主人。

有时学生管学生效果更好,持久性更强。

我们班设置了纪律委员,负责课件监督学生的行为,记录下违反纪律的名单,并督促他们做好事来弥补错误。

另外,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辱观,让他们知道,个体的行为会影响班集体,班集体的好坏也会影响到他们每个人。

比如,每次春游和去活动中心时,我都会强调:

“你们每个人一出校门,代表的不仅仅是你自己,更代表了我们二班,代表了永红路小学。

你想让别人怎么评价我们班,我们学校,就看你的一举一动。

”学生们也是很有集体主义观念的,他们会不自觉地约束

自己在外面的行为。

四、念叨有技巧。

纪律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不停讲,反复讲。

但如果只是一遍遍地重复“不要跑啊。

”“不

要打架啊。

”……除了让学生耳朵起茧,没有太大的效果。

我在进行安全教育时,会结合以前遇到的安全事故和带来的伤害,告诉学生为什么不让你跑,为什么不让你打架。

学校要求下楼梯时手不要放在口袋里,

学生会很奇怪,为什么啊?

凭什么啊?

我就在班级进行了实验,让学生感受当后面有人推你时,手在口袋里和不在口袋里有什么区别。

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手拿出来能很好地预防危险情况。

所以下楼手塞在口袋里的现象也大大减少。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聪明的学生自会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班级纪律的养成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很考验老师的智慧。

我会继续积累经验,丰富阅历,在班级管理中学做一个聪明的管理者。

促进小学生良性课堂纪律的有效形成

合肥市永红路小学赵守纯

小学生课堂纪律的有效形成是遵守公共秩序的表现形式之一。

方法是可以不断生成的,而理念是永恒

的存在。

建立新课堂的纪律,重要的是在纪律理论的研究和理念的提升上,同时,要寻求新模式和新方法。

怎样促成良性课堂纪律的有效实施呢?

1、利用教师促成

教师的指导、惩罚、奖励、组织活动以及同情、理解、协助、支持、征求采纳学生的意见等等都可以促成一定的课堂纪律,这对儿童、青少年纪律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

首先,教师应在一开始就要抓好行为规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管是一个学期,一个月,

一周,一天,甚至每节课,一开始就注重课堂行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表明,在小学,有成效的教师与成效较差的教师在学期开头几周的管理有差别。

有成效的教师在开头第一天就使活动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在开学头几周内,坚持课堂教学常规,不仅反复训练排队、坐姿、削铅笔、做好上课准备之类的常规细则,而且还讲解这样做的道理,一旦发现违纪行为,便立即制止并提醒违反者注意有关规定。

成效差的教师在第一天就乱了秩序。

他们或者不向学生讲解有关细则,一旦发现违纪行为,只是笼统地提醒他们举止要守规矩,至于规矩是什么,学生不得而知;或者有布置,没有检查,对违纪行为不予理睬。

在相当的程度上,头几周的课堂行为对整个学年的纪律和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

许多富有经验的教师对此都有切身的体会。

其次,注意制止的策略,多用积极性的引导语言。

对于课堂违纪行为的出现,教师应该及时予以制止。

教师向学生传递“停止”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譬如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显然不在听课,他们或睁大双眼出神地望着窗外,或者在做小动作,在纸上乱写乱画,或者在看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其他课外书籍等等。

你说他影响其他人了吗?

没有,但是他却没有认真地听课。

对于这样的行为,教师可以一个眼神,或摇一下头,或者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走近该生,使其领会教师的意图。

而如果学生出现较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教师则可言语指令停止不良行为。

再者,如果学生出现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行为,教师就可大声命令某生停止讲话,要求学生站起来。

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多用些积极性的引导语言,而少用消极性的语言。

比如,发现学生抄袭作业,你可以说“自己多想方法试着做”,而不要说“不许抄袭同学的作业”;学生坐姿不正确时,你可以说“我们来看看谁坐得最好”,而不要说“一起坐正了,不要没精神”;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你可以鼓励说“如果想出来就大胆的举起你的小手”,而不要说“怎么不举手”;学生不讲卫生时,你可以说“如果你能把东西收拾整齐该多好啊”,而不要说“你怎么这样不讲卫生”……

最后,改善课程,改善我们的教学。

教学失去吸引力,学生就会随之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把行为转向错误的目的。

所以,要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魅力。

比如,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逐步将课程引向深入,在各种活动之间有效地转换,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让学生的思维紧张地运转,在紧张中获得快乐。

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改进教学是改善纪律的关键。

2、利用规则促成

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成方圆。

任何活动都必须有规则,学习活动也不例外。

有了规则,活动才会有序和有效。

纪律就是对规则的认同和对规则的行为化。

学习活动诞生出学习规则。

要求、指导学生守纪,就会逐步建立起规则的概念,培养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同时,逐步培育起诚信的品格,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

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

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

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因要求不当引起新的课堂问题行为。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一个学校几百上千学生,没有秩序,没有纪律肯定是不行的,但秩序和纪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3、利用集体促成

儿童进入小学,开始了真正的集体生活。

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便开始参照群体准则、行为规范来规定自己的言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把同辈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点,以“别人也这么干”为理由而从事某种活动。

一个对集体有归属感的人,会有责任感的滋生、集体概念的强化,会把个体的错误行为扼杀在发生之

前。

我们不是为纪律而纪律,其实是寻求纪律的替代物,实质是寻求学习的动机。

而集体概念、学习动机,又必须摒弃以往的说教和枯燥的灌输,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和形成认识。

良好的纪律“活”在体验中,“活”在集体生活的愉快之中,“活”在责任心和荣誉感之中。

笔者认为,座位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不难发现,坐在前排的学生往往听得最专心,座位往前排移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更受老师的喜爱,因而更多地参与学习。

教师给学生分配座位时,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总是试图把爱吵闹的学生分开,让爱吵闹的学生坐在前排,坐到讲台前,这当然有利于教师对其违纪行为的调控,

但要使每一个学习小组好、中、差搭配,不同小组内大致平衡,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这既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开展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赛。

让文静的、内向的与活跃的、外向的学生坐在一起,还能促进性格的互补。

不过,少数班主任老师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设有调皮学生的“专座”,这极易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是不可取的。

学生座位不应是固定不变的,教师适时改变学生的座位,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课内交往范围的扩大,而且有助于维持课堂纪律,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学习。

4、利用学生自我促成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自治能力的增进,儿童逐步将社会要求、班级和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独立思考,自觉地遵守正确的班级、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和谐的环境里,学生的学习会很愉快,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

相反,如果教师过于威严,学生心情受到压抑,课堂纪律再好,学习效率也不会高。

因此,我们应让学生有尊严地学习,增强内心对愉快、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把学生真正当作有主体性的人,

关注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关注并保护他们的权利。

而教师,则应从成人立场转向儿童立场,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心理教育家纳尔逊等人认为,这样的课堂应该是:

当失败时学生不会感到丢脸,他们将学会将失败转化为成功;学生学会如何与教师和同学相处,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而不是恐惧、沮丧和无力感。

人文化管理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教师的“赋权”,并引导学生制订渗透人文关怀的合作性计划。

教育,靠的是知识和人格魅力;纪律,靠的不是三令五申,而是靠知识与人格魅力下的高度自觉。

课堂纪律的维持与教师的威信、工作作风、班级人数的多少、学生年龄特征、班风、班集体的性质等等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

应指导教师改善师生关系和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威信,维持好课堂纪律,矫正学生的攻击型问题行为,让课堂真正有效。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合肥市永红路小学焦青帝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

“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

可见习惯是如何重要,学生一旦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在学习中,在生活中,甚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很难让他人所接受,从而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作为我们教师,如果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就是干了一件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事。

当然,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明确认知,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比如,训练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楼道内奔跑、追逐的习惯:

在学生上下操、上下课、上下学,甚至是上厕所时都提醒学生:

在楼道里要慢步、轻声、靠右行。

并对学生讲解,这样做是为了保障学生的自身安全,避免发生意外的碰撞,对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几天后有学生主动打印了标语:

“课间不许

追逐搞打”,贴在教室外面的墙上,以时刻提醒大家。

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倍受家长的溺爱,在家中个个是“小皇帝”、“小公主”,不少学生还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再加上小学生自控力较差、反复性强、活泼好动,很难形成良好的班风。

针对学生好强好胜的特点,我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如在星星小组评价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每个小组成员都力争为自己的小组争取荣誉小星星,在小组精神的带动下,班级的凝聚力就增强了。

在广播操比赛的活动中,他们为了班级严格训练,以“我帮你”、“同桌同学互帮互学”,纠正大家错误动作,大家齐心协力,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通过比赛,学生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找到了归属感,真正体验到了“我以班级为荣”“班级以我为荣”的自豪感。

二、建立班委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如今的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被别人承认,渴望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

那天利用班会我对他们说,这个班级不仅仅是老师的,也是你们的,你们是班级的主人,有着建设和管理它的权利。

这学期,老师想请你们来管理班级,,咱们来比一比,看看到底是你们管

理得好,还是我管理得好?

学生们都十分兴奋,立刻大声告诉我:

没问题,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呢,

我们肯定比您强。

接下来我告诉他们,班委是很重要的,他们的能力将决定班级的发展,决定着班级的命运,我们必须慎重选择。

班委选举采取自己报名、演讲、匿名投票、公开唱票的原则,同时产生了各个中队委及班委。

第二天,班级就贴出了“招聘”告示,很多同学都报了名。

接下来中队长与班长商讨聘任人员,我参加了这次竞选,真的不能小看这些孩子,他们考虑得很周全,对每一个学生都十分了解。

为什么聘这个人,那个人为什么安排在这个职位上都说得条条是道,同时还能考虑到某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照顾一下。

有一些学生适合这个职务却没有提出申请的,他们负责去做动员工作。

真是既监守原则,又不失人情味。

在公布班干部聘任结果时,班级的掌声比任何一次公布任命都热烈。

从那一天起,权利就真的交给了学生。

自主管理的框架就这样搭成了。

回过头来看整个聘任的过程,班长由同学选举而产生,学生必然支持;班干部是由班长中队长选出来的,班长和中队长就要对班干部的行为负责;班干部也因为受到信任而努力工作。

这时候,被动的管理就变成了主动的管理。

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各自的潜能。

我还建立“班长竞选制”“值日班长制度”,要想担任班长必须通过竞选,竞选人要进行竞选演讲,并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经大家投票选举而产生的。

而其他学生则轮流担任“值日班长”,保证人人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

有些一直被认为“差生”的同学,通过“执政”,纪律意识明显增强,学习明显

进步。

几位平时因为成绩差,不守纪律而抬不起来的同学,在担任值日班长期间,展现了自己出众的组织才华和能力,令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这使他们找回了自尊,增强了自信,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这么棒。

在班级中,班主任仅仅是导演,学生才是班级真正的主角。

一种好习惯,就是一种能力,一种毅力,一种品格,一种修养。

它的形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它需要不断地给予督促与引导,需要学生长期不懈地努力。

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让每个学生在学校中得到最佳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品尝成功的快乐。

浅谈少年儿童良好的行走习惯的培养

合肥市永红路小学金晓敏

叶圣陶先生说: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

”由此可见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少年儿童可塑性极强,是培养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

在众多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学生行走习惯的培养看似简单,甚至没有必要,但是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孩子们能走路,但却不会走路。

他们的行走往往是个体的、孤立的,不讲究公共秩序。

如果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走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有利于他们的安全成长,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强化意识,明确行走要求。

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具体的指导很难形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培养习惯必须做明确

要求和具体指导。

在进行行走习惯的培养之初,我利用学校走廊上、楼道中张贴的“轻声慢步”“上下楼

梯靠右行”等温馨的提示语,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意识上的强化,将行走习惯具体化,要求精细化,让他们明白在行走时应该遵守公共秩序,应该怎么做。

比如行走时脚步轻轻;行走时不抢道;

行走时不推不挤;行走时不大声喧哗;行走时注意力集中;转弯时放慢速度等等。

通过这些意识的不断强化,要求的不断明确,让学生时时自我约束,将这些正确的行走意识逐步内化为良好的行走行为。

二、形式多样,加强行走训练。

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因为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长期、

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乏味的反复训练也会让孩子觉得索然无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在行走习惯的培养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以求能有效促进良好的行走习惯的养成。

每天中午放学时时常会遇到许多班级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在楼道里、校门口的场面。

这时有些孩子急于回家,

有些家长急于接到自己的孩子,路队的行走常常会出现抢道、插队、相互推挤等混乱无序的情形。

因此“行

走有秩序”这一活动便在楼道里、校门口悄然展开了。

我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为四小组,要求他们在行走时做到不推不挤、不抢道、不插队。

同时将路队的行走情况每周总结一次,对行走中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同学提出表扬并选出两名同学聘请他们担任下一周的路队长和监督员。

除此之外,每周三、周五学校有大课间活动,这是孩子们的欢乐时光,所以很多孩子都会在从教室到操场的路途中窃窃私语,使得大家走起来三三俩俩,毫无秩序而言。

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走习惯,我是煞费苦心,尝试了很多的方法,但都收效甚微。

有一次,我发现两个孩子在边走边唱,这给了我启示。

因此我又结合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在大课间活动时开展了“有声有色的行走"这一有趣的训练形式,让孩子们在排队进入操场的过程中,一边有秩序的靠右行走,一边背诵着古诗,这样一来,窃窃私语声被琅琅吟诵声所取代,无序吵闹的行走也变得井然有序,充满诗情画意。

三、树立榜样,激发行为自觉性。

千遍说教不如一次身教,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良好行走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

老师要善于用榜样去激发他们,激发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

榜样的力量来源于同学,更来自于教师本身。

在孩子的眼中,老师是完美的化身,老师的行为就是他们模仿的标准,所以教师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教师好比一面镜子,学生会经常以你的行走行为来对照检查,找出自己的不足,规范自己的行为,矫正自身不良的行走习惯。

四、走向社会,家校联动,落实习惯培养。

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乎老师在学校里的指导与培养,更在乎家长的重视、支持与配合。

有些孩子在学校里,时刻遵守着良好的行走习惯,可是一放学、一出校门、一回家,就将这些习惯置于脑后。

我想如果学生良好的习惯仅仅局限于校园里,那我们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因为在校园外、社会中,学生们有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不论在何适何地都能时刻将这种良好的行走习惯自动内化为实际行为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要达到这一目标,家长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利用家长会和家校互动平台等多种渠道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制作了简单易操作的每月“行走评价表”,对学生的行走进行较为细致的要求,家长可随时随地对孩子的行走习惯进行观察记录,并在评价表的相应位置进行填写。

在这项活动中,我和家长更注重于对孩子在马路上的行走习惯及过马路时的行走习惯的培养。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孩子喜欢在马路上玩耍,或在过马路时不走斑马线,无视公共秩序的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公共秩序。

所以在“行走评价表”中,这两部分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

老师在学校指导,家长在家里督促,家校联动,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反复抓,抓反复。

学生良好的行走习惯的培养只有长期坚持,不断摸索,大胆尝试,才能让孩子拥有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才能让孩子学会在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前提下真正学会行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遵守公共秩序

永红路小学李迎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人们个人修养的显现,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文明礼貌是人际关系的桥梁。

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有交往能力的人。

然而,现在的小学生交往能力差,缺乏合作意识。

因为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往往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受到父母过度的保护,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再加上个别家长不正确的引导,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不善于体会共同享受的欢乐,缺乏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因此,作为我们小学教师,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让学生学会交往,责无旁贷。

那么,如何教会小学生交往能力呢?

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学生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必须从学习礼貌用语入手,因为,礼貌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今天的小

学生长大后要进入社会,礼貌是一个人能否受到欢迎与尊重的重要方面。

学生应从小学会简单的日常交际文明用语。

经常在《班队》《品德与社会》课上用演小品、讲故事的形式,传授礼貌用语知识,使学生感受到使用友好、平等的语言在交往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并适时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强化训练,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良好的交往语,如:

“请”、“谢谢”、“对不起”、“我觉得……”、

“我认为……”、“我来试试”、“你真棒!

”等。

教会学生每天到校,见到老师、同学主动打招呼问好。

还要学会使用尊称,如对长辈不直呼其名,不给自己的同学起外号等等,另外在不同的场合,要学会使用适宜的问候语,如“早上好”、“晚安”、“再见”等。

让学生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在进行言语交往时做到:

“和

气、文雅、谦逊”。

当请求别人帮忙时,应使用表示客气的词语,如“请”、“麻烦”、“劳驾”等;当得到

别人帮忙时,要说声“谢谢”、“非常感谢”;当妨碍了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时,应主动说声:

“对不起”、“请原谅”;当别人向你道歉时,应说声“没关系”。

问路:

请问•……买东西:

请给我•……向老师请教问题:

请您给我讲…•…请求同学协助:

请你帮我…•…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促使学生经常使用。

久而久之,学生

学会了使用友好、平等的语言,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融洽,在交往中有理智、有情感,增强了学生交往的信心。

这样,小学生也就跨出了成功交往的第一步。

二、教学生做到行为举止礼貌

在日常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行为举止礼貌。

因为人的举止行为能反映出你对别人的尊敬;能反映出你的修养水平和气质。

平时,我教会学生正确的站姿、坐姿、行走等礼仪。

课堂上,我教会学生尊重老师,对老师有礼貌,还要积极发言,在这样有序、文明的氛围中汲取知识营养;校园里,我教会学生从小事做起,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同学之间要讲文明语言,要互相帮助,互相进步,不能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而争吵不休。

同学有困难时要帮忙,不能坐视不管。

家庭里,我教会学生尊敬长辈,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要立即完成,不能拖拖拉拉,更不能推脱,如果自己实在放不下手上的事,应向父母交代清楚,不能向父母大吼大叫。

如果想寻求父母的帮助,必须要用上“请”这个字眼,这样能显得自己十分有礼貌,很懂事。

见到熟人要主动打招呼,递物给人时要用双手,进别人的房间要轻声敲门,说话时不大喊大叫,在别人说话时不随便打断,不打搅别人的学习、休息。

社会上,我教会学生在公共汽车上要守规则讲礼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